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寒證、熱證及其關係

寒熱


中醫基礎——寒證、熱證及其關係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索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兩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熱辨證,必須確切無誤。

一、寒證

寒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寒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陽虛陰盛而致。

由於寒證的病因與病位不同,又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內臟,故有表寒、裡寒之別。內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陽虛者,故又有實寒、虛寒之分。這裡先就寒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的臨床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證候分析】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晃光。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陽虛不化,寒溼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二、熱證

熱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熱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熱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陰虛陽亢而致。

根據熱證的病因與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如外感熱邪或熱邪入裡,便有表熱、裡熱之別。裡熱中,有實熱之邪入侵或自身虛弱造成,則有實熱和虛熱之分。這裡僅就熱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乾燥,脈數等。

【徵候分析】陽熱偏盛,則惡熱喜冷。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飲。火性上炎,則見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津液被陽熱煎熬,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火熱之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勢必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為熱證,舌幹少津為傷陰,陽熱亢盛,血行加速故見數脈。

三、寒證和熱證的鑑別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症狀作判斷,就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分析,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涼溫,以及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面更應細緻觀察。

四、寒證和熱證的關係

寒證和熱證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相互聯繫,它們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徵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徵化寒。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危重階段,有時還會出現假寒或假熱的現象。

(-)寒熱錯雜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寒熱借來有上下寒熱情雜和表裡寒熱借雜的不同。

1。上下寒熱錯雜: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和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1)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證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熱,就其相對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屬上寒下熱的證型。

(2)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既見胸中煩熱咽痛口乾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就屬上熱下寒證。

2。表裡寒熱錯雜:患者表裡同病而寒熱性質不同,稱為表裡寒熱錯雜。包括表寒裡熱和表熱裡寒兩種情況。

(1)表寒裡熱;患者表裡同病,寒在表熱在裡的一種證候。常見於本有內熱,又外感風寒,或外邪傳裡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證。例如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氣喘、煩躁、口渴,脈浮緊即是寒在表而熱在裡的證候。

(2)裡寒表熱:患者表裡同病,表有熱裡有寒的一種證候。常見於素有裡寒而復感風熱;或表熱證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的病證。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臨床上既能見到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瘤的表熱證,又可見到大便溏洩,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裡寒證。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裡的部位之外,關鍵在於分清寒熱的多少。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二)寒熱轉化

1。寒證轉化為熱證:患者先有寒證,後來出現熱證,熱證出現後,寒證便漸漸消失,這就是寒證轉化為熱證。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也可見於治療不當,過服溫燥藥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開始為表寒證,見惡寒發熱,身病無汗,苔白,脈浮緊。病情進一步發展,寒邪入裡熱化,惡寒症狀消退,而壯熱,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狀相繼出現,這就表示其證候由表寒而轉化為裡熱。

2。熱證轉化為寒證:患者先有熱證。後來出現寒證,寒證出現後,熱證便漸漸消失,就是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於誤治、失治,損傷陽氣的患者。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過程。如高熱病人,由於大汗不止,陽從汗洩,或吐瀉過度,陽隨津脫,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證(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過程。

寒熱證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鬱而化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三)寒熱真假

當寒證或熱證發展到極點時,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些假象常見於病情危篤的嚴重關頭,如不細察,往往容易貽誤生命。

1。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故又稱“陰盛格陽”,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形成虛陽浮越陰極似陽的現象,其表現如;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但病人身雖熱卻反欲蓋衣被,渴欲熱飲而飲不多,面紅時隱時顯,浮嫩如妝,不象實熱之滿面通紅,脈大卻按之無力。同時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症狀。所以,熱象是假,陽虛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質。

2。真熱假寒:是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陽熱內盛,陽氣閉鬱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而形成,或者陽盛於內,拒陰於外,故也稱為“陽盛格陰”、根據其陽熱閉鬱而致手足厥冷的特點習慣上又把它叫“陽厥”或“熱厥”。其內熱愈盛則肢冷愈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其表現如:手足冷,脈沉等,似屬寒證,但四肢冷而身熱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數而有力,更見煩渴喜冷飲,咽乾、口臭、譫語、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舌質紅,苔黃而乾等症。這種情況的手足厥冷,脈沉就是假寒的現象,而內熱才是疾病的本質。

辨別寒熱真假的要領,除了瞭解疾病的全過程外,還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注意體察:

(l)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麵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則常常如實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裡證、舌象、脈象等方面為主要依據。

(2)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僅在顴頰上見淺紅嬌嫩之色,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則是身蜷臥,欲得衣被。

五、寒熱與表裡的關係

寒證、熱證與表裡相互聯繫。可形成多種證候,除上述表寒裡熱、表熱裡寒外,尚有表寒證,表熱證,裡寒證。裡熱證。茲分述如下:

(一)表寒證

是寒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潤,脈浮緊。

【徵候分析】寒邪襲表,衛陽受傷,不能溫煦肌表而惡寒,正與邪爭,陽氣被遏則發熱,寒為陰邪,故惡寒重而發熱輕。寒邪凝滯經脈,經氣不利則頭身疼痛。寒邪收斂,腠理閉塞故無汗,脈浮緊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證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而緊。

(二)表熱證

是熱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乾,微渴,或有汗,舌邊尖紅赤,脈浮數。

【徵候分析】熱邪犯表,衛氣被鬱,故發熱惡寒。熱為陽邪,故發熱重而惡寒輕且伴口乾微渴。熱性升散,腠理疏鬆則汗出,熱邪上擾則頭痛。舌邊尖紅赤,脈浮數均為溫熱在表之徵。

表熱證也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是發熱重惡寒輕,常常有汗,脈浮而數。

(三)裡寒證

是寒邪內侵臟腑或陽氣虛衰的病症。

【臨床表現】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靜而少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

【證候分析】寒邪內侵臟腑損傷陽氣,或臟腑機能減退,陽氣虛衰,均不能溫煦形體,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故口淡不渴喜熱飲。寒屬陰主靜,故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均為裡寒之徵。

(四)裡熱證

是熱邪內侵臟腑或陰液虧損致虛熱內生的病證。

【臨水錶現】面紅身熱,口渴,喜飲冷水,煩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質紅,黃苔,脈數。

【徵候分析】裡熱亢盛,蒸騰於外,故見面紅身熱,熱傷津液,故口渴冷飲。熱屬陽,陽主動,故躁動不安而多言。熱傷津液,故小便黃赤。腸熱液虧,傳導失司,故大便乾結。

舌紅苔黃脈數,均為裡熱之徵。


中醫基礎——寒證、熱證及其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