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帶團隊,就要做到至誠至拙

管理的常識

提起曾國藩,就不得不說他卓越的領導能力。


當初湘軍起家時只是“烏合之眾”,而曾國藩卻能匯聚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優秀人才,打造出一支最具凝聚力、戰鬥力的部隊。


本文是深度剖析曾國藩自我突破、知人用人、打造團隊的典型案例,引發大家探尋“最鈍拙”的曾國藩為何最具領導力?他的領導力來自於什麼?


曾國藩:帶團隊,就要做到至誠至拙


01

曾國藩的個人成長


我們今天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而曾國藩正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真的可以達到這個境界的人。


立德:曾國藩一生追求成為聖賢,他的座右銘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在這樣的追求之下,他一生內心都很緊張,這種緊張變成了一種強大的驅動力,推動他不斷提升自我。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前提,而對領導者而言,自我管理就是組織管理的前提。


立功:曾國藩曾成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帶領了一支國家體制之外,臨時招募的地方武裝部隊——湘軍,完成了正規軍完成不了的事業。


曾國藩的指揮才能一般,卻能匯聚那個時代幾乎所有優秀的人才,在官場內協調好關係,整合好資源,把事做成的同時,還保全了自己,這是極大的智慧。


立言:歷史上,有人品德優秀,有人做事漂亮,但是卻講不出道理,無法沉澱出一套理論。


而曾國藩能夠總結自己的理論體系。有時,他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一個字,但是把這個字悟透了,用好了,就能終身受益無窮,這就是他的價值。


從曾國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通過一種獨特的理念,改變自己,改變組織,最後改變了一個時代。


曾國藩的人生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平步青雲,年少得志


第一階段是他在京城當官的時候。當時,因為他文學素養高,解決問題能力強,品學兼優,德才兼備,京城的領導、同事都很喜歡他。


再加上關鍵人物穆彰阿(注:穆彰阿曾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穆彰阿在道光年間的地位,大致就相當於和紳在乾隆年間的地位)的提攜,使得曾國藩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在36週歲的時候就做了副部級二品官。


最快的時候,他一年連升四級,成為大清王朝開國第一人。這一階段的曾國藩信奉理學,理學構成了他價值觀的基礎。


組建湘軍時,他對外打出“衛道”的旗號,同時,曾國藩的“仁愛”精神,也讓湘軍內部擁有強大的凝聚力。


但是儒家思想也有它的侷限性,其中最大的侷限性在於它不接地氣,道德原則是完美的,但是應用道德的現實世界從來都是不完美的。這也隱隱暗示了曾國藩之後的命運。


第二階段:一落千丈,人生低谷


曾國藩的命運到了1851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開始一落千丈,跌倒了人生的低谷。


當時,曾國藩為母親守制(注:守制期間職級保留,職務出讓)結束,在沒有官位實權的情況下,受諭幫助湖南巡撫練團練,也就是訓練民兵,抵抗太平軍。


但官場環境變化,職司分明,那時的曾國藩手裡沒有權力,卻又要辦事,夾在中間很是尷尬。


加上曾國藩那時為人處世尚不成熟,從小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他,道德意識非常強烈,甚至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習慣拿這套標準去要求別人。


在北京官場時,身邊人素養普遍較高,矛盾尚不明顯;但一到了地方,就不得不和社會最基層、最現實的一面打交道。


現實講利益、實力、權力,冷酷但有用,它把儒家那些溫情脈脈的東西全部撕開,讓曾國藩看到人性和社會的另一面——這也是他之後變而為韓申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時期的曾國藩開始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也是他一介書生為什麼能夠帶兵成功的原因之一。


書生是成不了事的,土匪也是成不了事的,真正能成事的是接地氣的書生。但法家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過於冷酷,過於強勢、殘暴、咄咄逼人,什麼東西都要爭,最後的人際關係一定一塌糊塗。


所以很快,曾國藩就把長沙、江西官場都得罪了個遍,最後藉著給父親守制的機會,扔下部隊跑回家去了。


之後曾國藩在家反思了一年多,通過對自己之前失敗的反思,曾國藩打碎了過去那個自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自我,這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一個轉折點。


