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叔叔的?

亙古懷念說史


永樂大帝文治武功都不在弱於他的父皇朱元璋,甚至和歷史上很多明君比起來也不遑多讓,但他在子嗣方面比朱元璋要差得多。朱棣只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出生一個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活下來的只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由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因此,當明宣宗繼位的時候,他還有兩個親叔叔,那麼朱瞻基都是如何對待這兩個叔叔的呢?以下具體說明。

二叔朱高煦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母親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親二叔。這個人從小就比較兇惡頑劣:

性兇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朱高煦傳》

當然了,這種兇悍的個性在太平時節是個禍害,但放在戰場上就再合適不過了。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屢立戰功,甚至在朱棣多次瀕臨危難之時,拯救君父、扭轉戰局,因此朱棣一高興,曾經對他含糊其辭地許願過:“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說朱棣也是個老狐狸,這種話乍一聽好像是許諾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但實際仔細一琢磨,其實什麼也沒說。

果然,靖難成功後,朱棣當了皇帝,還是長子朱高熾立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萬個不服氣,也不敢對朱棣這個彪悍的老爹有什麼想法,於是只能以漢王的身份等待時機。這一等就是22年,終於把老爹熬死了。結果老天爺送他個雙喜臨門,大哥朱高熾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當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內兩次國喪,政權剛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國疑,政局不穩之時,正是興兵作亂的好機會

於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過程不詳細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國周邊郡縣隨便劫掠了一番,然後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駕親征將他堵在了城裡,然後他就投降了,整個造反的過程像一出荒誕劇。

很多人都建議朱瞻基殺了這個禍害二叔,只不過朱瞻基還是決定留他一命,將朱高煦關押在北京。後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監獄探視二叔,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之後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三叔朱高燧

相比於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雖然也不是什麼安分的人,朱棣生前“與漢王高煦謀奪嫡,時時譖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幫兇之一,但好在沒有造反。永樂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護衛指揮孟賢等人,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和內侍楊慶養子偽造詔書,密謀毒害朱棣,擁立趙王朱高燧為帝。結果事情洩露,朱棣問朱高燧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給朱高燧都嚇傻了,幸虧當時還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熾幫著解釋,說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熾的以德報怨並沒有感化朱高燧,經過謀反事件後,朱高燧雖然收斂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還是跟著摻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師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議直接將趙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為他倆是一起策劃謀反的,現在抓住了主謀,幫兇也別放過了。明宣宗猶豫了許久,最終說道:

“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

最終還是放了三叔一馬,回京後朱高煦這個豬隊友二哥也招供了,確實派人去和三弟謀劃造反。當時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議削奪趙王的護衛,明宣宗最終將這些人的建議都拿給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動要求“乃請還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絕了,於是“宣宗命收其所還護衛,而與儀衛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趙王爵位善終,死後還被明宣宗賜了諡號“簡王”。趙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孫後代世襲,一直到南明小朝廷還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場好得多,也多虧了大侄子朱瞻基是個厚道人。

綜上,朱瞻基對兩個叔叔本來是都想厚道一些的,朱高煦造反都留了一條命,只不過他自己作死給弄沒了;朱高燧反跡未明,居然得以保留王爵世襲。不得不說,明宣宗這個皇帝還是挺有人情味的。


大黃扯點歷史


明宣宗對他兩個叔叔是很不錯的,只是他二叔瘋狂作死,明宣宗他爹死的時候,明宣宗在南京,當時回京即位的時候,他二叔就派人想半路殺了他,只是他跑的快,他二叔的人還沒到伏擊地點,他就已經回京即位了。即位之後還給他兩個叔叔加了工資什麼的。

後來他二叔又興兵造反,他一開始也沒想打,還給他二叔下詔書說只要你不鬧我就當啥事沒發生,只是他二叔不聽,後來抓了他二叔也沒殺,只是貶為庶人,在北京修了個宮殿讓他二叔住。這是他二叔作死,有一次他去看他二叔,他那個二逼二叔伸腿絆他,把他給逼急了!壓在大缸裡燒死了。

他三叔好像一直做逍遙王爺活到死,後代也繼承了爵位一直延續到明末。



大武王曹孟德


朱瞻基的兩個叔叔分別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他們和朱高熾是一母同胞,都是徐皇后所生。

