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學會「正念冥想」:一位天才心理學者的切身分享


5分鐘學會「正念冥想」:一位天才心理學者的切身分享

橙全心理

我是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到正念的。當時還只是一種非常小眾的冥想方法,在美國也遠遠稱不上流行。 我的師兄,現在在北大心理學院任教的劉興華教授,是國內第一批從事正念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第一次聽到正念這個詞,就是在跟他閒聊的時候。 那時候沒有覺得這個東西有多麼了不起,只記得他隨隨便便提了一句,我們問:「能不能感受一下?」他說:「好,我們感受一下。」然後就開始了,沒有刻意雕琢的環境或環節。 我就在那樣的隨意中,第一次踏入正念的門。

時至今日,正念冥想變得越發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好像是一種帶有宗教氛圍的,需要莊嚴對待的儀式一樣。每人一張瑜伽墊,一個蒲團,這是最基本的。還要有佈置整潔的精舍,安靜不受打擾的時間,如果能焚香沐浴,自然更好。

正念也被渲染得神乎其神,無所不能。喬布斯和馬雲都是在正念時得到的靈感,也有人用正念治好了幾十年未曾療愈的頑疾。這是一種源自東方的,古老的神秘智慧(有趣的是,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都很迷戀「東方」這個詞背後的神秘感)。

人們一邊練習正念,一邊聆聽來自靈魂深處的神啟。 但我天生不容易受這些「神秘體驗」的影響。我也不相信它的目的只是為了創造一些玄之又玄的體驗(如果只是如此,它跟嗑藥有什麼區別?)。

我更願意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正念是什麼。 所謂正念,在我最初的體驗中,就是靜靜地坐著,坐著,坐著……覺察自己的呼吸。 如此而已嘛。 要說放鬆,當然是放鬆了一點,可能對健康有好處吧。但深呼吸不就是能讓人放鬆嗎,這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久坐不動,也沒那麼舒服…… 就我個人而言,常常會冒出很多負面的感想。腿坐久了會酸,屁股會痛。身上會發癢,老是忍不住剋制自己撓一下扭一下的念頭。比起身上這些感覺,心裡的想法也許更為煩躁,也更為層出不窮:「坐在這裡有什麼意義?」「幾點了?」「我明明有那麼多事沒做,卻在這裡呆坐!」 並沒有什麼神奇的體驗,仍舊是一地雞毛。

也許是我缺少正念的慧根? 一種自我懷疑的念頭油然升起。尤其再看身邊其他人,端坐時是那麼沉浸,那麼肅穆,那麼放鬆。我感到很羞愧:難道只有我是這樣的一個俗人? 我要怎樣才能進入「正念」的境界呢?

2013年,正念減壓項目的創始人,美國麻省醫學院的卡巴金教授來中國。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的回答讓我很震動。他說:你這樣就是正念了。 我愣住,以為他是在隨便敷衍。 我說:正念不應該是很深層的內在體驗的嗎? 他說:正念沒有什麼「應該」的樣子,正念是「本來就是」的樣子。 啊,像廢話一樣的真理。但我還是沒有想通。

我問:我平時生活也是這樣的啊。為什麼現在這樣就是正念,平時就不是? 卡巴金說:平時我們很少覺察。 「覺察」這個詞,他一直掛在口頭。聽起來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但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覺察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沉浸在我那些庸碌和瑣碎的同時,帶著覺知,去觀察【我】的那些庸碌和瑣碎。 對啊……這就是「我」! 很煩躁?但這就是我啊。 很難過?這就是我啊,我就是難過啊! 對自己很失望?這也是我啊,我沒法不失望啊! 那些煩躁的,不安分的,不斷湧動的心念,就是「我」這一刻如實的樣子。 沒有好不好,該不該,它就是本來的樣子。 當我看到這一點,反倒可以安靜下來。 這是我自己練習正念的體會。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正念感興趣,這是一件好事。但他們希望通過正念練習,「達到」某種更好的狀態。而我想說,這種希望剛好不在正念裡。

正念就是現在,就是此刻,就是自己如實的模樣。 可以不用特意焚香沐浴,去追求一種正念的狀態,只要回到此時此地,看到自己這一刻在幹什麼,想什麼,感受什麼,頭腦裡湧動著多少雜念,包括自我懷疑,包括對當下的不滿……那麼,這一刻已經就是正念的狀態了。 聽上去並不難,對嗎? 難就難在,我們都太想擺脫當下了。

我在人生實驗室裡加入了正念訓練,每天兩場。每一場幾乎都是爆滿。我們請到的老師叫賈坤,他是一個非常有禪宗氣質的正念練習者。有時候他會說一些看似奇怪,但很有深意的話。參加實驗室的學員,經常記下他的「金句」。 有一天他寫了一篇文章,說正念沒有那麼高深,學會一個字就夠了。 是什麼字呢? 他說:就是「哦」。 「哦」的一聲,就是覺察。 哦,我看到了——很溫和。 這樣一來,正念就可以運用在生活的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場景。等車的時候可以正念,排隊的時候可以正念,做PPT的時候可以正念,健身的時候也可以正念。任何時候回過神來,看一眼自己的狀態,都可以說一聲「哦」。 哦,我剛剛走神了。哦,我的胳膊有點痠痛。哦,我又在懷疑自己能不能坐得住了。哦,我又在懊惱過去了。哦,我開始擔心明天了……覺察到這些,就很好了。

把自己當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時不時地看一眼自己,帶著接納,帶著慈悲。不必指責,更不必疾言厲色(當然了,如果非要自責也只能隨他去,哦,我又對自己不滿了……)。 這樣堅持做下來有什麼好處?放鬆身心嗎? 我說不清。但我覺得生活中每做一件事都用來追求某種好處,這種狀態好像也不太對。生活當中好東西已經夠多的了,就當是暫停片刻吧,不提供新的刺激,也不抹殺過去的經驗,只是看看事物原本的樣子。這樣,也算是一種意義吧。 但正念真的只是如此嗎?會不會太膚淺了? 哦,我剛剛又在懷疑了。 (轉自李松蔚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