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小小嬴政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怀抱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凌云壮志,横扫东南12载,独镇蓟州16年,指挥着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戚家军,保家卫国,抵抗侵略,是大明王朝真正的万里长城。

(戚继光剧照)

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戚继光先后80多次同倭寇浴血奋战,鲜有败绩。先后取得了台州、福建、兴化、仙游等大捷,痛歼来犯的倭寇匪患,守护着沿海百姓的安宁,换来了大明子民的富足。

其后,戚继光转战北方,奉命镇守蓟州。在此期间,戚继光一边操练兵马,一边修整长城。始终做到枕戈待旦,常备不懈。“在镇16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同样让蒙古铁骑闻风丧胆,不敢犯边塞秋毫。期间虽有几次小规模的战事发生,但都被戚继光轻松击退,打得鞑靼骑兵毫无还手之力。

戚继光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来源于他的杰出军事理论和思想,这些思想和理论,都体现在他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里。这两本著名的兵书,也让戚继光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

戚继光戎马一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平南倭,抗北虏,上安社稷,下抚黎民,用几十年的赫赫战功换得大明难得的安宁,为大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忠君爱民的旷世奇才,在晚年却十分凄惨。

万历十年,戚继光被万历皇帝从北方重镇蓟州调任广东。当时的广东倭患已平,几无战事。朝廷将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奇才,从边关要塞,一下调到天下太平的广东。从指挥十几万虎狼之师的大将,沦为手底下只有区区2000兵马的兵头,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兵权。戚继光就这样被朝廷弃用了。

一年后,戚继光再遭打击,他广东总兵的职务也被罢免了,只好收拾行装,回到山东老家。

(万历皇帝剧照)

由于戚继光被罢,戚家军众多将领也受到牵连,或罢官免职,或遭贬流放。他唯一的弟弟戚继美,也被罢免了贵州总兵一职,先于戚继光回老家了。

但当戚继光风尘仆仆赶回老家时,迎接他的,却是弟弟去世的噩耗。58岁的铁血硬汉戚继光,痛不欲生,欲哭无泪。

但是,厄运又接踵而至,从小妾那儿过继给妻子王氏的儿子戚安国,不幸染病夭折,这个打击让王氏几乎精神失常。终于在万历14年,王氏愤而执意离家出走,扔下了孤独的戚继光。

善良的戚继光不得已,把自己一生微薄的积蓄全部交给了王氏,以保证她后半生的生活。

此时的戚继光,一边承受着罢官回乡的巨大落差,一面又要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夭的悲惨局面。更为窘迫的是,戚继光已一贫如洗,生活无以为继,甚至“医药不备”,连看病的钱都没有了。

万历15年,苍老憔悴、贫困潦倒的戚继光,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夜里凄然离世。“鸡三号,将星陨矣”。但万历皇帝,居然对这个朝廷柱石的去世,没有任何反应,任由当地百姓自发地安葬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那么,导致戚继光晚年如此凄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张居正剧照)

主要原因是张居正的去世。

万历10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由于他生前大权独揽,在辅政的10年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开罪了不少朝中权贵,也让万历皇帝对他很是忌惮。

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就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诬陷他“贪滥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万历皇帝不但抄了张居正的家,剥夺了他的所有头衔,还开始了对所谓“张党”的秋后算账。

戚继光无疑是“张党”的核心成员之一。没有张居正的鼎力支持,他根本不可能建立如此赫赫战功,让自己名垂青史。

《明史》载,戚继光“赖首辅大臣张居正倚任,事与商榷”。同时,张居正为了让戚继光“动无掣肘”,把他身边意见不合的官员全部调离。《明史》里是这样说的:“有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可见张居正对戚继光的信任。

