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紅白喜事?難道白事也叫喜事?

曾經負人


對於為什麼叫紅白喜事?難道白事也叫喜事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應該可以說說,因為小編也來自於農村,很多風俗習慣還是經歷過,我想白事也叫喜事有如下原因:

如今,在農村,結婚和喪葬都是比較大的事情,因為這兩件事會把很多村民聚集在一起,通常在農村很少見到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說這兩件事的一個簡單方法是稱之為“紅白喜事”。也許很多人都懷疑這個詞,因為婚姻是件好事,但葬禮也是件好事嗎?

事實上,“紅白喜事”這四個字在古代就誕生了,流傳至今。一般來說,沒有人能避免生、老、病、死的人的共同情感。因此,雖然人終究會死,但有些人死得早,有些人既有運氣又有財富。對於後一種人的死亡,有一種民間說法,叫做“喜與哀”。

紅白喪葬,是指男女結婚是一件喜事,老年人的死亡稱為喪葬,合稱紅白喪葬。有時他們說紅白兩色的話,指的是婚禮和葬禮。

為什麼一個人的死亡可以被稱為一個快樂的事件?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我國過去,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很短。70歲以上的人死了,被稱為“快樂的葬禮”。今天,這種習俗被推遲到了今天。


知不足書齋


紅白喜事這只是統稱叫法,其實這當中還是有區別的。家裡有年輕人結婚辦喜事,稱紅喜事,家裡死了人叫白喪事。而如果死者是位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而年紀又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也要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在辦理喜喪時,各地的風俗也大不一樣。我老家淄博,可能是住在城裡的原因,我奶奶去世時88歲也算是喜喪,但整個喪事也是在悲傷之中,如果不瞭解的也不知道是喜喪。

後來到了龍口南山以後,才知道這裡農村的辦喜喪事與城裡大不相同。那是剛來南山不久,一天,在小區裡很遠就聽到一陣陣鑼鼓琴樂吹打聲,出於好奇便前去觀看,很遠最看見在一戶人家的院牆四周擺放著各色的花圈,音樂聲就來自這裡。經打聽當地人才知道原來這家人家正在辦理喜喪。


半個南山人


這個問題提的好。因為在以前我也是認為只有新婚生子、升官發財等才是喜事;老人去世了,本來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怎麼也看作是一件喜事情呢?

後來才逐漸明白,這是人們看待生死這種自然規律的正確態度。其實老人(年齡超過八十歲)逝世,那就是喜喪,是善終。對於後人來說,雖然是一件憂傷的事情,但畢竟是壽終正寢了。也就是一件應該正常對待的喜事了,所以在農村就有了紅白理事會,專門辦理這種事情了。

戰國中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叫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他還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當他的夫人去世時,他不但不哭,而且還“鼓盆而歌”。他唱道:

大塊無心兮,生我與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終兮,有合有離。人生之無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見兮,不死何為!伊生兮揀擇去取,伊死兮還返空虛。伊吊我兮,贈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詞。斧聲起兮我復活,歌聲發兮伊可知!嘻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

唱完歌,莊子大笑一聲,把瓦盆打碎、遨遊四方,終身不娶。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氣之聚;人的死亡是由於氣之散,他這番道理,姑且不論其真實程度。就以他對生死的態度來說,便遠在常人之上。他擺脫了鬼神對於人類生死命運的擺佈,只把生死視為一種自然的現象;認為生死的過程不過是像四時的運行一樣。

人們之所以把“紅事”和“白事”都當作喜事來看,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生生死死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如果,人類只生不死的話,那地球上早就沒有辦法生活了。所以,要正確的對待生與死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滿意。謝謝。


半瓶茅臺


農村是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地方,那家有個婚喪嫁娶,起屋喬遷,生兒育女,升學做壽,大家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一家有事百家來。鄰里之間鄉里鄉親相互來往,相互捧場,湊合熱鬧,自然而然就有人情往來,紅白喜事。

農村紅白喜事講究喜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

結婚辦喜事,預定了良辰吉日,是人一生中的大喜事。以前,主家老闆親自到親戚朋友家去接。以後有了電話就電話接,不用跑路。現在手機更方便,打電話,發微信,在家就能發邀請。如果不邀請,親戚認為是對其不尊重,沒有當親戚看待。那怕從別人口裡得知,沒有被邀請,也不會去參加,即使去了也會感覺是熱臉貼著冷屁股——沒面子。

結婚(娶親嫁女)對於主家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主家也是希望能辦得越熱鬧越好。除給親朋好友發邀請外,還邀請鄉親們幫忙,接到邀請的鄉親們喜之不勝,帶著高興的心情給主家賀喜,添加滿滿的喜氣。

人情往來是農村城市傳統文化的延續,那家有喜事,親朋好友聚攏來,增加感情,融洽關糸,也是和諧社會的一種表現。

人情往來,看似你來我去,實則蘊含著樸實的親情味。前些年,人情往來有點變味了,變成了某些人斂財的目的,變著味兒整酒,形成了一種攀比風,失去了辦喜事的實際意義了。畢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解決的。喜事是值得喜的事,是值得慶賀的事去辦才有意義,否則,要遭到人們的非議,社會的譴責。

現在好了,國家整治歪風邪氣,大剎亂整酒之風,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制定懲罰措施,亂整酒得到有效遏制,人心大快,老百姓拍手稱讚。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規律,誰也無法避免。民間認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臨終則無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自然老去。後人的孝心又好,孝心也盡到了,沒有什麼要悲傷的,當然也是喜事,叫喜喪。

