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要表达什么?

一绿浮芳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墓,无花无洒锄作田。每当听到这一段的时候,你的脑海当中瞬间呈现出来的人家是谁?是不是我们的星爷周星驰。

除了少数人是研究文学历史方面的学者之外,几乎大多多数的人都是通过《唐伯虎点秋香》当中的片段,也就是周星驰的台词当中听到了这么一首诗。

与其说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不如说大多数人都喜欢周星驰版的唐伯虎。

在周星驰刚流行的那段年代,很多老一辈的人都不喜欢周星驰,用我的父亲说的话,就是整天嬉皮笑脸没个正形,这样的电影以后要少看。

可能就是所谓的代沟或者说思想观念上面的不理解,所以当时的周星驰所有的作品,都会产生巨大的极端,喜欢看得的人非常的喜欢,而讨厌的人几乎一眼都不看。

所以在影片《唐伯虎点秋香》当中,《桃花庵诗》才会如此出名,说白了这首诗就是表明了两种代沟之间的争持。

你认为我演的疯疯癫癫,而我只是认为你看不穿我的所作所为,就好像夏虫不可语冰一般。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你认为错的东西,可以在我这里就是对,只是思想理念的不同而已。

比如我小时候,但凡玩个电脑游戏,就是不务正业,可以说家里大人的态度直接用打骂的方式来帮你纠正所谓的错误。

可是到了现代电竞游戏居然都了一种专业的比赛项目,如果让这些在电竞游戏当中得了奖,甚至得到了巨大奖金的这些人,再次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让他们来看看此时的成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但是这种代沟却并非用语言就可以轻松的让他们来理解,也许很多人坐在电脑前,很怕别人动自己的肩膀。

因为当年的父亲就是轻轻的碰一下肩膀,然后就是狂风暴雨般的打骂,也许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每天安安生生到地里去干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而周星驰正好处在当年两种观念相互交替的时代,所以《唐伯虎点秋香》当中的片段才会如此经典。

无数人看到了《桃花庵诗》,只是认为这首诗相当的适合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适合自己。

其实最根本原因就是这首诗当中,那种所谓的新旧交替的观念,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也许在旁人看来相当的不可思议,但是自己却认为很正常的一件事,也许就是《桃花庵诗》当中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洒锄作田。”只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也许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其实就包括了自己的家人,但看似疯狂的自己,却十分清醒的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哪怕身边有着无数流言蜚语,但是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桃花庵诗》里面的精髓。


虎头山小妖


文人们喜欢桃花是有传统的。桃花桃花逃之夭夭,逃出浊浪滚滚的红尘,逃进心灵的桃花源。桃花之下最宜隐居也,这是陶渊明的经验,也是李白的心得,这些都与唐伯虎高度契合。所以他的居所有了诗意的飘着仙气的名字-桃花庵。

他身上的佛道思想深刻影响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的艺术风格。他在这里写下了一首他生命中最精彩的诗篇:《桃花庵诗》

这首诗,表达了唐伯虎的几层意思。

第一,我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活的跟桃花一样明媚,你们可以羡慕我。

第二,我在桃花树影里吹笛到天明,我半醉半醒着,闲看花开花落。

第三,你高官你厚禄,你车马赫赫,但你担心,你担心,你身不由己。

第四,老子就是看透了世道人情,想让我为五斗米折腰,绝不可能的。

第五,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哥的境界你们俗人不会懂。


新加坡负十四


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桃花庵诗》的时候,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首七言古诗。可能我比较浅薄,不太能体会其中的愤世嫉俗之意,我感觉到的是两点:美、仙。

唐伯虎创作此诗的时间是在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之后,政治上再无前途,生活上穷困潦倒。而在此之前,他是人人称赞的少年解元,闻名江南,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要么让人心理崩溃彻底沉沦,要么让人看破名利超脱于世俗。

很显然,唐伯虎是后一种。

《桃花庵诗》全篇近乎白话,通畅自然。从第一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开始,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桃花之美,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到,身处桃花林中的诗人,也成了不入凡尘的桃花仙。

这是诗,这也是画。我们可以随着诗人的描述,进入桃花坞里的桃花庵,然后旁观桃花仙的日常,或者直接化身桃花仙。

这位仙人爱花也爱酒,在庵中遍植桃花,自我观赏之余还摘桃花去换酒钱,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当桃花变成桃子,仙人必然也是会摘桃子去换酒钱的。

喝着小酒、赏着桃花,偶尔抬头看一眼天边的云霞。半梦半醒、花开花落之间,日子过去了一天又一天,诗人悠闲自在,宁愿过着这种贫贱的生活老死花酒间,也不愿汲汲营营鞠躬车马前。