因此,戚继光能够忠实地执行张居正的军事策略,南平倭寇,北据鞑靼,让当时的大明边境固若金汤。

张居正离世后,对他的清算,自然会波及到戚继光。别有用心之人,甚至指责戚继光和张居正有谋逆之心,说他们“夜中开门递进,意欲何为?莫非反状呼”。

昏庸又自私的万历帝,在宵小之辈的鼓噪下,开始厌恶这个立下了盖世奇功的边关大将。

在这样的氛围中,时任兵部给事中张希皋和张鼎思为取媚万历帝,上书弹劾了戚继光,戚继光的厄运由此开始。

就这样,这位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一代民族英雄,就此陨落。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戚继光晚年境遇凄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事业和家庭。  

事业方面,对戚继光来说最不妙的就是,他多年以来的大靠山张居正倒台了,张居正身死之后,神宗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大清算,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绝对亲信,戚继光还是被波及到了。  

政治斗争是无情的,站队是否正确,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他死后不久,有人提醒万历皇帝,说是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如今担任蓟镇总兵,相当于宫门外面有一只猛兽,而且是只听从张居正节制的猛兽。

这个“提醒”直击万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于是,在万历皇帝的暗示默许下,戚继光被弹劾,从蓟镇总兵的位置上调任广东总兵,表面上官职几乎没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许多人到北京请愿,求万历帝留下戚继光,然而万历帝不允。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也感伤不已。  

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的政治运动达到高潮,戚继光何等精明老辣,他看出风头不对,向万历皇帝提出辞职,想借此远离政治漩涡,保留几分名将尊严。 

但对这位战功卓著,荡平倭寇之乱的名将,万历皇帝丝毫不给面子,他直接把戚继光免职,宣布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这种政治身份,完全是判了戚继光政治死刑。  

戚继光回归蓬莱老家,朋友很少,没几个人敢与他往来。  

戚继光不光是事业凄惨落幕,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巨大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情:  

他罢官回家的路上,得知小自己六岁的弟弟戚继美病逝。  

这个戚继美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大半辈子跟随哥哥东征西战,扫平倭寇之后,又来到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终官至云贵总兵。  

万历十一年,戚继美的妻子病亡,随后,他被罢免回家(毫无疑问,受到了戚继光的牵连),紧接着,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身亡,几重打击下,戚继美也病逝了。  

万历十二年十月,戚继光赶回老家后,看到弟弟的灵柩,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这位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名将,也有热血柔肠。  

失去与之感情深厚的弟弟之后,更大的悲剧发生了:戚继光的原配妻子王氏,抛弃他而去,回到了娘家,而且,卷走了戚继光的所有家财。

要说起这位王氏,也是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  

早年王氏通情达理,对戚继光是真爱,家里贫困,买回一条鱼来,她吃鱼头鱼尾,留着'鱼身给丈夫吃。  

戚继光在浙江一带抗击倭寇的时候,王氏和戚家军家属们居住在新河所,守军很少,忽然有一大批倭寇偷袭,紧急情况下,王氏说服所有戚家军家属穿上戚家军军服,站到城墙之上,把倭寇吓跑了。  

这么一位贤惠,而且有勇有谋的好妻子,怎么就会抛弃戚继光而去呢?  

其实,也怪命运弄人,公元1545年,戚继光和王氏结婚,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戚将军,相当惧内,可见王氏的性情暴烈。  

两人的脾气倒是可以融合,问题出在:两人多年没有子嗣。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王氏还坚决不同意戚继光纳妾,一直拖到公元1563年,戚继光瞒着夫人王氏,在外面娶了三个小妾,生育了五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王氏才得知此事。  

王氏怒不可遏,戚继光下跪求和,最后两人谈妥,把其中一个孩子过继给王氏当儿子。

王氏虽然无奈痛苦,但也只好承认现实。但偏偏,这个凝聚了她满心关爱的孩子早夭了。这桩悲剧发生在戚继光被贬官回家之前,王氏万念俱灰,精神有些失常,离开了戚继光。  

戚继光晚年的时候,身体很不好,肺病久病不愈,贫苦交加,连请大夫拿药的钱都没有。  

在戚继光去世前三个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万历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给傅光宅夺俸两个月的处分。  

公元1588年,年仅六十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他的人生曾经无比辉煌,也注定永垂不朽,然而他的晚年人生却以悲剧收场,让人扼腕叹息。 


我见青史多妩媚


戚继光晚景凄惨主要是因为——靠山倒了!老婆跑了!

