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擡高價格,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霓裳◆落花瓣◇


這件事發生在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期間,按理說每逢饑荒,官府應該散糧賑災,平抑物價,為什麼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之,災民卻讚不絕口呢?

這其中蘊含著基本的經濟規律,范仲淹對經濟規律運用地出神入化。

范仲淹抬高米價賑災的故事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浙江遭遇空前饑荒,餓殍滿地,饑民滿路,朝廷只得下令“兩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聽人收養,後不得復取”,可見當年饑荒的嚴重程度。

宋朝在各地都設有常平倉,平時儲備大量糧食,一用於饑荒時放糧賑災,二用於糧價過高時平抑物價,但這次大饑荒太過嚴重,常平倉的儲糧不過是杯水車薪,於是范仲淹下令讓杭州的各大米商放糧賑災,解救饑民。

這種措施在古代賑災時很常見,商人一般都會聽從官府,順便自己也能賺錢——雖然比平時賺的少,但也不至於虧本,虧本的買賣他們不會做,官府也不會強迫。

但這一次出了意外,杭州的幾大米商勾結起來,不僅不降低糧價,反而趁機囤積糧米,哄抬糧價,置百姓生死於不顧,一斗米漲到了一百二十錢。

這種囤積居奇,投機倒把,擾亂市場秩序的,大發民難財的行為,在任何時代都會遭到官府嚴厲懲處,但范仲淹卻出人意料地沒有采取強制措施,反而下令讓各大米商提高米價,提高到一斗米一百八十錢,不過有一個附加條件——賣出價和收購價都要抬。
米商不明覺厲,覺得這是好事一樁,就紛紛抬高價格。

范仲淹還派人把杭州米價高的消息到處張貼、散播。附近地區的大小糧農米商聽說杭州米價高,紛紛把手頭上的米運往杭州,一時間杭州市場的糧米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可杭州幾大米商的實力畢竟有限,他們無法把外地運進來的米全部吃掉,外地來的糧農米商一看本地米商吃不下,大量米放在自己手裡就發黴爛掉,運回去又成本太高,只好在當地把米降價拋售,這樣好歹還能變現,不至於爛在手裡。

這樣一來,杭州的米價就降下來了,而當地幾大米商一看外地米商搶了市場,沒人買自己的米,存在手裡賣不出去同樣會發黴爛掉,還不如抓緊賣了,於是也跟著降價拋售。

供過於求,價格下降;供小於求,價格上升。這就是范仲淹運用的市場規律。

當然,這個規律的運用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杭州當地的大米商沒有實力全部吃掉外地運進來的米,否則他們就可以繼續囤積居奇;二是古代的糧食存儲技術有限,糧食(尤其是新糧)無法長期儲存,米商會著急把糧米賣出去。不然的話,米價只會越來越高。

范仲淹奇葩的"荒政三策"

其實在賑災的過程中,范仲淹不僅搞出了“嚴令提高米價”的政策,他還有采取了另外兩項不為常人理解、反其道而行之的政策,這三項救荒政策合稱"荒政三策"。

第一項是大興土木。

災荒時期,饑民遍道,飢腸轆轆,還要鼓勵公私大興土木之役?沒搞錯吧?

沒錯,范仲淹不但自己帶頭,動用公款投資修建館舍、庫房,還專門召集杭州各大寺院的主持開會,對他們說“現在是饑荒年,人工錢最便宜,正是你們大興土木的好時候啊!”

