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的晚年如何?

歷史小公子


狄仁傑(1630一700),字懷英,幷州太原人。早年通過科考上仕途。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川司馬,晚年當上宰相。他敢於直諫,曾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恃寵怙權的官員進行彈劾。進而遭到他人誣陷,被貶為彭澤縣令。但他剛正廉明的性格著為百姓歡喜,最終贏得武則天讚賞與信任。晚年武則天常以"國老"相稱,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則不許,武則天還告誡官員:"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可見狄仁傑晚年過得比較安逸,死後被追封為梁國公。



探討歷史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的政治家,如今有很多關於他的影視作品,大多數都是講述狄仁傑是如何破案的。那麼歷史中的狄仁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其晚年的結局又是如何呢?狄仁傑個人資料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納言、右肅政臺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後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狄仁傑晚年結局如何

  狄仁傑大人有點兒鬱悶:手下人元芳火了,報紙電視微博全是元芳的名字,還有千千萬萬男女老少拿生活中的芝麻事兒就問“元芳你怎麼看”?誰還記得他這個喝悶酒的老頭呢?想當年,他在大理寺當領導,沒有破不了的案子,沒有抓不到的犯人,一萬七千個犯人,沒一個敢上訪喊冤的;再想當年,一代女皇武則天都要聽他的意見……唉唉,往事如煙啊。其實,元芳只是個小嘍,狄大人才真正了不起。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傑立下大功後,武則天親筆在他身著的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這一表彰名為“制袍字賜狄仁傑”。全詩既是對狄仁傑的表彰,也是對他的激勵。前兩句概括了狄仁傑的功績,說他輔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後兩句是要求狄仁傑率勵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勵大臣們同心協力,治理好國家。寥寥數語,既高度肯定了狄仁傑的勤勉施政,又對狄仁傑給予厚望,成為武則天心目中選拔高管的標準版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註定路過人間不值得


跌宕一生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在擔任大理丞期間,僅上任一年時間,就處理了多年積壓的許多糾纏不清的案件一萬七千餘件,並且處理得公正合理,無一冤枉。狄仁傑出手就以卓越的才幹得到唐高宗賞識,這也是當今影視劇的參考依據“神探狄仁傑”,以及他的“答案”元芳。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動,狄仁傑得到起復。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勇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晚年生活

狄仁傑70歲過世,在唐代算是比較長的壽命,要說晚年,就從他61歲說起了。

在他61歲那年,亦即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由洛州司馬成為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此時魏王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希望繼承大位。而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就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於692年正月將他們逮捕下獄。儘管憑著聰明才智,狄仁傑洗去冤屈,仍被武則天貶為彭澤縣令。

696年,狄仁傑66歲,在彭澤縣令的位置上。此時,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到任後,讓前任刺史趨入城的百姓重新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

697年,狄仁傑67歲,他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勇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700年,狄仁傑70歲,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狄仁傑晚年,武則天更加敬重他,尊稱之為“國老”,而不直呼其名。

小結

總結起來,狄仁傑的晚年生活十分跌宕,61歲拜相,幾個月後即被誣告造反入獄,然後又平反貶至彭澤任縣令,66歲又到邊境出任刺史解決邊境危局,67歲再度拜相,直到70歲過世。

他全力勸武則天立李氏後人為太子,確保了李唐延續和政局穩固;盡力培植忠於李唐的勢力,經他推薦的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人, 均官至公卿,有的成為宰相,為唐代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地理歷史觀世界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人。歷經唐高宗和武則天二朝,官至宰相,是唐代傑出的政治家。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狄仁傑一生致力於恢復李唐江山,對武則天篡權奪位非常不滿,但為了保護李唐宗室,保護那些志同道合(恢復李唐)的人,也為了天下黎民百姓負重前行。

比起那些沽名釣譽,不願在武則天雌威下做官而致仕還鄉或者以死來全自己的名節,狄公的所作所為才被世人所欽佩。

嫉惡如仇,高明的政治智慧

狄仁傑就任大理丞期間,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成為朝野內外人人稱頌的大法官。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奸佞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直至病逝,未能看到李唐復位

視元年九月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狄仁傑屬於壽終正寢,在動盪的年代,當官的能有個善終就算是不錯了,而狄公臨終心裡仍念念不忘的還是李唐江山。