靖難時,朱高煦以勇猛聞名,屢立戰功。著名的白溝河戰役,朱高煦身先士卒,擊潰瞿能率領的南軍,斬殺瞿能父子。東昌之戰和浦子口戰,都是在朱棣潰不成軍時,及時趕到,拯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很得朱棣賞識。

靖難能夠取得勝利,朱高煦功不可沒,他的功績也是燕軍將領裡數一數二的。

反之,朱高熾因為身體太肥胖,腿腳行動不便,走路都需要有人攙扶,自然不能隨朱棣帶兵出征。

《明史鑑-卷十三》計載:“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說,靖難時,有一天朱棣拍著朱高煦的背勉勵道,“你要好好努力,你哥哥雖然被封為世子,但他身體一直不好………”後半句雖然不能說的太明白,但朱高煦心裡是很激動的。可見,朱棣在三個兒子中間對朱高煦還是偏愛有加。

靖難成功後,朱棣繼承皇位。在立太子一事上,朝中有不同的態度。一些善於察言觀色者,因為看到了朱棣偏愛朱高煦,便議立朱高煦為太子。還有曾跟隨朱高煦參加靖難之役的大匹武將,也都贊成立朱高煦,這樣他們可以為自己撈點政治資本。但有部分大臣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朱高煦武將出身,性格暴躁,帶兵打仗還行,卻不懂治國之道。朱高熾仁德寬厚,在防守京城時也曾立過大功。自宋一來,都是以文治天下。朱高熾更適合立為太子。

朱棣思慮再三,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人對朱棣立太子之事,分析有三種原因:首先,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本身就是得位不正,如果再廢長立幼,怕引起事端。其次,朱棣比較喜歡長孫朱瞻基,感覺朱瞻基英勇神武有明君之相,立朱高熾也是為朱瞻基鋪路。最後一點應該是,靖難結束了,現在是國泰民安,需要的是能夠治理國家的明君,從性格上的優點分析,朱高熾更勝一籌。

朱高熾被立太子後,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朱高煦心中十分不滿,他的性格缺點很快就暴露出來。經常和趙王朱高燧勾結朝中一些投機取巧者對太子發難。朱棣因朱高煦靖難有功,也沒怎麼實行處罰,只是心裡漸漸疏遠了。趙王朱高燧侍寵自傲,率先謀反,很快被鎮壓下去,因太子朱高熾求情免於一死,回到封地後,老實做人再也不敢興風作浪。最終無憂無慮的度過餘生。

朱高煦畢竟和他父親一起參加了靖難,看到父親能從朱允文手裡奪得皇位,心想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複製。朱棣在時他心裡有所忌憚。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煦感覺有點機會了。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煦興奮的徹夜難眠,這不正是走父親的老路嗎?天賜良機不取有違天意。靖難能成,這次又何嘗不能成。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明宣帝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最終兵敗,被廢為庶民。有大臣勸宣帝,何不斬草除根,明宣帝朱瞻基不肯,並說道:“兩個叔叔都和先帝同胞,先帝在時對他們都是疼愛有加。”

有一天明宣帝想去看看這個叔叔,見到朱高煦時竟然差點被他拌到。大怒,認為他還是有反心,於是下令處死。


墉上閒人


朱瞻基是難得的明君,從小就非常聰慧,深受朱棣的喜愛,朱棣能把皇位傳給大兒子朱高熾,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好孫子。朱高熾繼位之後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在朱高熾還是太子的時候,由於過於寬厚窩囊,所以他的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有意無意的壓制他,尤其是朱高煦,他從小被朱棣寵愛,性格張狂,經常欺負朱高熾。儘管朱高熾身為太子,朱高煦仍然不知道收斂,而朱高燧也是一直跟隨朱高煦與太子作對。

朱瞻基與他父親不同,朱瞻基是一個心思很活躍的人,不像父親那樣窩囊。雖然自己的父親不受朱棣喜歡,但是兩人的父子之情還是很深的,他自然看不得別人羞辱自己的父親,但是朱瞻基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明面上與二叔對抗,做足了禮數,朱棣還在位的時候,對朱高煦也是仁至義盡。


朱棣去世後是朱高熾繼位,朱高煦本就一直懷恨在心,現在看窩囊的大哥順利繼位更是眼紅,但是礙於皇權和朱瞻基的勢力一直也沒有什麼動作。但是朱高熾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朱高煦就徹底坐不住了。