有些年了,鄰鄉鄰村鄰界處地,有一位八十幾歲老大爺去世了,我們組裡相邀去弔孝。我還清楚的記得,到了孝家,孝家組裡幾位老人也來弔孝,進門喊送恭喜。當時感到很驚訝,孝堂裡有人就議論,順頭老死了是白喜事,是喊恭喜。啊!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那麼叫白喜事。當然了年歲不高的人夭折了,不能叫白喜事,叫喪事。

白(喪)事不請自來,老人過世,臨時日子,不用主家邀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口口相傳,村民們相約前去弔孝。當然遠親和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要給信,不然人家怎知道。

凡是成家的人都知道,家裡辦白事,家裡人不迎客不送客,守在靈前,答謝前來弔孝磕頭的親朋好友和鄉親們,這個習俗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家裡老人去世,有很多事要張羅,並且白事的禮節繁多,孝子孝孫們忙得暈頭轉向,不是自家人忙得過來的,鄉親們更是第一時間來幫忙,替孝家料理事務,還有專門的支客事,掌管孝家各項事宜。

老人去世,所有親戚都要攏來,在外工作打工的,不論遠近,遠的坐飛機都要趕到,見老人最後一面,送老人最後一程,逝者安息,生者平安,願孝家節哀,這是對逝者最好的慰藉。


馬遠國


為什麼叫紅白喜事?難道白事也叫喜事?

每年我們都會參加各種婚禮、葬禮,我們村都習慣統稱為紅白喜事。我們會想到葬禮哪裡來的喜,怎麼白事也說成了喜事。究竟喜在哪裡?

其實,紅白喜事這四字是古代就有了,一直流傳至今,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誰都無法避免,雖然人都會有死的哪一天,有的人老了去世了,幸福和祿秩兩樣全備,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喜喪”。

滿足以下三點,那基本就算是喜喪了。

全福——生前自家門內確係,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也就像我們現在的老人家,老人家的兒子也娶老婆了,子孫滿堂,有的甚至幾代同堂,所有老人家常說死也瞑目了。

全壽——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全終——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

雖然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悲傷的,但是這是自然規律,人總有一死,對於人類的更迭、時代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所以對於全人類是可喜的。

我希望紅白喜事中,喜事多一點,白事少一點,也希望我們都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尊重別人的生命。希望都生命百歲!


苗鄉爆哥


紅白喜事是很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婚、喪、嫁、娶和孩子滿月、孩子滿百天、孩子金榜題名以及農村蓋房上樑、喬遷與36歲生日、60大壽、70大壽、80大壽等等。紅白喜事,各地方風俗不同,涵蓋範圍不同。北方大多指婚喪嫁娶,也就是比較大的事了,說白了就是紅喜事和白喜事。為什麼“喪事”也叫“白喜事”?

“白喜事”特指高壽老人“歸天”。“高壽”一般指80歲以上。傳統上講,老人到了80-100歲之間都大小有個小病大災的,有的甚至久病不起,一拖就是幾年,說的難聽一點還是“受罪”。尤其臥床多年的,大小便失禁的,還有植物人的,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這些高壽老人突然不幸離世,人們都說是“白喜事”。因為活著受罪,走了反而成了“喜事”,既帶走了老人的疼苦,又少了晚輩的煎熬。從這個角度來說,農村都習慣把它叫“白喜事”,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不管是老人過世,還是年輕人不幸夭折,籠統稱作“白喜事”。

當然,這還是有點講究的,例如,某某年輕人因車禍突然死亡,你就不能說是“白喜事”,只能說“喪事”。也有滴在背後說是“短命”,指未過60歲的。


蝸牛私語


紅白喜事,讀音為hóng bái xǐ shì,漢語詞語,指男女結婚是喜事,高壽的人病逝的喪事叫喜喪,統稱紅白喜事。有時也說紅白事,泛指婚喪。出自清·楊靜亭《都門雜詠·時尚門·知單》:“居家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最怕人情紅白事,知單一到便為難。”

解釋

男女結婚是喜事,高壽的人病逝的喪事叫喜喪,統稱紅白喜事。有時也說紅白事,泛指婚喪。

典故

【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這就是民間樸素的“紅白喜事”的來源吧。


詩詞與美文欣賞


“紅白喜事”本意是說男女結婚是喜事,高壽的人離世也是喜事,統稱紅白喜事。至於逝世喪葬為什麼也是喜事,古時莊子喪妻,不哭反而邊敲瓦缶邊歌唱,他認為妻子離去但是存在於天地間,這是通曉天命。所以古時認為生與死都是喜事,合稱“紅白喜事”。

現在有時也說紅白事,泛指婚喪。

所以,可以把“紅白喜事”理解成古義和今義兩種說話,“白事”也分“喜(高壽離世)”與“白(婚喪)”。


田野上的瘋馬


紅事就不用多說了,結婚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理當高高興興的,也就是喜事。

白事為什麼也稱為喜事,在有些地方,一些特別年長的人過世會被叫做喜喪,為什麼叫喜喪,因為人的一生總伴隨著磕磕碰碰,生老病死,人們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去世的人,經歷了總總磨難,實屬不易,所以就應該高高興興的走,屬於自然的趨勢,沒有經歷傷痛的折磨


晴天更安好


“白喜事”又稱“福壽全”“全福全壽”“老喜喪”白字就是頭髮白了的,喜就是喜事,頭髮白了的人死了是喜事,因為死者為自然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