紅辰夢劫


狄仁傑大人有點兒鬱悶:手下人元芳火了,報紙電視微博全是元芳的名字,還有千千萬萬男女老少拿生活中的芝麻事兒就問“元芳你怎麼看”?誰還記得他這個喝悶酒的老頭呢?想當年,他在大理寺當領導,沒有破不了的案子,沒有抓不到的犯人,一萬七千個犯人,沒一個敢上訪喊冤的;再想當年,一代女皇武則天都要聽他的意見……唉唉,往事如煙啊。其實,元芳只是個小嘍,狄大人才真正了不起。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傑立下大功後,武則天親筆在他身著的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這一表彰名為“制袍字賜狄仁傑”。全詩既是對狄仁傑的表彰,也是對他的激勵。前兩句概括了狄仁傑的功績,說他輔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後兩句是要求狄仁傑率勵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勵大臣們同心協力,治理好國家。寥寥數語,既高度肯定了狄仁傑的勤勉施政,又對狄仁傑給予厚望,成為武則天心目中選拔高管的標準版本。

 晚年的狄仁 傑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傑不負皇帝的褒獎,忠於皇室,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盡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後人評價其“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難怪狄仁傑故去,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

  觀過知仁見孝友

  狄仁傑從小就見識不凡,出語驚人。這是聰明人的做法,在默默無名時要語出驚人,引人注意,方能得到名人的推薦與關注,才能獲得提拔,一展所長。

  初唐雖有科舉,但受魏晉南朝影響,推薦式的人才選拔,依然大行其道。如大詩人李白便不欲經由進士、明經等常規考試進入仕途,而企圖一朝蒙受帝王賞識,獲得重用。故廣事幹謁,投贈詩文,以表現才能,培養聲名。狄仁傑雖沒有李白的張揚個性,卻也知道如何出人頭地。

  他是山西太原人,祖、父都做過官。幼年時父親做夔州長史,《舊唐書·狄仁傑傳》上說:“仁杰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杰堅坐讀書。吏責之,仁杰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幼年時他家中有門客被殺,官吏來查,大家都接受了訊問,只有狄仁傑在那裡讀書,置之不理。官吏責怪他,他說,正和書裡的聖賢對話,哪裡顧得上你。這就是見識不凡,出語驚人。且不論他的見識言論對與不對,但這種風度是很為當時人所推崇的。

  所以,在他中了明經科舉,做了一個小官員汴州判佐後,就有朝廷大吏、大畫家閻立本賞識他了。“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雲,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薦授幷州都督府法曹。”果不其然,“仁杰孝友絕人,在幷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仁杰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同府法曹鄭崇質,該當出使遠方,但其母老而患病。狄仁傑說,“伯母有病,怎麼可以讓她為萬里之外的兒子憂心?”於是請求長官讓他代鄭崇質出使。


a阿輝


狄仁傑(630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歷經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一生宦海沉浮,清正廉潔,知人善任,斷案如神,鏟奸除惡,幫助原本混亂的唐朝走向繁榮昌盛,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關心民生疾苦,名垂青史。

晚年的狄仁傑,既要一如既往地效忠女皇武則天,又肩負著唐室中興的重任。他清楚地看到,徐敬業兄弟、琅邪王李衝、越王李貞先後起兵反武,但均被剿滅,告密之風盛行,周興、來俊臣等酷吏,掌管制獄,殺戮大量李唐宗室,而武周的勢力正如日中天一樣強大。唐室復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唐室復興需要一場政變,但時機並不是現在,也並不具備必不可少的條件,它需要隱而不發,韜光養晦,坐待良機。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恪盡職守,全力輔佐武則天的同時,又不遺餘力促成武周政權迴歸,為唐室復興做好鋪墊。

非常時期,狄仁傑的晚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晚年。

686年,56歲的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體察民情,撫和戎夏,妥善處理各民族之間關係,人心篤定,內外相安。

