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阿牛带你回味影视经典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天下属于谁?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作为刘邦手下的第一军事将领,亲自上阵杀敌,带领汉军一步步走向强大,那么,楚汉之争的终极之战-垓下之战,假如韩信不听从刘邦的安排,最终天下归谁呢?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刘邦和项羽剧照)

垓下之战中的韩信

刘邦和项羽定下“楚河汉界”的和平协议后,项羽率军返回楚地,但是刘邦和张良商议,最终公然撕毁协议,迅速追击项羽,同时,刘邦向韩信、彭越、英布发布消息,要求他们调兵遣将,大家一起消灭项羽,但是当刘邦追击到固陵的时候,韩信和彭越并没有按照刘邦的约定前来会师,导致刘邦固陵惨败,这个时候,刘邦没有选择逃回关中,而是向张良询问计策,因为他清楚,这是歼灭项羽的最佳时机,可能也是最后时机。

张良不愧为刘邦集团的第一号智囊,他分析了当今形势,并指出: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通过张良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楚军马上要被破了,但是韩信、彭越却没有封地,如果君王(刘邦)能够许诺韩信、彭越在击破楚军后,共分天下,那么,他们肯定就马上来了。如果不来,将来的事还难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建议,天下还未定,君王可以多许诺一些地方给韩信、彭越,这样让他们觉得是为自己的事业作战,那么楚军很容易就歼灭。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最终,韩信和彭越高高兴兴的来了,那么,刘邦大军对楚军作战,指挥权在韩信,可是,他们的军队是如何分布的呢?

(垓下之战汉军阵型)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也就是说,在这场楚汉终极之战中,韩信是主力军,此战楚军伤亡8万,而最终楚人将这笔账记在了韩信的头上,并且此战过后,刘邦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掌控全局的境界。

刘邦通过垓下之战,受益最大,因为他一方面彻底歼灭了楚军,一方面收剿了韩信的一部分兵力,同时还削弱了其他诸侯的实力,如英布、彭越等人,最后,刘邦在定陶登基,更是把韩信的封地给弄到楚地,汉军击杀楚地八万男儿,这笔账楚地人怎能不和韩信算计?

韩信和刘邦的恩恩怨怨实在是由来已久,当初刘邦瞧不起韩信,后来韩信有两次没有援救危难中的刘邦,而刘邦更是两次直接到韩信的军营,夺取韩信的军权,所以说,汉初三杰里面,韩信最后被残杀,这和韩信本人的作风也有很大的关系。


(韩信剧照)

假如韩信不插手垓下之战,那么天下最终会被谁统一呢

为什么小哥详细的介绍了“垓下之战”?因为“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终极之战,假如韩信不参加“垓下之战”,那么后来的发展会怎样呢?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本部人马二十万,韩信人马三十万,英布、彭越等诸侯军二十五万,汉军共计七十五万人,而在和楚军的交战中,主力人马是韩信的三十万人,也就是说,假如韩信不来,那么吃饱喝足的四十五万人的汉军能不能击败粮尽多日的十万楚军呢?

小哥认为汉军可以击败楚军,但是项羽至少能率2万人马退走,渡乌江,归楚地。

也就是说,没有韩信军团的汉军,是无法剿灭楚军的,项羽率领的楚军曾多次以少胜多,刘邦、彭越、英布、灌婴等人的军事才能很明显不及韩信。假如这样的话,天下形势又成了项羽、刘邦、韩信等诸侯割据的地步,因为韩信在刘邦两次相请,许诺大片土地的情况下都不为所动,那么很明显,他要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了,而在韩信的带头影响下,英布、彭越、臧荼这些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诸侯混战多年之后,这些人谁会统一天下呢?