“桃花坞、桃花庵”这两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桃花坞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名将兼诗人章楶曾在此建园,后来荒废。

唐伯虎落魄之后,以书画为生。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第一次有了在桃花坞建造桃花庵的想法,开始攒钱,不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酒色;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他攒下一笔钱,又跟朋友借了些,筑成桃花庵别业及梦墨亭。

用句俗之又俗的话来说,这是他心灵的港湾。就是在这里,他悟出了人生真谛: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世人笑他疯癫落魄,然而眼前的一切荣华富贵,都不过是一场虚妄,他已看穿;世上的英雄豪杰,最终也化归尘土,千百年后,谁又记得他们?

唯有妍丽多姿的桃花林,一年复一年,见证着世事的变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唐伯虎的诗不多,也远不及他的书画出名,但是他的诗极具个人特色,这首诗尤为有名。

《桃花庵诗》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有版本为,太疯癫或忒风骚)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有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屋,名为桃花庵。

五陵豪杰: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也指富贵人家聚居的地方。

这更像是首打油诗,平白如话,浅显如语,嬉笑怒骂成文章,带有唐伯虎个人风格。

明代王世贞在《跋伯虎画》评价:“语肤而意隽,似怨似适,令人情醉,而书笔亦自流畅可喜。”

1 创作时间

能查到的资料,周道振、张月尊编的《唐伯虎年表》中说:“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

也就是说写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而在这之前,唐伯虎真的很惨,父母相继离世,家道中落。在好友规劝下,25岁的唐伯虎准备科举,随后,竟中乡试第一“解元”。后赴京参加会试,因受一同赶考徐经科考舞弊案牵连,被罢为小吏,唐伯虎一怒之下,拒绝为官,游历各地。这一年,在苏州建桃花庵,埋头于书画创作,以书画谋生。

本是才华横溢,躇踌满志,科举一败,给唐伯虎的打击是沉重的,拒绝出仕,游历各地,可能就是一种看透官场,率性而为的表现。

2 诗写了什么?

前四句,以“桃花庵”为居所,自诩为“桃花仙”,赏花喝酒花下眠,唐伯虎描绘了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以及快乐无牵绊的隐居生活。

后四句,将桃花庵生活与车马生活作了对比,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宁愿花中贫贱闲,不愿车马前卑膝,也就是说,宁愿做个贫贱的花农,自耕自足,自斟自饮,也不愿做官,奴颜媚骨,追逐名利。

“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别人看不穿”:他人都嘲笑我的行为太疯狂痴癫了,殊不知我异常清醒,谁又能如我洞穿一切呢!

这句话很有深意,站在世俗、传统价值观的角度上,唐伯虎能科考中举做官,哪怕是小官,也是荣耀无比的事情。

然而在唐伯虎看来,如果以牺牲个人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屈辱为官,随波逐流,倒不如干干净净、自由自在做个花农。

别人眼里的不正常,恰是自己的洁身自好,逍遥自在。放弃功名,成全自我,世间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我唐伯虎算一个。

这句话是唐伯虎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对功名富贵的一种蔑视,将追求个人自由放在了第一位,如此消极无作为,却是官场太黑暗,只能用归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颇有傲视古今,唯我一人的清高与霸气,也透露着“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旷古孤独与无奈。

有才华的人,往往总与世俗格格不入。3 人们就喜欢这样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

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首诗?

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全新的“桃花源”。

“桃花”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意象,一种明媚的“逃”的生活。

桃花下饮,桃花下眠,桃花下醉生梦死,无牵绊!真的抛弃世俗一切,与自然为伍,花月同眠,这种生活是人人向往的,却无几人能做到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和平、祥和与安宁,自耕自足,男女老少,平等和睦,怡然自乐,却过于烟火气,是一种基本生活得以满足的愿景。

唐伯虎的桃花庵,尤其这两句“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令人无限向往,诗意与浪漫,率性洒脱,逍遥自在,是个人的高度自由与精神的彻底愉悦,而且是得以实现的。

唐伯虎是高于陶渊明的,敢说敢做,真的付诸行动,陶渊明还停留在想象中。

唐伯虎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想要的,物质的贫乏挡不住对自由的渴望,而我们还在物质的泥潭中迈步,这首诗可能满足了我们对诗意的风流的自由生活的憧憬。

一种文人傲骨,宁在江湖受苦,也不官场受辱。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句诗,是唐伯虎一生的写照,只是他选择了老死书画里。

