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能考上大学,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都是不努力学习的人这句话对吗?

屈小营


我觉得水平一般的学生,努力的人不一定考上大学。不努力的肯定考不上。

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普通学生和学霸的区别就在于,学霸一般会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计划,长期计划 短期计划中期计划。而普通学生则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样子,几乎都是靠老师在推着,遇到问题也不勤思考,同类题也不举一反三。

学霸一般对于学习都有很好的独立性,而且所花的时间和成绩都是成正比的。一般那些学习好的,你看着他平常很闲,但是在你看不到的时候,你有可能在睡觉,人家有可能在奋力的学习。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才,只不过都是在默默地努力罢了。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天资聪慧的不努力也能考上好的大学,那就另当别论了[呲牙]


不搭51568111


作为经历高考、考研的过来人,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你这句说说的是不对的。


首先,努力不一定能上大学,或者说不一定能上好大学。

高中时,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努力学习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也是做了很多习题,但是理科成绩就是不好。数学、理综每次的分数都是很低,我也很纳闷,为什么我就是学不会。后来我发现,可能真的是不适合高考这样的考试,或者是我不能很好的融汇贯通,脑子不开窍。高考自然不用说,考的并不理想,分数也不高。相信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有很多是和我一样的情况,我们也曾很努力,但是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次,不努力很大概率上考不上大学。

有很多同学他们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成绩不好,到了初三、高三成绩突飞猛进。有的同学在初三、高三成绩就下降了。这种情况不是少数,这让我觉得成绩和年龄、学期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某个阶段的题目我们就是不适合做,或者那种题型就是做不来。但是,到了特定的阶段,成绩就有上去了。

这里说一下聪明这个词。很多同学是老师口中的聪明学生,如果某某某再努力努力,就可以考上某某某大学,就是说这个同学脑子不笨,很聪明,然而就是不努力学习。如果聪明而不努力,那么很可能考不上大学,因为很多东西他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做,这就和聪明没有关系了,那么白白浪费了自己聪明的基因。那些不聪明又不努力的,自然更大概率是考不上大学的。

我是武大毕业学长,有问题欢迎和我交流~~~


斯亦好


不对。事物都有两面性。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的,一般来说,不是清北的话,只需要靠努力和一点智商就可以了。努力一定要努力到对的地方,没有目的和计划的努力是瞎努力。

我们先来讲讲考大学,我们的敌人是谁。

高考,我们的“敌人”是自己

首先,大学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考上的,但绝对不是我们不努力就可以考上的。对高三学生来言,你只要缠住老师。老师,是你考上本科的保障。像我自己,我在高考前的两个月,基本上霸占了整个办公室,最后老师见我都烦,然后高考我考上了一所211学校。

只要心够狠,绝对可以,环境会有很大影响,建议要改掉以前的一些学习习惯,包括生活习惯也换一换,给自己心理暗示,重新开始。

完全可以,只要努力,分越低越好提成绩。可是要戒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

如果死不了,就往死里学,努力拼一年说不定二本也在向你招手,不过做人应该实际一点,先考出本科的成绩再继续定目标。

其次,这样说吧,没有把握住高考的孩子们不能说不努力,但一定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努力。

身体喜欢随大溜,意识却渴望不平凡

高考作为一个大型的人才选拔手段,它考查的不仅仅是人的智商,还有一个人的一些其他品质,比如努力,静心,灵活,综合等等。单纯靠智商上一所好的学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还记得老师和我说过:“我教了近三十年的书,也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不努力学习就能考好的学生。”后来我就懂了,因为,高考不是赌场,试题中设计的那些坑都是给那些在学习上不扎实耍小聪明的学生准备的。所以一定要学会坚持,有意义的坚持。

• 第一原则:学会舍弃,人的时间有限,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

• 第二原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

• 第三原则:根据内容安排时间。只要面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为什么呢,因为看书和背书的时候很容易走神。

那么,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用来做题。

• 第四原则:注意适当的休息。在高三阶段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一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多挤出来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与睡得好休息得好的6个小时的学习效率相提并论的。

最后,希望对题主有用。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抱有必胜的信念。没有考上大学,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没有努力到对的地方。一定要有目的和计划的努力,这样才能让努力得到回报。