在朱瞻基剛繼位之後,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但是朱高煦空有這麼大的膽子,卻並沒有這實力,起兵之時,朱高煦還在自己的封底劫掠的時候,朱瞻基就御駕親征將他死死的堵在了城裡,沒有辦法,朱高煦只好投降了,這個反造的,簡直像一個笑話。


朱瞻基與他父親朱高熾一樣,有仁愛之心,他心裡一直把這兩個叔叔當作自己的親人,儘管他們之前做過不少傷害自己父親的事,但是朱瞻基從沒想過殺害親人。所以在大臣們都建議殺了朱高煦的時候,朱瞻基並沒有同意,只是將朱高煦關押起來。

朱瞻基還去看望他,但是朱高煦實在是不識相,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時候,他竟然故意將朱瞻基絆倒,這下朱瞻基大怒,下命令讓人拿了一口大缸將朱高煦倒扣住。但是朱高煦還是不服,他自己很有力氣,竟然將大缸直接頂起,朱瞻基這時也不顧什麼親情,直接命人在缸的周圍點上炭火,把朱高煦活活的炙死,做成了“瓦罐燜雞”。


在此之後,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死,這樣的下場也是朱高煦自己作的。朱瞻基本來顧念親情並不想殺他,既然他自己不將情分看在眼裡,朱瞻基也沒必要去維護了,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而另一位叔叔朱高燧雖然並沒有直接參與造反,但是給了朱高煦幫助,本來也應該受牽連的,但是朱瞻基並沒有這樣做。朱高燧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看侄子不忍心殺自己,連忙將自己手裡的護衛軍隊都交了出來,表示自己的忠心。朱瞻基也並沒有為難他,收下了這些護衛隊,還保全了朱高燧王爺的體面,朱高燧安穩的過完了自己的後半生,最後得以善終。


對於自己的兩位叔叔,朱瞻基做的不能再好了,一忍再忍,一直寬容對待,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出手止損,這都是因為他太看重親情,就算叔叔們不講他當親人,他還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一直把他們當作親人。


小姐姐講史


文 / 布衣如是說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寬仁治國公平施政,息兵養民少殺慎殺。他認為人命關天,為了減少冤假錯案,儘可能的核準複審。在他的努力下,有數千人無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統治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仁宣之治”。


那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為何不顧“害親”的惡名,會對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


朱棣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達的親外孫。跟宅心仁厚的兄長不同,朱高煦性格強橫殘暴。小時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學習,雖說隔輩人親,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討厭這個孫子。


建文帝即位後,朱高熾、朱高煦前往南京面聖,親孃舅徐輝祖覺得朱高煦整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便以長輩的身份告誡他。結果朱高煦心存怨恨,盜走舅舅徐輝祖的駿馬,不辭而別,策馬奔回北平。

朱高煦仗著自己是太祖皇帝的親孫,縱馬行兇,在鬧市踐踏百姓。在涿州還因小事,擊殺一名無辜的驛丞,朝臣們因此指責燕王教子無方。靖難之役時,世子朱高熾坐鎮北平,朱高煦跟隨父親朱棣南下。

朱高煦

朱高煦孔武有力,樂戰好殺,在白溝河一戰成名,率精銳重騎兵猛攻猛打。開國功勳之後,南軍都督瞿能跟隨李景隆北上討燕,前一日還差點生擒朱棣,結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襲後方,還沒反應過來,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斬於亂軍之中。

東昌之戰,燕軍先勝後敗,朱棣率軍突擊時中埋伏。大將張玉為掩護朱棣陣亡,朱高煦拼死殺入重圍,將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戰,戰敗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餘,鼓勵朱高煦,並說出:“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話。似乎暗示朱高煦,世子朱高熾多病,如果以後有個三長兩短,你就熬出頭了。被鼓勵的朱高煦,心花怒放,奮力搏殺,將這支南軍擊退。


朱高煦

朱棣登基坐殿後,自恃勞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膽大妄為,以昔日的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儲之爭時,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戰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熾,於是在解縉的勸說下,朱棣堅持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位於雲南。

但朱高煦找藉口不肯就藩,並常隨朱棣左右,朱棣無法,只能任由他來。朱高煦為剪除太子勢力,將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解縉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學士黃淮也被誣陷下獄。


朱棣

1415年,朱高煦的封國改封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這才明白朱高煦的奪嫡用意,為避免再次發生同室操戈的內戰,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選招募三千精兵,擔任自己的護衛,又縱兵搶劫,多行不法。


