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凶出來的

在最近播出的《老師,請回答》節目中,七歲的小男孩哭訴:

媽媽經常叫我“二百五”。

小男孩成績不好,經常在寫作業的時候被媽媽兇。

寫作業的時間太長,媽媽就經常訓斥他,脾氣上來了之後,還會說一些令他很傷心的話。

小男孩告訴工作人員:“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多給我機會,不要再罵我了!”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小男孩一邊說,一邊哭,彷彿把壓抑了很久的情緒都釋放了出來。

看得出,小男孩是真的傷心了 。

他的媽媽這樣說:“我只是有時候沒有控制住,沒想到讓孩子這麼傷心。”

是啊!很多父母都沒有想到,自己正在一點一點地傷害孩子。

我們隨口說出的話,隨意爆發的脾氣,卻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盧梭說:

世界上最無用的三種教育方式是: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

深以為然。

父母對孩子越兇,越會讓孩子感覺到害怕,這是最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多少父母

在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一言不合就開吼,罵完就後悔”這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也成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惡性循環。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吼兩聲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卻存在很多弊端。

密歇根大學的一位博士研究發現:

情緒受損和身體疼痛在人體大腦反應極為相似。

如果一個人傷心到“心碎”,那麼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感受到“心碎”級別的疼痛。

每一次,父母肆無忌憚地吼孩子,都會讓孩子內心感受到恐懼和害怕,這種感覺會伴隨著孩子成長。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超限效應”指的是:

因為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久而引起心裡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

表面上孩子不會反抗,也保持沉默,但其實心裡面會有牴觸心理,逆反的情緒。

情節較輕時,孩子會出現叛逆,與父母對著幹。

怕的是,許多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調成靜音。

父母如果經常用激烈的言語吼孩子,事後的安撫不會讓孩子消除負面情緒,而是永遠存留在大腦裡。

作家Diane Dweller在她的自傳《媽媽,狂躁與我》中,回憶她的童年生活:

她的媽媽非常暴躁,會毫無理由地對她和姐姐發脾氣,大吼大叫更是常見。

在家庭中她拼命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毫無底線地滿足母親的要求,無論她做得有多好,母親總是數落她和挑剔她。

從小到大,她一直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之中。

也因此,她變成了一個討好別人的人。

她結了婚,面對丈夫的責罵,她總是時刻討好他,一味地滿足丈夫,只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種週而復始的悲劇,會因為父母而延續,也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改變。

所有成年人的傷,都是童年時期留下來的。

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不是兇出來的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的提問: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下方五千多條的回答,每一個人都在講自己的故事。

網友@皮耶霍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父母從十歲以後,就沒有打罵過他,因為要保護他的自尊心。

取而代之的是他每一次犯了錯誤,就要寫檢討。

十歲的他,被父母要求寫800字的檢討,寫不完不能出去,寫的不好還必須要重寫。

不僅如此,每次寫完之後,爸爸都要給他改錯別字,還會和他討論檢討書中的錯誤。

那時候的他為了不重寫,每一次都會總結經驗,以便下一次寫的時候更好脫身。

沒想到,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竟然將他培養成了一個文學奇才。

隨著父母的檢討書字數不斷增加,他的寫作水平也不斷提升。

到了大學,已經獲得了人生中的不少文學大獎,也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一定是在孩子的錯誤中尋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只要是孩子,都會犯錯。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兇他一頓就好了。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但其實,那些被父母吼罵的孩子,除了會對父母產生恐懼以外,並沒有任何改變。

還會因為父母的過度譴責,感受到親情的淡漠。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格局。

格局小的父母,才會用兇狠吼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真正高智商的父母都懂得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真正愛的教育,需要剋制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兇孩子”而在於“教孩子”。

吼叫是一種放肆,但愛的教育需要剋制。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懂得這樣“教”孩子。

1. 放低聲音

一位大學教授曾指出: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有時候,我們扯開嗓子大聲兇孩子,還不如在教育孩子面前,將聲音放低,冷靜下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叫芭芭拉的媽媽,她實在不知道,該怎樣放低聲音,不吼不叫地教育孩子,於是她去諮詢了育兒師。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育兒師給了她一個建議:

“讓她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著急吼孩子。”

先把吼孩子的話做一個加工,用平和的語氣說出來:“不,停下來,不要這樣做。”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訓練,孩子從原來的不願意理她,變成瞪大眼睛和她說話;從前對她大吼大叫,變得與她低聲開始交流。

父母放低聲音,孩子才不會出現逆反心理,與此同時,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獲得一次又一次成長的機會。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放低聲音,走進孩子心裡去。”

2. 多看看孩子的優點

曾有一項關於“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的調查,發現美國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都比較好,而中國父母往往看到的是孩子不好的方面,父母常常喜歡放大孩子的不足。

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忽略孩子的不足,而多看看孩子的優點,我們會發現孩子便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一位育兒專家講過一個故事:

兒子三歲時,嘗試自己扣衣服,結果衣服歪歪扭扭,但他期待媽媽的表揚。

這時候,她沒有批評孩子,而是這樣說“寶寶真棒,最後一顆釦子特別好,我們試著往上扣,看會發生什麼。”

最後,在媽媽的幫助下,孩子把所的扣子都扣好了 還學會了穿衣服。

我們不要總是抓著孩子的錯誤,而要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給孩子一點鼓勵,給他發現孩子真的會越來越優秀。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兇出來的

3. 就事論事,讓孩子為行為後果負責

很多父母吼孩子,是為了讓他長記性。

但是拉高分貝的教育,是最無用的,因為沒有說到點上。

《小孩不笨》裡有一段話:

“大人常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是在自己講,自己爽了。”

其實,在孩子犯錯之後,我們不要翻舊賬。

而是將孩子所犯的錯誤,拎清告訴孩子事情的嚴重性,並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這些比任何吼叫的方式效果好很多。

以前,我也經常吼孩子,那時候孩子根本不會聽。

後來,不再對他大吼大叫。

每次回家,看見兒子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我會很有耐心地告訴兒子:

“玩具是用來玩的,不能亂扔,每次玩了以後要放回玩具筐。”

每一次我讓他把玩具都歸位,他都能聽話照做。

時間長了,孩子也養成了愛收拾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你犯了錯誤,要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是一邊吼,一邊幫孩子解決問題。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一定不會是情緒的產物,他們會懂得教育孩子的真正意義在於,輕輕地和孩子好好說。

有一句話這樣說:“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典範。”

與孩子說話,便要這樣讓孩子感受如沐春風,化解大地的凍土;

像這春日裡的陽光,給孩子最溫暖的愛,讓彼此之間擁有心靈的交印。

一句怒吼,可能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

但一聲鼓勵,就能打開孩子成功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