曾國藩:帶團隊,就要做到至誠至拙


第三階段:人生真正的輝煌


1858年,咸豐皇帝讓曾國藩再出來帶兵,他整個變了一個人,“咸豐八年再出,以黃、老處事。”


如果說法家是對儒家的一種顛覆,那麼道家是對法家的一種糾正。


道家教會了曾國藩“柔”(柔弱勝剛強)、“讓”(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度”(分寸拿捏,物極必反),這背後是一套強大的管理學智慧,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度的拿捏問題。


曾國藩出山以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長沙的官場去挨個主動拜訪當年跟他作對的那些官員,把酒言歡,盡釋前嫌。


曾國藩一生三變,真正成熟的曾國藩,把儒家、法家、道家三家的精華完美融合在一起——既有儒家的理想和追求,也有法家的清醒和現實,以及道家的成熟和靈活。


曾國藩早年在京的成功帶有偶然性,這種成功建立在外部力量的基礎之上,不可持續。所以他中期必會經歷失敗,通過失敗後的反思,才走向了成熟,而這個時候,他的成功才真正建立在必然的基礎之上。


從這個角度看,曾國藩的一生其實是一個創業者學習的過程。


他走了我們都走過的彎路,犯了我們都犯過的錯誤,也吃過我們都吃過的虧。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一般人經歷他這樣的失敗,一生基本就一蹶不振了,但他能站起來,且超越自己,這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02


湘軍團隊的打造


我們前面講了曾國藩的個人成長,其實他的成功不光靠他自己,更重要的一點是打造了湘軍這樣一支優秀的隊伍。


從個體走向團隊,把個人的能力變成團隊的能力,這是曾國藩後來成功的關鍵因素。


湘軍一開始只是一支體制之外臨時招募的地方性武裝隊伍,沒有國家資源的支持。但曾國藩卻在短時間內把湘軍從一支草根起家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了那個時代最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部隊。


湘軍到底是怎樣練成的呢?主要可總結為以下5點:


1.用共同的價值凝聚人


曾國藩練湘軍,首先要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正規軍打不過太平軍?太平軍都為教義而戰,為進天堂而戰,所以根本不怕死。


而對國家正規軍士兵來說,當兵就是一份職業,最重要的,是保命。


曾國藩意識到,要想鎮壓太平天國,他也必須打造出一支類似太平軍的隊伍,即一支“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火同望,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為相救”(注:後成為華為的價值觀之一“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隊伍。


當時,太平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用天主教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曾國藩打出“衛道”的旗號,把湘軍和太平軍的戰爭,從軍事政治的層面拉到了價值對決的層面,吸引了一大批仇恨太平天國的讀書人紛紛加入湘軍。


早年,曾國藩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自己的“創業目標”是“鄙意欲練鄉勇萬人”,即練一支一萬人的民兵隊伍。


他在早期選撥骨幹時,有意識地選擇了讀書人,因為這些人身上有一種共性——狂熱的使命感。從中,我們看到一些組織發展的規律:組織起步時,我們想象不到以後的發展速度,可以做的,是先確定良好的基因。


這些書生身上有共同的使命感、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願景,他們可以就公事吵得不可開交,但是回家後依舊把酒言歡。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到這兒來是幹什麼的,所以大家把個人恩怨放在最低。其實這就是今天使命、願景、價值觀對組織的作用。


中國企業為什麼總是“一年合夥、二年鬥爭、三年解體”?