如果说抗倭英雄是戚继光正面的话,那善于官场钻营、极会寻求官场靠山则是戚继光的侧面。

与岳飞纯粹的精忠报国、缺乏官场智慧不同,戚继光在做英雄事的同时,脑子里始终存有“立功扬名,保位免祸”的想法。

如何才能“立功扬名,保位免祸”呢?

除了自家有本事,戚继光认为寻找靠山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这么说,戚继光风起云涌的背后,从来都是有“靠山”支持的。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天起,戚继光事实上就有一座硕大的靠山,那就是他的老岳丈,总兵王栋大人。戚继光怕老婆,不是因为他对老婆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总兵大人的女儿,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敬重老婆”也为他晚年的残景埋下了伏笔。

继老岳丈后,戚继光的第二座大靠山,即是发掘提拔他的人生贵人,总督大人胡宗宪。在胡宗宪手底下,戚继光虽然开始大放异彩,但他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凡事都要先请示总督大人,在总督大人面前从不飞扬跋扈,擅作主张。

但在靠牢胡宗宪的同时,戚继光并没有止步不前,他的官场危机意识很强,在他看来,光有地方靠山是远远不够的,朝中有靠山才是关键。

为了在京城寻找靠山,戚继光可谓是不惜银两,不惜精力。起先,他有意攀交当朝首辅高拱,但高拱这个人太嚣张、太孤傲,戚继光没能如愿。退而求其次,他便积极向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张居正靠拢。

当时,张居正的权势还未如日中天,但这恰恰体现了戚继光的眼光。待朝局变幻,胡宗宪等人身败落马后,只有戚继光如愿从前线调入了京城。

这期间,有个细节很能说明戚继光为在京城寻求靠山,如何的不惜重金——“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他的巨额俸禄和奖赏都到哪里去了呢?不言而喻。

除了重金贿赂,戚继光在对张居正献殷勤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每次给张居正写信,戚继光都非常谦卑地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为了买张居正欢心,戚继光常年给张居正送各种补药,搜罗各色美女,甚至包括“洋妞”。

正是因为有了张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继光才迎来了人生第二个辉煌期,并干了三件大事——训练戍边部队、建立车步骑营、修建长城敌台。

然而,当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吃了戚继光所送海狗肾导致“痔根”加重(野史说法),一命呜呼并随即遭到清算后,戚继光的厄运也就来了。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很快受到牵连,第二年即被调往广东,第三年即遭罢官弃用。

这里有一点很值得玩味,戚继光被弹劾遭罢官的原因和罪状,在当时是模糊不清的,表面上看是受累于张居正,其实根源在于倭寇边患已除,朝廷要剪除羽翼丰满的武将,鸟尽弓藏。

万历十三年,遭到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乡,但他的晚年悲剧并没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发的惨不忍睹。

关于戚继光“怕老婆”的说法很多,但和很多怕老婆的男人,夫妻感情其实很好不同,戚继光和原配戚王氏的夫妻感情很差。

根据清朝乾隆年间《仙游县志》等记载,戚继光因为儿子在莆田违反军纪而斩子,从而愧对妻子戚王氏,对戚王氏多方迁就忍让,而戚王氏则终生怀恨在心,始终苛待丈夫。

鉴于戚继光在莆田期间根本没儿子,所谓戚继光斩子的说法肯定是假的,但假的传说背后,戚继光和戚王氏夫妻关系恶劣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戚王氏是标准的悍妇,二人结婚时,戚继光虽是四品武将,但她爹是总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她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此外,戚王氏还是个将门虎女的狠角色,武功好,脾气倔,但凡遇到家庭纠纷,她向来以徒手格斗的方式修理戚继光,而戚继光慑于她爹的总兵头衔,不敢反抗,总是被打的到处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一些疑问,按这种说法,戚继光在家庭生活中属于被欺压的一方,最后受不了应该是戚继光才对,怎么反过来戚王氏干了“休夫”回娘家的事?