主持們聽著有道理啊,於是紛紛大興土木,招募工人興建擴建寺院。這樣一來,饑民們有活幹了,有工錢賺了,就能買米,養家餬口,避免了流浪餓死,背井離鄉。

第二項是鼓勵旅遊。

范仲淹再次反其道而行之,在西湖上舉辦龍舟競賽、大型宴會、節慶等活動。雖說受災的饑民不少,可杭州是大城市,城內達官貴人有錢人多的是,他們不缺錢,紛紛外出參加宴飲旅遊。范仲淹趁機招募饑民,從事餐飲、服務、貿易等,解決了大批饑民就業和收入問題。

可笑的是,針對范仲淹不按常理出牌的"荒政三策",朝廷御史竟然彈劾說“范仲淹在饑荒時抬高米價、大興土木、宴飲旅遊,不知體恤民力,賑濟百姓,屬於典型的勞民傷財。”

范仲淹向皇帝上述解釋了其中原委,才沒有受到責任追究。後來,在范仲淹大力推行的"荒政三策"下,杭州順利解決了饑荒問題,史載“是歲兩浙惟杭州民不流徙”。

范仲淹的確是古代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採取的"荒政三策"直至如今還有積極的借鑑意義。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如今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所反映的經濟規律與"荒政三策"並無二致,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政治家的智慧。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范仲淹治理災區的手段是這樣的:

范仲淹去杭州任職的時候,正好那裡鬧荒災,百姓飢腸轆轆沒米開鍋,當地的米價也漲到了每鬥120。面對這樣的問題,范仲淹沒有用強硬的手段去控制米價,反而下令把米價漲到180每鬥。原來每鬥120已經是高價了,現在漲到180簡直是天價!要知道糧食是生存的根本,哪怕是一點點的價格波動都會引起恐慌,更何況一下子漲了50%。

杭州的米價漲了,范仲淹還命人向災區周邊散佈消息,告訴外圍的人這裡有多麼缺米,價格有多高,利潤有多大。周邊地區的米商聽到這個消息都非常興奮,大批大批地往杭州運米,很快杭州的米就飽和了,價格也跌回原來的每鬥120。為了穩住米商,范仲淹沒有繼續打壓米價,而是最終把米價穩在了每鬥100的價格,這樣杭州的百姓解決了吃飯問題,災情也得到緩解。

范仲淹“做空米價”的質疑

范仲淹治災的故事曾經是考試的題目,後來有很多人質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因為范仲淹要做空米價,必須要有大財團來炒作。把糧食的價格炒高50%,需要大量屯積,因為只有不停的買進,價格才會跟著水漲船高!沒有買進,只是下令漲價,那就出現有價無市,漲價令也會成為一紙空文。

對於這個疑問,我是這樣理解的:

杭州出現災情,朝廷肯定會下令賑災,這樣範仲淹手中就有了一部分賑災的糧食和銀子。在賑災方法上,范仲淹沒有用傳統的方法。他一方面下令糧食漲價,另一方再暗中收購糧食,這樣大量購進就會引起糧價迅速上漲。

杭州本地也有糧商,他們看到糧價上漲也會囤積和購進,只要這種形勢一旦形成就容易了,糧價一直從120的價格漲到180,這時候外地糧商進場,杭州糧食很快就飽和,范仲淹這時就開始拋售原來收購的糧食。市場就是這樣,在供過於求的時候,只要有人打響降價第一槍,整個價格體系就會崩潰,不過當時有范仲淹這位“官方操盤手”在控制大局,他為了穩住外地糧商不離開,把糧價控制在100左右,這樣對於外地糧商來說還算是比較可觀的利潤,對於百姓來說這個價格也能接受。

范仲淹賑災採用的是“四兩撥千斤”的辦法,用有限的賑災錢糧撬動整個市場,從而達到賑災效果最大化,在這裡給范仲淹點個贊!


水煮汗青


大災荒時,范仲淹命令米商抬高價格,災民反而對他的做法讚不絕口,為什麼呢?其實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范仲淹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范仲淹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出任杭州知府,當時正趕上杭州鬧饑荒,那些米商們趁機哄抬糧價,致使百姓都買不起糧食,面對這種情況,范仲淹必須儘快想出對策,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大批災民。

當時,范仲淹針對這種情況,做出了兩條線並行的方法。

第一,范仲淹向朝廷申請救災糧食,以此來安撫百姓,但是這需要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還必須有第二天對策。