687年,擢升為工部侍郎的狄仁傑,充江南巡撫使,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

688年,武則天授仁杰為豫州刺史,當時的豫州正值越王李貞、琅玡王李衝等“討武”兵敗之後。鎮壓叛亂的當朝宰相張光輔率兵30萬,擴大矛盾,貪功搶掠,以查尋李貞黨徒為名,四處抄家,抓捕無辜,連坐者六七百家,籍沒者5000餘口。一時間冤獄甚起,受害者無數。剛剛到任的狄仁傑,看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遂一面給冤屈死囚開釋刑具,一面秘奏武后。明言原案“詿誤”,請求武氏“仁恤”武則天深知狄仁傑以國為重,所奏無虛,遂下詔改殺為流,全部流放豐州。

仁杰的才幹與名望,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691年九月,62歲的狄仁傑第一次被任命為宰相。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就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機智才謀,死裡逃生,真相大白,武則天卻不肯完全為他平反昭雪,貶他到彭澤去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刺史。狄仁傑到職後,號召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

狄仁傑勤政惠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對他越來越倚重。697年十月,67歲的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參與一系列重大決策。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健康每況愈下,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身體力行,直至鞠躬盡瘁。

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擄掠搶殺。任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傑,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採取四條措施:

(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

(二)、散糧運以賑貧乏。

(三)、修驛路以濟旋師。

(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武則天老了,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儲,以繼承她辛苦創下的偉業。狄仁傑犯顏直諫:“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並沒有忘記唐皇室的恩德。比如匈奴進犯邊境,皇上您下令叫梁王武三思到市面上去招募勇士,梁王招了一個多月也沒招滿一千人。您又令廬陵王李顯代替梁王武三思,廬陵王不到十天就招到了五萬之眾。如今要立太子,非李顯不可!”武則天聽後十分氣憤,只得罷議。武則天病了,狄仁傑瞅準機會,再次進諫:“您若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李顯是您的兒子,那麼您百年之後,仍可在太廟裡享受李氏後人的祭祀,這個榮耀是無窮無盡的。反過來,您若立侄兒梁王武三思為太子,可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侄兒當上皇帝后,會把姑媽供奉在太廟裡的,您也就沒有資格再在太廟裡享受後人的祭祀了。”狄仁傑的這番話說中了武則天的痛處,然而到手的李家天下又要還回去,武則天心有不甘。她嘴硬地斥責狄仁傑道:“立誰不立誰這是我家裡的事,你就不要來摻和了!”狄仁傑沉著地應答道:“皇上就像是人的腦袋,而臣子們就像是人的手腳一樣,本來就是不可分的,何況我還身居宰相之位,像立太子這樣的大事,我敢不聞不問嗎?”武則天終於感悟,派徐彥伯到房州將廬陵王李顯迎回,並立他為太子。

有一次,武則天要求狄仁傑推薦將相人才,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個將相之才,七十多了,但一直不得志。陛下如果重用他,他一定會感恩戴德,為陛下效力。”武則天於是將張柬之調為洛州司馬。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要求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回答說:“我不是將張柬之提拔了嗎?”狄仁傑說:“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於是,武則天又將張柬之調升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位升宰相,此外,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竇懷貞、敬暉、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武則天將他們委以重任,他們堅守道德節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700年,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70歲的狄仁傑臥病在床,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後來武則天欲造大佛,預計費用數百萬,狄仁傑聞訊,仍上疏諫阻才罷免這勞民傷財的工程。

705年,81歲的武則天病重,已是強弩之末,時機到了,宰相張柬之聯合了桓彥範、崔玄、袁恕己、敬暉等人,發動了宮廷政變,將李顯推上皇位,完成了所謂的“唐室中興”,避免了武則天身後可能出現的政局混亂。

這段盛事,距離狄仁傑去世剛好五年。

我的晚年我做主,正是狄仁傑晚年的最好詮釋。


L不負韶華C


民間形象中的狄仁傑是個刑獄高手,其實狄仁傑最大的貢獻在他晚年復相後,成功勸說武則天歸政李氏,併為“後武周時代”儲備了大量人才。

狄仁傑沒有顯赫的家世,他以科舉之路,一步步從基層打拼出來。六十歲之前,狄仁傑大多在地方任職,做過判佐、法曹、刺史、巡撫等官職。“神探”的大名,就是在那段時間流傳出來的。

狄仁傑為官,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哪兒都能贏得非常好的官聲。在當豫州刺史期間,宰相張光輔領兵前往豫州平定李貞叛亂,結果張光輔縱兵劫掠。狄仁傑不顧政治前途,怒斥張光輔平定了一個李貞,卻製造了一萬個李貞,他當面指斥說:

“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其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此非萬貞何耶?且兇威協從,勢難自固,及天兵暫臨,乘城歸順者萬計,繩墜四面成蹊。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

意思是你平了一個亂臣,自己其實比李貞還要禍國殃民,你已經搞得民怨沸騰,我只恨手上沒有尚方寶劍,否則一定砍下你的頭!

