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不用費腦細胞的決策專家

文弱書生杜如晦太聰明瞭,聰明到也被人狂揍的地步,為什麼呢,因為他是跟了李建成與李元吉最為深惡痛絕的李世民,而且李世民麾下的武將很多,謀臣也不少,但是最為出眾的謀士也就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了,房玄齡善於挖坑,可以一瞬間挖出好多坑等著你跳,杜如晦擅於從眾多的坑裡挑出最為猛烈的,一跳下去就萬劫不復的那種,房玄齡瀟灑的擲出百千張牌,但杜如晦要幫房玄齡擦屁股,只能挑選一張最好的牌面給李世民去執行。這個比出謀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出謀多了,愛選哪個就選哪個任君自便,決斷的時候,要是出了一點差錯,就會導致大家全部玩完。


杜如晦:不用費腦細胞的決策專家


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為忌憚杜如晦,光天化日之下,也要派人去狂揍他,雖然杜如晦是文弱了點,但也不慫,和敢揍他的人打個頭破血流,他的一根手指被打斷,不過萬幸的是,聰明的腦袋依然完好無損,他依然可以為李世民開展科學高效的工作。從這個角度講,在遭受群毆的情況下,杜如晦仍然具備較強的自我防護能力,並能夠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迅速做出判斷:身體的哪些部位是必保的,哪些是可以捨棄的。

有效的決斷能力,成就了杜如晦輝煌的一生,成為了李世民身邊的不可替代的人。

李世民上位之後,最喜歡搞凌煙閣功臣這套了,把這些明著暗著,陽的陰的功臣全部畫成畫像,掛著供後人膜拜,杜如晦入選本是板上釘釘的事兒,排名第三。

李淵所憑靠的人是天策上將李世民,李世民所憑靠的人是天之英才杜如晦。

這個左膀子,與右臂子房玄齡合稱--房謀杜斷。

一個人宦海沉浮,跟他家族的仕途背景息息相關。杜氏家族給人的感覺是:人往低處走,水往窪處流,反其道而行之。總之就是越混越不咋地。人家的祖上是升官越升越高,而杜家,是越做越低。

曾祖父杜皎曾官拜北周開府儀同——正一品;從祖父杜果曾任大隋朝工部尚書——正三品;父親杜吒曾做過昌州長史——正五品。輪到杜如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二十多歲到了當官的年齡,還屬於沒有品級的常調預選。

什麼是常調預選?就是一些官員的子弟,到了當官的年齡後還沒有官可做的,可以先在一個隨時進出的隊列裡排著,等待撿漏的機會。

當然,作為一名官員後代,能在常調隊列裡排著等官做,總好過在大街上排著等施捨。從積極方面理解,杜如晦也是一個有一定資源的人。

俗話說家常飯好吃,常調官好做。隋朝的下級官吏調動頻繁,只要堅持在隊列中排著,遲早能當官。運氣好的話,弄個七品縣令也不是不可能;運氣差點,八品縣丞,也說的過去;再不濟,做個九品縣尉(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只能說湊合。

在常調隊伍中招聘時,當時吏部尚書牛弘與另一位吏部侍郎裴矩,將有關官員任免的大事小情全部扔給了高孝基,幾乎成了甩手掌櫃,因此高孝基成了人力資源部門事實上的一把手。高孝基很喜歡杜如晦,但是隻是喜歡,沒有行動,不會提拔,只會吹牛扯淡,他喜歡歸喜歡,緊接著來了一句: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耳!意思是:先給你一個小官做,別嫌薪水少啊!而且千萬彆著急,先在基層鍛鍊鍛鍊,是金子,遲早會發光!

高孝基說的卑職,到底是什麼?究竟在哪裡?在山東滏陽,讓杜如晦做滏陽縣的九品縣尉,他認定杜如晦有應變之才,想為杜如晦搭好第一階官梯子。

讓一個居住在陝西長安縣的有志青年,到遠在千里之外的磁縣做九品微官,高孝基搭的這個梯子,又短又窄。

既然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薪酬待遇,也壓根沒打算許以高官,高孝基為何會對杜如晦讚賞有加?

你可以理解為招聘領域內的一種人際交往方式。

事實上,高孝基對剛入仕途的房玄齡也是讚賞有加。

高孝基的第一句話永遠在拔高,第二句永遠是補刀。不過家底豐厚的房玄齡聽了高孝基“過山車”式講話以後,壓根沒往心裡去,而沒落家庭出身,寒苦了半輩子的杜如晦坐車過山之後,卻不能不往心裡去:好不容易等到了差事,縣尉即使是棵爛稻草,也得去抓,要不下半輩子只能繼續和鋤頭打交道!