第二,范仲淹開始命令米商們抬高價格,最開始百姓們和米商們都不得其解,不明白他要幹什麼。

遇到這種情況,米商們自然最開心了,賺錢的事肯定樂意做,但是很快他們就開心不起來了。

范仲淹命令米商們抬高糧食價格,很快糧價上漲,米商們開始大量賣米,想多賺錢。這樣的高利潤吸引來了大批米商,他們運來了大量糧食,開始砸價,雖然價格也很高,但是比本地的糧食便宜。

本地米商一看這種情況,馬上也開始降價。一來二去,糧食的價格開始下降,沒過多久,朝廷的糧食也來了,糧食的價格趨於平穩。這次糧食危機也正式的過去了。

范仲淹的一系列舉措,看似有些瘋狂,一開始百姓有點不理解,但是范仲淹的舉措開始奏效以後,百姓們開始稱讚老範,不愧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歷史還有哪些事


范仲淹救災不僅僅是抬高米價,而且還教導百姓天天遊山玩水,甚至還趁火打劫似的勞役百姓。為此很多官員彈劾范仲淹不體恤百姓的艱難,枉為父母官。不過范仲淹的做法卻處處體現了經濟規律,最終完美的解決了一次大饑荒,讓當時所有人拍案叫絕。



范仲淹幼年喪父,兩歲時母親謝氏因貧苦無依改嫁了朱文翰,所以范仲淹改名為朱說[yue]。成年後的范仲淹考中進士,28歲時才認祖歸宗,改回了范仲淹。

范仲淹為官後秉公直言,也因如此,經常遭受一些權貴的打擊,被調離了京城,任地方官。在地方上,范仲淹不改憂國憂民的本性,多次勸諫宋仁宗剋制慾望,不要鋪張浪費。並且上書朝廷精簡官吏,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公元1049年,60歲的范仲淹被調任為知杭州。第二年,這一地區發生了大災荒,史載“吳中大飢,殍殣枕路”。這也就是說當時的災情異常嚴重,道路兩旁餓死的人不計其數。



當時,范仲淹緊急調撥國庫的糧食,募集民間的存糧來營救百姓。但這種做法顯然還不夠,無良商人囤積居奇,大量食不果腹的百姓選擇離家流亡,就在這時范仲淹提出了三條救災策略;

  1. 利用杭州人喜愛參禪理佛、比賽劃舟的心理,讓大家盡情遊玩。另外,范仲淹也曾親自出現在西湖之上,組織了大規模的劃舟比賽。
  2. 范仲淹召集了大量食不果腹的民眾,讓他們翻修府衙、倉庫,並且付給他們很低的酬勞。之後范仲淹親自拜訪那些囤積了大量糧食的寺院,告訴他們現在的工人工資非常低,可以趁機讓這些人為寺院修建住宅房舍。主持們一看有利可圖,於是懷著佔便宜的心理,紛紛僱傭廉價勞動力。
  3. 對付那些故意囤積居奇的無良商人,范仲淹把他們召集起來說:“你們應該聯合起來把糧食價格再次提高。”商人們一看有官府牽頭,於是經過商議,聯合將糧食價格提升了很多。



范仲淹做完這幾件事後就回到了府衙,靜靜地等著結果。結果在此期間有人彈劾范仲淹整日遊山玩水,而且還在荒年大興土木,不顧百姓死活。

范仲淹收到朝廷的斥責後,向朝廷上書說明了其中的原因。

原來,組織劃舟比賽和廟會是為了增加旅遊資源,讓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的人獲得收入。府衙、寺廟大興土木是為了穩定流民,讓他們不至於流浪,據說當時為官府和寺廟做工的人達到了數萬以上。

最後說說讓奸商們漲價。當時這些奸商果然想著趁火打劫,所以把米價調整到了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步。但此時周邊沒有受災的地區聽說了杭州糧食價格昂貴,可以乘機賺他一筆,於是紛紛帶著自己城市的糧食來到了杭州。