茹萱的日常分享


这话太极端了。

先看前半句:努力就能考上大学。现在大学的录取门槛比较低,只要肯努力,上个一般的专科绝对没有问题。而且笔者身边还有不少专科毕业,但工资拿的比本科生还高的。

再看后半句:考不上大学就是不努力的。不说大道理,给你举个我高中同学的例子:他平常成绩都是班上前五名的,结果高考发挥失常,连二本分数线都没有达到。复读后再战,第一次还是紧张,结果还是不理想,二战还是没有达到一本线(心理素质确实太差),等到三战高考才顺利进入一所211。所以考不上大学,不仅仅只有不努力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关系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影响、考场心态、临时发挥多多众多因素。虽然我承认是否努力是最重要的,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笛子007


努力就能考上大学?

未必!

考不上大学的人都是不努力的?

也未必!

说说努力这件事儿吧。

在当下考大学给人一种并不太难的印象,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城市里,从早教开始,再到幼儿园,再到“噩梦模式”的小学、“地狱模式”的初中无论是各种兴趣特长还是文化课补习,又或者是择校、学区房……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只靠努力就足够的了。

而能上高中的学生,除了最优秀的那部分人之外,你说谁比谁差多少?

重点高中本科率95%以上都不是新闻了,但是有人留意过普通的高中吗?

见过全校考上本科只有个位数的高中没有?我见过,后来这所学校都不好意思直接收“普高生”了……而即便是当下,普通点的高中本科率不到30%的依旧有很多。

那些70%的学生都不努力吗?

这还只是城市。

农村呢?贫困地区呢?

很多的努力其实真的比不了用钱砸出来的成绩,问题是如果面对的是“钱+努力”组合时,这种差距的劣势就更明显了。

影响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有很多,除了自身的之外还有外部诸多影响,比如家庭教育环境,比如他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比如他的生活条件,精神丰富程度……

太多的因素都会影响成绩的!

所以仅仅只是“努力”对有些人来说会够,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不够的。

所以,“努力”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但是它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条件——尽管这个条件占比确实很大。

但是如果有人认为不成功就一定是不努力,那么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

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985、211、双一流是大学,一本二本是大学,高职专科也是大学!

全国每年高考1000万人参考,本专科总共要录取约800万人!


如果这都考不上大学,的确是没努力过!


你们查查许多省的录取分数,高职、专科录取分数之低,令人惊讶!

最近某年,某省级考试院公布的专科录取线140分(只算 语数外),最后实际录取结果公布时,甚至还有几个学校降分录取,实际录取分低至110分!


三科,总分450分,只需要考110分!每科考37分,按百分制换算,大概就是每科考25分!


各位,如果每科25分都考不到,敢说自己努力了么?!


嗨老师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就问题本身而言,其中的逻辑关系底层关系完全没说清楚。这是基本的逻辑问题。

其实第二句话是第一句话的“逆否命题”,我来解释一下基本的概念。

我来解释一下,比方说:

原命题为:若a,则b;如果努力,就能考上大学。

逆命题为:若b,则a;如果能考上大学,就是努力了。

否命题为:若非a,则非b;如果不努力,那就考不上大学。

逆否命题为:若非b,则非a。如果考不上大学,那就是不努力学习。

1、否命题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对于两个命题,若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互为否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叫做它的否命题。就如上面所说---原命题为:若a,则b;否命题为:若非a,则非b。

2、如果两个命题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互为逆否命题。命题的否定只否结论。原命题为:若a,则b;逆否命题为:若非b,则非a。

一个命题为原命题,则和它互为逆否命题的命题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如果原命题成立,逆否命题成立。逆命题和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如果逆命题成立,否命题成立。

在我的一些文章和专栏中,我多次提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其实是错误的。语文教育更多的是在教言情而不是教逻辑。语文只是工具和符号,理解别人思维中的逻辑。

数学更是到了一定程度都是大量做题,却没有思维和对数学规律的学习,更进一步把抽象的数学公式转换为图像认知的形。什么意思?就是看到一个公式,立马能把这个公式在数轴上的图像在脑海里面浮现出来的能力,如果那个老师这么教育孩子让孩子练习过,数学函数那一部分的所有题目,基本没难题。

把上面问题进行分解以后,看起来是不是比较明白了一些。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这个命题本身成不成立的问题。有些逻辑关系是不能称之为命题的。

命题本身成立的条件

同样的,看到这个具体问题,就要转化到他的逻辑上面去。我们先来看看假设这是个命题的话,原命题是否就正确。

其实这是个充分、必要条件的问题和因果关系及相关关系问题。

我们先来看原命题:如果努力就能考上大学。这个逻辑关系成立吗?