唐伯虎以书画谋生,是将个人的热情全部转嫁到书画上,而一开始,唐伯虎也是学而优则仕的践行者,对书画的无限热爱与深厚造诣,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对政治对仕途的彻底失望与决绝。

在别人眼里的不务正业,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却是唐伯虎追求自由,人格独立,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最好方式,而且唐伯虎还将这种方式做到了极致。

这一点清高与傲骨,与李白是相似的,这首诗也有效仿的地方。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伯虎自己也说:“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甚至认为自己比李白看得更透:“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相同的意志与骨气,二人如出一辙,李白还有营营功名的过往,而唐伯虎彻头彻虎的玩世不恭,游戏人间。

这种看得开,放得下,潇洒走一回的笑傲江湖之胸襟气度,文人之中,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而唐伯虎如此集才华与个性为一体的文人,为捍卫自己的尊严与人格,宁愿书画为伴,不入污池一步,一生穷困潦倒的悲情故事,又赚足了世人的眼泪。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这样评价:“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驷以若浼,拥万卷而自荣。狂士标格,才子声名。”

有才,够惨,有气节,足狂放,这首诗里有人们对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喜欢与怜惜!


一绿浮芳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从唐寅的《桃花庵歌》中,随便挑选几句出来。一个潇洒,随心所欲,寄情田园的"风流"才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要想充分理解这首《桃花庵歌》所表达的思想,就必须回头看一看唐伯虎之前的人生经历。


唐寅,字伯虎,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并非误传的寅年寅月寅日寅时。


虽然唐寅先祖,也曾入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在宋代,明代为官。但传到他这一分支,门庭早已落没,父亲唐广德,只是经营一家小酒馆。


我们中国人常说,光耀门楣,不给祖宗丢脸。那么祖宗要是出了什么大人物,自然也是以此为荣。


所以,即便时过境迁,唐寅的心里,也还是有一股傲气。在他的诗画中,常常用“晋昌唐寅”的落款,追忆的便是唐代先祖---“莒国公”唐俭。


唐寅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24岁时,唐寅父亲去世,其后不久,他的母亲,妹妹,第一任妻子,儿子,相继去世。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到28岁时,得中应天府乡试第一,第二年入京参加会试,因为受到“徐经科场案”牵连而下狱,而后被罢黜为浙藩小吏。落差如此巨大,仿佛一下从天堂掉入了地狱。可以说,他的内心是十分失落的。愤而不去就任,跑去周游全国各地。


这之后,他便靠卖画为生,不再去贪求那些个官场名利。


在唐寅36岁那年,看中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在那里建起了“桃花庵”别院,院子四周遍种桃树,几年后,便长得蔚然成林。


此时的唐寅,有续娶的妻子沈氏陪伴,情感上并不空虚。所以整日桃花树下饮酒,作画,写诗;才能写出这首《桃花庵歌》来。


整首《桃花庵歌》强烈的传达出一个信息:我和妻子在这里,有酒喝,有花欣赏,过得像神仙一样。我才不要去当一个卑躬屈膝的小吏呢。你们笑我疯癫,我说是你们不懂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无拘无束。


千秋历史一壶酒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远没有周星驰电影中那样风光,他一生清贫,为了吃饭画画卖钱,他也没有七个老婆,至于所谓的“唐伯虎点秋香”更是子虚乌有,真实的他只有满腔不得志和“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品质。

唐伯虎曾经参加过乡试,中过解元,本可以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但因为受到了舞弊案的牵连,彻底断送了他入仕的希望。后来他看破了荣华富贵,甘愿过清贫的生活。他在一个名叫“桃花坞”的山坞中搭建了一个草庵,所以称其为桃花庵,自己为桃花庵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桃花,在世俗看来是一个香艳的词,作者却给它了新的含义,借桃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前四句通篇的桃花,正是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之中的高雅之士的形象。此外“桃”喻意“逃”,也体现出了作者想要远离世俗的纷争,不愿再去追逐名利。

全篇与桃花相对的就是车马、富贵这些词语了。这些词语代表了作者之前所追逐过的名利。在这里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了名利与清贫的关系。有了功名利禄并不一定快乐,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品质不被名利场所污浊。殊不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李白也曾经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世人都以为自己甘愿贫苦是疯癫了,夏虫不可语冰,他们又怎能理解自己呢?

