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嘲笑劉伯溫出殯的人後來朱元璋怎麼處理的?

炬豐集團


有關於劉伯溫的死,歷來是迷霧重重。有人說是胡惟庸殺死的,也有人說是病死的,更有人說是朱元璋的過。



生前號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神算子,為何死後淪落到了被別人往棺材蓋上扔鞭炮的下場?

往劉伯溫棺材蓋上扔鞭炮的又是誰?原來是淮西的將領:吉安侯陸仲亨、曹國公唐勝宗 平涼侯費聚等人。他們到底和劉伯溫什麼矛盾?為何做出這種事?

劉伯溫本來閒賦在家,為何重回京城?

在講到劉伯溫死之前,我們先講一下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何會有這麼多的疑團?先從楊憲說起,當時朱元璋開科考,但是楊憲的外甥作弊,被朱元璋抓個現行。

由於朱元璋不知道是楊憲外甥,所以就交給他去審問。也因此被胡惟庸彈劾,結果就是楊憲身首異處。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劉伯溫漸漸被孤立,朱元璋也猜忌劉伯溫。

(劉伯溫這裡面也牽扯了,如果真的說起來就多了,這裡不再展開。只要知道劉伯溫最後牽扯到了這件事情,被朱元璋所懷疑。)

再加上劉伯溫的身體也不好,於是向朱元璋主動請辭。雖然閒賦在家,但是劉伯溫內心卻閒不住。他讓在京城為官的兒子劉璉帶了一封奏摺,建議在毆、閩處設置一個巡檢司,防止此地出現叛亂。

但是他的奏摺被胡惟庸抓住把柄,告訴朱元璋劉伯溫有帝王之氣。由於他在那裡想立一塊自己的墓地,由於當地百姓不答應,所以便想在這裡設置一個巡檢司,以此來為難當地百姓。

朱元璋面對這樣的彈劾,剛開始並沒有發表什麼言論。後來這件事情被劉伯溫知道之後,親自跑過來見朱元璋。不過朱元璋裝傻什麼都不知道,明裡暗裡的表示自己不管這件事情。


所以劉伯溫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最後只好住在兒子在京城的家中(為了避嫌)。這個時候朝廷當中也不是一片安寧,朱元璋總是感覺之前的的兄弟開始有了異心,就想了一個辦法來試探他們。

他準備帶著太子朱標前往黃山住一段時間,朝中所有的事務全部交給丞相胡惟庸,看一看這些人的反應。

果不其然,朱元璋出走之後,胡惟庸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就差點沒有坐在龍椅上面了,完全就是第二個皇帝。

而且處理政務飛速,堆積半年的政務,被他用半個多月就已經處理結束。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的所作所為,都被朱元璋的錦衣衛看的緊緊,每天都會有人把奏摺呈遞到黃山。

離開京城半年之久的朱元璋,看胡惟庸越來越不順眼,於是讓朱標草擬了一份文件,升任劉伯溫為督查使,想讓劉伯溫給胡惟庸一點壓力,看他到時候怎麼應變。

已經在家閒賦多年的劉伯溫,此時接到聖旨不僅沒有開心,反而滿面愁雲。原來此時的他都已經得了絕症,而且從兒子劉璉口中聽說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早已經斷定他命不久矣。

得了絕症的劉伯溫,本來想稱病在家,但是朱元璋聽說之後,又從黃山加送過來一封聖旨。讓胡惟庸帶太醫,去看望一下劉伯溫,並且還帶了湯藥。然而就在劉伯溫喝下後,當天晚上腹如絞痛,凌晨就死了。

淮西將領為何要放鞭炮慶祝?

劉伯溫去世之後,整個京城流言不已,有人說是自殺的,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胡惟庸殺掉的,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指使他殺掉的。那麼和湘西將領裡有什麼關係?