那是因为戚继光和戚王氏还有更大的矛盾。

根据戚继光好友汪道昆在《孟诸戚公墓志铭》中记载,戚王氏只给戚继光生了一个女儿,戚继光为了延续香火,瞒着戚王氏一连纳了至少三个妾,生了五个孩子。

戚王氏得知这一切后,戚继光的几个孩子早已满地跑了,或许是因为自感在家中的尊严、地位、名分受到了严重挑战和伤害,绝望的戚王氏一度决定和戚继光同归于尽。

她抄起一把尖刀,直奔戚继光而去。戚继光闻讯,立马开溜,不肯罢休的戚王氏便每天蹲在家里死守,“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

待戚继光遭罢官,落寞回乡后,戚王氏便将愤怒转化成了极度的冷漠和绝情,在戚继光死前的那一年,戚王氏“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说,戚王氏将家中洗劫一空后,直接休夫回娘家了。

对病重的戚继光而言,这种做法极其残忍。

在戚继光苟延残喘的最后一年,病重时竟然连抓药的钱都没有,最终在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鸡三号,将星殒矣!”


黑句本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多年,替明朝解决了十余年的沿海倭寇问题,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却在晚年过的是十分凄惨。随着他的靠山张居正的倒台,戚继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冲击,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张居正一倒台,首当其冲就是他戚继光。

万历皇帝上位后,开始大肆清算张居正一派的党羽。戚继光曾经和张居正关系密切,自然也被人在万历皇帝面前多次提醒,说他是一只猛虎,如今张居正早已不在,不知道还能否克制住他的凶性,而且他的位置又是个肥差,不少人对此垂涎欲滴,但是想要坐稳这个位置,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好说。

像戚继光在位期间曾经为沿海地区训练出来一只抗倭精兵,并且这支精兵在他死后三十余年里,仍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这就可以看出戚继光的练兵方式别具一格。而如果是没有能力的人坐到那个位置,只能是祸害了沿海地区。

为什么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就要首先要遭到打击呢?

这就得从戚继光的发家史说起了,戚继光有一个爱她的妻子。这个妻子的父亲可是来头不小,是总兵大人王栋,自打戚继光进军营的第一天起,他的仕途就差不多已经被铺好了一半,而戚继光惧怕老婆的缘故也正是因为王栋。

除了王栋之外,戚继光还有第二个贵人那就是胡宗宪,戚继光能够发展起来少不了胡宗宪的一番支持,而戚继光也是十分明事理的人,尽管在他手里取得了如此成就可是并没有居功自傲,相反还是无论大小事务都先请示一遍胡宗宪,这也深得胡宗宪的喜欢。

但是戚继光有着足够的忧患意识,他觉得地方上有人还不够,必须的朝廷上有人才行。于是他就开始与还是国子监祭酒的张居正搞好关系,要搞好关系,自然少不了钱财方面的往来。

这就是为何戚继光晚年“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的原因,他不仅将自己的俸禄和奖金拿来贿赂,甚至连一些战利品也都拿来孝敬张居正了。

当然,这些都没有白费功夫,虽然这大笔金钱全都用于投资了,但是戚继光也到了他想要的。戚继光不愧也是眼光独到的老江湖,朝廷上的风起云涌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权贵,可是张居正却是越发稳当,甚至在不久之后权力还到达了巅峰,用只手遮天都不为过。

这也是为何戚继光不爱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原因了,有了这么一位大靠山,还有其他人什么事,任何想要弹劾打击戚继光的势力都会被张居正挡下来。

况且两人私教不错,经常一起喝茶聊天。

这也是为何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必须得回家的原因。

首先你戚继光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要说不是其党羽,皇帝会信吗?

