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笔下的——浚县天成、圣功桥

宋 范成大

一冈邑屋旧河滩,却望河身百里间。

涌土涨沙漫白道,天成桥石在高山。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范成大出使金朝时,当时金朝都燕京(今北京)称金中都,经过浚州,感怀旧迹,作诗《天成桥》《旧滑州》。诗中悲切长吟:“一冈邑屋旧河滩,却望河身百里间。涌土涨沙漫白道,天成桥石在高山。”又叹:“大伾山麓马徘徊,积水中间旧滑台。渔子不知兴废事,清晨吹笛棹船来。”

在浚县大伾山东北,曾有两座小山,一曰紫金山,一曰凤凰山。大伾山、凤凰山、紫金山“一”字排开。 政和四年(1114年)十一月,督水使孟昌龄上书奏议:“导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桥。”他提议,引黄河水,使之通过大伾山及东北两小山(紫金山、凤凰山),使其分为两股,在下游合二为一。以三山为桥墩修筑浮桥,将“省费数十百倍,宽河朔诸路之役”。朝廷喜而从之,任命孟昌龄为督水监,征集黄河两岸民夫数十万人,并于浚州大伾、凤凰、紫金三山间建浮桥两座。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建成跨越大伾山、凤凰山、紫金山三山的浮桥。该桥为两段,徽宗赵佶下诏赐名,大伾山至凤凰山段的浮桥曰天成桥,属浚州;凤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桥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

 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南下,位于浚州的天成、荣光二桥为黄河上的要冲,北方之门户,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十二月,金军渡黄河攻打汴京。宋廷内侍梁方平率军镇守黎阳津(浚州黄河渡口)。坚守黄河天成、圣功二浮桥,以拒金兵。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分两路直抵浚州;另攻打浚州。梁方平率兵驻守在黄河北岸,见金兵至仓促奔窜。部将韩世忠力战金军,杀出重围。何灌见势不妙,溃退黎阳津。天成、圣功二浮桥化成了灰烬。战后金人复建浮桥。南宋文人周麟之出使金国,行至浚州境内,作《渡浮桥》感叹:“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断千古浮。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断处龟跌出。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几十年后,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经过浚州,感怀旧迹,作诗《天成桥》《旧滑州》。诗中悲切长吟:“一冈邑屋旧河滩,却望河身百里间。涌土涨沙漫白道,天成桥石在高山。”又叹:“大伾山麓马徘徊,积水中间旧滑台。渔子不知兴废事,清晨吹笛棹船来。”  

南宋诗人笔下的——浚县天成、圣功桥

范成大像


南宋诗人笔下的——浚县天成、圣功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