當地的兵馬指揮徐野驢率部緝捕,結果惱羞成怒的朱高煦,用鐵瓜錘親手砸死這位軍官,其他人敢怒不敢言。朱高煦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車馬器物。


朱高熾

事後,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違禁多達幾十起,本打算將其廢為庶人,但太子朱高熾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為樂安州,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誡兄弟,朱高煦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

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史稱明仁宗。明仁宗封賞朱高煦,不僅將其長子封為世子,還封朱高煦其他兒子為郡王,並增加朱高煦的俸祿,賞賜寶物來拉攏他,但朱高煦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暗中對抗朱高熾。

1425年農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時年47歲。26歲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熾病重時又被緊急召回北京。身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刺客在必經之路截殺太子朱瞻基,結果沒有成功。

朱瞻基

朱瞻基即位後,優待叔父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給他們的賞賜要比其他親王豐厚。但“慈心生禍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認為朱瞻基年輕,軟弱可欺,便於1426年農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雖然年輕,但做事果斷,之前被朱高煦拉攏的官員紛紛倒戈,明宣宗宣佈親征後,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搖擺不定,叛軍還沒出樂安就被團團包圍,朱高煦沒堅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勸降。


文武群臣勸說明宣宗朱瞻基,儘快將朱高煦以正國法,但朱瞻基僅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位於西安門的囚房內。朱瞻基沒有追究朱高煦謀反,朱高煦卻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視他的時候,用腳故意將朱瞻基絆倒。


朱高煦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銅水缸將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壯漢,他暴怒之餘力大無窮,竟將水缸頂起,朱瞻基決意處置朱高煦,命人在銅水缸四周點燃木炭,將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斬草除根,將朱高煦的兒子們處決。

古代將軍

朱瞻基處決叔父看似殘忍,但迅速解決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迫使趙王朱高燧交出兵權,避免了重蹈靖難之役的覆轍,更避免大明陷入分崩離析和戰火之中。


布衣如是說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朱瞻基與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鬥智鬥勇貫穿全劇,從朱棣在位,到朱高熾即位,最後朱瞻基自己登基後,按照目前的劇情發展二叔朱高煦肯定必死無疑,當然影視劇肯定是有所改編的,那麼,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究竟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叔叔們?

朱棣總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其中朱高爔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朱瞻基的叔叔所指就是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

先說結果下場,再來說過程。二叔最後結果以極刑處死,三叔朱高燧則得以善終。兩人同為是朱瞻基的叔叔,為什麼下場截然不同?這是因為兩人在朱瞻基登基即位後態度表現不同造成的結果,可以說朱瞻基對兩位叔叔已經仁至義盡了,奈何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無限挑戰朱瞻基的忍耐底線,最後落得了不得好死的下場。

二叔朱高煦

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朱高熾以燕王世子的身份留守北京城,朱高煦則跟隨朱棣在前線征戰,憑藉悍勇好戰的性格,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很多的戰功,多次幫朱棣解圍。仗著自己赫赫戰功,又認為大哥朱高熾溫和仁儒,根本就比不過自己,產生了奪嫡的想法。

雖然朱棣的確不怎麼喜歡朱高熾,因為朱高熾能文不善武,且仁儒溫和,跟朱棣本人性格不太像,朱棣更喜歡跟自己性格類似的朱高煦。但是最終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本身處理朝政能力不錯,且有朱棣喜愛的朱瞻基是自己的兒子,作為太子的朱高熾,還是被朱棣選入自己皇位的繼承人。

親爹朱棣這樣一搞,朱高煦自然是沒有辦法反對的。但是朱高煦想當皇帝的心思一直沒有斷過。公元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於榆木川病逝,朱高煦想先發制人,可惜朝廷封鎖了消息,朱高煦不知虛實,不敢貿然行動,最後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即位後,奉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大施仁政,可惜明仁宗朱高熾享國時間不長,在位時間十個月左右就去世了,那後面自然是朱瞻基繼位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前,還有一個小插曲。朱高煦探知大哥朱高熾去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打探得知朱瞻基會從南京返回京城,準備在中途截殺朱瞻基,然後起兵奪得皇位。可惜,朱瞻基旁觀父親朱高熾和二叔朱高煦明爭暗鬥這麼多年,對朱高煦的手段與伎倆瞭如指掌。他接到信息後立即率幾名輕騎返回了京城,朱高煦派出的截殺人手還是晚了一步,最終朱瞻基成功繼承了皇位。

