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女婿想赶我走”“妈,你都住了大半年,该找你儿子去了”

都说养子防老,这是几千年下来的传统,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老人没有子女,谁给他养老送终呢,所以养子防老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也有着老了之后有着子女也无依无靠的老人,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则这样的家庭案例!已编辑!

周女士是来自南方一个小城镇的农民,她没什么文化,也很少出门,但是也很努力,35岁那年就丧夫,她一手拉扯两个儿女,如今子女也都长大了,现在在外地工作,女儿不是全职太太,也有自己的工作,孩子是由自己的公婆带着。

“闺女,女婿想赶我走”“妈,你都住了大半年,该找你儿子去了”

不过周女士年轻的时候,她有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为女儿将来也是嫁人的,所以就想把儿子培养好,晚年可以有个依靠。也是因为这观念让她后面有些不知所措了,在过去里,周女士都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女儿相对就没有怎么上心,但也不会太偏心那种。

然而,女儿考上大学却因为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支出家庭的缘故,所以女儿也知道自己母亲的意思,之后放弃大学去打工了,而两年后儿子也考上了大学,周女士也砸锅卖铁般的把儿子供上了大学,但儿子性格温顺,因为母亲毕竟顺着他的意思,这些年来变得有点没有主见。

然而,到了儿子结婚后,有了强势的媳妇,一切都听媳妇的,而她不愿和婆婆一起生活,说还年轻想过德有质量些,于是儿子也把这意思告诉了母亲,周女士看在自己也还可以生活自理的份上就随它了。可是她过得有些孤单,毕竟孩子都不在家,于是她就想去女儿家一起生活,女儿和女婿也是上班族,在城市里上班。

“闺女,女婿想赶我走”“妈,你都住了大半年,该找你儿子去了”

他们的孩子给公公婆婆在乡下带,而他们就在这里上班,想等孩子大些再接过来这里,平时就是十足了小两口世界。开始周女士也搬过来住,说是一阵子,女儿和女婿也没有反对,毕竟也是一家人。周女士就在这里落脚了,这一住就是大半年。

这大半年来,周女士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在她看来就是一家人,开始也没什么,可是日子就了难免有些不好,女婿心里觉得哪有和丈母娘一起生活的道理,而且他们就是想过小两口的生活,于是女婿就有意无意提起这事。

“闺女,女婿想赶我走”“妈,你都住了大半年,该找你儿子去了”

女婿在平常聊天就说起:“妈,你儿子那屋比这大,不想搬去那住吗?”周女士就回了一句:“他们不方便”同时她也知道女婿的言语的意思,于是就把这事告诉女儿道:“闺女,女婿想赶我走”没想到女儿的回答也让她有点出意外,女儿一边在整理衣服一边嘀咕说:“妈,你都住了大半年,该找你儿子去了”。周女士最后也明白了他们的意思,过两天就只好开口说自己想回老家那。

周女士这两个子女,说起来也是有些让人各种谈论,女儿还是挺明事理的,也做了该做的事情,可毕竟是女儿家,是别人家的媳妇,不能和娘家始终绑在一起生活。

而周女士的儿子那边因为儿媳的缘故有不能过去,而她又疼爱儿子,不想儿子为难,最后变成了自己只好回老家,晚年更是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以上的案例看似很平凡,实则牵着很多关系在里面,各种家庭的常见的现象都在,而这些往往也不能用言论去评判对错的,这本家经本是非常难念的。

“闺女,女婿想赶我走”“妈,你都住了大半年,该找你儿子去了”

如果周女士再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多教导他们,让儿子变得有主见,做事有担当,女儿方面也尽量让她培养的好一些,经济独立才能给她带来更多的晚年里的保障。

父母年轻的时候也要为自己晚年着想,尽量在自己可以工作赚钱的时候就不要依靠别人,自己手里握着经济才有保障。子女的生活虽然独立了,但他们的观念却是在父母的指教下形成的,别让他们变成没有主见的人,更不能有了媳妇忘了娘!

而这都是需要从小就灌输的理念,养也得教,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能厚此薄彼!

我是莫愚,说说世间那点事,情感路上不可愚,为平凡的情感护航!于晚上20点整更新情感心理学、情感案例,学习成长一个高情商明事理的人,感谢你们的观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