其二,虽然你身居要职,可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已被清理个七七八八。基本用不着戚继光了,也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野兽尽鸟弓藏。既然失去了利用价值了,直接让你滚蛋回家就行了。

于是戚继光就落魄地回到了家乡,此时的他不仅事业受到了打击,家庭方面也是不如意。他的亲弟弟戚继美去世了,戚继美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猛将,随他的哥哥戚继光也是四处征战多年,随后又去往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后官至云贵总兵。但是还是受到了哥哥的牵连,被拖累下马。回到家乡的戚继美前不久刚遭遇丧妻之苦,又遭遇了丧子之痛,在这双重打击之下。戚继美不久便重窝不起随后便撒手而去。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回家看见弟弟棺材的戚继光还没缓过劲,又遭遇了妻子的背叛,将他的全部家产全都卷跑回了娘家。

不是说戚继光夫妻很恩爱吗?那为何戚夫人要在戚继光如此困难之时选择落井下石了?问题就出在戚夫人无法生育上,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件大事。

况且戚夫人还不准戚继光在外纳妾,这对于想要延续香火的戚继光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

于是他还是瞒着戚夫人在外纳了妾,并且一纳就是好几个,可算是满足了生儿子的愿望。可是纸终究还是保不住火,最终在孩子大的可以满地跑的时候,戚夫人最终还是知道了,这怎么行?戚夫人气得直接要宰了戚继光,天天在家磨刀,吓得戚继光都不敢回家。为了稳住戚夫人,戚继光决定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戚夫人。

虽然戚夫人悲痛万分,却还是接受了这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这个凝聚了戚夫人期望的孩子不久便夭折了,这对于戚夫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她就将这股怨气通通发泄到了戚继光身上,直接带走了他所有的家财回了老家,剩下的几个小妾自然也是四散而去,留下年老的戚继光独自残喘于世。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戚继光到了后来连抓药看病的钱都没了,不久便离开了人事,就连下葬用的棺材都是亲友出资所购。一代名将,晚年竟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惋惜不已。


历来现实


戚继光的抗倭伟绩自不必说,历史早有评价。传说这位名将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情商很高,所以他的戎马生涯还是较为顺利的,没有遭到什么“良弓藏”之类的事。

但这位民族英雄,为何到了晚年,却还是丢官罢职,乃至贫病交加呢?有传闻甚至说他病时连抓药的钱也没有。

到无钱买药的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了。毕竟一代名将,又深得百姓爱护。就算身上一时无钱,旁人也不会袖手。

当然,戚继光的晚年即使不如贫苦老百姓那么凄惨,但也谈不上舒服。

此时的他,官场失意,妻妾远离。

一、受张居正的“池鱼之殃”。

张居正死后,政敌纷起,万历皇帝仿佛回过神来,对这位昔日的首辅大人进行了清算。正好张居正本人也不拘小节 ,生活颇为豪奢,宅中搜出不少金银,这下万历皇帝有了借口,将张居正的功劳全盘否决,并对所谓的张氏集团进行牵连。戚继光,就被划入其中,被罢官回乡。

二、夫妻失和,独居乡里。

戚继光的夫人善妒,但自身又没有生育,戚继光瞒着她置了几房小妾,延续香火。此事被夫人得知后,大为光火。戚继光无奈,把一个小妾的儿子过继到妻子膝下。谁知天意弄人,此子又夭折了。夫人遭受了沉重打击,变得灰心冷意,自回娘家居住。那些小妾们也没有在戚继光身边久留,导致戚继光晚年孤鉵寂寞。

在官场失意,又缺乏家庭人伦温暖的情境下,晚年戚继光的确算得上凄凉。


钱多多读文史


实际上戚继光不仅仅是抗倭英雄,他在北边蓟门一带防御蒙古、协助李成梁的辽东军防也有十五余年,为稳固明朝的北边作出重要贡献。至于说戚继光一生为国为民是一位民族英雄,这个评价绝对是客观准确的。戚继光的晚年,准确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六年接连遭到给事中的弹劾,先是被贬,后又被罢免,直至最后病死家中,不可谓不凄惨也。如此名将竟是如此下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直接原因是张居正的落幕,本质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一个不太合理之处。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是"政治盟友"。更准确的说戚继光只能算张居正的门下,还达不到盟友的地位,毕竟明朝文官的地位本身就是凌驾于武将之上的,而张居正是阁臣之后又是首辅,是位极人臣的文官呢!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期间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团,而且万历皇帝也因张居正的存在而压抑多年。所以在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很快就遭到了给事中张鼎思的弹劾,从北方防线被调往广东。有人说张鼎思弹劾戚继光是因为他的爱犬被戚继光踢死了,其实不管有没有发生过这个事,戚继光都会被弹劾的,就算不是张鼎思弹劾,也会有张居正的其他政敌出手。