因為如果組織的領軍人物,不能給團隊提供一個超越現階段的長遠目標,那麼大家的眼睛就會逐漸盯著當下的利益不放


2.用合理的制度規範人


價值觀很重要,但是打仗是要死人的,光靠價值觀還不夠,還需要有合理的制度來規範人。


一直以來,當時正規軍的制度是世兵制,老爹退休後,兒子接班上任,統一由國家出錢,屬於國家資源,有需要時,國家可隨意抽調派遣。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將不識兵,兵不認將,大家彼此之間沒有感情,但都明白一個道理:危險時,沒人會來救自己。所以一開戰,大家的第一目的都是自保。


1)招募制


所以曾國藩將制度改為招募制,走“市場招聘”,他把這套制度叫作“層層招募”,即大帥招自己的統領,統領招自己的分統,分統招自己的營官,營官招自己的哨官,哨官招自己的使長,使長招自己的士兵……


這個制度有兩個好處:


第一,上下級之間一定認識,而且感情不錯,上級才會把下級招進來;


第二,湘軍工資待遇特別高,上級招下級進來,下級對上級會抱著感激的心情。平時恩益相濟,一上戰場就更加互相照顧。


2)將死軍散


曾國藩更厲害是,他還規定:在作戰的過程中,任何一級的軍官若戰死,他手下的隊伍就立刻解散。比如營官戰死了,那這個營就就地解散。


這個規定之下,產生了一個什麼結果呢?所有人都拼死保護自己的長官。


原來,保護自己的長官只是一種道德的要求,但在曾國藩這套制度設計之下,這變成了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用企業管理的語言說,就是價值鏈和利益鏈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制度是改變人行為的東西。人都是理性的,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利益在什麼地方,關鍵是管理者能不能設計出一套有效的制度,把大家的力量引導到你要的方向去,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


有效的制度設計,這是支撐一個組織長遠發展的最根本因素。曾國藩曾經說:


有心人不以不能戰勝攻取為恥,而以不能樹人立法為恥。管理者拿不下客戶沒關係,管理者的重心應該放在培育人才、確定制度上去,這才是決定組織根本命運、根本利益的關鍵問題。


曾國藩:帶團隊,就要做到至誠至拙


03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一個團隊能夠形成,往往有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大式人物,這個人物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但一定是大家都願意跟著走的人。


曾國藩曾說,君子要做成大事,必須從自身做起,人的一生能夠成就多大的事業,取決於自己的分量。


那麼,曾國藩身上到底有哪些東西讓手下的人對他如此忠心耿耿、矢死不渝呢?


1.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李鴻章曾經這樣評價曾國藩:“與人共事,論功則推以讓人,任勞則引為己則”。即有了功勞,曾國藩就馬上推給他人,有了責任,就馬上自己擔當起來。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晚清,晚清的特點是末世,人心不古。那個時候的普遍社會特點是爭功諉過,投機取巧。曾國藩深知如果不改變,軍隊就無法形成戰鬥力。所以他一定要從湘軍內部扭轉這個風氣。


怎麼扭轉?從自己開始,影響身邊的人,一步一步把這個風氣硬生生地扭轉過來了。


2.推誠佈公,不假權術


曾國藩從來不跟手下玩權謀,所以手下願意為他所用。


管理者為什麼需要和手下玩權術?背後必定是因為有了私心,你可以蒙一個人,但不可能蒙所有人;你可以蒙他一時,但不可能蒙他長遠。


這個世界上管理者能欺騙的是什麼人?是願意相信你的人。這些人本該是管理者最寶貴的財富,而權術傷害的恰恰正是這些人。


所以曾國藩曾說,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權術會引發猜疑,而組織的失敗往往源自猜疑。所以管理者一定要記住,不要高估自己的智商,不要低估別人的智商,坦誠相見反而是最聰明的做法。


3.領導力的三個層面:拙—巧—至拙


曾國藩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這裡面,曾國藩把領導力分成3個層面。


1)第一個層面是拙


沒有太多心眼,就像大多數公司的初創期,大家為了一個理想努力,沒有太多其他想法。


2)第二個層面是巧


慢慢的,組織內會出現玩心眼的人,並且在短期內以此獲利,管理者和組織成員彼此算計猜疑,這時組織往往出現內耗。


3)第三個層面是至拙


至拙和巧不一樣,至拙是“我知道怎麼玩心眼,但我不吃這一套”。巧是小聰明,拙才是大智慧;


