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晋·葛洪《抱朴子》

本书是晋代道教学者葛洪著。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生平史料主要有《抱朴子·内篇》的《金丹》、《遐览》,《抱朴子·外篇》的《自序》、《吴失》诸篇,还有《晋书·葛洪传》及《太平寰宇记》中有关记载。

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葛洪出身士族世家,16岁时,博览经史百家之书。曾任将兵都尉,镇压过石冰起义。后迁为伏波将军。遇八王之乱时,北归受阻,滞留广州多年,归乡里后,消极避世,自以年事渐老,欲炼金丹,以求长生不死,于是往罗浮山炼丹著书。

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抱朴子》的史料分布:内篇20卷,自叙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思想;外篇50卷,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是政论性的著作。此外,在《抱朴子外篇》中有《诘鲍》篇,保存了鲍敬言无君论的史料,是研究鲍敬言的唯一资料。

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抱朴子》哲学思想的最为突出之处,是在道教理论缺乏体系的情况下,首次把“玄”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抱朴子内篇·畅玄》)并认为“玄”的本身难以捉摸,深微奥妙,“来焉莫见,往焉莫追”,作用极大。

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有了“玄”,便“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酶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同上)这个超自然的“玄”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无以名之,名之曰“玄”,“其唯玄道,可与为永”,“玄”是超然绝妙之物。“

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言也。”(同上)“玄”只有凭内心省悟才能把握,可一旦掌握了它,便有无穷无尽的妙用。

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其实,在《抱朴子》中,“玄”就是“道”,“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抱朴子内篇·明末》)可见这里的“道”与上面的“玄”没有什么两样,可以称之为“玄道”,都是指天地人万物生成的最初根源,也都是超物质的精神实体。

葛洪把修炼玄道看作是成仙的途径,指出“道也者,逍遥虹霓,翱翔丹霄,鸿崖六虚,唯意所造”。说明他所主张的修仙仅在于冥想玄道而已。

葛洪:视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在论述有无、形神方面。《抱朴子》认为“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抱朴子内篇·至理》)这表明了他的态度,“有”依赖“无”而产生,“形”依赖于“神”在。

“无”、“神”成了第一性的存在,而“有”、“形”反却成为派生物。把这种哲学运用于道教炼形的观点,认为“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疾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抱朴子内篇·至理》)结论是“形须神而立”。道教炼形的目的在于炼养精神,然后成为神仙,长生不死,归根到底仍属唯心论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