我們先說下為何是胡惟庸殺劉伯溫, 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是想借助劉伯溫之手,來整治胡惟庸,只是他並不知道劉伯溫的病情這麼嚴重。而且在胡惟庸看來,劉伯溫也是裝的。

然而他為了以防萬一,還是選擇趕盡殺絕。於是藉助朱元璋之手,來給劉伯溫送藥的時候,往藥中投了毒結束了劉伯溫的命。那麼這和湘西將領什麼關係?

因為在胡惟庸主政的半年時間裡面,整個朝中都是以胡惟庸為首是瞻。朱元璋看到送到皇上的奏摺,曾經這樣評價道:胡惟庸他已經越過徐達、李善長、湯和等人,直接成了這些武將的頭。

原來當時朱元璋走的時候,徵北大軍馬上就要回來了。按照通常的情況來說,如果朱元璋在的情況下,會在武英殿當中犒賞大軍。但是朱元璋不在,雖說該犒賞的犒賞,但是胡惟庸千不該萬不該,把這場宴會開在了武英殿。


這已經是越俎代庖了,本來是皇帝用來招待別人的,丞相這麼做什麼意思?而這些武將看到胡惟庸的權利這麼大,自然是極力的維護他。而且胡惟庸不顧法紀,額外給了這些人很多的賞賜,又是一大罪過。

而這邊劉伯溫去世之後,只有兩個朝中老臣敢出來送行,外加有馬皇后的一炷香。原來其他人都是怕胡惟庸的權勢,畢竟當時外界一直謠傳,是胡惟庸害死劉伯溫。

這些人不僅沒有送行,吉安侯陸仲亨、曹國公唐勝宗 平涼侯費聚等人,還往劉伯溫的車頂上扔鞭炮。不僅是在諷刺劉伯溫,同時也是在向胡惟庸表示衷心。

後來朱元璋從黃山回來之後,立刻開始整頓朝政。並且還找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藉口,直接把胡惟庸打入大牢。看到這樣的情況之後,滿朝的文武在第2天之後立刻上奏摺,全部都是在彈劾胡惟庸。
朱元璋也終於藉助這個機會,一舉端掉胡惟庸一夥,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往劉伯溫車頂扔鞭炮的侯爵。整個過程牽扯到3000多個人,也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胡惟庸案。


史之策


這是電視劇《朱元璋》的情節,不過這個情節稱得上寒酸,劉伯溫死後,只有他一人兒子拉著一口薄皮棺材,一個人棲棲遑遑的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幾個身著便裝的軍人在棺材車後面歡呼,有人還把點著的鞭炮扔到棺材上。


劉伯溫當時被封為誠意伯,家裡混的再窮也有工資吧,混的再不濟也有幾個家丁吧,咋一死就他兒子一人拉著他的棺材往家走呢,連個牛車都不僱,我查了一下南京到他的老家浙江溫州也有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劉大公子這是打算一步一步走回老家去嗎?

這段劇情為了矛盾而枉顧現實,編的很隨心所欲,看了一下編劇,原來編劇是朱蘇進老師,我也就釋然了,他筆下的歷史劇一直如此的,腦洞大開,隨心所欲,高興就好。


他編的《康熙王朝》,為了讓劇情好看,讓康熙皇帝和臺灣鄭家真的打起來了,為了讓劇情更好看,把死了的鄭經從墳里拉出來,表演了一回橫劍自殺的戲碼。


大約鄭克塽看了都得崩潰:朱老師,我呢,您把我寫丟了,您讓我怎麼和阿珂處對象呢?