為了百姓,跟頂頭上司這麼說話,扒扒史書,還真罕見!結果張光輔回朝後,一份彈劾書,將狄仁傑貶到偏遠的復州。

從以上經歷,我們大致就可以勾勒出狄仁傑的基本形象:一是為人耿直,不畏權貴;二是心裡裝著老百姓,裝著天下大義;三是忠貞奉公,沒有私心;四是個人能力出眾,勤於政事,造福一方。

重點說一說狄仁傑復相後,做的兩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說服武則天歸政李氏。

武則天代唐立周後,關於繼承人的問題,糾纏了將近十年之久。朝中大臣,分成了明顯的“挺李派”和“挺武派”兩大派系,兩派的政治鬥爭相當激烈,相當殘酷,十年間,無數大臣因此延伸的政治事件而喪生。

通常認為,母子之情肯定要大於姑侄之情,況且武則天與孃家兄弟關係不好,幾個哥哥被她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太子候選人武承嗣和武三思就是被從流放地赦免回來的。

但是武則天不這麼想,她有一塊心病:皇位是從兒子手上搶過來的,假如再還給兒子,總有一種得位不正的感覺。

所以,作為政治女強人,她非常忌憚大臣們談“歸政”。“歸政”有撥亂反正的意思,難道我武則天是亂臣賊子?

由於這個原因,大批的朝臣丟了性命!

狄仁傑是怎麼說服武則天的呢?他不談政治,就問武則天一個古人不得不面對的,今天的人看起來有點好笑的話題:你百年之後,將來誰祭祀你?

你死了之後,誰給你燒錢化紙,誰給你送飯吃?這種事今天的人不大當回事,無非是寄託對先人哀思的一種表達方式,古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祭祀是最重要的事,祭祀不正,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對一個皇帝來說,混成這樣,生前的榮耀都是空的!

狄仁傑說:“從來就沒有侄子祭祀姑姑的!”是啊,按照宗法制,女人出嫁隨夫,你武則天再牛,也是李家媳婦,你只能跟隨丈夫,接受子孫祭祀,對武氏來說,你就是外人。外人祭祀是不符合禮儀的,祭祀也是白祭祀!

武則天心沉了下去,思緒良久,最終決定復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武李之爭落下帷幕。

這麼說太“白開水”!難道武則天自己就沒想過這個問題?早在武則天登基的第二年,洛陽人王慶之糾集黨羽,上表請求冊立武承嗣為太子,時任夏官侍郎李昭德,杖斃王慶之。事後,李昭德對武則天說:

“自古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當傳之子孫為萬世計。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見天皇不來食矣。”

原來,狄仁傑無非是販賣李昭德的版權而已!問題是,為什麼後人只記得“侵權”的狄仁傑,而忘記了“原創”李昭德?武則天對李昭德的建議無動於衷,換了個人,原意復說,她就接受了?

這就是狄仁傑比李昭德的高明之處。李昭德陷於派系之爭過深,早就貼上了“挺李派”的標籤,在武則天的眼中,李昭德的話雖然有道理,但是屁股坐得不正,甚至意圖有點惡劣。

狄仁傑則不一樣,武則天視他為心腹,為股肱之臣,認為他就是自己的“貼心人”,是坐在自己一邊的同夥。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尊敬,已經遠遠超出了君臣關係,她從來對狄仁傑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之為“國老”。在李顯復立這件事上,《新唐書》記載:

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

這段故事,易中天先生做了一點小小的改動,他把狄仁傑的“涕下”移到了拜見李顯時,又增加了武則天見狀後,也淚流滿面,說了句:“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看了易先生的改動,我也差點淚流滿面!

