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楚有才,唯湘美名——趣談湖南地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以原株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淥口區的行政區域,淥口區人民政府駐淥口鎮學堂路1號。

唯楚有才,唯湘美名——趣談湖南地名

十陽具體指:岳陽、衡陽、邵陽、益陽、瀏陽、耒陽、桂陽、祁陽、麻陽、黔陽

岳陽:古稱巴陵、又名嶽州,在湖南省東北部。《輿地紀勝》謂幕阜山亦名天嶽,地居其陽,故名岳陽.

衡陽:以位於衡山之南得名。

邵陽:以縣治位於邵水之北得名。“邵”字本為“昭”,因晉代避司馬昭諱改為“邵”。

益陽:秦代資江下游稱益水,以縣治在益水之北得名。

瀏陽:以縣治在瀏水之北得名,而這條瀏水,後世也轉名為瀏陽河了。

唯楚有才,唯湘美名——趣談湖南地名

耒陽蔡倫竹海

耒陽:耒陽,因其以縣治處來水之陽而名,而“耒水”、“耒山”均因神農氏後裔在其製作來耜而得名。在炎帝部落南遷時,發源於黃土高原的祝融氏部落的一部分也南下進人南方。黃帝對祝融氏加以重用,令其居火正,管理南方,《管子,五行》有:“黃帝得祝融而辨於南方”之語。相傳祝融氏死後葬于衡山峋嶁峰,而峋嶁峰因此改名為祝融峰。《路史》。前紀八即稱:祝融“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

桂陽:以縣境位於桂嶺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陽縣已經發生地域轉移。

祁陽:三國吳時始置縣,以縣治位於祁山之南得名。

麻陽:南朝陳天嘉三年(562年),於麻口麻水(今麻陽河)以北置麻陽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縣沿用該名至今

黔陽:黔陽縣是原湖南省

懷化地區所轄縣,1997年11月29日撤銷,原縣治安江鎮在20世紀50-70年代間也是懷化市的前身黔陽地區(黔陽專區)地治所在。

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黔陽縣轄域包括今洪江市(含洪江區)全境,以及中方縣和鶴城區大部分區域。黔陽縣歷史悠久。西漢高祖五年置鐔成縣。唐貞觀八年改為龍標縣。宋元豐三年改名黔陽縣,歷代縣治設於黔城,1949年10月以後縣治設於安江,1997年國務院批准原黔陽縣與洪江市合併,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設黔城鎮。

十州具體指:永州、郴州、靖州、潭州、嶽州、衡州、邵州、鼎州、澧州、道州

永州:以瀟湘二水匯流,以“二水”合為“永”字,隋開皇九年(589年)置永州

郴州:秦置縣,“郴”字為篆書“林”與“邑”二字組合,意思為“林中之城”。

靖州:宋崇寧二年當地土司納貢,改稱靖州。靖,地域安定之意

潭州:潭州,古代行政區,是隋朝至明朝時期州治或府治長沙的古稱。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為潭州。

潭州曾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潭州行省,是大部分湖南地區以及部分湖北地區在古代的稱呼;也曾作為二級行政單位潭州潭州府,地域包括今長沙、湘潭、株洲、岳陽南、益陽、婁底等地。

嶽州:嶽州,古代地名,即今湖南嶽陽市。嶽州在歷史上有過多個稱謂:巴陵,巴州。直至民國以後,才正式定名為岳陽。

衡州:衡陽古稱衡州

邵州:唐太宗貞觀十年(636)改南梁州為邵州。天寶元年,改為邵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邵州。治邵陽(邵陽市區)領邵陽、武岡二縣。五代晉天福中(936—944),馬氏楚國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改敏州縣。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三月,宋平湖南,復為邵州,仍治邵陽,領邵陽、新化二縣。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升邵州為寶慶府。

鼎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肖銑置朗州,天寶元年(724年)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朗州。屬山南東道,舊領縣二:武陵(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地)、龍陽。

澧州:澧縣古為澧州

道州:道縣,別名道州,雅稱“蓮城”。隸屬湖南省永州市,位於瀟水中游,東鄰寧遠縣,南界江永縣和江華瑤族自治縣,西接廣西全州縣、灌陽縣,北連雙牌縣,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