最近朱蘇進老師編劇的《封神演義》更是徹底放飛起來,除了電視劇中的人名取材自許仲琳的原著,整個劇就和封神原著沒有多大關係。有人猜測朱蘇進大約沒看過封神原著甚至連《哪吒傳奇》都沒看過,就開始編了。

所以破天荒的我們第一次看到楊戩和妲己談戀愛,打材的樵夫武吉變成了姬發。


以朱蘇進對歷史一貫漫不經心的態度,這部《朱元璋》開出啥腦洞來也不新奇。


電視劇中當然是劉伯溫和這幾位將軍有矛盾,他們才在他死後幹這種事,電視劇中朱元璋像個腹黑的小人,躲出京城半年,讓胡惟庸和劉伯溫互相鬥,劉伯溫一死他就打算回京城收拾殘局。



扔鞭炮的這幾位吉安侯陸仲亨、曹國公唐勝宗 平涼侯費聚後來都因為胡惟庸案受到株連,讓他們出場表演一下對胡惟庸的忠誠,大約朱蘇進覺得挺好。選擇這三人一個是他們都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另外一個大約是在《明史》這三個人的傳記和劉伯溫捱得很近,朱編劇就抓了他們的壯丁。


歷史上劉伯溫死於明洪武八年,在明史中說他是被胡惟庸下藥毒死的,但是不是死於南京。



大明朝建立以後,劉伯溫就很聰明的高老回家了,隱居起來,他想象張良一樣不問世事。


在老家劉伯溫很低調,青田縣當地的官員知道劉大人在家隱居,很想拜望,但是劉伯溫都託詞不見,後來知縣老爺化妝成百姓終於見到了劉伯溫,一番暢談後知縣亮明身份,劉伯溫起身就拜,完全把自己降低成當地的一個百姓。


在老家朱元璋有時候會給他寫信問一些問題,劉伯溫也會寫一些表章給朱元璋彙報自己的所見所思,他的這些書信表章是繞過中書省直接呈現給皇帝的,這就惹的一個人不高興了,這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當時是左丞相掌管中書省,看到劉伯溫繞過自己自己找皇帝陛下彙報工作,他很生氣。


胡惟庸讓御史攻擊劉伯溫有謀反之心。朱元璋沒說什麼,但是劉伯溫嚇的夠嗆,從老家回到到京城一直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待著,直到洪武八年他病重。

這年三月,朱元璋親自寫了表彰劉基的表文,然後派衛隊送他回老家:


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


劉伯溫去世時六十五歲,在古人也算高壽,他和朱元璋到死都沒有鬧翻過,和李善長鬍惟庸等人的結局比,劉伯溫已經是善終了。


因為和朱元璋關係不錯,所以即使淮西舊將對他有怨言,大約也不敢違逆老大朱元璋的面子,給劉伯溫的棺材上扔鞭炮吧,而劉伯溫身後也不像電視劇那樣寒酸,要兒子親自拉著棺材回青田縣,人家是病重時皇帝親自派人護送回家的,在老家去世的。


所以,有的電視劇看看就得了,當不得真。


==================================


薛白袍


這個情節其實只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情節,當不得真,電視劇中的情節是這樣的,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兒子一個人拉著棺材走在南京的小道上,哭喪著臉,而後面跟著的是幾個身著軍裝的官大爺,他們有說有笑的跟在後面,甚至還把鞭炮點起來扔到棺材上面。

先不說劉伯溫並不是在南京去世的,而是在去世的同年病重被皇帝恩准返鄉,回家以後不久去世的,單說劉伯溫的兒子親自拉著馬車這就很不真實,堂堂劉家大公子,怎麼可能親自拉著棺材步行回老家?


再說,當時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裡的分量還是挺重的,其實他們兩人從來都沒有鬧過大矛盾,劉伯溫最後還是得的善終,官大爺親自在後面扔鞭炮慶祝,這種事如果真的存在,必然會引起朱元璋的憤怒。

其實單說電視劇中,跟在劉伯溫棺材後面的那幾人,他們可都是淮西勳貴,跟劉伯溫平時的關係都不咋地,因為劉伯溫經常有意無意的打壓他們的勢力,跟他們做對,所以劉伯溫死後他們才會興高采烈的,而電視劇中的表現的確是有點過了頭。

這些淮西勳貴身份可不一般,他們可是朱元璋的老鄉,還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基礎,也正因此,戰爭結束以後,他們往往都非常的自負,欺壓百姓,自持功高,劉伯溫打壓他們,也只是因為他們的確有惡行,劉伯溫才會打壓他們。