鬱悶的杜如晦挑選了一個陰氣沉沉的日子,毅然離開家鄉,奔赴滏陽。

可是僅僅過了幾個月,杜如晦便毅然辭去縣尉職務,回到杜陵——既然現實所得遠遠低於事先期望,我杜如晦寧肯回家吃糠咽菜,也不願為政府打小工!

大業中(公元611年左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短暫思考之後,杜如晦選擇了放棄,將人事關係檔案留到了滏陽,直接拍屁股走人。作為“潛逃”官員的他非常清楚,這一行動將徹底斷送他繼續在隋朝仕途上行走的任何可能。


杜如晦:不用費腦細胞的決策專家


精明的人看形勢,聰明的人看趨勢,英明的人看大勢。杜如晦是聰明人,他看到表面歌舞昇平的隋舟之下,已經暗流湧動,不久以後,一定會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

這個轉折點,就在公元617年的冬天。

寒冬已至,李淵父子帶領二十萬大軍,攻佔隋朝首都長安。杜如晦得知後,放下手中的鋤頭,走出門去投奔。同時,已經投奔李世民的房玄齡也在同一時間,走出門來觀望。

房玄齡有個“毛病”:在唐軍攻取一處地方之後,他便開始到處亂逛。當然,天生怕老婆的房玄齡絕不會趁著出去遛彎的機會偷窺胭脂粉扣,他是在替李世民蒐羅人才。

如果有緣,今生必定相見。房玄齡與杜如晦分別走出門,邂逅於午後十分,相談至深夜零點,相交於黎明時刻。

杜如晦瞧上了房玄齡的才,房玄齡看上了杜如晦的斷,房玄齡的大力舉薦下,杜如晦成了秦王府的兵曹參軍。

記室參軍房玄齡是李世民的政治秘書;行軍典籤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經濟秘書;兵曹參軍杜如晦是李世民的軍事秘書;長孫王妃是李世民的生活秘書。

這一年,杜如晦三十三歲。

儘管從價格上講,兵曹參軍並沒有比縣尉貴多少。

三十三歲的杜如晦知道人生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他知道,雖然八品的兵曹參軍比九品的滏陽縣尉僅高了一階,但關中的李世民相較於河北的竇建德,不知要高多少階——竇建德是聰明人,但不是聰明的領導。

聰明的領導會讓下屬撒開腳丫子奔跑;不聰明的領導卻喜歡給下屬穿小鞋,搞得人連走路都成問題。

杜如晦認定李世民足夠聰明,於是決定立足本職崗位,披星戴月去謀取未來。

他的確這麼做了。

不過很可惜,杜如晦的長遠規劃不久便被一道聖旨打亂——李淵要將他外派到陝州,任總管於筠的府屬長史。

原來,新生的大唐政權正擁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與人口,迫切需要人去治理。胸有成竹的李淵看到秦王府人才濟濟,好苗子很多,便決定將一部分苗子移到外地去生根發芽,杜如晦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李淵認為,於筠與杜如晦都是杜陵人,老鄉配老鄉,肯定能興邦。

李世民起初對於父親李淵的做法也沒想太多,畢竟府內的人才確實很多,無償輸送一兩個也是應該的。可是很快,李世民便吃驚地發現,父親似乎有個怪癖:總喜歡逮著一隻羊薅羊毛,秦王府的能人越薅越少,他幾乎成了孤家寡人。

房玄齡適時點醒了他:皇帝讓大批秦王府成員外流,是在有意削弱您的勢力,為太子將來順利繼承皇位打基礎。不過雖然府中的人走了很多,卻沒什麼可惜,這些人都是小才,去留都無所謂,唯獨杜如晦,具備王佐之才。您若只是想偏安一隅,小打小鬧,儘管放他走,但若是有問鼎中原、逐鹿四方之志,非得留下此人不可!

外表文弱的杜如晦竟有如此大的能量?怪我怪我!我竟沒看出來!!!李世民聽完房玄齡的分析之後立刻奏請父親李淵,堅決將杜如晦留在了身邊。

李世民的吃驚動作表明了一個客觀現實:杜如晦究竟是騾子還是馬,李世民還真吃不準——初來乍到的杜如晦在上司的眼中,似乎還只是一個揮著翅膀的男孩兒。

不過這位揮著翅膀的男孩兒,很快就要大鵬展翅。

618年7月,盤踞在隴西的大軍閥薛舉率領數萬精兵,殺奔長安!