朱瞻基即位後,不僅沒有針對朱高煦,反而賞賜給了朱高煦大量的寶物。對朱高煦提出的國策建議,朱瞻基也是一律批准採納。朱高煦是你越對他好就越膨脹,覺得朱瞻基是個毛頭小子,怕自己起兵造反搶皇位。在公元1426年,朱高煦學其父朱棣的做法,打起了清君側的大旗,正式在封國樂安起兵造反。

此時朱瞻基還是希望朱高煦能夠及時回頭,便派人去勸說二叔朱高煦。朱高煦當著使者的面罵起了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熾違反祖制。使者一走,朱高煦下的戰書就送到了北京。這時朱瞻基明白只能通過打仗解決此事了,而且朱瞻基力排眾議,決定御駕親征。

朱高煦的起兵造反一來準備不充分,二來不得民心。朱瞻基命發射銃炮進攻樂安城,城中叛軍頓時破膽,加上聽聞皇帝御駕親征的時候,軍心浮動,且御駕親征大軍已然圍城,在朱瞻基的勸降下,朱高煦不戰而降。

朱高煦投降後,並沒有被處死,朱瞻基只是把朱高煦關押造在西華門內一座囚室,這給囚室起名叫逍遙城。於是,被廢為庶人的朱高煦帶著手銬腳鐐,過了幾年的囚徒生活,直到宣德四年的一天,朱瞻基帶著侍衛來到逍遙城,他想看看被他軟禁的二叔是否有所悔過。當朱瞻基來到朱高煦的面前,並久久凝視他的時候,滿懷恨意的朱高煦頓時無名火起。趁朱瞻基不注意,朱高煦一腳絆倒了朱瞻基。

此時朱瞻基忍無可忍,當即讓侍衛抬來一口重達300多斤的大銅缸扣住了朱高煦。46歲的朱高煦居然硬著脖子將銅缸頂起。想起昔日的仇恨和朱高煦的種種行為,朱瞻基徹底憤怒了,他又命侍衛在銅缸周圍燃起木炭,可想而知,朱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烤死。後面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相繼被處死。

三叔朱高燧

在電視劇中趙王朱高燧似乎對皇位沒有什麼想法,最多也就是幫二哥朱高煦一起想扳倒朱高熾和朱瞻基而已,充其量是個幫兇,其實在真正歷史並沒有這麼簡單,朱高燧也有奪嫡的想法,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朱高燧勾結護衛指揮孟賢準備毒死朱棣,偽造假詔廢掉太子朱高熾,自己即位稱帝,此時被人揭發,並搜出假詔書,幸虧當時太子朱高熾力保,朱高燧才免死。

但是朱高燧沒有朱高煦那麼固執,有知錯能改的特點,不會把自己往死裡作。在朱高熾即位後,朱高燧的表現還是相對不錯的,承認大哥朱高熾當皇帝。再是主動交出自己的私人軍隊,請皇帝削減自己三支護衛隊中的兩支。

等到朱瞻基即位之後,朱高煦造反和他打招呼也躲的遠遠的,在朱高煦造反的時候,有大臣建議一舉拿下趙王朱高燧,以絕後患。但是此時朱高燧再度向朝廷上書,請求削減其最後一支護衛部隊,讓其是駐守山海關,為朝廷效力。

朱瞻基對待主動上交權力的三叔,看其積極配合,沒有造反可能和傾向,對其進行善終處理,賞賜豐厚,爵位世襲。

總結

從上面分析來看,朱瞻基對兩個叔叔可以說還是很良心的了,儘管如此,兩位叔叔結果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最後被活活烤死,三叔朱高燧就會做人很多,最後得以善終。


叨說歷史


(朱瞻基)

明朝滅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376年了,在明朝16個皇帝中,後世對朱瞻基和他老爹朱高熾的評價都不低,他們掌權的時代,被稱為“仁宣之治”。

實際上,朱高熾的皇帝當了還不足一年,朱瞻基就接任了,這就是明宣宗。明宣宗在位整整10年,36歲時,就掛了,可謂英年早逝。

朱瞻基有一個二叔,非常英勇,曾經還想和太子朱高熾爭奪皇位。此人,在朱瞻基繼位後怎麼樣了呢?