結果,大量的糧食來到了杭州,一時間糧食多如牛毛,很多人瞬間傻了眼。貨到地頭死,最先拋售的就是外地的糧食。就這些形成了連鎖反應,一時間,糧食價格迅速平抑。



范仲淹的三條計策非常獨到,可謂是看透了商品的供求關係,也明白了就業是民生之本的道理。如果不知道範仲淹所處的年代,或許還以為他是現代人呢。

第二年,災荒度過之後,吳中地區只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也都非常感激范仲淹的政策。朝廷得知之後,也表彰了范仲淹。

最後說一下,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應了一個問題,百姓們都無以為繼了,為何那些佔山化緣的和尚竟然與奸商一樣擁有大量財富和糧食?不得不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


我是越關


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歷任陳州通判、蘇州參知政事等職務。他的著名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百世,至今激勵著人們。

范仲淹兩歲時死了父親,他父親從前是個小官吏。

沒了頂樑柱,范家很快陷入了困頓,一日三餐難以為繼,母親謝氏只好抱著幼子改嫁一朱姓男人,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e)。

講真范仲淹的童年並不幸福,在古代,“為人繼子”不是光彩的事,這促使他18歲時離家求學。

寒窗苦讀八年,26歲的范仲淹在“京試”時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了仕途。

一個成功人士其奮鬥史大同小異,無非是宦海沉浮,要麼中途擱淺,要麼平安落地……

范仲淹也不例外。

例外的是在他50歲出任杭州知府時,正趕上鬧饑荒,當時城中米價飛漲,老範上任後,非但沒有控制米價,反而下令米商抬高價格,這是為什麼呢?

當時老範的舉動讓城中百姓十分不解,認為這是范仲淹“官商勾結”要牟取暴利,其實這都是誤解了老範,范仲淹是一個清官,他不可能乘機魚肉百姓。

原來他要利用市場經濟把米價降下來,這就涉及到了經濟學。

大家知道“奇貨可居”的道理吧?物以稀為貴,由於鬧災,杭州一帶地裡的農作物減產,以致造成了米價瘋漲,達到了一斗米100文的天價,原來不過一斗米50文,漲了近一倍。

其實這和現在的豬肉價一樣,由於各種原因,市場豬肉奇缺,從15元一斤長到了現在的30元,也是長了近一倍。

國家面對這種情況,果斷緊急外調大量的豬肉,用平價豬肉來降低豬肉價格,這就是利用“貨多價賤”的辦法。

范仲淹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不過古代不像現在有能力大量調撥物資,范仲淹只能利用米商“協助”朝廷來完成這項任務。

范仲淹暫時提高米價,把原來居高的米價再次提高,這無疑刺激了外地米商往杭州運輸小米的積極性。

隨後大批小米到貨,米商也知道奇高的米價不正常,知道高位不會持續太久,所以都想掙熱錢急於出手。

這時朝廷調撥的救災糧食到位,朝廷小米平價出售。外地米商為了收攏資金不得不降價出售。

市場規矩向來是“追漲殺跌”,只要開始降價,商家都怕被高位套住,於是你降我也降。

此時范仲淹把米價調控到正常價後止跌,總要讓商人有一點利潤可圖,否則誰還運來小米呢?這樣一來,商人的暴利被打壓,外地的平價米源源不斷運來,米價得以穩定。

范仲淹用他的經濟頭腦,用市場規律把小米價格降了下來,災民們交口稱讚范仲淹是清官。


秉燭讀春秋


北宋是一個商人的社會,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數百個小飯在那裡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商業活動,在這其中,我聽過的一個歷史故事裡面,就是對北宋這種商業模式最好的詮釋。

那就是范仲淹救災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家和文學家。他曾經有一個故事可以說讓當時很多的政治家奉若經典,那就是有一個災區鬧了饑荒,范仲淹前去救災,結果就在這個時候,范仲淹命令災區的糧價提高。

