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防禦戰略體系的?

尤尼烏斯seven


在古代社會,由於物質條件的限制,地形與地勢的好壞對戰爭的影響巨大。《孫子兵法・地形篇》中曾說過:“知天知地,勝乃不窮”,杜佑曾解釋說:“知地之便,知天之時。地之便,依險阻、向高陽也;天之時,順寒暑、法刑德也。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勝乃可全,又何難也?”[1]287他的這番話,道出了古代軍事戰爭中影響戰役成敗最關鍵的三個要素――天時、地利和人和。為將者,只有熟知,並充分利用好這三要素,才能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長江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地理座標,它不僅是連接內陸與沿海地區的一條重要水路交通通道,而且,在軍事戰爭領域,還經常扮演著天然防禦屏障的作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率領大軍討伐荊州,劉琮舉眾投降。聽聞此消息,東吳的大臣們多勸孫權向曹操上表請降,其中一條原因就是“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艨艟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治矣”[2]1261。依靠長江天險來防禦曹魏的進攻,是東吳一直以來沿用的防禦策略,然此時曹操佔據了東吳上游的荊州一地,長江天險已非東吳獨自佔有,曹操可以隨時率領水陸大軍順江而下,直驅東吳的心臟地帶,嚴重威脅著東吳政權的安危。因此,東吳的大臣們才近乎眾口一詞勸孫權向曹操上表投降。可見,長江防線的是否完整,關係著孫吳的生死存亡。

  以孫吳全盛時期的疆域來看,從長江上游的西陵直到入海口,綿延數千裡。這麼長的距離,如果沿江處處設防,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正如當時孫吳謀臣所認為的那樣:“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耳。”[2]1165整條防線看似距離很長,但緊要之處則不過數個,只要將這幾處戰略要地防守好,整條防線即可保無虞。這幾個戰略要地分別指的是上游的建業,中游的武昌和上游的江陵。孫吳正是依靠這幾個基本戰略要地,再輔以其他的一些防禦設施和防禦要塞,構築起一條較為堅固的長江防禦體系。


風趣歷史


蜀國: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家都學過吧?蜀國依靠山川天險建立防禦。不過蜀道難攻也難出,諸葛亮建議紮根在這個龍興之地,但它還有一個稱號,困龍之地。所以諸葛亮在活著的時候一直像打開一條路,才有了七出祁山,不過他失敗了,被魏國嚴防死守,最後蜀國被困死在了蜀地。

吳國:依靠的是長江天險和出色的水軍建立防守的,當魏國建立了水軍,周瑜陸遜等名將都辭世後,顯而易見的吳國扛不住了。


歷史雲中君


導語: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在自己國家建立的防禦體系,多是依靠於地理優勢,蜀國的山路、吳國的長江。

蜀國

蜀國的地理優勢在於群山環繞、道路崎嶇。蜀國外圍大部分地區都不利於大型兵團的作戰,而且易守不易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較多。蜀國在有地理位置的優勢的地方設置守軍或關隘,這樣就可以做到以少勝多減少部隊的損失。

古代沒有現代的雷達等高科技,沒有蜀國地圖依靠探索很難取得勝果。而且蜀國地形並不適合大軍同時通過,有很多地方就好比漏斗一樣只能一點點的通過,而通過的小部分軍隊又很難形成戰鬥力。因此蜀國的防禦體系主要依賴於山川。

吳國

吳國的防禦體系依賴於長江。長江作為中國最大的兩條河流之一雖然長而大,但是兩岸可以登陸、渡江的地方是有限的。想要偷渡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古代長江兩岸的開發不及現代便利,即使現代也不能保證每一處都可以渡江,不然又怎麼會稱長江為天塹。

吳國的防禦體系主要是在渡口屯軍守備、在長江狹隘處設置水寨掌握長江的主動權。即使敵軍來犯在敵人登船渡江時也可以進行截擊,而在江面上和吳國水軍硬剛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總結:吳國、蜀國將地理上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正是地理上的優勢讓豪橫的魏國也不敢直面硬剛。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的防禦戰略體系的?

我們先解析蜀國的防禦體系,蜀國主要的領土就是益州(四川和重慶)蜀國最北邊是秦嶺山脈,東邊是橫斷山脈,南邊是雲貴高原,西邊是青藏高原,所以只要防禦幾處重要的關隘就可以守住了,蜀國自稱繼承漢朝,所以和北方的魏國是主要敵人,為了有效的防禦魏國的進攻,公元217年劉備親自率領大軍,和曹操爭奪漢中,最後在法正的謀劃下,黃忠斬夏侯淵,然後以漢中為北邊為防禦魏國,置魏延為鎮北將軍(魏延曾經說過一句特別有名的話,魏國10萬大軍來犯當為大王吞之,若舉全國之兵來犯,當大王拒絕。),守漢中,爭奪隴西(六出祁山)。在東邊為吳國,夷陵之戰爆發後,蜀吳議和,但是在永安以李嚴鎮守,在南方,自從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再就沒有反叛過。蜀國的重要防禦體系主要是在漢中南鄭之地防禦魏國,永安防禦體系次之防禦吳國。

而吳國的領土主要是揚州,交州,荊州一部分(主要是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北的一部分),東邊是大海,所以不用防禦,西邊是蜀國,吳蜀議和後,西邊的防禦體系三峽口等地佈局了預防,在南邊因為山越老反叛,所以也在今天的福建北邊佈置下大軍防禦,而北邊是長江防禦體系,古代都有護城河防護城池,所以長江是吳國天然的防護,吳國又因為水軍強大,所以在長江上的重要水寨佈置下軍隊,主要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在荊州的南郡,江夏郡佈置的防護體系,主要爭奪樊城哥襄陽,而在長江下游主要是在爭奪合肥等地,在此吳國佈置下主要的防禦體系。

小編認為,當時吳國和蜀國主要的敵人是魏國,弱小相互聯合,所以主要軍隊都在防禦魏國的大軍。





小灰讀歷史


孫權與劉備兩個政治集團處於弱小,採取孫劉聯姻鞏固戰略同盟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