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数农村的一个村或者一个庄的人基本都是一个姓氏?一个村的是一个祖先吗?

没羽箭马胜迪


我们村叫东乜堌,位于黄河故道,隶属于内黄县后河镇管辖,1870多的人口中,王姓人口1620多人,占总人口的86.7%。

我们村的历史约有千年之久,原始居民并不是王姓,而是马姓和唐姓。

也不知什么历史原因,曾经辉煌的马姓现在人口仅有54人,而唐姓早已灭绝,只剩下一些地理上的名记而已。

王姓迁徙到东乜堌定居,是元未明初的事。

那时,王姓始祖元善,是元朝至正乙未年间的进士,任山西河中府少卿。1368年,明朝定鼎南京,徐达、常遇春北掠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大漠,元朝灭亡。徐达常遇春挥兵西进,越太行,直捣山西,始祖元善成了明朝革命的对象,于是便弃官辞爵,率家东迁,定居于开州(濮阳)西北的东乜堌。

当时的东乜堌,经过马、唐二

氏二百多年的经营,已经是“似山非山而胜于山,似城非城而胜于城”的村落了。王氏定居乜堌以后,积极地参于村庄建设,劈荆棘,开阡陌,设庠序,建庙宇,家乡规模愈盛。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王氏子孙一至八世皆有功名成就者,成了开郡巨族。至现在人口近万,已经幅射周围河南山东三市五县二十三村。

安氏于明朝景泰年间迁来,人口现有18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8.6%,是东乜堌的第二大姓。

赵姓于清乾隆50年(1785年)迁来,现有人口13人。

清末民初,东乜堌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发展,集市繁荣,成了沙区商品物资的集散地,有很多商户落户东乜堌,于是便有了陈、张、文、师、刘、贾等姓的加盟。

东乜堌的王姓为同一本源,现在,他们和其它九姓,十族共和,正在努力地建设着自已美好的家园。





王兆林0309


是的,在我们老家一个村子基本是一个姓氏。也基本是一个祖先。这都是有族谱记载的。

像我的祖先是,算了,属于隐私,。我的祖先在百度上是可以查到他的名字,在我们镇上有七个村,是一个大姓,也是中国百家姓前十名。

我现在排九十八代,说明在这里已经繁衍了2000来年。当年修族谱那是很热闹隆重的大事,演戏,聚餐,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天半个月也不会消停。

像端午节划龙舟也是按村庄姓氏打出旗号,旗帜插在船尾,三角形,大老远就可以看见谁家的船快,大家为各自的村呐喊加油助威。

农村的生产小组基本上是一个姓氏,到了镇政府所在地就有其他的姓氏和外乡人了。因为以前上山下乡,插队支援农村,下放等等历史原因很多外乡外姓人留下扎根就有很多杂姓。

在古老的村子里也有些人改姓,因为自己的姓氏发展的不好没有别支兴旺,后来慢慢的势单力孤,为了生存的需要,只好改姓。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些劣迹;不过这比起战争的掠夺来讲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实不管是不是一个姓,一个祖先,都是龙的传人,都是炎黄子孙。团结就是力量,就会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梧桐的星空


我老家家族迁徙就是源自江西填湖广,最后分散定居于江汉平原数百年。老家起初就源出是几兄弟或者近支携家带口到汉水区域,至今周边几个村,一个两千来人的村子里百分之九十以上,另一个四千来人的村子有几百人,本村千余人近乎百分之百,都是源自这几兄弟与自家近支叔伯兄弟。这些还都只是算作不同的房头,也就十余代人时间,家族同宗最出名也就只有一个科举状元,至今被地方用来宣传教育自诩的状元之乡。当时由该状元族谱往后重新续了二十字字辈排行,近些年又续了十个字,不过现在慢慢也淡了,后代人也越来越少用字辈取名。

临近区域同宗也互相有重新续过族谱,大家毕竟同宗同源,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说这种宗族聚群而居的文化在全国也算是挺普遍的,尤其是南方,我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广东那边还有同宗一个村人口不亚于北方一个县规模的村子。


俗世无垢


因为在我们河南老家,农村基本上都是自然村,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拆分重组,然后才慢慢形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知道,在建国初期,国家提倡多生,所以一家可能会有七八个孩子,然后这七八个孩子,长大娶妻生子,又生七八个,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一个小的部落形式,到后来有其他姓氏的家族进来,慢慢的就形成了村,你在老家可能会知道,一个姓氏的祖辈和一个从来不认识但同一个姓氏的祖辈,有可能就是一家子,我们中国人常说:一个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可能不是太准确,但姓氏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方式。

所以你说的一个村是一个祖先未免太笼统,但巍巍华夏,一个姓氏是同一个祖先这是没错的


手工电影房


为什么多数农村的一个村或者一个庄的人基本都是一个姓氏?一个村的是一个祖先吗?