其實朱元璋在成為開國皇帝以後,就已經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包庇淮西勳貴了,畢竟他們雖然與自己同源,但始種卻是臣子,如果太過張狂也不好,劉伯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站了出來當了朱元璋遏制淮西勳貴的棋子,如果單看那幾人的下場,其實野很容易就能找到。
在劉伯溫去世以後不久,朱元璋野開始了對朝中權貴的打壓,特別是胡惟庸案,直接讓淮西勳貴勢力達到了冰點,在電視劇中扔鞭炮的那幾人,也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最終被打入牢獄,被誅殺並且削了爵位,下場好不悽慘,其實當時死的不僅僅是他們,被朱元璋殺害的功臣太多了。


魏青衣


劉伯溫雖然沒有後世傳的那麼神,但他對大明江山的建立絕對是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老朱為了給皇孫鋪平道路,很多有功之臣都沒能善終。

劉伯溫此人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太祖要責懲丞相李善長,劉伯溫勸說,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大,威望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加害你,你還替他著想?我想讓你當丞相。劉伯溫婉言拒絕。

後來老朱想讓楊憲當丞相,劉伯溫認為能力不夠,極力反對。他就是這麼的對事不對人,可是不懂得圓潤,就會樹敵很多。

那麼劉伯溫出殯,為何有人往他的棺材上扔鞭炮嘲笑?究竟是何人所為?這些人最後結局怎樣?聽我接著往下說。

朱元璋這個人地域觀念很強,起初以他為首的淮西人抱團很緊。比如李善長,郭興,郭英,徐達,常遇春等,可以這麼說,沒有他的這些淮西老鄉跟他南征北戰,就沒有大明的建立。


明朝建立後,有些淮西人自視功勞巨大,再說皇帝都是自己人,就開始驕橫起來。殊不知,整個天下都是老朱的,他不可能只為淮西代言,可是很多淮西人並不這麼認為。

於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勢力極聚壯大,老朱不會坐視不管,他要找一個人來牽制淮西集團,那麼最好的人選就是劉伯溫,他有這個實力且是外鄉人。

劉伯溫雖然能掐會算,但他沒料到的事也有很多,一是他太聰明,很多事比老朱都看的準,老朱一面用他一面防他。二他是外鄉人,老朱對淮西人還是有私心的。老朱只想讓劉伯溫把水攪混,他好藉機行事,說白了,劉伯溫就是一棋子。

所以劉伯溫與淮西集團一碰撞,他便敗下陣來。事情還要從他殺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說起,這已經挑戰了李善長的底線,他給老朱參了一本。李善長在老朱心裡比劉伯溫的地位高的多,從李善長的爵位和俸祿可見一斑。

雖然就此事老朱並未對劉伯溫說什麼,但劉伯溫連這麼點眼力見都沒有,那就不是劉伯溫了。所以他請辭告老還鄉了。



李善長很老到,他明白槍打出頭鳥,所以逐漸把胡惟庸推到臺前。這個人狂妄囂張,老朱通過試探早都對他不滿了。

後來劉伯溫的死與他脫不了關係,(當然劉伯溫的死說法很多,在此不討論)。

終於理清關係了。那麼扔鞭炮的何人?他們是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這幾人都是淮西勳貴。他們這麼做兩個目的,一劉伯溫是淮西集團的死對頭,整的他們日子不好過,心懷憎恨,二就是給胡惟庸表忠心,胡惟庸當時勢頭正勁。



這幾人結局如何呢?緊跟胡惟庸後,過起了囂張跋扈的日子。老朱一看,戲也該結束了,便把他們全除掉了。胡惟庸案牽扯人數眾多,老朱還藉機取消丞相制度,徹底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說史聽濤