(垓下之战汉军行军图)

刘邦、项羽、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割据,谁最终将一统天下

在上面的这些军阀割据中,我认为最终统一天下的还会是刘邦,首先项羽做不到统一天下,因为根据小哥的看法,项羽征战多年,不注重提升军团管理能力,打了那么多年仗,地盘没扩大多少,军队人数也没有上升多少,看看比他晚的刘邦、韩信,动不动就几十万人,而项羽打了那么多年,根基还是楚地男儿十多万,再者项羽不注重物资管理,和刘邦的多次交锋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见好就收,兵法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项羽徒有勇武,管理真的不行。

再说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要看他的班底,项羽以前有范增谋划,范增走后,军团管理基本上就是项羽自己管了,而刘邦的班底则非常雄厚,有死心塌地的张良、萧何、周勃、陈平等人,这些人的智谋都是非常厉害的,合纵连横的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假以时日,英布、彭越之辈必为刘邦军团吞并,而韩信军团和项羽军团,终将被刘邦举半国之力讨伐,说不定刘邦还没来,韩信和项羽就已经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了。



(韩信剧照)

因此,假如韩信在楚汉相争中两不相帮,那么中原统一要迟很多年,但是最终,刘邦军团大概率会统一天下。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侯者年表》、《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古梁镛


如果韩信在项羽和刘邦签订停战协议之后采取中立,那么彭越英布也会采取中立,刘邦干不过项羽,项羽会顺利返回彭城。

这时候的天下形势就很明朗了。项羽和刘邦作为两大最大的诸侯王,一个占据咸阳,一个占据彭城,相当于七国之乱的秦国和楚国,还有好多诸侯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等成为楚汉两大诸侯拉拢的对象。除了刘邦和项羽,韩信彭越英布都不是合格的领袖人物,望之不似人君,必须依附一方才能不被吞灭。此时如何站队就成了问题。

按照正常情况,韩信彭越英布依然会依附刘邦而不是项羽,因为项羽给不了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再说了项羽为人残暴,睚眦必报,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背叛过项羽的人,如果他们重新归降项羽,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他们只能跟相对宽容大度的刘邦站在一起,共同对抗项羽的攻击,抱团取暖。

这时候刘邦能活多久就成了问题关键。刘邦已经53岁了,眼看没有几年好活,但是项羽才32岁,韩信才31岁,英布和彭越都是四十多岁,都比刘邦年龄小。如果刘邦不能短时间内联合三王弄死项羽,那么他就会在不知道哪一天抱病不起,一命呜呼。如果刘邦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汉政权内部就会大乱,刘邦的这些小弟就会自立为王,成为一些小军阀,被韩信项羽彭越英布等人当韭菜收割刮分。

刘邦一死,就是项羽大杀四方的时候。这时候不要再给韩信吹牛逼,说什么战神天下无敌的神话了。韩信之所以牛逼,是因为有刘邦给他站台撑腰,没有刘邦这棵大树,他屁都不是一个。分分钟被项羽弄死。牛顿说过一句名言,天才都是站在巨人肩上摘桃子的孩子。韩信是天才,刘邦是巨人。没有巨人,天才就是个钻裤裆的小瘪三,根本摘不到天上的仙桃。

最后一统天下的就是项羽,我们现在就是楚人,而不是汉人。


唐风宋月


楚汉相争,如果韩信作壁上观,不帮刘邦,结局如何?我认为取得最后胜利的还是刘邦,原因有三:

一是刘邦有谋略,能屈能伸。刘邦这个人,把厚黑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他会改变策略,采取怀柔政策,远交近攻,或近交远攻,能打败的,立即占领。打不赢的,缔结同盟,待时机成熟,再一攻而下。同时,他会用一切手段,拉扰腐蚀英布、彭越等将领,为我所用。

二是刘邦善思能谋会用人。刘邦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他善于知人用人,使人尽其才,尽显身手。又能从谏如流,听得进不同意见,给人以明君的印象,过去讲,士为知已者死,这些将士会齐心协力,甘愿为他攻城掠地,甘愿为他杀敌卖命。正如刘邦所讲:“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却都被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三是项羽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缺乏政治谋略。项羽只是有勇无谋的匹夫,说白了就是只知道攻城掠地,不知道怎么治理,更不懂人际关系,虽然当时他的势力非常强大,但战略错误,又不听亚父范增的良言计谋,只会以强凌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刘邦借此会联合其它各王共同对付项羽,他仍会落个自杀身亡的下场,这一点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毛泽东在评价楚汉战争时指出:“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zj史海拾贝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可能有数十年的“三分天下”,但数十年之后,汉还是会灭楚然后再灭掉韩信,就像数百年后的三国归晋那样,天下之事仍可归于汉。



