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艺术家总是孤独,为何他们就是不肯迎合大众?

魏秋盈


艺术家经常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一个群体,所以对韵艺术家我们有很多的疑问,由于他们的行为,思想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有一些艺术家总是孤独,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他们就是不肯迎合大众?小编想了想,大概是由于下面这些原因:

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艺术应该为公众服务,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迎合大众美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总有一些独立创新的艺术家,他们拒绝放弃自己的美学思想,或者他们没有时间就不想成名,或者他们可以在争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引领一种新的美学潮流。

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当他回到大学的时候,当他看到同学们背着画柜出去的时候,他总是觉得他们要在广场上卖自己的画。那种味道让我觉得不舒服…在我看来,艺术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尚。艺术应该属于人民和公众。为了迎合公众的审美观,它避免了许多风险,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相反,它与选择冒险没有什么不同,冒险需要更多的勇气。为了给大家以最著名的例子,田英章先生创造了一个“书法帝国”,主要是通过标准化和美丽来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特别是书法基础不好的初学者。但是,田氏兄弟所谓的“丑书”,即针锋相对,在美学思想上与大众格格不入。只要它的作品出现在互联网上,它们很快就会淹没在巨大的唾液中。一些著名的丑书法家在主流书法界占有重要地位,如王荣、沃兴华、王东陵、曾翔、何应辉等大丑书馆,但都是成功的,风景无限。然而,尽管这些名人的丑书非常引人注目,但只能说他们是丑书大军中的幸运儿。普通人即使不是白痴,也很难凭借难看的书而名利双收。

这种例子在艺术界也很常见。在现实主义油画几乎占据垄断地位的时期,印象派画家的出现并不容易。如今,大家都知道梵高是一位印象派天才画家,他的作品多次被高价出售。但是梵高死前不能卖画。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费用也要依靠他的弟弟,他是个画家。显然,当印象派油画不能被普通人的审美习惯所接受时,很难找到一个立于圆锥之上的地方。另一个例外是毕加索,他创造了立体派。虽然毕加索的作品不能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根据他的名声来评价他的作品,但毕加索一直享受着成功的丰厚回报,生活是相当愉快的。

因此,如果你的艺术作品能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无疑会避免陷入绝望的危险,即使你不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自我保护仍然处于危险之中;但是如果你拒绝放弃你的艺术追求,这违反了大众的审美习惯,无疑会选择更大的风险投资。成败,只能说三分靠努力,七天天注定。以上诸多原因说明了艺术家为何他们就是不肯迎合大众,各位小伙伴有些什么其他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