那些人都是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南勳貴,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很多將軍自持功高開始胡作非為,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朱元璋對這些人是又愛又恨,一直對他們容忍,但是這些人依舊我行我素,不知悔改,反而變本加厲,最後朱元璋忍無可忍,在隨後爆發的胡惟庸案中,其中一些人受到牽連被株連九族,全部屠戮殆盡,胡惟庸案先後誅殺3萬多人,幾年之後又爆發藍玉案,剩下的這些人也受到牽連,全部被斬首,藍玉案被誅殺的有1萬五千多人,也算是間接的為劉伯溫報了仇。


微風書房


“劉伯溫死後,一群人追趕著劉伯溫的出殯車隊,放鞭炮以慶祝”,這個是電視劇《朱元璋》中的情節。

但是雖然現實中沒有人在劉伯溫死時放鞭炮慶祝,卻有一大群人想要放鞭炮慶祝劉伯溫的死,他們就是淮西勳貴。

可是劉伯溫的死並沒有給淮西勳貴們帶來好運,相反這是厄運的開始,他們全部為劉伯溫陪葬。

淮西勳貴與劉伯溫之爭

朱元璋草根出身大家都知道,而幫其打下天下的,正是他的那一群老弟兄,可以稱他們為“草莽英雄”,後來普遍叫他們淮西勳貴。

客觀的說,這批武將雖然打仗很厲害,但總體文化水平不高,只知道“我建功了,付出鮮血了,奪得天下後,我就要享受回來”,卻不知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再加上他們遇到的是朱元璋,這注定了他們的結局不會太好。


“打天下靠武將,治天下靠文臣”

如今,天下已定,百廢待興,需要一大批文臣去建設天下,武將反而沒有了用武之地。

淮西勳貴大都是武將,而劉伯溫則是文臣,權力的中心逐漸由武將轉向文臣,淮西勳貴們自然不高興。

碰巧劉伯溫也是一個痛恨“驕兵悍將”、執法嚴苛之人,淮西勳貴落到劉伯溫手中,必定對其一翻整治,以除“驕兵悍將”之害。

但是由於,起初建國不久,朱元璋還是要給淮西勳貴們留一些面子的,有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在淮西勳貴與劉伯溫之爭的過程中,淮西勳貴還是要佔一些上風的。


劉伯溫身死,政治平衡打破,朱元璋親自出馬了淮西勳貴覆滅

日子越久,淮西勳貴們和劉伯溫的矛盾便越大,直到劉伯溫死去,淮西勳貴們無不拍手稱快,甚至都真的想要放幾掛鞭炮慶祝一下。

但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劉伯溫的死並不尋常……

本來,明初的政治平衡是,淮西勳貴與劉伯溫的浙東黨相互制衡,淮西勳貴制衡浙東黨權力發現,浙東黨嚴防淮西勳貴“貪汙腐敗,禍亂朝綱”。


隨著劉伯溫的死去,這一平衡很明顯的被打破了,淮西勳貴面對的也不再是劉伯溫,而是當今皇帝朱元璋。

顯然,這個朱元璋比劉伯溫更難說話,也更可怕,一件件一樁樁大案,近乎將淮西勳貴們趕盡殺絕,全部為劉伯溫陪葬。

時刻錄品歷史

如果淮西勳貴們知道了劉伯溫死後,他們的結局後,不知道他們該作何感想,是否還有心情放鞭炮。

有的時候,你的敵人同時也是你的恩人,因為他使你沒有遭受到更大的敵人。倘若小敵人死了,來了一個更大的敵人,不知道你能否招架的住,招架不住,便會死無葬身之地。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劉伯溫出殯的時候被人放鞭炮嘲笑是電視劇《朱元璋》(胡軍版)的情節,而這個情節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劉伯溫是在1375年1月染上風寒,3月份病情加重回老家一直到4月份病逝的。雖然劉家在南京的勢力遠遠不如淮西集團,但是在老家卻是龐然大物,誰敢在他死了之後跑去嘲笑呢,嫌自己活的太長了麼?但是我認為劉伯溫立功無數最後只封為伯爵確實對他不公。