朱瞻基對二叔早期非常不錯

(朱高煦劇照)

從情理上來說,朱瞻基一上任就應該狠狠收拾二叔朱高煦,因為朱高煦在明仁宗時期就不老實,仁宗死後,還在半路伏擊過朱瞻基,只是沒成功,讓朱瞻基早早溜了。

朱瞻基上任後,對二叔以德報怨,以往過錯既往不咎。朱高煦一看這侄子老實,於是就提出各種建議,朱瞻基很大氣,凡是朱高煦說得有道理的,統統接受,沒有一點小家子氣。

這個時候的朱高煦日子還是很舒服,繼續著倚老賣老的日子。明宣宗朱瞻基對二叔偶爾有的過錯,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朱瞻基的“忍讓”,讓二叔開始造反

朱瞻基的忍讓,並沒有換來二叔朱高煦的全力配合。

在朱高煦看來,這個侄子就像那個曾經的建文帝,而自己就像老爹朱棣。如此懦弱的侄子,不造反,朱高煦感覺自己心理這一關都過不去。

於是,朱高煦開始造反。

朱高煦高估了自己,他和朱棣差得不是一般的遠,簡直是雲泥之別。同時,朱高煦低估了侄子,朱瞻基比建文帝腦子好使了不知道多少倍。

失敗是註定的,朱高煦很無奈。

而朱瞻基很遺憾,這叔叔腦子不好用啊,是典型的不吃敬酒吃罰酒。由於罪孽太大,不把朱高煦關到監獄裡,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於是,監獄成了朱高煦新的歸宿。有些人就是這樣,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獄無門他硬要入。

朱瞻基最後把二叔烤成了“烤雞”

(朱瞻基)

關到監獄裡,朱高煦應該反思了。但,朱高煦的腦袋裡總是感覺缺點東西,這種東西叫智慧。

朱瞻基對二叔,還是下不了殺手的,常常思索該怎麼發配解決。

有一天,朱瞻基去監獄裡看望二叔。二叔的舉動很有意思,故意伸腳,直接把皇帝侄子絆倒在地上,整了個狗啃食,這有點過分了。

這一次,朱瞻基的怒火徹底爆發了,直接讓人給叔叔腦袋上蓋了個大缸。可是,閒不下來的朱高煦竟然拿缸鍛鍊身體,在監獄裡天天舉著缸進行鍛鍊,彷彿是要鍛鍊好了身體,出去後找機會報這牢獄之仇。

聽到二叔舉缸鍛鍊的消息,朱瞻基很不開心,這次他殺心動了,吩咐下去,缸上壓重物,缸邊放柴火,然後讓下面人點著了柴火。這招太狠。如果不是朱高煦做得過分了,朱瞻基哪裡能做出這種舉動?

可憐,曾經在戰場叱詫風雲的朱高煦,最後悶在大缸裡被活活烤死。也許直到此時,朱高煦後悔了,但後悔有用嗎?毫無用處。曾經那般威武,到頭來死得如此憋屈,真是不得好死。朱瞻基也是個狠人吶!

(朱瞻基的書法)

朱瞻基的歷史評價不低,對二叔早期很好,後期做得確實有點殘酷。

但朱高煦的死,又能怪誰呢?一切都是自找的。


藍風破曉


朱瞻基,對自己的兩位叔叔可謂是仁至義盡。能給的,該給的,朱瞻基都給了,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是要什麼有什麼,除了皇位,朱瞻基幾乎是事事聽從,即使到最後,漢王朱高煦都起兵造反了,朱瞻基也依舊是不想殺他,選擇寬恕。

可以說,在朱瞻基的心裡,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就是自己的親叔叔,是自己在這世上僅存的幾位至親,因此對於他們,朱瞻基真的是很在乎。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卻從未將朱瞻基當做自己的親侄子,他們只是把朱瞻基當臣自己做皇帝的一個障礙,一個無時無刻都想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此在他們的眼裡,朱瞻基只是障礙,不是親人。



正所謂“你不仁,那我就不義”,朱瞻基以真心待他們,他們卻時時刻刻想造他的反,甚至是每時每刻都想要他的命,如此這般作為,即使是再仁義的君主,這恐怕也是不能容忍的。而一旦朱瞻基發怒了,不再顧及親情了,那麼迎接他們也就只有滅亡。

