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知识(3)

小编继续分享道家丹道基础知识。知到道友们字多就不爱看,所以每篇内容会有点少,请谅解。道家丹道知识会定时发,找不到的可以去小编主页找。

道家丹道知识(3)

三、 经典论证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 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 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 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 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 。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 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 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 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 ”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 运用 “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 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 ,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也,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 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 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 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 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 “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 “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 境界。这时的“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气”, 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 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 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 )听(心中的)“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实际上 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内,说是用“气”去听,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二 者合而不分的情况。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 “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 “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 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 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

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气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气,气无知觉,故 心仅合气而已,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气)。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 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后一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由 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 ,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 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反而高“虚” 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 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 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 到第四步“心气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气入虚”,倘无悟道功夫 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大碍。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 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 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 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未完待续』


道家丹道知识(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