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

——京剧《豆汁记》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小说《豆汁记》,豆瓣评分高达9.1分,是当代女作家叶广芩的中篇小说。小说以从民国到六十年代为时代背景,刻画了一个性情温平、品格高洁的旗人妇女他他拉·莫姜的传奇人生。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诠释人物性格,读完令人眼眶湿润。历史留名的,往往是抓住了某个机遇的不凡人物,然而,真正构成历史,并点亮历史长河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灵魂。英雄有英雄的气概,凡人有凡人的风骨,一个在乱世中求生存、守品性的弱女子,却是我们不容忽略的真实的充满人性的存在。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作者以《豆汁记》作为书名,既借用京剧《豆汁记》里的桥段,将叶家与主人公莫姜的二十年缘分从头至尾交代清楚,又用豆汁来比喻莫姜的性情,将内容与主题贴合得恰到好处。结尾,以一句“到现在没喝上日夜思念的豆汁。到现在没见过莫姜那样的女人。”画龙点睛,将整本小说要表达的情绪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喟叹。

这本小说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以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烘托出了主人公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却始终如一的气节和品格。变是为了衬托不变,通过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

01 莫姜和四太太的对比

主人公他他拉·莫姜,镶蓝旗包衣出身,祖父是皇帝陵前负责点灯的。本来,属于下五旗的包衣,基本不能服务王室,但是,莫姜11岁选入宫中,成为了敬懿太妃的宫女,由此得到了太妃的亲自调教,养成了不温不火的性情,从礼数、气质上都是上乘的。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我”的父亲——叶四爷对莫姜的相貌性情有一个很好的总结:“相貌平静如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

而“我”的母亲,是“朝阳门外南营房”“穷门小户”出身,因此,在待人接物上,自有小户人家的算计和心机。“母亲”的小心眼和做法在文中多次有交代,比如,“母亲在父亲面前从来是唯唯诺诺”,但是,对莫姜却摆出一副救世主的优越,总是跟莫姜提那碗豆汁,提醒她记得初到我家时穷途末路的落魄。

反观莫姜,在“我”听了刘成贵对她做的事,大骂刘成贵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说,各人有各人的命,不能强求,眼下这样,她很知足了。她的心里,就像她的身上一样,干净利落,只有感激和宽容,根本没有给怨毒和报复留余地。后来,在刘成贵回来后,莫姜接纳了他和他带来的小子。就在“我”生气他为什么接纳“混蛋”刘成贵,还养着他的时候,她又只是淡淡地说:过日子,谁能说谁养活谁呀。

后来,在饥馑之年,莫姜和母亲常去东直门外地里捡剩儿。遇到和被人的争执,总都是母亲出头,而莫姜不会吵架,连大声说话都不会。此时,倒像是身份倒过来了,莫姜是太太,而母亲是女仆。作者一句话,倒出了两人的鲜明对比:“南营房穷丫头出身的母亲在此时此刻展现了她无可替代的优势。”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02 莫姜和“我”的对比

莫姜是在宫里受过训练的,礼数周到,说话从来都是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声音不高,却又让人听得真切。在父母面前说完话都是倒退两步再转身,而“我”,因为从小就处于社会变动的年代,旧的礼数也在逐渐废去,再加上,“我”的父亲叶四爷为人敦厚,性情温平豁达,因此,“我”作为一个旗人格格,并没有接受太多的礼教约束,所以养成了动辄“掉过大屁股对人”的放旷性格。

莫姜的礼数已经内化成了一种做人的功夫。她走路快而轻,低着头目不斜视,无论高兴与否嘴角永远微微向上挑着。父亲说,这叫“喜兴”,是做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功夫,无论内心想什么,外表永远是雷打不动的愉快,这种做派非一日之功。而对比之下,我则“动辄撅嘴吊脸,是最没水平的表现。”以至于,父亲后来老是夸赞莫姜,夸的前提总是拿我当陪衬。