巧是領導力的低級層面,拙才是更高境界。如果一個管理者可以做到至誠至拙,團隊一定有很強的凝聚力。


曾國藩:帶團隊,就要做到至誠至拙


04


用共同的利益激勵人


曾國藩對人性求利的一面看得非常清楚,他曾經講過一句話,凡是勇於做事的人都是因為心中有大欲望。他明白人性是求利的,所有管理大師一定是人性大師,人有向善的可能,但人也有求利的本性。


所以湘軍特別有意思,湘軍高談“衛道”和“忠義血性”,價值觀湘軍叫得比誰都響,但是湘軍從不忌諱談利益。


何以聚人,曰財。人才靠什麼來凝聚?錢財的財。有貝之財和無貝之才之間是矛盾的,有貝之財得分掉,無貝之才才能為你所用。湘軍的軍餉特別高,一個普通的湘軍士兵一個月的軍餉是4.2兩白銀,是當時正規軍士兵的4倍多。


所以湘軍從來不擔心沒有人當兵,一支部隊打光了,另一支部隊馬上就能建立起來。這是湘軍非常有效的激勵手段,對團隊而言,沒有物質作為激勵手段是不行的。


但是金錢作為激勵手段也有它的侷限性。


首先,錢多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只是一個數字,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士兵的狀態;第二,中國是官本位社會,經濟地位不能馬上轉換成政治地位。而很多有追求的讀書人,他們旨在追求政治上的發展。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滿足人才的慾望而不失其意,這樣,才能合眾人之私,而成一人之公。人都是有私心的,私和公之間,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之間,一定有利弊矛盾存在,聰明的管理者會把二者之間統一起來。


其實,人都是在達成自己目標的同時,幫組織實現目標。這叫合眾人之私,而成一人之公(注:後任正非在華為內部將之修改為“合眾人之私,而成眾人之公”)。


曾國藩把湘軍打造成了一個大家共享的事業發展平臺,真正做到了“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所以,對一個組織內的成員來說,最好的激勵手段是發展空間。


曾國藩:帶團隊,就要做到至誠至拙


05


用寬廣的胸懷包容人


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組織部門越來越多,人又分三六九等,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和分歧。如何有效地進行矛盾管理,就變成了組織能不能繼續走下去的關鍵。這個時候,管理者一定要有寬廣、包容的胸懷。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有超出天下人才的格局,才能用盡天下人才,成就天下事業。也就是說,你能做多少事,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自身的格局。


其實在湘軍內部,左宗棠一直在挑戰曾國藩的地位,左宗棠為人性格桀驁不馴、目中無人。


曾國藩很瞭解左宗棠,知道他不願意聽人擺佈,受人控制,就讓他自己獨立招兵,成立“左湘軍”。曾國藩讓他獨當一面,給他一個方向,規定一個任務,具體怎麼打,左宗棠自己說了算,打贏了功勞就歸左宗棠。


就這樣,左宗棠每打贏一場仗,曾國藩就幫他保舉一次,不到三年,左宗棠從一個舉人做到了浙江巡撫——朝廷二品大員。


但兩人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很長時間內兩人不通音信。但就算如此,曾國藩對左宗棠還是很包容,他寫信給自己兒子說,過年過節不用專門去問候左宗棠,但是除此之外,對他不能起異心。


左宗棠後來也承認,自己在曾國藩在世時瞧不起他,但是在他去世後,越來越敬佩他,左宗棠在曾國藩去世後,把他的後代都照顧妥帖。


回過頭來看太平天國這個團隊,洪秀全也好,楊秀清也好,甚至包括韋昌輝、石達開,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包容彼此,一有矛盾就兵刃相見,最後,事業毀於一旦。


所以關鍵的時候,領導者的胸懷、格局是決定這個組織命運最核心的要素。


價值、制度、人品、利益和胸懷這五大要素我把它叫做“五行模式”:


價值就像火一樣,讓組織成員每個人都燃燒,然後自覺自發地奉獻;


制度就像木一樣,支撐起一個組織的框架;管理者的人品就像水一樣,潤物細無聲;


而利益就是金錢;


寬廣的胸懷是中間的土,厚德載物。


所以這五條要素,正好是跟中國所謂的五行是契合的,我叫它“五行管理模式”,讀一個企業來說,這五行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