劉伯溫1360年受邀至應天做朱元璋的謀臣直至1368年大明建立獻出計策無數,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天文學家。

劉伯溫主要功勞:

1、1360年跟隨朱元璋初期,針對朱元璋所在勢力四面受敵的情況提出應當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被採納,最終取得勝利。

2、與陳友諒作戰時由於陳友諒的軍隊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的超過朱元璋,朱元璋手下大將有的認為應該投降、有的認為應該暫避鋒芒。而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充分利用這一點誘敵深入,定能一舉重創。朱元璋採用劉伯溫建議,最後大敗陳友諒。

3、參與制定諸多滅元方針。

4、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並且"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民心。

劉伯溫的功勞與李善長的功勞不相上下,哪怕最後不封公爵也至少是侯爵,但最後卻只被封為誠意伯,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1、朱元璋邀請劉伯溫時,他推脫了幾次之後才入職,並且在入職初期沒有一心一意為老闆服務,老闆讓他發言他才發言,不讓他發言他就一直沉默,所以老闆認為他沒有誠意。

2、劉伯溫對事物判斷的準確性嚐嚐要高於朱元璋,對於朱元璋這樣一個能力出眾、疑心病重的人來說最見不得的就是一個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能力卻比自己強。

3、朱元璋對於老鄉才是最信任的,可惜劉伯溫不是。


開心侃史


劉伯溫在淒涼孤寂中含冤而死,身邊只有一個兒子劉璉,劉璉獨自一人拉著劉伯溫的棺材往老家趕,在還沒有出南京城的時候,在出城的必經大道上,有幾個人等在路邊,等劉璉經過,他們將已經點燃了的一串鞭炮扔到了劉伯溫的棺材上,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那幾個人肆無忌憚的歡笑與劉璉的絕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等劉璉出了城門,也不過只有兩個老臣等著拜別劉伯溫,這樣的悽苦與我們熟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過去通未來的劉伯溫,怕是很難對上。當然,這也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只是電視劇《朱元璋》中的情節,在這部電視劇中,朱元璋撒了一個大網,和太子朱標離開了京城,任由京城中舞魅魍魎盡數登場,而劉伯溫成了犧牲品。

劉伯溫病重,身為百官之首的胡惟庸“奉旨”領著御醫看望劉伯溫,並給劉伯溫開了藥,然後毒死了劉伯溫,得知消息的朱元璋第一時間就猜測劉伯溫是被害死的,然後和朱標啟程回京,回京就開始收網,將胡惟庸抓捕,自然在劉伯溫棺材上放鞭炮的那幾個人的家族也被抓了起來。

那幾個人本來因為自己的淮西勳貴的身份而和劉伯溫之間有矛盾,所以才在劉伯溫死後如此狂歡,當然他們本也在朱元璋要收拾的家族名單上,自然不會被遺漏,胡惟庸一案牽扯甚廣,連朱標的老師宋濂都因此被抓捕,朱元璋更是下了《昭示奸黨錄》。不過我們看真實的歷史,劉伯溫並非死在南京城,而是死在老家。

劉伯溫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確實立了大功,不過,大明建國之後,劉伯溫的政治理想並沒有得以實現,朱元璋想讓劉伯溫做丞相,但是劉伯溫為了避嫌以性格的原因拒絕了,但他同時也惹惱了一個人,即胡惟庸。

當朱元璋問讓胡惟庸做丞相如何的時候,劉伯溫說了這樣一句話:“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胡惟庸不適合做丞相,本來劉伯溫和重臣李善長就不和,這一下子又得罪了胡惟庸,後來劉伯溫的死就和胡惟庸有關係。

1371年,劉伯溫告老還鄉,而不久之後,胡惟庸就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做了右丞相,劉伯溫被胡惟庸拿住了錯處而被下了俸祿,劉伯溫進京之後不敢離京,只能滯留在南京城中,1375年,劉伯溫大病一場,朱元璋終於親自制文賜劉伯溫歸鄉並遣使護送劉伯溫歸鄉。