03 莫姜和京剧《豆汁记》中莫稽的对比

尽管莫稽是京剧《豆汁记》中的虚构人物,然而,文学作品的来源都是真实的生活。因此,作者在文中对莫姜和莫稽有了几处的对比。比如,同样是落魄之人,同样是风雪之夜被人“捡”回家,同样是一碗豆汁解饿,莫姜“认真地谢过了,背过身静悄悄地吃着,没有一点声响。从背影看,她吃得很斯文,绝不像父亲说的‘从中午就没有吃饭’。”而莫稽则把一碗豆汁喝得“热烈而张扬”。而且,莫稽在日后发达了,就翻脸无情,将当初救他的金玉奴推入水中。但莫姜却知恩图报,尽心尽力为叶家效力。到最后因为怕继续连累叶家而不惜以命相陪。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04 莫姜和刘妈的对比

文中有一小段的描写,语言非常生动有趣。父亲让莫姜在厨房干,她就总在厨房呆着,不去别的地方。院里屋内根本看不到她的影子,好像不存在一样。不像前一个女仆刘妈,什么都张罗,“大黄蜂”似的满院飞,替母亲当了半个家。

虽然是一段很小的描写,但是,从对比中衬托出了莫姜守礼数、知本分、懂规矩的举止。

05 莫姜和妓女卫玉凤的对比

除了这些写在明处的,文章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对比,就是和妓女卫玉凤的对比。卫玉凤是刘成贵的相好,在刘成贵还在宫里当厨子的时候,二人就有往来。后来,刘成贵出宫后,输掉全家,包括莫姜,混不下去了,就带着卫玉凤去了伪满洲国。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先抛却二人的职业和出身,单纯从对待感情上来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刘成贵对莫姜薄情寡义,动手打她,还把她给输了,但是,再次回来找她时,莫姜却不计前嫌,收留了他,还悉心照料。而卫玉凤和刘到了东北,却跟了一个日本调度,连自己的孩子也丢给刘成贵不管。两个女人之间,是人性的对立,是善恶的区分。

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

01 时代的对比

由前后文推断,“我”小的时候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刚刚推翻了清朝统治,“我”还曾经是“格格”身份。父亲也还是那个“四王爷”,家境尚过得去。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动面前,有的人的人生境遇却发生了巨大的反差。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描写,写的是北宫门外的引车贩浆者流其中有一个是卖火烧的老赵,做的火烧总是有点夹生。“我问老赵怎么净弄出些半生的玩意儿,老赵说他自己就是半生的。他的老姓是爱新觉罗,正黄旗,正黄旗来烙烧饼,能弄出个半生的就不错啦。”还有一个给驴钉掌的,他说他是皇上的三大爷。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昔日的皇族今天沦落到卖烧饼和给驴钉掌的地步,作者用诙谐的语言道出了时代背景,也给主人公莫姜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后来,经过了战争时期,“我”家遭遇的动荡尚不算太过剧烈。解放后,父亲还进了政协,享受领导待遇。然而,三年自然灾害,全家无可逃脱地经受了口粮短缺的痛苦,不得不靠刘成贵的豆汁救济。之后来到了特殊的十年,父亲受到了冲击,并没有熬过去。再后来,我去了大西北,一待就是40年。当时光的步履来到2008年的新时代,我又眼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却再也尝不到魂牵梦绕的纯正豆汁了,也再也见不到莫姜那样的女人了。

02 我和莫姜感情的前后对比

莫姜刚来的时候,由于脸上的一道疤,我对莫姜是存在防范和疑虑的。所以,在母亲把莫姜安排到我屋里睡觉的时候,我老大的不高兴。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莫姜的称呼只是“卖花生仁儿的”。

后来,“我们之间的距离在慢慢儿缩短”,由于莫姜总给“我”带好吃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觉着莫姜比我母亲更让我亲近。”

再后来,随着“我“对莫姜的熟悉,对她的好感一点点建立。因为莫姜的好厨艺,“我”开始跟着莫姜,竟然“成了莫姜身后的一条尾巴”。

长期与莫姜相处下来,相入相化而不觉,“我”竟也不觉得她怎么丑了。有时甚至还暗自庆幸她有这个疤,“有了疤她才能留在我们家,要不,她指不定到哪儿去了,轮不到父亲把她捡回来。”