女強人在這一瞬間,回到了女人的屬性。人性迴歸,什麼事情就會回到本源,就能看得更清晰,所有的雲霧就容易被吹開。

這就是狄仁傑的高明之處,狄仁傑難道不是跟李昭德一樣,是“挺李派”嗎?武則天難道看不出來嗎?答案是顯然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

其實,立武還是立李,對武則天來說不可迴避,她自己也在兩個選項之間猶豫,所以,她本不忌諱談這個問題。但是如果這個問題,被牽扯上對武則天的否定,那就要出大事了,掉腦袋的無一不是如此!

這就是區別!

第二件事是為“後武周時代”儲備人才。

狄仁傑復相後,推薦和選拔了大量的人才,進入國家樞要。《資治通鑑》記載:

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曲阿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或謂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仁杰曰:“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桃李滿天下,就是出自狄仁傑。其中,尤以推薦張柬之最為典型。

張柬之比狄仁傑還要大五歲,標標準準的大器晚成。狄仁傑數次推薦,武則天才將張柬之從長史,提拔為刺史。狄仁傑對武則天說:我推薦的是宰相之才,你這不算提拔,要用張柬之就要快,他已經老了!

果然,武則天提拔張柬之為相,那一年張柬之已經七十多歲了。

我們看《資治通鑑》列出來的名單,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奧妙:這些人都是神龍政變的主角!

神龍政變發生時,狄仁傑已經去世整整五年。從時間和狄仁傑對武則天的情感來說,似乎狄仁傑不大可能是這次政變的策劃人,不過這其中難道就沒有一點關聯嗎?

我認為,狄仁傑臨終前,就未來政治格局,一定對張柬之有過交代。比如如何保證政權平穩過渡到李唐?比如李顯的不明,及武三思和韋氏的勾結該如何防範?比如二張該如何正確利用?又比如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未來的政治價值如何發揮?等等!

很可能,張柬之、姚崇、桓彥範等人,就是在政治導師狄仁傑的佈局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聯盟,時刻關注著帝國的每一個動向。從這個角度講,神龍政變其實是秉承了狄仁傑的政治佈局!

這就是狄仁傑的晚年,為李唐復興所做的兩件意義深遠的大事!


尋根拜祖


晚年的狄仁傑依然以恢復李唐江山為使命,所以,他繼續恪盡職守,為武周帝國勤奮工作的同時,韜光養晦,坐待良機。

1.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依智慧死裡逃生。

691年九月,62歲的狄仁傑由於自己卓越的能力與極高的政治修養第一次被任命為宰相。這個時候,武承嗣在朝廷聲名鵲起、顯赫一時。他預感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事實也是如此),就暗中與來俊臣捏造事實、構陷狄仁傑等謀反。由於當時有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即刻認罪認罪,甘從誅戮。來俊臣大喜,得到口供後,將狄仁傑等收監,只待來日行刑。放鬆了警惕。

狄仁傑於獄中,把冤情寫在從被子上撕下的一塊帛上,塞在棉衣裡,請求看守送回家。看守沒起疑,把衣物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光遠持帛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看帛後後,問來俊臣,來俊臣說:“我並沒對狄仁傑等人用刑,他就承認謀反了”,武則天便派通事調查此事,來俊臣事先有所準備,這通事又懼怕來俊臣。所以,沒看狄仁傑等人便回去向武則天覆命了。

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說:“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因此,武則天免去了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


2.為民請命,治理地方有功,復任宰相。

儘管真相大白,武則天還是將貶他到彭澤去擔任縣令。當時,彭澤遭旱,百姓掲不開鍋,仁杰上折,要求朝廷賑濟,救民於饑饉之中。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武則天任命仁杰為魏州刺史以穩定局勢。仁杰到職即號召與鼓勵百姓返田從事稼穡。契丹部聽說了此事,即引眾北歸,魏州無恙。

由於仁杰執政有方,心繫民生,社會聲望高漲。697年十月,67歲的狄仁傑又被任命為宰相,自此,仁杰成為武則天的左右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

第二年,突厥騷擾河北,狄仁傑出任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慘狀,仁杰提出四條有力的措施,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3.為李唐江山,犯顏直諫。