所有人都認為范仲淹只不過是想臨時撈一把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卻引來了不同的經濟效益,就是周圍的量是充足的區域,他把自己的糧食運輸到量價比較高的災區進行販賣,結果導致災區的糧食陡增,此時災區糧食供不應求,災區糧食的價格也就下降了。

有人曾經質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那我們就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點,北宋是一個商人的社會,商業體型發達,而且北宋的商業貿易中的關稅是重要的稅收,也就是說,災區發生饑荒,商人把糧食從其他地區運送往災區,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點,有人說北宋救濟災荒的時候沒有賑災嗎?災區爆發這麼大的饑荒呢,很顯然,當地的糧食已經不夠吃了,只能夠從外面運,但是,外面運的糧食也得自己吃啊!就算是要給賑災糧食,那也不可能完全的把這個地方的災民給餵飽,有了糧食的空缺,等於原本只需要養活40萬人的糧食,現在需要養活80萬人,糧食是固定的,每年只能生產那麼多,那多餘的糧食也不可能全部用在救災,(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災區幾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不可能全部用賑災糧時來代替,如果真的夠用,那古人賑災的時候就不市施州了,而是直接給飯了,而是給一部分的錢才和糧食,糧食是由中央直接掉髮的,而錢財則是交給這些賑災的官員去附近的百姓,居民家裡的存糧,或者附近官府去購買,所以當地的糧價和政府發放賑災糧食是有直接關係,糧食的價格高,那自然發放的賑災款項也就那麼多,買到的糧食也就越少,能救的人也就越少。

也就解決了第三個疑問,也就是范仲淹如果想要提高糧價,那必須得有人幫他把這個糧食的價格給提升上去那就需要做到囤積貨物,囤積糧食。范仲淹手裡擁有著賑災糧,審核賑災款項,他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做了這件事情以後,范仲淹甚至是在中央受到了某些人的彈劾,說他此舉為禍一方,但是要問這件事情對與錯,你去問問災民的肚子到底要不要吃飯!我相信在失去了范仲淹的手段以後,這些災民估計餓的想吃你!


漩渦鳴人yy


其實,范仲淹的這個做法和股市裡的坐莊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做法相同而目的不同。股市裡的莊家坐莊是為了拉昇股價,在股價低迷的時候大量買進股票,然後高拋獲利,范仲淹則是為了杭州城的百姓,先通過行政上的手段,利用政府的現有資金大量買進市場上的大米抬高價格,吸引大量的米商進場,造成供應大幅增加,這個時候又不計成本地拋售之前買進的大米,造成價格大幅下跌,從而壓住了當時杭州城的米價,讓災民渡過了災荒。

▲范仲淹的做法與股市坐莊一樣,只是目的不同

股市裡的莊家坐莊是為了賺錢,而范仲淹不是為了賺錢做的這個事情,兩者目的不同,只是手段相同而已。

范仲淹治理災區的經過,充分利用了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其實這個過程很多史書都說了,基本就是范仲淹在杭州任職的時候遇到了災荒,很多百姓沒有吃的,當地的大米也漲到了每鬥120文。面對這種情況,范仲淹很聰明,他沒有用行政的手段去壓低糧食價格,因為這樣做是無效的。


為什麼無效呢?舉個例子吧,津巴布韋的通脹大家應該知道吧,發行貨幣的面額已經到了一個天文數字,後面有多少個零我也不想數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數數看。

▲津巴布韋貨幣

通脹嚴重的時候,當地商店賣的商品價格非常貴,政府為了控制物價強行命令商家壓低價格,這個政策也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歡迎。但是價格壓低之後,商家不賣了。為什麼呢?因為商家賣了就虧本,與其虧本,還不如不做生意。如此一來市場本來還有一點供應量,結果就造成了“有價無市”的局面,商品價格是壓下來了,但是沒有商家供應商品。

其實通脹說白了就是貨幣多了,商品少了,而這種商品大家都要買,如大米這樣的,每天都要吃,大米數量有限,所以大米價格就上漲。如果范仲淹強行命令商家降低價格,那麼價格是會下去,但是商家也不會供應大米,因為賣了大米他就虧了。不壓低價格的話,雖然大米貴,但市場總還是有供應的。壓低了價格,雖然大米會便宜,但是市場上也不會有大米的供應。