首先,考上大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努力是一个方面。努力是考上大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还可能跟学习方法有关。通俗点说,就是考上大学需要努力、需要学习方法、需要健康的身体这些总的条件,但努力只占其中的一个因素,有可能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努力方向不对,那就是南辕北辙,跟大学无缘,这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努力是考上大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合起来就是努力是考上大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造成这种认知偏差、逻辑混乱的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包括父母和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考上大学,你就能挣很多钱了”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具备因果关系,只能说有一点点的相关关系。

第二句话“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都是不努力学习的人”这句话其实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我们前面说过,原命题如果是真的,则逆否命题也为真。原命题跟你逆否命题是相等的。

但是,我们前面分析了,原命题本身就不成立。所以,第二句话本身也没什么意义。

同时,原命题成立,逆命题和否命题不一定成立的。比如:

原命题:若吃多了,则肚子胀;
逆命题:若肚子胀,则吃多了;
否命题:若没吃多,则肚子不胀;
逆否命题:若肚子不胀,则没吃多;
原命题是正确的,所以逆否成立。
但是逆命题和否命题不一定成立,肚子胀也许是水喝多了。
我们要知道,原命题真,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未必真;原命题假,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未必假。

由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如果有些问题比较迷惑。要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如果直接证明有困难或太繁时,我们可以证明他的逆否命题是否为真。这也是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办法。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前提是要判断这是否具备命题的条件。


隐者有言


你好,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首先努力能不能考上大学?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自我比较:努力的你肯定比不努力的你成绩要好。但是有没有好到可以考上大学,这要看资质。近年来大学扩招,上大学的比例也高了,通过自我努力就能实现大学梦的人多了。但是三十年前,真的不是你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当时我的很多同学学习都很吃苦,但一而再、再而三的与大学失之交臂。八年抗战也不乏其人,最后黯然转而去走招工、参军、自谋职业的道路。那么第二个问题考不上大学的人都是不努力学习的人吗?如上所说,一部分人努力考上了大学,还有一部分人努力没有考上大学。总之,就个人而言,努力的你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不努力的你。而就环境而言,努力的你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还要看国家的招生政策。加油加油!


织毅


在同等的家庭资源的条件下,我们的确是要靠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和付出的努力程度。

为什么说在同等条件下呢?其实我们有很多人会想到在目前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是不均衡的那么一些优质的高中和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地区。他们拥有最优秀的老师和学校,所以在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把控上也更加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提高。那么自然,在高中升学率上就会比较的高。

加上有些孩子出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那么因为家庭条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给孩子提供教育环境和机遇。比如说有些孩子就算学习能力和技术上有些差,但是有些父母可以请一个最好的老师或者是去报很多辅导班,给孩子补习功课以及各项提高学习的方法等等。

但是有一些家庭资源不好,或者是一些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地区。那么父母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这样好的保障和资源,那么自然孩子就算能力比起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稍微好一点,但是可能在最后高中升学率上也不一定比他要好。

所以我们只能在同等条件下去比较孩子们的努力和最后成绩的一个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基础和努力决定一个人能否考出一个好成绩。因为不努力的人,基本上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非常迷茫,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目标。


思维数学小课堂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如果放在20年前,那种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可能还有点道理但也不全对,毕竟有些人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等因素而不能上大学的,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而考不上大学的或者是不能考大学的和努力与否无关,不能用考上考不上大学来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考不上大学的人不一定不努力,努力的人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原因很多,单纯的从努力的角度说,应该说:通过努力可以比那些不努力的考上更好的大学。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毕竟现在想上大学有很多选着,省属大学,部属大学,民办大学等等,不太努力也能上大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