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也许很多人都思考过一个问题。

有些时候诸多艺术都会在某一时间段集中出现,却很难解释其中缘由,因而一个普通的年份因此有了分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4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如果这些过于远古,距离我们最近的1994年肯定被全世界的影迷所铭记。

这一年,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后来名垂影史的经典影片。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有一种说法是,从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到1994年刚好是100年,所以所有电影人都赶着献上大礼。

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电影更注重剧本的构思,着重于故事情节,而非特效技术,商业气息也不浓,所以才有了那么多雅俗共赏的佳片。

不过不论是哪种说法,对爱看电影的人来说,是极好的,毕竟能够在同一时间看到这么多大师之作,十分难得。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首先要提的自然是好莱坞。

九十年代的好莱坞,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一年奥斯卡入围的影片大都在后来的豆瓣TOP250之列。

尤其是最后角逐的四部入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平均评分高达8.8分。

时至今日,全世界的影迷仍在讨论,到底该把最佳影片给《阿甘正传》,还是《肖生克的救赎》。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虽有争议,但不容置否的是,那个年代美国人民需要《阿甘正传》式的电影。

阿甘是一个有着成年人躯体的小孩,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

他的故事是“美国梦”的代名词,承载着道德、文化以及社会阶层的重任,就像巧克力一样,永远不知下一块是什么口味,却令人神往。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既然说到了《阿甘正传》,遗珠《肖申克的救赎》自然不能落下。

在票房上,这部电影绝对不受投资者喜欢,尽管得到奥斯卡七项提名,仍旧无法挽回惨淡的票房。

可在音像市场,《肖申克的救赎》却是家庭影院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就。

据《纽约时报》统计,直到近两年,美国的电视台还在重播,去年一年,光是TNT就重播了大约60次。

而在中外的评分网站上,如IMDb和豆瓣电影,一个是超200万人评价,评分是9.2分,另一个是超190万人评价,评分是9.7分。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两强之斗,底下的围观者没有成为炮灰,反而更加坚挺,其中就有在这一年横空出世的昆汀·塔伦蒂诺。

由《落水狗》在影坛展露头角之后,带着《低俗小说》开启了他的电影风格,即叨逼、足控、配乐叼。

在电影中,围绕着洛杉矶黑帮、拳击手、神秘手提箱、意外走火和抢劫案等事件多线叙事,搭以精巧的构思将故事娓娓道来。

大量有意味的台词,既推动着剧情发展和人物关系,又体现出角色的幽默风趣与辩证哲学,可谓吸睛。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动画片方面,《狮子王》不遑多让。

这是一代人好莱坞动画大片的启蒙之作,其哈姆雷特式的剧情设定有别于传统的童话故事类的动画,增添了厚重感。

自此之后,辛巴成了王的代名词,哈库呐玛塔塔成了人间天堂的昵称,彭彭和丁满成了好朋友的称谓。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其次是欧洲电影。

在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波兰电影大师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是最亮眼的“仔”

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完结篇,《红》以诗画一般的语言和画面探讨人性的话题,借此沉淀出生命的饱经风霜。

唯一遗憾的是《红》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永远退出了世界影坛。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可在法国,另一位大师出现,他的名字是吕克·贝松,携《这个杀手不太冷》而来。

他一改法国的文艺气息,以一股肃杀的浪漫之气谱写了一首杀手悲歌,用里昂的自我救赎将温情注入暴力当中。

娜塔莉·波特曼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表演最具灵性,而杀手里昂与孤女玛蒂尔达之间那若有似无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虽是套用好莱坞的类型片叙事风格,却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法国影片的细节魅力。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最后是华语电影。

这一年,中国对外开放了电影市场。

虽然有了好莱坞大片的攻势,但华语电影并未迷失自我或在冲击下悄无影踪,反而奋力起追。

姜文拍出了自己的处女座《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夏雨也凭借此片成为威尼斯最年轻的影帝。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有了其被公认的最好的电影——《活着》。

张艺谋在2个小时里用镜头表现原著中几十年的更迭,丝毫不逊于原著对人性和人生的探索,体现出了一位大师级导演的功力。

只不过因某些问题《活着》始终未被获准在国内公映,但这不妨碍其成为最经典的华语电影之一。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香港电影方面,王家卫给出了《重庆森林》,好多个凤梨罐头的故事。

其实《重庆森林》墨镜王导演生涯中拍的最快的作品,仅仅用时两个月就拍摄完成,但影片的诞生还是与他的拖拉有关。

因《东邪西毒》一时拍不完严重跳水,除了刘镇伟拉原班人马拍了《东成西就》外,王家卫需要再拍一部作品来完成制片公司的合同,便有了《重庆森林》。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影片上映后很多大导演都对《重庆森林》表达了敬仰之情。

昆汀:“这部电影竟然让我哭了,不是因为这部片多么伤感,我一向可是把悲剧当笑话看的人。我哭的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怎么这么好,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电影。”

索菲亚•科波拉看完之后,直接给王家卫写了封信,告诉他感谢他让自己看到了这么好的电影。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台湾电影方面,李安以《饮食男女》共襄盛举。

《饮食男女》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李安用父女这种中国社会里的传统家庭关系来探讨中国社会当中的隐性伦理问题。

同时,借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华美食,观众嗅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现代中国人社会的另类解释。

不说别的,单电影开篇的做饭镜头就足以让国内所有的美食纪录片和电影电视相形见绌。

如果有哪一年被上帝偏爱,一定是1994年

电影是商品与艺术的结合体,一件商品是有系统性方法和手段让它畅销的。

但成为艺术品,要的除了天分,还需要“匠人精神”,真不是贴拿几张脸上去,就一定能名垂千史的。

1994年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好片,已无从知晓,但1994年肯定是上帝最想看电影的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