六江具體指:冷水江、沅江、平江、洪江、芷江、桃江

冷水江:市區處冷水江畔,故名

唯楚有才,唯湘美名——趣談湖南地名

沅江:以沅江在縣境內匯入洞庭湖得名。

平江:原以境內昌江命名昌江縣,五代時為避皇帝名諱改名為“平江縣”

洪江:因沅江自貴州入湖南境內先後納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寬闊,氣勢宏大,故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改稱洪江,設洪江砦。清末設洪江鎮。民國初期設洪江市。

芷江: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縣。以“澧有蘭兮沅有芷”典故得名

桃江:1952年自益陽縣析置桃江縣,以境內桃花江得名。

四陵具體指:茶陵、炎陵、醴陵、沅陵

茶陵:古代炎陵縣(酃縣)是茶陵縣的一部分,有炎帝葬於茶鄉之尾傳說,因而得名

唯楚有才,唯湘美名——趣談湖南地名

炎陵:1994年酃縣改名,以境內炎帝陵得名

醴陵:東漢初置縣,隋廢,唐初復置,《名勝志》稱:“縣北有陵(姜嶺),陵下有井,湧泉如醴(甜酒),因以名縣

沅陵: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以沅江及周邊的高地(陵)命名(此說有爭論)

四座山:龍山、衡山、藍山、韶山;

龍山:建縣於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屬龍,吉祥的象徵,加之境內峰巒起伏,故名龍山縣。

唯楚有才,唯湘美名——趣談湖南地名

衡山:以境內有南嶽衡山得名

藍山:唐天寶初以縣城“踞萬山間”,“四時蒼碧如藍”,遂改名為藍山

韶山:以境內韶峰得名

三雜鄉:寧鄉、安鄉、湘鄉;

寧鄉: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土安寧”之意置寧鄉

安鄉:明隆慶《嶽州府志》載,縣境“左挹洞庭,右接蘭澧”,取“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之義名縣

湘鄉:公元前3年,西漢哀帝將漣水流域賜長沙王之子劉昌,封湘鄉侯,“湘鄉”開始作為侯國地名問世。東漢建武初年,始置湘鄉縣

三雜寧:常寧、綏寧、新寧;

常寧: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常年安寧”之意改名常寧縣至今

綏寧: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始建蒔竹縣,遭土著強烈反對,朝廷數次派兵鎮壓以後,崇寧二年(1103)寓“綏之以寧”之意而更名綏寧縣,沿用至今

新寧: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當地“蠻夷”以“新近安寧”之意置新寧縣

兩條溪:辰溪、瀘溪;

辰溪: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為辰溪縣至今,以辰水流經得名。

瀘溪: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將董珍分沅陵縣建盧溪縣,因武水出口一段名盧水及水北有盧山而得名

兩座城:望城、汝城;

望城:1951年設縣時以縣城“望城坡”命名。望城坡,顧名思義,可以望見長沙城的坡地

汝城: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兩道源:漣源、桃源;

漣源:市境有漣水源頭,故名

桃源:以境內名勝桃花源得名

一副牌:雙牌;

一灘(冷水灘)一丈(古丈)一浦渡(漵浦);

一步(城步)一田(新田)一山崗(武崗);

一潭(湘潭)一峰(雙峰)一蔸禾(嘉禾);

一人(安仁)一口(洞口)一文章(宜章);


十陽開泰耀三湘,

六江橫流沃梓桑。

五洲卻臥湘山裡,

四陵四山惹神傷。

三湘三寧禾苗秀,

兩溪兩城桃花香。

兩源兩興遊寧遠,

兩江兩臨思鳳凰。

一灘一丈一浦渡,

一步一田一山崗。

一潭一峰一禾穗,

一人一口一文章。

長沙沙水水無沙,

常德德山山有德,

株洲位列湘東側,

湘潭故里偉人魂,

張家界嶺風光在,

岳陽樓裡觀洞庭,

衡陽名山揚海外,

益陽美女耀三湘,

湘南郴州與粵鄰,

永州之蛇播遠名,

五省中心懷化城,

湘西州府名吉首,

青春婁底展雄風,

寶慶邵陽圖崛起,

紅網論壇應團結,

十四市州互短長,

三湘兒女多奇志,

四水奔騰響神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