结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与清贫的看法,认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宁愿苦中作乐。正因为诗歌中所表达的乐观正能量,这首诗才会被人所喜欢。


潮打的空城


桃花庵歌

明代:唐寅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 唐寅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诗歌前四句是叙事,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地区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生活的写照,这四句通过顶的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著正是对生命极度珍视的表现。

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自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通过对比,写出了贫者与富者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

接下去四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如果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来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作者认为是不可取的。

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富贵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的睿智选择,与富贵相连的必然是劳顿,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的人生,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的乐趣、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缱绻风铃


其实唐伯虎的特长是作画,诗作水平很是一般。

但是他的《桃花庵诗》却因为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里一番纵情恣肆的诵读给带火了,这首桃花庵诗如果从古诗的欣赏水平角度来看,确实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说拿不上台面,可以归入打油诗的行列。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完整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有直露、平淡之嫌。古人作诗,很在乎意境,就是诗言物而不犯物,也就是你要描述一个东西,还不能在字面上一眼就看出来,而是通过意境来烘托出那个事物的神韵。

他这首诗,文理浅白,朗朗上口,基本上是人人都能轻易看懂,近似于当前的白话文。

但是,这首诗真的一无是处吗?他要表达什么内涵?

当然不是的,这首诗高就高在他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朴实平凡,特别容易理解,让人读之神清气爽。

最重要的是他这首诗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同工异曲之妙。那就是通过优美而又浅白的语言,把那种心无羁绊、洒脱自在的情景和意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看着他粗疏散淡、逍遥自在地吟哦在桃花树下,欣赏着花儿,漫饮着美酒,纵情恣肆的洒脱,却是神仙也得不到的快活,让人羡煞。

这就是这首看似平常的诗作能传颂近千年的而不朽的生命力之所在。这首诗要表达和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场景和画面,还有一种顺其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人生态度和富有禅意的哲学思想。


谢金澎


说实话,这首诗之所以会这么出名,要感谢星爷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让这首《桃花庵诗》名噪天下。全诗为:

《桃花庵诗》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其实这首诗,就像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一样,洞察人生,看透世事。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安贫乐道,闲适豁达的人生心态。诗人主要想表达的是自己自娱自乐,自食其力,无意于官场,不争名逐利的人生态度。

什么功名利禄,什么是非成败,什么荣华富富贵,什么英雄豪杰,这些对于人生来说,一切都是虚幻;百年之后终将尘归尘,土归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首诗可以与《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对照着看,想表达都是一个意思:好就是了,了便是好。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窗外的白杨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全诗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诗的大意是:

桃花坞里有一桃花庵,桃花庵下有一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下桃树,摘下桃花换买酒钱。

酒醒后只在桃花前坐,酒醉后还在桃花下眠。

时醉时醒一日复一日,花落花开一年又一年。

只愿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而不愿在车马前低头哈腰。

车尘马足是富者的乐趣,酒盏花枝是贫者的因缘。

若将富贵和贫贱相比较,一个在平地一个在上天。

若将贫贱和车马相比较,他用来驱驰我自在悠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见不到五陵豪杰的墓冢,无花无酒只有耕种的田。

诗意赏析:

  •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四句中,诗人称自己是桃花坞下桃花庵里的桃花仙。诗人酷爱桃花,因此在桃花庵里种满了桃树;诗人嗜酒,又把桃树上盛开的桃花摘下换酒钱。像极了小农经济下的自产自销,自力更生。

  •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这四句写的是诗人居住在桃花庵里的生活常态。清醒时只坐在桃花前,醉酒后还在桃花下睡眠。就这样,日复一日,诗人时而清醒,时而大醉。而桃花,根据自然规律,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落,如此循环。
  •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这四句中表露希冀的同时夹杂着议论。诗人只愿在桃花和美酒之间度过余生,而不愿在喧闹的车马前低头哈腰。车尘马足是富人的乐趣,酒盏花枝是贫者的因缘。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归隐,并与桃花和酒为伴的决心,以及不羡慕富贵而甘愿清贫的豁达人生观。

  •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这四句中诗人把富贵和贫贱作了一个哲理性的比较,两者相比,一个在地,一个在天,天壤之别啊!然而,贫穷有贫穷的好处,即悠闲;富贵有富贵的缺点,即整日忙于车马的驱驰。是否可以看作这是诗人在自我安慰呢?
  •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都在追逐名利,而诗人却对此避之不得。有些人可能会嘲笑他,然而诗人却笑这些人看不穿。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给出了“看不穿”的原因。“五陵”指的是汉代皇陵和贵族墓冢。经历了数年之后,已经见不到五陵豪杰的墓冢,映入眼帘的只有用来耕种的田地。诗人在这里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富贵功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同过眼云烟,并非永恒;而摆脱世俗的烦扰和忙碌,极力追求自由和探求生命的真正意义才是人之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