戚继光为什么要做张居正的门下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明朝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武将的地位受到很大的节制,动不动就会遭到文官和言官的弹劾。戚继光就曾经被弹劾故意放走倭寇,甚至说是通倭,后来还是戚继光自己以待罪之身平定了海盗汪直作乱,才得以免罪复职的。可见,当时的文官和言官在政治地位上是有绝对的优势的,而武将则很被动,加上文官和言官队伍里不乏小人,所以戚继光他必须寻找政治靠山才能保身,才能实现保家卫国的抱负。这就是戚继光"投靠"张居正的原因所在,归根结底还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导致的,不然以戚继光的为人,应当不至于这样做,哈哈。





历史守望者


说起明代最强的步兵部队,非戚家军莫属,从浙江到福建,从抗倭到守备蓟门,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一败绩。其灵魂人物戚继光无疑是戚家军的灵魂人物,也是著名的抗倭英雄。

不论进攻还是防守,戚继光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而在戚继光晚年,却没有衣锦还乡,也没有封妻荫子,最终抑郁而终。

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无论是谁,戚继光也不例外,他在战场上为国效力,理应获得安逸的晚年生活,事实则并非如此。

戚继光罢官后,没有了之前的权势,只能回家休养,而此时他的结发妻子王氏,却抛弃了年老的戚继光。王氏原本和戚继光感情很好,但无法为戚继光生下子嗣,戚继光一气之下娶了几房小妾,这一举动激怒了王氏夫人。

之后,戚继光和王氏破镜重圆,并把次子过继给了王氏抚养,奈何天公不作美,不久次子戚安过不幸夭折。王氏夫人心如死灰,和戚继光感情彻底破裂,抛下戚继光独自离开,而且把家中余财也一并带走了。

这对戚继光打击很大,况且身染重病,甚至最后连抓药的钱都没了,穷苦潦倒的戚继光就这样病逝在家中。虽说戚继光晚年比较不幸,但对比明代众多被陷害、被冤杀的功臣,戚继光也算是幸运,他从权力核心跌落,还能保住性命,也是不易了,那么为何戚继光晚年如此悲惨?

戚继光不同于那些草根出身的军兵,他最早的官职继承于他父亲戚景通,登州卫指挥佥事。自小戚继光就熟读兵书战策,耳濡目染之下,也清楚官场的运行规则,这给他以后的仕途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他娶了王氏,王氏是“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当时的王栋是总兵,也是当时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有老丈人撑着,戚继光才有施展手脚的舞台。而且他的老婆王氏是能文能武,戚继光都不一定能打过她,所以也留下了戚继光怕老婆的传说。

在抗击倭寇的战役中,戚继光主要依靠的是自身军事才能,和圆滑的处事技巧,除了老丈人支持以外,当然也少不了张居正的举荐。嘉靖年间,张居正羽翼未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支持戚继光。

到了隆庆年间,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进一步密切,戚继光得到进一步重用,和谭伦一同防守蓟辽重镇。

史料记载:

“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

此时大多数人都已清楚,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已经是内阁成员,位高权重,两人书信来往频繁,关系更为密切。

由于张居正的提携和重用,戚继光在蓟门可以放开了干,训练部队,修筑城墙,甚至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戚家军武器装备先进,作战勇猛,士气强劲,攻城都不在话下,守城更是手到擒来。

