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修煉的五層境界: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凡人

  下面讓我們看鬼谷子是如何論述的——

  1、真人

  原文:“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

  註譯:本性由上天直接授予的人,叫做真人。所謂真人,是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而知道得道的人。

  鬼谷子的思想內核屬於道家,所以在這裡他用了道家中的“真人”概念。根據道家的觀點,真人屬於洞悉宇宙和人生真諦的人,屬於清醒的覺悟者。如果用佛家來對應的話,就是修成真佛了。真人就是這樣一種與天地同生、日月同壽之人。真人的說法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這裡描述的真人睡眠沒有夢,夢醒沒有憂愁,活得自由而逍遙。關於真人,《洞元自然經訣》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這種深諳天地萬物之理的獲取方式,後人往往稱之為“道知”。

  在道家文化系統中,老子是太上道祖,屬於道家的至尊創始人,類似於釋迦牟尼的地位。在唐朝的時候,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都被封為真人,鬼谷子、張三丰、王重陽也是眾人公認的真人。在中醫養生學上,真人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裡所謂的真人能夠參悟天地陰陽變化,吐故納新、守住心神,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可以說,如此人生境界不是容易修成的。

  2、至人

  所謂至人,就是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同時不同凡俗、和於陰陽而長壽之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至人的豁達和超脫,他們心神統一、順應自然,笑傲江湖之間,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關於至人,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註譯:說至人暢遊天地,達到忘記自己的地步。神人即真人,不追求世俗的成功,成就萬物但又不據為己有。聖人不追求名聲,只求惠澤萬民。這是真人、至人、聖人之間的區別。

  3、聖人

  所謂聖人,即知行完備、至善之人。

  原文:“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

  註譯:通過修身養性、假以學習而得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以類知之的。即以同類的事物加以推導而獲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類旁通。

  《易經·乾卦》中說:“聖人作而萬物睹。”聖的繁體為聖,上左有“耳”以表聞聽,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這說明要想成為一個聖人,必須具備三個能力:一是傾聽學習道理的能力;二是演說傳道的能力;三是王者風範和超強領導力。

  如何才能修煉到這種能力呢?聖人是學習研究、觸類旁通而悟道的。聖人距離我們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我們肯下功夫修煉自己,專注學習、格物致知,就能成為聖人。正因如此,王陽明認為人人皆可成聖。

  原文:“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知類在竅。”

  註譯:人雖然從一而生,內在本性是一樣的,但隨著各自出生之後隨事物、環境不同而改變,即因積習不同而顯得性格各異。人類認識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

  人剛生下來,最初的天性都是如素絲一樣純白,後來由於人的九竅感官所接觸的世界環境不同,所以導致人的性格紛繁多樣。作為聖人,對世俗的薰染是保持警惕性的,不是被動的隨波逐流,而是要主動選擇環境。孟母三遷就是例子。西漢劉向《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說的就是一個人在修煉自我時要注意環境的雙向影響。

  鬼谷子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九竅的吸收來把自我修煉成聖人的境界。聖人的“知”不像真人的“知”那樣玄奧,真人的“知”需要頓悟,機緣不到,努力白費。但是聖人的“知”可以通過後天的勤奮修煉而獲取的。不過,我們需要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即“以類知之”。先是蒐集資料,把世界上各種複雜的事物分類,然後進行比較分析,再加以演繹歸納而推論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於是你就擁有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既有獨到的創見,又有演說傳播能力,眾人就會稱讚你的學問,做得好你就是這個領域的“聖人”。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你如果在自己所處的行業是個“聖人”,還愁沒有未來嗎?