薛舉很受傷。


杜如晦:不用費腦細胞的決策專家


他一直認為隋朝末年的長安城是自己嘴邊的肉,什麼時候吃、怎樣去吃完全看心情,哪成想只一眨眼功夫,以李淵為代表的一群外來燕飛入關中,直接將他的嘴邊肉叼走,他怎能不生氣?!

薛舉在憤怒之餘,蔑視東部一片:李淵父子只不過鑽軍事空子,搞政治投機竊取了長安,如果真刀實槍的幹,李家軍在薛家軍手裡,簡直是白給。

面對薛舉的進攻,李世民帶上房玄齡、劉文靜進行抵抗,在領導突發痢疾,下屬執行錯誤路線的情況下,最終在淺水原被薛舉殺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逃回來的李世民痛定思痛,他認定自己手頭上缺兩樣東西,沒有這兩樣東西,唐軍的整個作戰體系漏洞百出。

一樣是對複雜時局的準確判斷,另一樣是超乎尋常的決斷能力。

李世民認為房玄齡善謀而少斷,他決定將杜如晦拉出來遛遛。

短暫休整之後,李世民正式啟用杜如晦,讓他直接參與軍機大事,並重整旗鼓,銜恨北上,再戰淺水原。

房、杜開始合體。

房玄齡能在極短時間內謀劃出多種策略,卻不知道哪種策略最優;杜如晦在房玄齡諸多策略的基礎上,迅速做出判斷,並給出最終決斷。

這便是房謀杜斷的真正開始。薛舉是不幸的,因為他積勞成疾,忽然病逝;薛舉是萬幸的,因為他沒有直接接觸房、杜二人合體後的威力,要不然,他死得會更慘。

杜如晦面對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總是能夠“剖斷如流”,將他的軍事天賦發揮到極致。唐軍二戰淺水原出奇的順利,初愈後的李世民如虎添翼,直接活捉薛舉的兒子薛仁杲,將隴西地區納入大唐版圖。

當杜如晦與房玄齡兩個文弱書生合體時,就如同氘與氚兩種元素的原子核遇到一起,適當條件下立刻產生核聚變,爆發出巨大能量,能將對手摧毀一萬次。

李世民終於明白,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能產生讓他合不攏嘴的效果,在隨後的幾年內,他越來越明白。

好吧,只要你們能核聚變,我就絕不讓你們分開。既然你們有如此大的合成能量,我就給你們釋放的舞臺!討宋金剛、伐劉武周、捉竇建德、垮王世充,隨你們的便!

歷史一再證明,個人的強悍,並不取決於他的肌肉,而是取決於他的心頭肉。只要心臟足夠強大,心肌足夠發達,開合之間,血脈噴張,就會爆發無窮無盡的能量。反過來看,那些動輒向世人展示肌肉的所謂強者,往高了捧,只能說會打架,不能說會打仗。

凌煙閣廿四功臣前六位,沒一個肌肉男。

天之英才杜如晦用自己的實際業績,非但征服了上司李世民,還征服了眾多業內人士(深為時輩所服)。而他以前所渴望的東西,也開始源源不斷湧來——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天策府從事中郎、文學館十八學士(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等)之首。

千萬別小看文學館,它可不是普通的博物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能走。在當時的人看來,文學館就是傳說中的“瀛洲”(與蓬萊、方丈並稱三大仙山),能進文學館的都不是人,是“仙”,杜如晦就是文學館的“仙人長”。

鐵柺李率領眾“仙”踏上蓬萊,為世人斬妖除魔;杜如晦帶領眾士登上瀛洲,為世民運籌帷幄。杜如晦在文學館中的地位,和鐵柺李在“八仙”中的地位等同。

十八學士本質上屬於李世民的高級智囊團,杜如晦排名第一。房玄齡大杜如晦六歲,資歷又老,又是杜如晦的伯樂,卻排在第二位,是不是不太妥當?

妥當,李世民只看能力,不看資歷。

下屬走得遠,上司登得高,人生就是相互成全。李世民給了杜如晦無與倫比的地位與榮耀,杜如晦託舉著李世民,開始極目四方。

李淵是一個內在矛盾體:一方面擔心李世民的功勞蓋過哥哥,影響皇位的有序傳遞;另一方面為有這樣一個神武絕倫的兒子而感到無比自豪。

這種內在矛盾日積月累之後,開始悄無聲息地影響他的外在行為:一方面不斷打壓秦王府勢力;另一方面不斷抬高秦王的地位。

這是不是不正常?