歸鄉後的劉伯溫已經時日無多,才過了一個月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劉伯溫叮囑長子劉璉將《天文書》進獻給皇帝,又對次子劉璟做了一番交代。

實際上,劉伯溫本來不會死的這麼快,當初他生病還在南京城的時候,胡惟庸曾親自去看望過劉伯溫,《明史》記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這基本就能確定胡惟庸給劉伯溫餵了一味不利於身體的藥物。

這件事後來被朱元璋得知,等朱元璋想要收拾胡惟庸的時候,曾經屬於胡惟庸一黨的中丞塗節倒向朱元璋,蒐集胡惟庸的罪證呈給朱元璋,其中就將這件事呈了上去,說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不過,胡惟庸被處死之後,塗節也沒有落得好下場,緊接著就被朱元璋處死了。

劉伯溫的死雖不像電視劇《朱元璋》中說的那麼悽慘,但是朱元璋的確在一種很絕望的情況下去世的,他本有雄心大志,但面對一個如此多疑的帝王,不得不急流勇退,但即便退了,也不能完全遠離政治漩渦。被皇帝猜忌,被重臣排擠,心有淤積,再小心翼翼也無法隨心決定自己的命運。

劉伯溫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也沒有落得好下場,長子劉璉在劉伯溫去世的四年後,也被胡惟庸所害,1379年,劉璉被胡惟庸一黨的人逼著跳井而亡。而次子劉璟雖然在洪武年間和建文帝時期完好無損,但靖難之變後,劉璟不肯侍奉朱棣,因此對於朱棣的徵召,稱病不去。朱棣豈能罷休,遂強制將劉璟帶到京城。

劉璟也是個硬骨頭,不肯侍二主,稱呼已經登基的朱棣為“殿下”,並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這一下子,朱棣火了,好你個劉璟,不怕死是吧?於是將劉璟下了獄,劉璟在獄中自縊。

  


尚宮女史


某電視劇裡面有這樣的場景:大明誠意伯去世,兒子孤零零的拉著父親的靈柩回鄉,一群人放鞭炮嘲笑。看過這個劇情的觀眾一定會問,皇帝知道這個事情,會如何處理呢?

電視劇裡這幾個嘲笑的人來自於劉基的死對頭淮西集團,如果這個事情屬實,老朱一定會很嚴厲的處理這些人,作為老戰友和自己取得天下最重要的謀士,兩個人這些年的感情應該是深厚,他是不會允許別人侮辱這樣的功臣的。

而劉基在世時並沒有任何對權力的僭越行為,也並沒有像淮西集團更讓皇帝感到威脅。況且對待已經去世的大臣,帝王往往會比對待活人要好許多。因為死人是沒有威脅的,對他們好,還能給活人看。基於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鞭炮嘲笑的事若屬實,老朱一定會嚴懲,以告慰老戰友在天之靈。

仔細想想,放鞭炮的這種應該是不能存在的。首先,古人很重視死者為大,敢公然這樣放鞭炮嘲笑死者的人,反而更會被被人嘲笑,用一句現在的詞,這叫不懂事。生前仇,人死了就應該完事了,讓他入土為安。就是想算死人的帳也不能這樣,半夜派人把棺槨搶劫,暴屍野外不是更解恨。

而且那些在朝堂上的大員表面文章是很會做的,那些老劉的仇敵,甚至有可能在他病重的時候前去探望,給自己留一個好名聲,豈不是更好。這樣公然的讓皇帝抓住把柄,有點無腦。因此,可以很肯定的說,這個劇情在歷史真實上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設計的劇情呢?每一個劇情都是服務電視劇的中心。這部主要描寫開國君主從發跡到成為一代帝王的奮鬥歷程的歷史劇,其主要任務肯定是皇帝,對其的正面描寫要遠遠多於負面,對於和朱有密切關係的劉基也以正面為主,為了烘托正面認為,自然就要犧牲負面人物。想讓正面人物的形象更豐滿,就需要讓負面人物更骨感。