公元前203年是楚汉战争极不平凡的一年。战无不胜的韩信平魏,灭赵,降燕,败齐,韩信的势力达到最盛,手底下当时有三十万大军,掌握着北方大片土地。这年的冬天,项羽派盱台人武涉游说了齐王韩信:“刘邦不但反复无常,而且还贪得无厌。你替他卖命至今,还不是因为有项王在?不如反了刘邦这个无耻之徒,帮一帮项王,二分天下,怎么样?”

同时韩信手下的辩才蒯彻也力谏:“不可一世的项羽被困在京、索之间,已三年了。刘邦数十万大军也被困在巩、雒两地。楚汉的命运,就在于您啊,您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要是能听我的话,不如谁也不帮,凭着您拥兵数万,占地无数,三分天下,怎么样?”

这就是公元前203年不平凡的地方,似乎一时间,韩信的态度成了天下的焦点,历史如何发展,就在他一念之间。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信反于齐,则张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为天下蟊贼。”

楚汉战争的这几年里,齐国一直保持中立,无论刘邦还是项羽,忙于荥阳、成皋、彭城的争夺,旨在消灭对方的主力,都无暇顾及齐国的战略意义。

韩信平定齐地后,刘邦就立即征走了韩信的军队去对付项羽,削弱了韩信的实力。《史记》记载:“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所以做了齐王的韩信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存在。

项羽虽百战百胜,但身边厉害的人物一直都在离他而去。公元前202年十月楚大将龙且战死,第二年十一月份,楚大司马周殷叛变了项羽,十二月不可一世终于项羽命陨于垓下。



汉王刘邦刚刚击败项羽,撤至定陶,就飞马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天下从此安宁无事了。韩信由“不忍背叛汉王”终于到了“不能背叛汉王”!收拾韩信提到汉家议事议程上了。

刘邦的能屈能伸,应时而动,对项羽屡败屡战,对韩信屡用屡削,才有“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一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刘邦建立一个较为稳固的领导集团。张良的大手笔,韩信的大用兵,萧何的大管家,再加上陈平的小算盘,可谓是想不得天下都难。

二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边重用韩信,一边削弱韩信的实力,防止韩信坐大。在中国古代谁拥有军权,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

三是“师出有名”。项羽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实。刘邦屡战屡败,几死几亡,而为义帝戴孝,道义上棋高一着。

四是“得天独厚”。刘邦起于汉中,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坂,距蜚狐之口,占尽了天下地利。

五是“舍得孩子去套狼”。降城即以候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封韩信为齐王,封张耳为赵王,封彭越为梁王。与天下同其利,英雄豪杰皆肝脑涂地。


闲将西话


巨鹿之战项羽率领的是一支疲弱人数很少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此之前被章邯打得大败主将项粱战死。连章邯都认为整个楚地不足为惧。此时的秦军兵强马壮,是一支真正的强军。彭城之战刘邦人多势重,从后来刘邦打败陈豨叛乱,从陈豨占巨鹿而不守漳水的军事布属中认为陈豨无战场全局观断定没有战争眼光不会长久。之后灭英布时,两军列阵决一死战,当看到英布的军阵之时感叹有霸王之风任然将其打败,刘邦身受箭伤足见打得不易战争激烈。项羽封英布为王可见英布军事能力之强。刘邦灭陈豨亡英布,他的军事素养一般一般世界第三。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项羽打败的是真正的名将章邯、刘邦和他们的军队且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长胜之师。霸王率人数极少的军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韩信勒,背水之战时,赵军将领李左车的建议是坚定不战,拍一支精兵断汉军粮道,待汉军缺粮大乱之时前后夹击。定能打败韩信,以此可见他对赵军打硬战能力不足的清醒看法。陈余自大没采纳。认为赵军一冲汉军必败,可攻了一大天都攻不破汉军的军阵。汉军两千人的奇兵乘空占了赵军大营。赵军军心大乱大败。赵军完完全全是一支乌合之众。如果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听从指挥留主力攻坚,小部队打援。解放军围城打援的战术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中国历史没有韩信什么事了,攻齐也不是攻打强敌。垓下之战时项羽由于副战场的一个个失利。主战场虽胜但顾此失彼,进退失据,最终在垓下陷入刘邦集团的重重合围之中,外有强敌,内有叛乱,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绝境之中,在如此情况下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四面楚歌,项羽大军军心涣散部下分分出逃,季布,钟离昧等大将在外流亡足见张良毒计的打击力。项羽还是成功突围逃去了乌江,韩信没有活捉项羽或击杀。韩信的能力比项羽差了一点。如果韩信中立,等下几年刘邦老死,汉军无首。韩信是一个将才非帅才会被项羽全面剿灭。稳定东方后,项羽杀向关中再一次真正意义的统一全国