看似矛盾的背後,是感情與權力的高度統一,他深愛著他的所有孩子。

李淵為了表彰李世民的不朽功勳,頻頻給李世民帶高帽——十二衛大將軍、雍州牧、陝東道行臺尚書令(局地)、尚書令(全國)、太尉、司徒。

他很快發現,當將太尉、司徒等正一品的帽子拋出去之後,自己手頭上也再無更高的帽子可用。他一下犯了愁,因為在攻取洛陽過程中,李世民那勇猛卓絕的表現實在是無與倫比,不重重的獎勵,自己心裡始終不平安。

凡事就怕認真,李淵在封官這件事上認了真,動了感情,生生造出一個官,一個有史以來,除了皇帝、太子以外,最高的官兒——天策上將。

天策上將的表面權力僅次於皇帝與太子,但他的實際權力,可能比誰都大。

太子李建成開始夜夜失眠,他擔心李淵會在一夜之間改變主意,將皇位傳給李世民。他開始胡思亂想,秦王府、天策上將府、太子府、皇宮——李建成似乎看到了李世民一步一個腳印地,要將自己擠出歷史舞臺。

兄弟也分親疏,特別到了同病相憐的時候。失眠的李建成拉上失意的李元吉,開始研究“眾矢之的”李世民:老二之所以無法無天、目空一切,憑什麼?

還不是憑他身後的那幫傢伙們,特別是“壞傢伙”杜如晦與老傢伙房玄齡!——李建成與李元吉經過反覆研討之後,開始行動。

要想阻止李世民進一步生長,唯一的方法就是斷了他的根,堵住他的脈!杜如晦與房玄齡,就是李世民的兩條根脈。

當外患逐漸消失的時候,內憂便成了家常便飯。李世民平定了北方,李孝恭平定了南方,來自外部的壓力已基本解除。所有人都篤信:在李氏家族內部,一場血雨腥風,將不可避免。而解決家族內部矛盾有且僅有一種方法:死人。

就看誰先死。

李建成找到父親李淵,說了很多的話,將杜如晦與房玄齡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將來掰開揉碎給李淵看,並拿出火鐮,將父親的胸中怒火又一次引燃。

李建成努力使父親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有時就是一團漿糊,越攪越亂。毫無疑問,杜如晦與房玄齡就是兩位徹頭徹尾的攪局者,沒有他們,李氏一家會永遠相親相愛的生活下去。這一下說到了李淵的心坎上。

不過即使李建成不說,李淵也會行動,只不過一早一晚。

很快,杜如晦與房玄齡便如兩顆足球,被李淵左右開射,一腳一個,從李世民身邊踢向詩一樣的遠方——李淵堅信,房、杜二人能夠成全李世民,李世民也一定能夠成全房、杜。要是一直相互成全個不停,李建成肯定沒戲。

不但沒戲,而且很可能連命也沒了。

為了所有的孩子們,是該出手了。

滾蛋吧,“晦”“齡”君!不殺你們,僅僅是因為暫時還找不出殺你們的理由。

杜如晦與房玄齡離開了,李世民如同被釜底抽了薪,立刻陷入抑鬱之中。這種極端低落的情緒,在他後來寫的《威鳳賦》中表露無疑。

杜如晦是方向盤,房玄齡是發動機,長孫無忌是潤滑油,尉遲敬德是輪胎,失去方向盤與發動機的李世民坐在車裡,萬念俱灰。

就這樣驀然分手,就這樣一去不回頭。臨行方知情深厚,多少往事在心頭。啊,山悠悠,水悠悠,一路上風吹不散這點點愁 ——失去左膀右臂的李世民,情緒一落千丈,面對大哥、四弟的咄咄逼人與父親的一味袒護,他甚至想到了死。

他一死,就得有許多人陪他一起死,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依據皇室宮廷鬥爭法則,他一定會死;尉遲恭曾無意中羞辱李元吉多次,按照小人睚眥必報法則,他也得死。

人類在面臨必然死亡時,必然會選擇逃避死亡,這是人類本能。

長孫無忌與尉遲恭也不例外。他們不止一次找李世民,強烈提議:現在火燒眉毛,應立刻動手,迅速消滅李建成。

李世民不止一次地拒絕了他們。李世民的理由是,畢竟是親兄弟,下不了手。太子與齊王多行不義,最好讓他們“自閉”,或者是當他們舉起屠刀的時候,再代表正義實施擒拿。

別人舉起屠刀,你不早成刀下鬼!不善言辭的尉遲恭罵李世民太傻。

幾輪深入交流下來,長孫無忌與尉遲恭終於摸清秦王內心:他是擔心,沒有杜如晦、房玄齡參與的政變,最終會演變為笑談。

這還不容易!我去將杜、房召回來!長孫無忌自告奮勇。

滿懷希望的長孫無忌,最終滿懷失望而歸:沒有皇帝的命令,杜、房二人不敢來。李世民氣憤至極,解下佩劍扔給尉遲恭,再去請一次,如果還不來,就砍了他們的頭!