再到最后,一起患难与共,渡过艰难时候,直到莫姜死去,“我”与莫姜之前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主仆,融入了亲情。这个女人,她的厨艺,她的人品,都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03 莫姜和刘成贵感情的前后对比

“我”对刘成贵的了解是一点一点从莫姜那里得知的。莫姜只是讲述事情,而“我”则负责解读事件,并加入自己的好恶判断。很多年来,“我”眼中的刘成贵是一个混蛋+恶棍。他心狠手辣,对莫姜竟然动刀子,以致她破相。他好赌成性,还把莫姜也输了出去。他还不顾莫姜与妓女往来,是个十足十的大混蛋。

所以,在莫姜收留了刘成贵并原谅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之后,“我”一直不能原谅他。我甚至觉得莫姜有点“贱”,面对这样一个赌徒+凶手,就应该“以牙还牙”,弃之不理。所以,之后很多年,我对刘成贵一直是冷漠地鄙视,而且,也根本不看好他们的感情。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然而,十几年后的一幕却令我改变了看法。刘成贵已经瘫痪,莫姜也已经七十岁了,辞掉我家的工作专心照顾刘成贵。父亲让“我”去给莫姜送点钱。我看到了莫姜照顾婴儿一般地照顾刘成贵。

“阳光照射在屋内,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微尘,一切似乎都变得很柔和。刘成贵一脸的满足,一脸的幸福;莫姜一脸的平静,一脸的爱意。折腾了一辈子的夫妻,到了竟然是这样……”

莫姜的前后一致

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烘托的其实是莫姜的不变。

01 规矩永远不变

莫姜睡觉前衣裳必叠齐整了搁在椅子上,一双鞋也摆齐了放在床沿下,躺下睡觉不翻身,不打呼噜,不咬牙放屁说梦话。跟我说话从来都是“您”,好像从来不会用你。说到“我”的父母亲,用的词是“怹”。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者在写到这里的时候,说“现在的北京人已经没有谁会用这个词了,这个词大概快从字典上消失了,有点遗憾。”

规矩,在莫姜身上已经内化成为了一种做人的功夫,已经和自己融为一体。不论得意或者落魄,高峰或者低谷,都不会改变。

在莫姜收留了刘成贵之后,文中曾有一句话,点出了这种内化的力量:一个多月后,回来了,憔悴了许多,却依旧干净利落。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02 善良永远不变

莫姜是宽容的、善良的,她的内心纯洁宁静,容不下怨毒和报复。而且,这种品性并没有随着别人对她的态度而有改变。

在看到翡翠扁方的时候,“我”说上面有瑕疵。而莫姜说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话: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疵,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样,人上无完人,更何况是物。”

这种质朴的做人哲学与后来接纳刘成贵的行动相呼应。正是因此,莫姜完全原谅刘成贵之前的种种不良行为,接纳了他,并且接纳了卫玉凤的儿子。并且,在刘成贵老的时候,仍然悉心照顾他。莫姜身上的闪光之处,随着时光磨砺更加闪耀。


《豆汁记》:变与不变间凸显闪亮的凡人风骨


03 尊严永远不变

莫姜的死令本文达到了高潮,令读者潸然。关于莫姜为什么选择死亡,可能是怕继续牵连到叶家,也可能是因为对连累了叶家而感到羞愧。让一个人决绝地选择这条道路,其中可能并不是一种感情,而是多种意念的交织使然。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以身殉主”的尊严之举。从落魄潦倒之际,一碗救命的豆汁开始,莫姜可能就抱定了这种报恩的信念。尽管没有明说,但二十年来,她将叶家当作自己的恩公,恪守本分,尽职报恩。后来,因为自己给叶家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她既羞愧又担心,最好的选择恐怕就是一死。用自己和刘成贵的死来换取恩公一家的安宁,是这个平凡的女人所做的最不凡之举,令“我”终究铭记一生。

小说的结尾,“我”一直在寻找记忆中的豆汁,然而,岁月滚滚,豆汁终究也变了,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莫姜令人格外珍惜和想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