趙王朱高燧還好點,他雖然也想圖謀皇位,也曾在朱高煦造反之時,暗地裡支持過他。但朱高燧好歹還是有點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沒有自己父親朱棣的本事,以自己一隅之地肯定是打不過朝廷的,因此因此在朱高煦造反失敗的第二年,他就自請放棄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官校,以此對朝廷的忠心。



如此,在朱瞻基顧及親情,本就不想對朱高燧動手的前提下(當年朱高煦造反失敗後,群臣曾建議朱瞻基順勢將朱高燧一同拿下,但朱瞻基卻說“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大意就是我父親很疼愛這兩位叔叔,朱高煦是他自己作死,我不能將其赦免,但朱高燧卻並未造反,我不想對不起我父親,對他動手),再加上朱高燧又如此識趣,自動放棄自己手中大部分的武裝力量,朱瞻基自然也就不會過多的為難於他。最終,朱高燧得以善終。

相對於朱高燧,朱高煦的死,絕對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自己作死,別人再想救他,也是救不了的。朱瞻基對自己這位親叔叔,可真的算是仁至義盡,甚至可以說是極度的寵溺。



在朱瞻基登基前,朱高煦曾數次流露出反叛之心,比如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於北伐回軍途中,他就曾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而後更甚者,在朱高熾駕崩後,朱瞻基前往北京登基的途中,朱高煦還曾派人去刺殺他。就是這樣的朱高煦,朱瞻基登基後,明知他曾如此對待自己,他不但是既往不咎,而且還十分厚待他,給予他的賞賜要遠遠多餘其他王府,且在之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朱瞻基也都會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

但是,朱瞻基這般仁厚的對待,卻並沒有讓朱高煦回心轉意,他依舊有反心,依舊不想安安心心的做他的藩王,依舊想坐上那個九五至尊之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還是反了,他還是抵擋不住那皇位的誘惑,可惜他既沒有他父親朱棣的能力和運氣,而且朱瞻基也不是軟弱的朱允炆,以一隅之地對抗中央政府,這豈能不敗呢?



朱高煦敗了,敗的很徹底,以前他不反還能做個土皇帝,現在只能做一個階下囚。當然,朱瞻基此時還是在乎自己的這位親叔叔的,因此還不想殺他,只是將他幽禁。但是,朱瞻基雖是不想殺他,可朱高煦自己作死,這可就怪不了誰了。當時在朱高煦關押不久,朱瞻基就想著去牢房看下自己的這位叔叔,看他是否悔過,如果真有悔過之心,就找個機會放他回家,可是讓朱瞻基沒想到的是,朱高煦非但不悔過,反而還用腳故意絆倒他,看他的笑話。

如此,朱瞻基最終忍無可忍,大怒的他,命人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他的幾個兒子也全部被下令斬殺。只得說,朱高煦的死完完全全就是咎由自取,他怪不得任何人。


澳古說歷史


搞文物、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一個有名的款識一一宣德!這正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

朱瞻基是明朝開國後的第五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

他天資英暢,,體恤民情,節儉懲髒,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在位十年,被稱為"治平之世"。

歷史上會有很多驚人相似的事情發生。成祖朱棣是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手中奪取的皇位。和其長相、性格最為類同的次子朱高煦也想複製這一幕,可惜沒有成功,慘敗在侄子明宣宗手中。

成祖朱棣和徐皇后育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因朱高熾早被立為太子,這讓在靖難之役中戰功卓著的朱高煦心中很不服氣。加之朱高熾身微有小疾,且肥碩,有時連路都走不穩。更要命的是,登基僅十個月及一命嗚呼。這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的事。兒子朱瞻基即位,是謂宣德皇帝一一明宣宗。

在朱瞻基回京即位的路上曾遭叔王朱高煦的暗殺,沒有成功,所以一即位對兩位叔王尤其是朱高煦百依百順,格外敬畏。甚至到了有求必應的程度。但遠遠撫平不了漢王朱高煦那顆狂燥不安、謀反稱帝的心。

終於朱高煦在1426年八月於樂安起兵謀反,學起了他的父親朱棣。不過他遠沒有朱棣走運。在宣宗親率的天子之師征討下,不到一個月遭到慘敗,朱高煦也被生擒。

他自然不服,又力大無比,被宣宗罩扣在一口大鐘下,四面燒柴活活燒死,落此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有些事是不能複製的。他面臨的是御駕親征的侄子朱瞻基,豈是懦弱的建文帝能比的?所以他輸的一點兒也不屈。