惠农圈为你答疑解惑!从我们村来看,确实是如此,我们是刘姓,要说祖先,远得说就是刘邦,不过我们村的建村时间比较短,目前才不过200多年,是3个兄弟来到了现在的这个村庄,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我们这有“大房”、“二房”、“三房”之说。

祖先虽说是一个人,但不同的“房”之间关系还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一个房就是一个村小组,每个村小组之间的关系都亲密,但不同的村小组之间关系就要远一些,在红白喜事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房”的人参加,其他“房”的人参不参加就要看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了,不像一个房的,就算是关系一般也会随礼。

当然不同“房”之间的比拼风气还是很严重的,比如说比拼哪个村小组的孩子学习好,哪个村小组有钱人多,哪个村小组的人当村干部等,总之在各个方面都会追赶,如果引发了什么纠纷,一个房内的人都会站在一起。

不过我们村也有2个姓特殊,一个姓“张”、一家姓“任”,这两个姓之所以会在我们村扎根,其实还在于他们是“婆舅亲”,意思就是孩子的外婆家在我们村,后来直接搬到了我们村里,但他们不属于上门女婿,如果这么说,别人可就会十分的生气。

所以说就算是外姓,和我们村小组之间都是亲戚关系,辈分也是按照婆舅家的辈分计算。当然从我们村来看,大多数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听说也有家庭逃难来到我们村,但改成了刘姓,但这不能拿出来说,不然人家会生气,他们也认定祖先就是刘氏。


惠农圈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那些村里同一个姓的,自然是同一个祖先了,至于那些杂姓,很显然是多个姓的人混居而成的。

还有些村,本来也是一个姓,但因为人数不多,就会跟附近其它几个小村合并一个村,所以才会出现好几个姓的。

像我们村,有近二千人,村里全部都是姓杨,没有一个杂姓,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一样的血脉。

从古至今村里除了嫁过来的女子之外,全部都是姓杨,没有外地人混居,是一个传统古村落,村里的祠堂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们这边,有一个村比较特别,他们的祠堂供奉着两个祖先的牌位,所以村里的人有两个姓,就是因为在古时候,那两个姓的祖先称兄道弟,结成了兄弟,二人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几百年后,就成了一千多人的大村了,祠堂供奉两个祖先,倒也和睦相处。


倾城武本尊



我是会宁镇董家沟人。是位于邢台市西北2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是河北邢台县的属地。乃太行山东麓边缘与平原的交接带。因为该村居民姓氏以董王居多,故又称董王沟村。现已有1400年的悠久历史。

据传,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人在此居住,《邢台县地名志》中说:在董家沟村北山岗上的土地庙中存有一石碑,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八九户人家,有尚姓和董姓在此定居,村名上尚汪。由于受到土匪抢扰,在唐代开元年间,尚姓人从此村迁出后才改为董家沟。



当时董家沟只有几户人家,经过一千多年的世事变迁,董姓人占村子人口超过了一半。后来的王姓人家,疑似从南大汪搬过来,后来发展较猛,约占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二,而第三大姓氏从邻村的东良舍搬来,约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些姓氏刚入村时,基本上就是一两户。两户以上的大部分都是亲兄弟,前后门的。一生二,二生四的代代相传,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这个规模了。

所以,每个村子里的姓氏一般都很单纯,只有一个或几个姓氏。应该都是来自一个祖先。如果姓氏很杂的村庄,则应是商贾之地,来此经商的后代,在此延续下来的。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在以前一个村确实是一个姓。但到现在就不只一个姓了,有些是养子接继,还有的就是到插门的也就有杂姓了。除了这两种情况基本是一个姓。

在若干年之前,因多种情况离开本土远走他乡另立门户,也就是姓什么就什么姓的祖先。经发达人数多了,就立自己的宗词和建族谱以为历史依据,硬于后人查看。

每个姓都有族谱,族谱记栽祖先从哪里来迁往何处,而人的背份都是注明在族谱上,是用诗歌篇制的,族人都根据诗歌顺序排列而取名字,名字里含有背份字。

翻阅族谱就可以知道,哪些人是同姓不同宗,是什么原因,什么方式参与组合,由以前的什么姓改为现在的姓,养子,哺子,上面记得清清楚楚。其名是一姓,其实也是鱼龙混杂。现在五湖四海是一家,姓氏没那么重要,也就有五百年是一家的说法了。



勤修炼


农村里面,为什么多数农村里面或者一个村庄里面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同一个姓氏呢?

这个问题一个村庄里面,大多数的都属于一个祖先,同一个祖先。

如果大一点的村庄可能有好几个姓氏,如果比较小的村庄,那么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

村子里面同姓的基本上都有亲戚关系

其实农村里面,一个村庄里面同一个姓氏,然后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带有一点点这个亲戚的关系的,比如说这个是什么叔叔伯伯三伯父怎么七叔公,六婶婆之类的。

这些呢,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个祖先繁衍出来的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那么对于这样的地方,村庄也是非常多见的很正常的一个事情

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关系,所以平时的时候要要帮忙干活之类的,全村人都跑到一起了,所以这种问题呢,在我们农村里面是最多见的


村子大一点的就不会是同一个祖先

像我们这边村子比较大的,那么每一个地方都有几个村落,对于这个村落当中,他的姓氏又有不一样的情况,所以有的呢是从外面搬来的,有的呢是从当地一直繁衍生息的,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来说,这个事情并不奇怪

就像我们一个自然村,也就是一个行政村里面在我们这里有十几个姓氏,但是每个姓氏的人口都比较多,所以基于这种情况而言,每个农村里面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祖先的时候,我们觉得并不奇怪,但是在迁徙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迁徙到其他人的当中,在我们这边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村落。

一个村子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是姓莫的。然后搬迁进来的一个姓氏只是姓钟的。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这个姓氏也没有发展起来,还是维持在两三户人家。


所以面对于这个问题不用过多的奇怪,也不用过多的去解读。


江南农歌


我是河南省内黄县的,我们村是一个有近4000人的大村,村里我们甘姓的占了近一半,还有王姓,韩性两个大姓,其它的都是少数了。据家谱记载,我们甘姓祖先是明朝山西移民而来,500年的历史了,到我这一代是20世,最多的到25世了!家谱上都有详细的记载。

一个村里只有一个姓,或者其他的姓占少数,我觉得和明朝那次大迁民有关。元末由于战乱,中原地区几乎没有人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从山西分十八次向河南,河北,山东大量移民,重新建立了村子,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