所以范仲淹是透過現象看到了事情的本質,用市場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怎麼解決呢?就是利用政府現有的資金在市場上大量買進大米,這樣就造成了市場大米價格飆漲,從120文一升漲到了180文一升。

在大米價格上漲之後,周邊的商家聽說杭州的米價到了180文一升,便紛紛跑到杭州來銷售大米。因為賺錢,因為利潤,所以商家自然會趨之若鶩。等到杭州大米供應充足的時候,范仲淹便大量拋售之前購進的大米,並且是不計成本地拋售。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一下子出現了巨量的供應,杭州大米的價格便瞬間跌落,最終把大米價格穩定在了100文一升的水平,如此一來杭州的百姓就有了飯吃,災情也得到了緩解。

這種做法雖好,但在古代不會常現

這種做法確實非常好,能夠穩定米價,使當地老百姓得到實惠。但是這種做法在古代也不可能常現,因為要做到壓低米價讓老百姓得到實惠,關鍵是執行這個政策的人必須是一位道德高尚,且一心為民的人。

要知道在古代基本還是貪官居多,如果執政這個政策的人是個貪官,那麼只會讓老百姓受更多的苦。貪官完全可以在市場價格為120文一升的情況下大量買進,炒到180文一升的時候禁止外地商家進入杭州,由此就會造成杭州的米價不斷上升,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低吸高拋。

也就是說,如果執行這個政策的人道德有問題,那麼老百姓只會更苦。

比如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曾經任用過一位貪官掌管市易司,市易司是做什麼的呢?就是在市場上物品價格平穩的時候購進市場上的物品,如果市場上物品價格出現大幅上升,則拋售之前購進的物品以平穩物價。

▲王安石用了太多的貪官,以至於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所以市易司設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這位貪官掌管市易司後,強行購入了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商品,連針線、水果都不放過,造成市場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他在購入商品的時候給的價格非常低,比市場價格還要低很多,搞得市場上的商家基本全部虧損倒閉。在市場價格上漲的時候做起了幾乎所有的生意,物價也被他抬的非常高。以至於一個政府部門做起了雜貨攤、水果攤、夜市一類的生意。本來是為了老百姓的一個好政策,結果變成了惡政。

所以,范仲淹的做法,也只有范仲淹這樣的人去做,老百姓才能得到實惠,只是他這樣的人,在古代社會中實在是太少了。


老威觀史


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頗為後世稱道!而"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卻成為後世封建士大夫為官的一個行為標準。



今天不談思想家與文學家的范仲淹,只說說他利用商人逐利的特性,作出了的、一個頗為人讚賞的、利國利民的動作!

范仲淹在任時,某年遇到了災荒。唯利是圖的米商們趁機紛紛哄抬物價,引得達官貴人和平頭百姓們爭相搶購,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果不加遏止, 最後必然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范仲淹並沒有如平常人一樣下達行政命令,再利用地方官府的力量強壓米價。他審時度勢後,反而令米商們在當前已經是高價的基礎上再漲幾倍。 米商們當時一頭霧水,但思前想後此舉對自己無害,也就樂於奉命執行了。



頭幾天還能盆滿缽滿的,可接下來市場發生的現象令米商們發懵了: 原來,附近周邊城市的同行們得知范仲淹所在城市的米價如此之高,追逐利潤的本性,使得他們僱傭人工,將大米打包,又一車車地送入范仲淹所在的城市。

隨著商品大米的不斷湧入,范仲淹所在城市的大米供過於求。大米堆積于山,再也賣不出高價了。 這下輪到米商們焦頭爛額了,如果再運回去,高昂的物流費用又會增加大米的成本!怎麼辦?