尉遲恭見到杜如晦、房玄齡之後,扭了扭脖子,鬆了鬆肩膀:有件事情,想跟兩位商量一下。杜、房二人看了一眼即將近距離搏擊的尉遲恭:一切事情,都好商量。

強制執行,有時的確是保證事情順利推進的有效手段,不過尉遲恭的強硬行為,在杜如晦與房玄齡的心裡似乎留下了陰影,若干年後,尉遲恭與杜、房二人的矛盾徹底激化,為了化解矛盾,李世民只能丟車保帥,將尉遲恭遠遠調離京城。

發動機與方向盤迴歸原位之後,一輛超級跑車被重新組裝完畢,在天策府短暫亮相之後,開往事先安排好的車禍現場——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使得李世民更加確信,儘管未來的路依舊蜿蜒曲折,但自己有杜如晦這個方向盤,一定可以精準駕駛。

等待杜如晦的,又是一輪封官浪潮:太子左庶子、兵部尚書、侍中、吏部上書、尚書右僕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杜如晦身兼數職,每一個職位,他都乾的很出色,於是有人開始嫉妒。

起初李世民並沒在意,可打小報告的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官場秩序,李世民拍案而起:能者多勞,勞者多得,天經地義。貞觀剛剛起步,百業待興,正是用人的時候,杜如晦聰明能幹,我讓他替我多分擔些又怎麼了!你們臺上臺下嘀嘀咕咕,有本事你們上!

嫉妒,是一種潛伏的罪。

在領導抬舉之下,身為宰相的杜如晦滿懷感恩之情,在自己身體裡注入大量雞血之後,開始忘我工作。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孜孜不倦,最終嘔心瀝血。

杜如晦透支著自己的身體,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人的身體,水佔55%,蛋白質佔20%,體脂肪佔20%,無機物僅僅佔5%一一表徵力量的無機物,佔比少的可憐,而其中的鐵元素僅僅佔了人體質量的0.0083%——人真的不是鐵打的。

可悲的是,人在健康的時候,往往將自己當鋼鐵用。

貞觀以後,杜如晦僅僅做了四年的鋼鐵巨人,便轟然倒下一一公元630年的冬天,杜如晦一病不起。

杜如晦請求辭職,李世民只能哭著同意。

此後的一段時間內,李世民以國家的名義,遍訪名醫奇藥,想要維持杜如晦的生命。不過由於杜如晦身體透支太過嚴重,所有醫藥已無力迴天。杜如晦奄奄一息時,李世民先是派遣太子李承乾到杜如晦家裡慰問,隨後親自登門,撫摸著杜如晦已經乾枯的手,痛哭流涕。並趁著杜如晦清醒,分別升杜構(杜如晦大兒子)、杜荷(杜如晦小兒子)為尚舍奉御、尚乘奉御(尚舍奉御與尚乘奉御為均為皇帝親信)。

杜如晦形容槁枯,氣盡人絕。李世民失掉了膀臂,呆在內宮,三天沒有上朝。

三天以後,李世民走出門去,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追贈杜如晦為司空,封萊國公,諡號(文)成。

蓋棺定論。簡單的一個諡號,卻是對一個人一生的高度總結。

需要說明的是,諡號也分等級,唐朝初期文職幹部的諡號,按照等級排名前十的依次是:貞、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

生前數一數二的杜如晦,死後依然數一數二。不過死都死了,杜如晦已不在乎名利。他所在乎的,應該是他的兒子們能否安安穩穩,有始有終。

公元643年,也就是杜如晦死去十三年後,身為駙馬都尉、尚乘奉御與襄陽郡公的杜荷(娶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妻),因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殺。受弟弟牽連而被流放嶺南的杜構,最終也死於邊野。

兒子的失敗,無法磨滅父親的功績。晚年的李世民總是能夠時時憶起杜如晦。有人進獻一顆香瓜,李世民啃了兩口便落下淚來:好的東西應該分享,將香瓜一分為二,一半留下給我,一半給如晦吧!

當李世民因房玄齡勞苦功高,要賞賜他銀腰帶時,又想起了杜如晦:要是如晦現在活著,該有多好!煩勞你跑一趟杜陵,替我給如晦送過去一條金的吧,他不喜歡銀的。

既然杜如晦令李世民如此刻骨銘心,為什麼不讓他陪葬昭陵?

很簡單,杜如晦死得太早,他死的時候,李世民還不知道陝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風景竟是如此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