在戚继光的统领下,蓟门的外敌得以平定,加上李成梁守卫辽东,有优秀的将领守卫边疆,张居正的权势一度达到顶点。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权倾一时,戚继光也是混得风生水起,蓟州总兵戚继光的上下级,都可以在“便宜行事”下被张居正随时调换。

这样就可以确保戚继光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况且戚继光人缘也很好,也没有人敢找他的麻烦。而随着张居正改革的进行,其树敌也越来越多,这都是无法避免的,满朝文武也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

史料记载:

“虽夜中开门递进。”

凡是碰到戚继光的书信,哪怕是夜里送来的,张居正都要命人直接送进来,可见两人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张居正和戚继光是君子之交,他们共同的目的是报国为民,但他们的敌人却不一定这么想。

张居正去世后,满朝弹劾他的奏折到处飞,在万历皇帝的授意下,张居正家中被炒,儿子被逼自杀,家属流放,连棺椁都差点被毁。

史料记载: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万历皇帝废掉张居正是为了拿回皇权,那么众所周知的张居正党羽,也必定会遭殃。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张居正支持戚继光也长达十六年之久。于是弹劾戚继光的奏折也放到了万历皇帝的桌案之上。

聪明的戚继光也必定意料到了,人走必定茶凉,没有了树荫,戚继光这官也就当到头了。只不过戚继光战功赫赫,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几乎毫无瑕疵,那些弹劾戚继光的人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因为其是民族英雄,放过了戚继光一马。

另外,万历皇帝并不糊涂,张居正的功绩他清楚,戚继光的功勋他也很看重,即使戚继光有一些贪污受贿的佐证,万历皇帝也网开一面,没有对戚继光下死手。

史料记载:

“准回卫调理,以候启用。”

没有了张居正的庇护,戚继光也无心再在朝廷任职,各方势力必定会排挤戚继光,这也无可避免。既然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就被打上了标签,也就是不再复用。而张居正去世的时候,戚继光也已经五十多岁,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加上心情抑郁,最终只能回家养老。

史料记载:

“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张鼎思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调入广东任职,戚继光只能勉强去任职,很快就打了辞职报告,希望能回家养病。给事中张希皋继续上疏弹劾,戚继光罢官回家。

戚继光晚年的遭遇,主要在于张居正的去世,没有了靠山和后台,只得被排挤在外,而丢掉了官职,就没有了权柄,也就再无人去关心戚继光的晚年生活。

更重要的是,王氏一看戚继光没权没势了,再联想到他曾经背着自己纳妾,过继给自己的儿子又夭折,灰心丧气之下,卷着钱财一走了之。就这样,戚继光丢了官,丢了老婆,丢了钱财,连脸面也丢尽,当时就抑郁了,撑了不到两年,就重病缠身,且没钱抓药,抑郁而终:

“鸡三号,将星殒矣!”

长寿与否和其心态有很大关系,现代也是一样,即使你家财万贯,却每天闷闷不乐,必定成不了高寿老人。而如果你能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怡然自乐,则可以延长寿命。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即使有军功在身,也脱离不开这种“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事无人闻”的世俗眼光。

戚继光镇守边境多年,手握重兵,威名远播,罢官之后却无人问津,这巨大的落差令其心情低落,另外还有妻离子散之祸,英雄迟暮,美人黄昏,可悲可叹。


杨角风发作


晚年的戚继光并不算惨,惨的是戚家军!

明朝跟西汉类似,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而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就像萧何很韩信一样,此生命运息息相关。戚继光可以说是中年辉煌,晚年凄惨,但实际意义上,更惨的是戚家军的覆灭。

戚继光时代的明朝盛行文官坐上,武将坐下。所以武将一直得不到圣上的垂青,此事的张居正决定重返朝堂想要一番作为,便开始在挖掘人才。

此间,他发现戚继光写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很有一番味道,就大力举荐他。因此戚继光便开始了他的抗倭之路。他起初被派再东南沿海的抗倭十余年,期间东南沿海一番太平,而且还借此机会培育了一只精锐队伍。

后来他又被发配至北方抗击鞑靼部落的入侵,起效也很快。˙这样看来戚继光算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名族英雄,本应该收到各方人士的礼敬相待。