萬般無奈,這些米販子只得將大米以低價賣給老百姓,這樣,范仲淹所在城市的米商們也只能降價出售囤積如山的大米了,如此以來:政府沒費吹費之力,就使得老百姓平安度過了一個災年。老百姓自是讚口不絕!

范仲淹的計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摸透了商品的供求關係,掌握了市場的規律。第二年,災荒過後,吳中地區只有杭州即范仲淹所治城市平安無事,沒有百姓流亡,朝廷獲知後,還表彰了范仲淹。


希望星晨58298869


古代鬧饑荒時,國家一般會採取調取國庫賑災的方式去緩解一方災害。但又因為那時的監督機制並不嚴謹,如果碰到貪官想從中趁機撈取油水,那最後能分到百姓手上的賑災銀兩基本上是所剩無幾。

政府幫不了百姓,民間米商又趁機哄抬米價,這令可能並不是很嚴重的災荒愈演愈烈。而這個時候,范仲淹居然下令讓米商們都抬高價格,而這一舉措為何又會受到災民們的稱讚呢?今天就讓有書君和大家分析分析吧!

一,抬高米價的首要原因是讓災區的大米供貨有足夠的保障

災荒來臨,按理說,即使不用范仲淹出面,唯利是圖的米商們肯定也會抬高米價的。

但因為范仲淹的出面,使得原本不打算進災區做生意的米商們也紛紛趕來。甚至有一些山高路遠的米販,看到同行們都往城裡進發。自己也不甘示弱,不惜花費高昂的運輸費都想擠進來分這一杯羹。

這樣一來,原本大米資源匱乏的災區供貨一下子得到了保障。所以,范仲淹嚴令所有的米商都把米價抬高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先讓市場上的大米能夠滿足災民們的需求,最好是多於災民們的需求。

二,當供過於求時,大米價格就會被迫下降

上面我們已經知道災區的大米已經有足夠多了,等到大米多到供過於求的時候,米商之間的競爭力就開始變得越來越強。

為了讓自家的大米能夠銷售出去,米商們開始慢慢降低價格銷售。即使這個時候出現了想打道回府的米商,考慮到運輸成本,也不得不選擇和同行一起降價出售。

這樣一來,原本想大發橫財的米商就發現自己其實上了范仲淹的當。他們忽略了市場開放之後,因為供大於求,價格就會被迫下跌的關係。盲目跟風,最後還可能落下虧本的下場。

而此時,鬧饑荒的災區裡,百姓們不僅能用比平時還要更低廉的價格買到大米,還可以多家挑選,選擇質量上乘的糧食。

這也是為什麼范仲淹勒令全部米商抬高米價,還受到災民們讚不絕口的原因。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經濟學方面的事有時候很難通過道德去解釋。在傳統的道德說教中我們總是被灌輸一種思維,那就是當大災荒來臨時最應該做的就是開倉糧賑災民。這也是很多文人一力吹捧的,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的災荒都要開倉放糧陰。災荒所發生的地點時間發生的原因,造成後果影響等等都有不同。針對不同的災荒要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解決。范仲淹面對那一次特定的災荒下令抬高價格,最終解決災荒。而且災民對范仲淹更加敬重,就說明了一切。經濟學的事情要遵循經濟學的規律,而並非一味的靠所謂的仁義禮智信仁德等去解決。



歷史上對於這次災荒的記載是發生在北宋公元1050年。當時杭州遭受旱災,糧食的價格暴漲,各地的奸商都哄抬物價,大發國難財。在這一時刻范仲淹非但沒有開倉放糧也沒有打壓糧價,反而將官府可以調用的物資一律漲價與各地奸商共同角逐。始終比這些奸商漲價多1至2成。同時將杭州缺糧的消息儘可能的廣泛發佈給所有臨近省份。不僅如此范仲淹還在受災的地點附近相應的城市舉辦一系列的娛樂活動。由官府砸錢,進行全民娛樂。這在當時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非議,但是不久短期暴漲的糧價被迫下跌,大量的外地糧食湧入杭州。地方缺糧的問題,由此解決。



