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华夏民族的思想礼仪体系里充满了“礼仪”二字,尤其儒家“德治”、“三纲五常”。而冠礼,作为古代伦理教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不仅仅作为一个礼节上的仪式,其更重要的是对受冠之人心理与身理上的提示作用。

受冠之人经过冠礼仪式之后,就开始承担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被灌输所必需的道德规范。冠礼在伦理教化,文化传承以及人格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所携带的传承涉及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一、冠礼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1.筮日,筮宾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成人的标志,自然需要见证,因此冠礼在一开始就需要挑选日期,邀请宾客,

并以占卜确定宾客中的一人为其冠礼。《仪礼》言:“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一开始就要占卜来挑选日期,并占卜挑选一个宾客作为其冠礼之人为受冠之人行礼,称之为筮人。

古代社会承袭了远古社会的祭祀典礼,凡遇到不确定,重要的事情便以占卜来确定结果,“进,告吉。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如若为吉,则性,如若不吉则不可行。而冠礼作为古代男子重要的阶段仪式之一,就必须占卜挑选一个较好的日子来举行仪式。并且需要占卜来挑选一个正宾,为受冠之人行加冠之礼。从其重要的挑选日期,宾客,可见冠礼对于古人的重要程度。

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2.迎宾客,三加冠

在挑选好日期,正宾之后,沐浴清洗之后则开始正式的加冠,三加其冠,并由宾客为其表字。在正礼开始之日,清晨,就需要将礼仪所需要的器物,服饰陈列在现场,“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将服饰放在宗庙中部向下,领饰放在东面。

“摈者告。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者,与宾揖,先入。每曲揖。至于庙门,揖入。” 主人将在宗庙外的所有宾客迎入,按照一定的礼仪。

在宾客,仪式准备就绪后,则开始正式的加冠,三次加冠,三次寓意。第一次加冠,授予布冠,意为冠者具备衣食之能。人之初始,为食田梁。人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丰衣足食,而授予其布冠则是封呈其能够丰衣足食。第二次,授予皮冠,意为冠者具备基本武技。

古代民风剽悍,解决问题多以武力解决。授予其皮冠就是封呈其能够学习防身的武技,保障自身安全。

第三次,授予爵冠,意为冠者基本具备知书达礼之能。文人,在古代是受到尊崇的人群,授予其爵冠则是封呈其能学识渊博,知书达理。并且,爵冠除了指文人之外,还代表爵位。古代文人都学习治国治世之学,治理天下,加官进爵。三次加冠的作用则是为了激励冠者不断进取,奋进 ,这则是所谓的“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二、冠礼对于冠者的教育之能

《礼记·冠义》言:"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

成人,其不仅仅代表一个人在生命,传承上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其还意味着冠者还需要承担来自世界的责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子,合格的兄弟,合格的臣民,合格的晚辈,而冠礼则是将社会所需的所有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承给冠者,约束其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者。

1.通过服饰,装饰,称呼上的改变,来强化加冠的重要性

在加冠仪式中,以一系列的象征与暗喻的方式来提示冠者成人的重要性,强化其新身份的重要程度。以仪式中的加冠为例,在正式加冠之前,冠者需要沐浴清洗,束发。束发即是约束之意,

就是表明冠者一旦束发,则需要受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约束,要按照正确的准则行事。

以服饰的改变为例,古代社会作为阶级社会,十分重视服饰,装饰的穿着,佩戴。服饰可以代表其人的身份地位。孔子言:"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代表着身份,其还具有心理上的暗示作用,穿着华贵服饰之人则非富即贵。在没有加冠之前,冠者需要穿着年幼者所穿着的彩衣,加冠之后则需更换成人穿着的深衣,以外在穿着的改变来象征其身份地位的变化,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幼童,而是审视自知的成人,从心理上改变冠者的心态。

以“表字”,称呼的改变为例。古人有名有姓,还有字。“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名字在幼时由父亲所取,而字则是在冠礼上由正宾所取,

冠礼之后,只有父母,国君可以直呼其名,其他人则都是以字称呼冠者。只有表字之后,才是正真的成人。

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2.以言语向冠者灌输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人类社会的传承通过语言、行为传承。而社会道德规范的传输则就是在语言,行为两方面同时传承。

冠礼则是通过言语,以及仪式过程将社会道德规范传输给冠者而冠者则是通过言语,仪式上的复述,共鸣将其记住,理解

《礼记·冠义》言:"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冠礼就是教导冠者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以加冠之时的礼词为例“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三次加冠之词,次次不同,词词不同,意为不同。告知冠者在月份以及时日上都很吉祥,藉此此次加冠能够使冠者抛去童稚之心,学习培养自己的成人应该有的道德规范与准则,树立进德修心之志,祝福冠者长寿吉祥,能够广增鸿福。

3.文明传承,显现中华“礼仪之邦”

服饰,自文明开始就是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制度,冠礼的过程不仅仅加冠,

其还包括服饰的变更,服饰的变更则代表着阶级,礼仪的变更。冠礼中服饰变更“始加元服”“乃申尔服”“咸加尔服”,三次服饰的变更,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礼仪制度,布冠有麻布织成,其是最为原始,纯正的服饰原料,代表着始于祖本之意。皮冠由兽皮织成,其常用于习武之人,征战沙场,狩猎荒野,代表着习武用武之意。

爵冠,是特殊的礼制冠,其在大型活动,如祭祀,朝会等场合使用,代表着礼制典制之意。《周易》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饰代表的是民族的礼制、文明。冠礼将民族文明,礼制传承自冠者,其不仅提高了冠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还将民族文明,礼制历代传承。

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4.培养德行,塑造良好人格

冠礼是对即将成年者举行的仪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冠者做人做事的规范准则。在教导规范、准则的同时,更加注重于对冠者人格的培养。教导其基本的明辨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以思维方式。

“顺尔成德”“淑慎尔德”“以成厥德”,正宾为冠者的祝福中,也是希望其能够培养良好的人格,德行兼备。春秋晋国赵武加冠之时,韩厥对其言:“戒之,此谓成人也。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也”,这才是一个成人应该拥有的道德规范与标准人格。

冠礼之后,即代表其正式成人,需要开始承担来自社会,国家的责任与义务,由幼时的懵懂无知开始转向成年博学多知,两个阶段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规范。而冠礼则是

两个阶段转变时的重要媒介,其将成年男子所需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规范都传承给了冠者,帮助培养冠者的德行与人格。

布冠、皮冠、爵冠——加冠之后,代表古代男子的德行与人格的提升

5.稳定国家统治,社会运行

冠礼在每个古男子成年之时举行,其灌输给冠者的都是

利于国家统治,社会运行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礼记-礼运》言:“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个谓之人义”古代标准的道德规范则是如此,冠礼将一个无拘无束的少年引入礼制人义的宗法制社会的同时,也同时维护了宗法制国家的统治与社会的运行。

三、总结

冠礼,为古男子成人之礼,其代表着冠者由幼童向成人身份的转变,冠礼前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而冠礼则是向冠者传输成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一系列言语,行为来象征,暗喻其身份的转变。冠礼在古代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传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古人人格的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礼制史》

2.《仪礼-士冠礼》

3.《礼记校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