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藝術家總是孤獨,為何他們就是不肯迎合大眾?

魏秋盈


藝術家經常是我們難以理解的一個群體,所以對韻藝術家我們有很多的疑問,由於他們的行為,思想不是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的,所以有一些藝術家總是孤獨,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何他們就是不肯迎合大眾?小編想了想,大概是由於下面這些原因:

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藝術應該為公眾服務,否則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迎合大眾美學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總有一些獨立創新的藝術家,他們拒絕放棄自己的美學思想,或者他們沒有時間就不想成名,或者他們可以在爭論中佔據一席之地,甚至引領一種新的美學潮流。

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當他回到大學的時候,當他看到同學們揹著畫櫃出去的時候,他總是覺得他們要在廣場上賣自己的畫。那種味道讓我覺得不舒服…在我看來,藝術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高尚。藝術應該屬於人民和公眾。為了迎合公眾的審美觀,它避免了許多風險,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相反,它與選擇冒險沒有什麼不同,冒險需要更多的勇氣。為了給大家以最著名的例子,田英章先生創造了一個“書法帝國”,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和美麗來迎合大多數人的審美習慣,特別是書法基礎不好的初學者。但是,田氏兄弟所謂的“醜書”,即針鋒相對,在美學思想上與大眾格格不入。只要它的作品出現在互聯網上,它們很快就會淹沒在巨大的唾液中。一些著名的醜書法家在主流書法界佔有重要地位,如王榮、沃興華、王東陵、曾翔、何應輝等大丑書館,但都是成功的,風景無限。然而,儘管這些名人的醜書非常引人注目,但只能說他們是醜書大軍中的幸運兒。普通人即使不是白痴,也很難憑藉難看的書而名利雙收。

這種例子在藝術界也很常見。在現實主義油畫幾乎佔據壟斷地位的時期,印象派畫家的出現並不容易。如今,大家都知道梵高是一位印象派天才畫家,他的作品多次被高價出售。但是梵高死前不能賣畫。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費用也要依靠他的弟弟,他是個畫家。顯然,當印象派油畫不能被普通人的審美習慣所接受時,很難找到一個立於圓錐之上的地方。另一個例外是畢加索,他創造了立體派。雖然畢加索的作品不能迎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根據他的名聲來評價他的作品,但畢加索一直享受著成功的豐厚回報,生活是相當愉快的。

因此,如果你的藝術作品能迎合大眾的審美習慣,無疑會避免陷入絕望的危險,即使你不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自我保護仍然處於危險之中;但是如果你拒絕放棄你的藝術追求,這違反了大眾的審美習慣,無疑會選擇更大的風險投資。成敗,只能說三分靠努力,七天天註定。以上諸多原因說明了藝術家為何他們就是不肯迎合大眾,各位小夥伴有些什麼其他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