而那些想要通過國難發財的奸商損失慘重。不僅如此政府砸錢,所舉辦的一系列娛樂活動,還吸引了大批遊客,很多周邊失業的工人以及農民的生活現狀也得到緩解。那麼為什麼范仲淹這麼匪夷所思的做法可以解決災荒問題呢?這除了范仲淹自身的膽略之外。還要關注當時北宋以及杭州地區的社會現實才能給出答案。首先杭州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經濟發達地區。不僅是農業工商業,以及海外貿易也十分繁榮。正是由於經濟發達杭州附近地區才可以有能力去承擔糧食價格短期上漲所帶來的負面問題。當然,這只是短期內,長期上漲不論是哪一個城市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社會運轉。也正是由於杭州的工商業發達所以范仲淹才可以採取這種方法去調控市場量價。



因為在當時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都在城市,相反,在北宋時期的鄉村老百姓的生活普遍過的比較困苦。這主要是北宋時期的土地政策決定的。在北宋一般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佔有土地,是土地的所有者,客戶是承擔勞動的主要勞動力,是主要的被剝削者。這解決了農民起義問題,兩宋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北宋政權消除了因農民起義而導致的全國性的政治混亂,但同時這種主戶和客戶分類的政策導致土地兼併不受控制。所以農民大批量的損失土地成為流民被迫到經濟和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去謀生。比較類似於英國資本主義出去的圈地運動。與此同時,由於北宋長期存在財政危機,所以官府的賑災能力,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強。



官府並沒有足夠的物資去賑災,那麼其中的經濟規律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范仲淹抬高糧食價格反而大災荒能夠得到解決,還受到老百姓的擁戴呢?其實具體的過程是杭州糧價普遍上漲,而且速度迅速范仲淹立即命人向周邊各郡縣發出災害信息,告誡杭州以及非杭州的所有商旅,杭州缺糧價格陡高,利潤極大,周邊的米商一些還沒有加入發國難財而肆意提高糧價的行列,這些人往杭州大量運送米糧為了就是大砸一筆。但是隨著大批量的物資運到杭州。杭州的價格瞬間下降了50%,雖然相比於平常年代,這一價格也是很高的,但是對於災荒年代而言,哄抬價格謀暴利的可能不復存在。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次經典的做空價格戰,范仲淹大獲全勝。畢竟如果政府決定開倉放糧那麼政府必定為此出血,民眾可以渡過危機,但是那些大商人也因此謀得民眾和政府的巨大利潤。一次兩次可以,如果長期如此政府必定被大商人所掏空。不可能每一次的糧食價格戰都有政府負責。而且范仲淹並非手裡一點存糧都沒有,這也給了范仲淹做空米家的一些資本。總之將市場由供需完全偏向供給,轉為供過於求。只要有其中幾家米商堅持不住率先出手,價格一發不可收拾。政府不僅不必為這些奸商兜底,而且也會謀得利潤。這樣做不僅政府在賑災過程當中沒有實質性的損失,反而還會獲利。這種通過經濟槓桿和做空的方式救濟災民。不得不說,是經濟學中的一次經典案例。



當然,這種情況和方法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它建立在幾個前提之下,第一鬧饑荒的地點是經濟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發達的地區。第二政府要有一定的糧草儲備,得以做空糧食價格。第三,要有地方領導足夠的權利,如果范仲淹受制於人,那麼這種方式也是無法成功的。第四。大商人之間的聯合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團。還有一些人沒有分到利益。當政府廣泛宣傳價格短缺,物資價格上漲時這些在壟斷之外的有實力的大商人才能陸續進場,帶來物資。第五,是鬧饑荒的周邊地區糧食存在盈餘。第六政府的表面工程一定要做足。第七,地方鬧災,有一定的實力去承擔短期的糧食價格暴漲和暴跌,此外還有一些客觀因素。總之,如果范仲淹不是對現實情況,杭州等地以及附近的經濟情況進行詳細的瞭解,是不可能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