武則天考慮接班人時,想到了侄子武三思。狄仁傑不顧個人安危、當頭棒喝:“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並沒有忘記唐皇室的恩德,要立太子,非李顯不可。”。武則天聽後很氣憤,只好暫時罷議。

仁杰在武則天生病時,再諫:““姑侄與母子誰更親?如立廬陵王,您千秋之後可以配享宗廟,有人祭祀您。我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恍然大悟,逐下決心立李顯為太子。

4.推薦宰相,為神龍革命埋下了種子

武則天要求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將相之才。”,張柬之耿直,武則天不喜歡,只調為洛州司馬。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向狄仁傑要人才。狄仁傑說:“我薦的張柬之,你還沒用呢!”。武則天說:“我已經提拔他了”,狄仁傑說:“我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最後,張柬之升為宰相。

705年,81歲的武則天病重不起,身為宰相的張柬之見時機已到,聯合了桓彥範、崔玄等人,發動了神龍革命,逼武則天退位,讓李顯復辟了帝位。史稱神龍革命!

這個時候,狄仁傑已經去世五年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狄仁傑是中國歷史上十大明相(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房玄齡、寇準、王安石、張居正)之一。

狄仁傑出生於公元630年的幷州太原。這一年是貞觀三年,這期間執政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狄仁傑早年就考中了明經科,擔任過幷州都督府法曹、度支郎中、冬官侍郎、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許多職位,一直以不畏權貴著稱。公元691年,狄仁傑成為了宰相。而這一年是武則天執政的天授二年。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李治巡視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為寧州刺史,因在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而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由於御史郭翰的上書舉薦,狄仁傑提升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九月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恰逢越王李貞為反抗武則天擅政而起兵討伐。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而張光輔不作為被狄仁傑當面斥責。李貞叛亂事件牽連了許多無辜者。狄仁傑請求武則天給他們予以寬貸,最終武則天同意了,而狄仁傑由於得罪了張光輔被貶為復州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唐為周,次年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武則天為維護自己的統治重用了來俊臣、周興等一幫酷吏,這些酷通過羅織罪名來誣陷他人,狄仁傑也沒能逃脫酷吏陷害。長壽元年(692年)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將他逮捕下獄。

狄仁傑想方設法獄中傳書,真相大白後武則天赦免了狄仁傑的死罪,將其貶為彭澤縣令。此後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狄仁傑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孫萬榮聽說狄仁傑後不戰而退。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突厥軍知道後便殺盡俘虜,退回漠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當時河北百姓被突厥威脅,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牽連而逃跑。狄仁傑奏請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

狄仁傑的政治立場一直是主張興復唐室的,但不主張以武力推翻武周政權。面對武則天稱帝的既成事實他無力改變,也不打算強行改變,他盡力輔佐朝政以免政局動盪天下不安。但狄仁傑一直在為恢復唐室做著各種工作:武則天曾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不久又採納狄仁傑建議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一位尚書郎,狄仁傑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舉薦狄光嗣絕不是任人唯親,因為他還舉薦了誅殺自己的霍獻為御史中丞。

狄仁傑任相期間先後舉薦過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位日後的名臣。

武則天晚年在繼承人李顯和武三思之間猶豫不決。 狄仁傑成功的勸說了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保住了李唐王朝。

公元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豪宅一所。同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痛惜失去棟樑,褒獎厚葬,贈文昌右丞,諡號文惠。唐中宗時追為司空,唐睿宗時封為梁國公。747年與張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廟,後晉年間被追封為太師。

狄仁傑的一生宦海浮沉,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有匡正改革,深受同僚和百姓的愛戴,狄仁傑在武周時代,為唐朝走向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


時光隧道2019


晚年生活很好,榮寵不斷。

狄仁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在武則天掌權期間,很多重臣都沒有落得好下場,在那些酷吏的手段之下,不是就此屈服隨波逐流就是死於非命,唯獨狄仁傑不同,武則天十分器重他,雖然也曾入獄被迫害,但是最終化險為夷。

而且雖然成為武則天的寵臣,狄仁傑一直心都是屬於李唐,他採取更為委婉的勸說,讓武則天下定決心立自己兒子為太子。

晚年時候,狄仁傑盛寵更濃,皇帝親賜府邸,死後被不斷追封,是大臣中為數不多下場好的,晚年幸福的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