  在養生方面,《黃帝內經》說:“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聖人與民同樂、心情平和,具有輕鬆處理各項世俗瑣事的能力,內在情緒不為胡思亂想而憂慮煩惱,往往能夠恬然自得、自我滿足,一般都比較高壽,即使到了晚年,也將是一個慈眉善目的可愛長者。

  4、賢人

  什麼是賢人?根據《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的說法是:“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做人做事循規蹈矩,不違背社會和民俗的常理。《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遵守規律法規,而又通情達理,在大是大非上絕不糊塗。這就是賢人。唐代杜甫在《述古》中說:“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這說明賢人做人事要懂分寸、知進退,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該幹多少才恰到好處,這些都要心知肚明。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對不對?他們做人做事深受眾人敬佩,如遇矛盾糾紛就有人主動找他們調和,因為他們的賢能讓敵對雙方都能接受和信服。不偏不倚,在法理和人情間找到平衡點。這就是中庸之道,賢人處世之法寶。

  5、凡人

  所謂凡人,也就是平凡的眾人。鬼谷子稱這些人是“有所疑惑”、“心術不通”之人。在世界上,縱觀芸芸眾生,大多數都是凡人。凡人就是平常的人、平庸的人,陷入塵俗的喜怒哀樂而不可自拔的人。古希臘詩人荷馬說:“無聲無息地了卻一生是平庸的。”沒有人甘心做一個平庸的凡人,每個人在少年時期都曾有過理想和美夢。然而,當理想遇到現實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陷入人生的困惑,不知何去何從?

  原文:“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

  註譯: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適宜的方法來判斷;如果沒有適宜的方法,必然不會通達。

  為什麼你會陷入困惑和迷茫?面對人生亂象、複雜事物,生活在“疑惑”之中,很多人把九竅所得來的諸多資料和信息,不能通過心神的有效思考而轉化為自己的真知灼見。他們的最大問題就是“心術不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開竅。每天矇蔽心智,喪失了目標和方向,放棄了理想和追求,渾渾噩噩地困頓於日常名利爭奪以及酒色財色的麻醉中。著名音樂人李宗盛曾有一首《凡人歌》,其中道盡凡人的困惑和心酸。其詞如下——

  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 一刻不得閒

  既然不是仙 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兩旁 利字擺中間

  多少男子漢 一怒為紅顏

  多少同林鳥 已成分飛燕

  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戀

  愛人不見了 向誰去喊冤


鬼谷子修煉的五層境界: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凡人


  生活的庸碌、雜念的困擾、利益的追逐、愛情的迷茫、婚姻的迷失……人生如夢,凡人就在這樣的煩擾中恍恍惚惚,從少年到老年,不知不覺老之將至。關於這類“心術不通”的迷惑之人,蘇軾有首詩云:“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相傳在蝸牛角上有兩個小國家,為爭搶地盤爆發戰爭,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這就是凡人的痴迷。我們都是迷途的羔羊,而牧羊人則不知去向。很多人皈依宗教和高師,希望以此獲得人生的開悟。事實上,要想擺脫人生的疑惑和困擾,當務之急在於自己的“心術要通”。無論是宗教還是高師,都只能從外部做指點,有很多不僅無效,甚至會令你誤入歧途。真正打通心術的任務要靠自己來完成。

  如何打通心術?以及打通心術將達到什麼效果?

  原文:“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

  註譯:心術通達之後,五臟精氣得到涵養,這時要努力使心神合一,精神集中。這便叫做“通神而化”。

  在這裡,鬼谷子認為一個人要想讓心術通達,要想從平庸的紛擾中超拔而出,就需要潤養五氣。五氣即五臟之氣。在潤養五臟之氣中,最關鍵的是心神的修養。養心的要點是兩個字——舍神。什麼意思?舍,就是宿舍、住舍;神是心神。就是說你要給自己的心神找一個宿舍,一個安頓的家。五心不定輸得乾乾淨淨,六神無主活得辛辛苦苦。哪五心?忠心、愛心、關心、孝心、信心,你要給這五個心找個家。心有所安,五臟自然得養,心術自然通達。心無所安,人生處處是迷霧,到哪裡都是流浪。

  如果你做到了潤養五氣、安頓心神,這樣必將改變你平庸的面貌,進而改變你的生活狀況。

  原文:“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

  註譯:什麼叫化?通過九竅的感知和心術的加工,使自己通神而昇華,這叫做“化”。化有五氣,即由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化育而出的神魂意志魄。其中,心神是其中的首長。五臟精氣達到了通神而化的境界,便產生宏大的志向、清澈的思想、旺盛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心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首領。

  這就是鬼谷子所謂“盛神法五龍”的具體體現。如果一個人擁有宏大的志向、清澈的思想旺盛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你說這個人看上去還會平庸嗎?這樣的人看上去肯定是神采奕奕,極具領袖氣質和個人魅力。站在人堆裡,就像暗夜中的螢火蟲,是那麼地不同凡俗。