在這樣的背景下,編劇就會嫁接了文章開頭所說的情節。當然這符合推進劇情的需要,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故事情節也反映了劉基生活環境的惡劣,雖然真實不存在,但他去世,死敵們彈冠相慶的局面應該是有的。老對手終於送一口氣了。

最後,咱們再說說洪武皇帝,老朱這個時候一定是百感交集,劉基,作為聞名天下的謀士,如果被他人所用,一定會危害朱家天下。而作為他的張良,是他在紛繁複雜的割據戰爭中勝出的過程中關鍵人物。

於情於理,老朱都應該感謝劉基。這也是歷代開國君主面臨的兩難境地,形成了功臣可以用,又不敢重用的矛盾局面。而要麼功臣主動隱退,要麼早亡,或者與主子決裂。自古君臣樂真的好難。


無筆


如果題主按照《朱元璋》這部電視劇來看,你大可以直接去追劇,就能知道放鞭炮嘲笑劉伯溫的三個人延安候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 平涼侯費聚的結局。但是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我們後人所熱衷的電視劇所篡改,甚至掩埋了歷史的真相。

電視劇《朱元璋》可以說除了劇裡的名字是真的外,其他的絕大部分都是假的,而且假得很傷心。當然也包括題主說的這個情節,下面我會大概說說。

延安候唐勝宗、吉安候陸仲亨、平涼候費聚三人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都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老班底,他們三人在洪武三年都被封為79位侯爵之一,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爵名中得知,他們三人都是因軍功封侯的。

電視劇中的有很多歪曲歷史的地方,比如,血戰洪都的根本就不是藍玉,而是朱文正,朱元璋的親侄兒,此時的藍玉都還沒嶄露頭角呢;包括題主說到的唐勝宗,劇中他居然成了曹國公,你讓李文忠情可以堪啊;更扯的就是常遇春了,朱元璋在洪武三年開始封賞群臣的時候,常遇春都已經死在北伐途中了,世襲他爵位的是他的兒子常茂,電視劇中常遇春居然還站在朝堂上。

當然該劇最大的BUG就是題主說的劉伯溫的死亡問題了。

民間一直流傳中山王徐達是被朱元璋用蒸鵝殺死的,誠意伯劉伯溫是被胡惟庸給毒死的,而且該劇居然也採用了這些野史雜談。

歷史上的劉伯溫死於洪武八年,劉伯溫在大明開朝沒多久就退休回家了,後來遭受了胡惟庸的妒忌後,轉而回到京城養老,病重期間,朱元璋令人護送回了浙江青田老家,過了一個多月就死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劉伯溫是自己病死青田老家的,難不成讓唐勝宗、路仲亨、費聚三位侯爵騎馬跑500多公里到劉伯溫的管材上去放鞭炮?

最重要的是,他們三位其中有兩位在洪武八年根本就沒在南京,比如唐勝宗,他在洪武八年的時候正在陝西鎮守呢,連劉伯溫的追悼會都參加不了,更不可能去棺材上放鞭炮。

他們三人能夠受封侯爵,肯定是為大明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勳的,特別是唐勝宗和陸仲亨,都是明朝開國戰爭中有名的將軍,並且在洪武年間基本都是東征西討,立下了戰功同時也遭受了朱元璋的忌憚。

那麼歷史上三人真實的結局是如何的呢,他們三人都同時捲入了洪武二十三年的藍玉案,全部被朱元璋給殺了。

我們現代的電視劇雖然有很多演義的成分,都進行了藝術的加工和提煉,但是這種太過離譜,甚至扭曲歷史真相的電視劇還是應該慎重,它們給民眾一些錯誤的知識,這對我們文化的傳承是非常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