但是就是恰巧,此时的张居正在朝中日渐衰落,话语权越来越轻,后遭弹劾,张居正倒下,戚继光便受牵连。而且戚继光一武将常年在外,朝中只有张居正一人,张居正一倒下,戚继光就不断遭到文人构陷、弹劾,戚家军被解散,这只精锐部队消失于明朝。

戚继光后来自己辞官回乡了,但是回乡之后还是遭受弹劾,影响家人生活。他便自己上书辩白,但是没什么作用,此时的他非常郁闷。他数十载在外为国征战,建功无数,受创无数,却抵挡不住这些文人的笔头攻击。

文/史官记

史官记


大明王朝由于制度的缺陷,导致地主很容易跟官员走在一起。毕竟官绅不纳粮,地主的地绑在官员手上就可以不交粮了。一个有钱一个有权,它们合在了一起就等于把大明架空了。

他们对外扶植倭寇,并通过勾结倭寇,帮中国的地主们,打压并制服敢于打压他们的人。中国的地主的资本力量和倭寇的军事力量相结合,文官集团再通过技术援助让倭寇变强大。

为什么倭寇总是打不完,因为他们的背后有明朝大地主和官僚集团的支持。只要倭寇在一天,当地的官僚就可以向朝廷要维稳款,跟提款机一样方便快捷。

到了万历年间,朝廷方面国家财政崩溃。社会上,老百姓受官僚集团和地主的压迫,倭寇犯边,民不聊生。怎么办呢?万历皇帝发起了对官僚集团最后的反击,一方面,全方位打击走私,另一方面,启用张居正进行税制改革,试图重新掌控帝国财权。同时启用戚继光对倭寇进行围剿。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针对官僚集团的一次税改战争,打击白手套,打击隐蔽地税和政商挂靠。这场战争,严重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更损害了整个跨国资本复合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官僚集团,倭寇,地主,搞军倒的边军武将集团。

他们决定接受万历的宣战,选择迎战。一时间,帝国的边境,到处告急。万历皇帝,只得派戚继光四处出征。那些战争实际上都是官僚集团策划出来的,都是他们一手所导演的。要知道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皇帝。

万历的反击,随着万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团卷土重来,再次掌握了全局。

官僚集团掌权自然要对张居正和戚继光进行算旧账,所以戚继光的晚年最后和张居正一样凄惨。




华夏灯塔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遭到事中张鼎思弹劾,被朝廷调往广东。三年后,戚继光又遭到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被罢免官职,遣返回乡,最终在1588年病逝。在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因为他的靠山张居正倒了。

由于戚继光一生用兵,不善于敛财,所以晚年时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贫困。更加悲惨的是,就连他死后下葬的费用都是街坊邻居凑出来的。“(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大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治倭十余年,不仅解决了长期祸乱明朝东南的倭患,而且还给明朝培训出一支南方人组成的精兵。抗倭成功后,朝廷又将戚继光调到北方去抗击蒙古鞑靼部的侵犯,效果同样显著。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晚年却落得个罢官返乡、凄惨离世的结局。造成戚继光晚年下场凄惨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靠山张居正倒了,所以戚继光受到牵连。再加上他是一介武人,在朝中没有势力,所以不断遭到文官弹劾。


戚继光过去能够长期在一线抗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宰辅张居正在背后支持他,打压那些弹劾戚继光的势力。戚继光与张居正私下交情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认为戚继光是张居正一党的成员。等到张居正一死,戚继光便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政治冲击。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的党羽。他先是把戚继光从蓟镇总兵调任为广东总兵,把他赶到了远离京城的广东地区。而戚继光也意识到了朝廷的政治斗争,他上疏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荣誉而退休,但万历帝却认为他是张居正的党羽,不但革其职位、罢免还乡,而且再也没有启用他。

回到家乡后,戚继光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妻子王氏也弃他而去。在经了一系列的变故后,戚继光终于一病不起,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孤独地死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在他死后不过40余年,明朝便覆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