  原文:“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

  註譯:養神須先靜心,靜心才能養氣,養氣才能氣和,氣和才能使神得養,神得養,則志、思、神、德就不會衰落,威勢不散便能無所不為。如能將此威勢存藏於內心,這便叫做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心和氣能有效消除壓力和抑鬱,從而避免誘發心臟病、腦充血及癌症的可能。莊子說:“靜默,可以補病;眥蔑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意思是,靜默可以治病,按摩眼眶可以防止衰老,安寧可以疏解緊張壓力。由此可見,“靜”是讓我們心神旺盛及保身長壽的一字訣和護身符。靜和有道、心神得養,一個人就會神采飛揚,舉手投足就會透著一股氣場和威勢,這樣做人做事自然更容易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真人”。一個通過自我修煉並最終實現理想抱負的人,他的一生沒有白活。


鬼谷子修煉的五層境界: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凡人


  一個凡人和真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我們如何才能達到真人之境?

  原文:“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

  註譯:真人能與天同體、與道合一,能夠堅守“一”,即把握自然之道,以此養育萬物,懷著上天自然之心,施行恩德,用無為的思想指導意志、思慮,而自然能使威勢遠播。

  在這裡,鬼谷子告訴我們,真人的說法看似玄之又玄,但實際上並不是高不可攀。每個人距離真人只有一步之遙,關鍵是你是否開悟。一念凡塵,一念仙佛。開悟了,每個人都是真人。開悟什麼?悟道。這個道就是天道和人道(德)。

  順應天道和人道做事的人就叫做真人。真人的行為準則是自然而然。在養生方面,倡導以自然知道養自然之身。比如春季重在生髮,肝屬木,重在養肝,發散,那我可以經常洗澡發散出來。夏天的時候養心,貴在靜。秋天要養肺,冬天要養腎,貴在藏。順應規律,就是不吃違反時令的東西。夏天吃西瓜,它是涼性的,冬天就不要吃,冬天吃就是逆時節。比如中午十二點鐘陰陽交替的時候,心經當令,一定要學會休息。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是肝經當令的時間,這時需要床上休息、靜臥,讓肝順利排毒。早上三四點鐘咳嗽的病情會加重,因為那是肺排毒的時間。早上五點至七點鐘一定要起床上廁所,那時大腸經當令,該排洩的時候就排洩。不排洩,比吃了毒藥還要厲害。

  頓悟之後,掌握規律,並自然為之,這是真人的做法。主動了解規律、見微知類、總結規律、順應規律的人叫聖賢。從凡人到賢人到聖人到至人、真人的過程,就是了解規律順應規律的過程。什麼是凡人?凡人就是不研究規律,不適應規律,隨心所欲、渾渾噩噩,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順應自己的慾望而不順應規律的人。你看,凡人距離真人是不是隻有一步之遙?關鍵是你能否做到及時從無聊瑣事中抽身,順應天道、固守根本,以天道和人德為行為準則,不刻意不強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讓自己迷失於紅塵滾滾的大千世界,這樣一來你就能無為無不為,威勢和影響力必將不知不覺散出。如果做到這些,你就是一個屬於自己的“真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成功的人。

  如何讓自己神采飛揚?根據鬼谷子的觀點,第一要注意修飾外部形象。領導者給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外部形象。第二注意你的聲音語調。員工對領導的印象往往來自於你的公眾場合的形象,舞臺上講話的時候。其實他在聽你你講話的時候也就是裁判你的時候。第三要有健康的身體。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精氣神。第四要有追求,志存高遠者,才會器宇軒昂,氣度不凡!

  所以,就要充實自己的內涵。你的思想決定你的氣場。說了大半天,所謂的“盛神法五龍”,就是按照天道、人德潤養五氣心神的一種指導思想。大道至簡,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這是大家必須掌握的養心之宗旨。

  原文:“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註譯:縱橫策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高遠宏大的志向。

  事實上,不管是不是縱橫策士,只要深諳了其中的秘訣,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心神潤養旺盛,進而培養宏大志向,並堅持不懈努力奮鬥最終圓滿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