Heonandad


刘邦比项羽夺取天下的可能性更高。

项羽统军征战的确比刘邦强。彭城之战他把刘邦优势军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之后荥阳一线对峙,刘邦也只能勉强对抗,数次险死还生,能够活命,运气成分非常大。

但项羽也就到此为止了。彭城大战之后,止于荥阳;攻破荥阳,止于成皋;成皋之后,刘邦据守巩、洛。项羽虽然能胜,但彭城以后,再也没有决定性的胜利。刘邦屡次败北,但总能得到后备补充,稳住战线,有失败,但没有溃败,一直保存着反抗的力量。双方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拉锯战中,双方的战争潜力影响战争走向的比重要高于将领水平。

项羽带领的楚军,南征北战,消耗巨大;关东楚只占一地,与汉军对垒地跨长远,多有不便;刘邦尽得前秦故地,土地丰饶,士民善战。秦末关东多战,土地荒芜;而关中虽然损失大量的兵力,但战火不多,仅项羽火烧咸阳破坏较大,相比关东,保存更好,战争潜力,也更大。

韩信以及诸侯们作壁上观,不帮助刘邦,楚汉很可能再对抗数年,楚军耗尽储备之后失败。当然也不排除刘邦意外身亡,汉军失去领袖而崩溃的可能性。说到底,历史展现的,只是无数可能的一种。


始于终


假如真有这个假如的话,会进入一个相当长的相持阶段,因为谁也吃不了谁。但是最后很有可能刘邦会被项羽提前攻灭。这里要交代一下背景:当时的情况是刘项在荥阳和成皋形成了拉锯战,刘邦刚刚经历了彭城惨败进入荥阳休整,而项羽占据了成皋风头正盛。而此刻韩信正在进行北伐,相继灭掉了魏,赵,燕,齐,在项羽的大后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稳固的根据地。

项羽之所以越打越被动,主要就是因为后方不稳固,韩信彭越屡屡在后方进行游击战,今天截个粮草,明天占个城池。项羽只要一回援,马上就撤退,绝不纠缠,导致项羽多线作战,疲于奔命。在鸿沟对峙的紧张时刻,面对后方彭越的袭扰和韩信攻打齐国,项羽甚至不得不派出龙且领二十万大军前去救援,首尾不能相顾。

刘邦能够最终合围项羽,就是因为能够联合韩信彭越共同出兵三十万,分成十路对项羽进行袭扰战,车轮战,结果楚军是越打越疲,越打越少。(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竟然要十路埋伏而不敢集中兵力,可以想象韩信对项羽的忌惮)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韩信彭越坐收渔利,使项羽能够集中兵力单独对刘邦作战的话,要知道,项羽可是仅用三万人马就将刘邦将近六十万大军杀得片甲不留的。


禅行无疆


很难说,这要取决于是哪一阶段的韩信,比如在背水一战之前,韩信还没有攻取赵国,这时如果他两不相帮,以韩信的政治头脑,他一心想当个大将军,统帅三军足够满足了,他应该不会谋取天下。他没必要听从刘邦的要求扫清北方,这时他会停下脚步操练操练军队,假如他听从蒯彻之言坐山观虎斗,最后凭借出色的带兵打仗能力扫清天下也未必不可,但这应该不是出题人想指的阶段。那我则理解为当了齐王之后而又在十面埋伏之前的韩信。