晚亭與落霞同暉


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前幾位皇帝之外,其他的繼承人,普遍都比較昏庸。林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親名人中朱高熾,可謂是明朝的少數幾位,比較有作為有能力的皇帝,他們父子二人共同開創了明朝歷史上非常出名的盛世-仁宣之治。

在朱瞻基剛剛登基的時候,他老爹朱高熾留下的臣子們,對於這位皇子的敬畏是相當擁護的普遍都認為,老子英雄兒好漢,既然朱高熾這位皇帝這麼英明睿智,他選定的繼承人肯定也不會太差。可是在這些人裡面有一個人是相當看不上朱瞻基的,這就是他的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在朱高煦的眼裡,朱瞻基就是一個小屁孩,而且他很固執的認為這個皇位本來是他的。

他從頭到尾都覺得是朱瞻基父子,搶奪了他原本的皇帝寶座,所以朱高煦不論是對朱瞻基,還是朱高熾都是相當不服的。既然不服皇帝的統治,那就發動叛亂吧?可是很搞笑的是朱高煦的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甚至於連史書都沒怎麼寫起這場叛亂,因為這場叛亂的規模實在太小而且相當滑稽。

在朱高煦發動判亂的時候,朱瞻基很有遠見,在吸取了建文帝朱允文失敗的教訓,直接就率領大軍御駕親征,而當朱高煦手下人看到皇帝竟然御駕親征,連較大的反抗都沒有組織起來,就通通舉手投降,最終就讓漢王朱高煦被抓了。

原本朱瞻基考慮到皇家親情的緣故,一時心軟並沒有打算想要殺自己的這位親叔叔,但是奈何朱高熾作死之心始終存在,非得跟當朝皇帝秀一秀自己的存在感,一而再再而三的激起朱瞻基的殺心,最終讓自己被活活燒死。

原來在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的判亂後,只是將他軟禁在了高牆禁地內,。他很憤怒,他覺得自己是朱棣的兒子,仁宗的弟弟,是有功於明朝的大功臣,現在竟然被關起來,想想就覺得生氣。正在他非常生氣的時候,朱瞻基就跑過來看望這位叔叔,按理說他也沒有別的意思,因為他的父親朱高熾已經離世了,所以朱瞻基本身是沒有打算想怎麼著朱高煦的,等著看能不能用親情來感化他。

但是被軟禁的朱高煦依舊沒有停止自己作死的腳步,他竟然趁著朱瞻基一時不注意,用腿絆了他一下,結果這位大明皇帝就在眾人面前直接摔的匍匐在地,臉面都丟光了。朱瞻基相當憤怒,他讓人找來一口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缸底,他想要教訓一下朱高煦,讓他收斂一下自己脾氣。如果是在這時候,朱高煦能像朱瞻基稍微服軟,那麼朱瞻基肯定是不會將他怎麼樣的。但要不說他怎麼就自己作死呢?他沒有服軟不說,還非得逞能,仗著自己力大無窮,將重達幾百斤的銅鋼直接舉起來,還繞著朱瞻基走了一圈,朱瞻基徹底暴走了,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殺心了。

朱瞻基是相當生氣,他覺得你作為我自己的親叔叔,你叛亂謀反,我非但沒有殺你,還把你圈禁起來養著你。可是你不認我的好就算了,竟然還當眾羞辱我。他又想到自己這位親叔叔還有很多的老部下,朝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臣子還擁護他,萬一哪一天趁自己不注意發動宮廷政變,那麼自己這一脈的皇位是不是還能保得住?如果趁現在自己還有能力收拾他的時候不收拾,萬一等自己死了,這麼個親叔叔就是心腹大患啊。所以,朱瞻基就覺得朱高煦活著就是一個禍害,非常有可能給明朝帶來巨大的隱患。那要怎麼辦呢?還能幹嘛?殺唄。

朱瞻基讓人將銅缸死死扣住,並且在銅缸的四周放上柴火,將柴火點燃,直接活生生地將朱高煦給燒死了。按理說,朱瞻基是一個好皇帝,動則不會輕易起殺人之心,但要麼說老實人被逼急了也容易下狠手。而漢王朱高煦則有點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都已經成了別人砧板上的肉了,竟然還敢如此放肆,這完全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