这时的韩信势力是三方最大的一个,虽然此时赵国归张耳管辖,但军队全部归韩信所有,实际上也是韩信的地盘,北方几乎全被韩信控制。这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干的火热,刘邦被项羽打得底朝天,而项羽粮道老是被彭越破坏,粮草不足,久攻不下。这个时候,韩信身边的谋士不断的在韩信耳边吹风造反的好处,韩信也不想管刘邦,于是挥师南下,到了荥阳,韩信要在这里一鼓作气把刘邦项羽通通干掉,项羽军队疲惫不堪,军队不足,再加上韩信超高的兵法运用,项羽必被逼上绝路,而他不堪忍受做过他执戟郎的韩信的耻辱,照样拉不下面子自杀。

刘邦就不一样了,凭他的性格,胸怀和野狼之心,退回关中后,巩固实力,必会卷土从来,和韩信拉开东西两国犄角之势。这时的韩信就跟项羽一样,在关中之东和刘邦展开对战,而彭越,英布不断骚扰韩信,因为刘邦拉拢人心的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再加上子房和陈平的计谋,韩信身边的人才不断离开他,最后被刘邦所有的力量一起逼上绝路,而韩信不会像项羽一样那么要面子,想要刘邦原谅他,而刘邦怎么可能不杀他。所以天下最终还是归刘邦所有。





如史如画


说明:以下均为个人看法

我认为假若韩信不向刘邦称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会出现三足鼎立。项羽的楚,刘邦的汉,韩信的齐。且三方势力实力相差不算太大,其中最强的当属霸王项羽。如果按三国来说,楚就是三国中的魏。

其二,刘邦会极力拉拢韩信,即使不能让韩信倒向自己这边,也不会让其成为自己的敌人,因为这样的话整个局势将会对刘邦产生极大的威胁。而刘邦是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眼前的。那么韩信也会因为惧怕项羽的实力而选择站在刘邦一边。而一旦韩信偏向刘邦这边,(不是臣服而是合作关系)局势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就像战国时期两国联合打一国一样,最终项羽败,而一旦项羽失败,那么韩信就是刘邦的“盘中餐”,这时的天下对于刘邦而言将是唾手可得。

其三,项羽灭掉韩信或者逼迫韩信臣服,并最终灭掉刘邦。但由于项羽并没有做君王的料,因此他的西楚将会很快灭亡。

……

假若……历史没有也不可能会有假如,无论假若中出现任何情况,在历史中都不可能再发生。历史就是如此,不论是像项羽这样的绝世霸王,还是刘邦这样的草根皇帝,像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最终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亡!我们都是历史的陪衬,在时间这根轴线上,历史本身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果有天道,那么历史就是天道的执行者,代言人。


吴未如斯


个人分析最后应该还是刘邦的。但是天下统一之前要经过一段三足鼎立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三足鼎力的局面呢?韩信此时已经占据齐国,北扼赵、代,而且善于用兵。在韩信出兵之前,他的谋士荆通就建议韩信,不要出兵,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与天下争雄。所以如果韩信不帮助刘邦,开始会形成一个短期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而且,刘邦许诺让他当齐王后,马上出兵。他其实想效仿春秋战国时,成为一方诸侯,但是此时的战况和那时是不一样的。

但是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此时的项羽外强中干,首先他不得人心,杀义帝,经常屠城,坑杀降兵。再者此时,他的手下大将龙且已死,唯一的谋士范增也死了,钟离昧也被项羽怀疑。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武单打独斗,他必然失败。

用韩信的话来评价刘邦,“善于驭将”虽然他看起来相对较弱,但他进咸阳时,与百姓约法三章,与民秋毫无犯,赢得了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手下文臣武将很多,相对于韩信,项羽单打独斗来说,刘邦更可能也更适合成为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