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有什麼區別?

表哥慕容復


長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叫庶長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嫡長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舉例來說,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長子。嫡長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繼位順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變才能上位。

還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標,他是嫡長子。既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在明朝歷史上,朱標的儲君地位最穩固。跟朱標一樣情況的還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個兒子。他是長子、嫡子、嫡長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儲君身份穩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愛新覺羅胤禔,他是康熙長子(其實也不是長子,只不過前面的四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廢太子胤礽是嫡長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長子。康熙帝其餘的兒子,都不是嫡子。所以當胤礽被廢后,儲君之爭就亂套了。大家都覺得有戲,於是便演變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奪嫡”。

又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是劉肥,比劉邦的嫡長子劉盈出生的早。儘管劉邦非常喜歡劉肥這個兒子,然而嫡庶有別,劉邦再喜歡他,劉盈不死,劉肥也沒有資格繼位。


以上舉例,基本上就是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大致情況。那麼,長子、嫡子、嫡長子具體有什麼區別呢?

籠統來說:嫡子都有繼承權,不管是不是嫡長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繼承順位要低於嫡長子。庶出的兒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沒有繼承權。但也不絕對。若家族當中沒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繼位。

說到這裡,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個。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這情況叫“平妻”。


這種“平妻”所生的兒子,也稱為嫡子,所以有時會產生“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在這種情況下,平妻所生的嫡長子,地位要低於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長子,並不能與原配所生的嫡長子完全對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後,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兒子也應該被視為嫡子。但是小妾在沒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兒子,依然要被視為庶出,不能“子憑母貴”。

比如說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說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為他是嫡長孫。其實並不是,朱允炆並不是朱標的嫡子。因為史料上記載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為太子繼妃;

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呂氏後來被扶正,他也一樣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繼承順位也要低於朱標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這就是禮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與朱允炆是不是嫡長子沒關係。朱元璋考慮的更多的,還是外戚的問題。(朱允熥的母族太強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爺是藍玉)



總的來說,嫡長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於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爵位和財產的權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長子與其他兒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內)的權力地位有著極大的差別,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具有優先權。

優先權的表現形式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嫡長子及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這一系子孫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兒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長子不在了,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的繼位順位也高於其他兒子。不論是嫡子還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離婚,續娶的正妻叫做繼室或填房。繼室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繼承順位上要優先於繼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兒子,然後被扶正成為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正妻之後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妾侍的時候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高低來決定。


Mer86


所謂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是生他們的母親的地位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古代時興一夫多妻,有錢的人娶了許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們俗稱的大老婆),拿到現在來說就是領了結婚證的人,古時候有錢人多娶大戶人家的小姐來做正妻;納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這些人地位較低,拿到現在來說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於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後來再取的正妻叫繼室、填房、續絃,她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優先於繼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優先於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兒子,然後走了狗屎運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正妻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妻侍時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起決於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地位,


其家產方面,在唐代以前,長子(庶子)和嫡子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後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後家產就慢慢變成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與祖產是嫡長子的。

遺產君


“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也叫“嫡妻”,與庶妻相反。我們先用漢高祖劉邦來舉個例子:劉邦還是熱血青年的時候與情婦曹氏,偷偷的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取名劉肥,是劉邦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劉邦的“長子”。由於劉邦當時沒有娶曹氏為妻,所以,曹氏沒有名分。他後來明媒正娶,光明正大的娶了呂后為妻子。所以,呂后就成了劉邦的正妻,而曹氏只屬於偏房(妾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老婆。

正妻所生的兒子統稱為“嫡子”,呂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劉盈,他就是嫡長子。不過呂后只生了一個兒子,如果他再生一個兒子,就是嫡次子,然後以此類推。曹氏雖然給劉邦也生了第一個兒子,且比呂后還早。但是,曹氏與劉邦未婚生子,兩人沒有正式結婚,都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所以,他的兒子叫庶子,劉肥也就是庶長子。

如果還不懂,我們再簡短的說一下:在古代,某個男人,娶了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就稱作“嫡子”,長子就是嫡長子。如果他再娶了一個老婆,那麼這個老婆生的兒子就稱作“庶子”,長子就是庶長子。所以,長子就是妻子或者妾所生的第一個兒子,都叫“長子”。正妻所生的兒子,統稱為“嫡子”,嫡子當中的老大叫“嫡長子”。

古代最早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兄弟之間,因為爭奪財產而自相殘殺。到了周朝,周天子因為兒子眾多,他不可能把天子之位傳給所有的兒子。為了避免兄弟相殘,就按照前朝《宗法制》,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實,就是把“一夫一妻”劃歸為“一夫一妻多妾”。也就是說,男人只能一個正妻,但是可以多個妾。正妻所生的兒子,被稱作“嫡子”,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嫡長子可以繼承天子之位。如果,嫡長子死了,有兒子的就由嫡長孫繼承。如果,嫡長子沒有兒子, 就由嫡次子繼承。如果,正妻只有一個嫡子,也沒有孫子,那麼就可以在庶子裡面尋找繼承人。按照順序,最年長的庶長子繼承。

比如劉邦的嫡子劉盈死後,按理說該庶長子劉肥繼承,只是劉肥死在劉盈的前面,所以與皇帝之位擦肩而過。說白了,古代一夫多妻,就是害怕正妻沒有兒子,斷了後。所以,讓妾室來彌補這一個空缺。古代皇帝都是這個樣子,如果皇后沒有生兒子。要麼被廢掉,要麼從庶子當中領養一個作為繼承人。在我國曆史上,皇后沒有兒子,一般逃避不了被廢掉的命運。所以,做皇后沒有兒子也很悲劇,不過很多朝代都不按套路出牌。皇后也有可能被廢,庶子也可能成為嫡子。比如漢景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嫡長子是劉榮,劉榮本來做了太子,結果薄皇后被廢,劉榮也跟著被廢。王娡成為漢景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漢武帝劉徹的母親。


謀士說


我們知道,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只有一個妻子(或者說夫人),但可以有幾個妾,妻子的地位是僅次於丈夫的,而妾的地位遠低於夫人的,古代一般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妻子基本都是家世比較好的,而妾就不講究了。

大家都看過以前的古裝劇,裡面有嫡長子即位,當皇帝駕崩的時候,為什麼其他的孩子不能接這個位置呢,原因就是妻子的地位等級不同,有正妻,便是後,然後才是眾多的妃子。

古人把兒子的地位排位年長的說話分量重,地位也重,不過要是嫡系,庶出是沒有一點繼承皇權可能性的。裡面還有很多排前面的大皇子,大嫡次子,這些都分成太子,親王,郡王,世子,才有了三六九等的諸侯之類的爵位。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於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舉兩個例子:

(一)劉邦的兒子為例

劉肥是劉邦的長子,是曹氏所生,所以是庶長子,而劉盈是劉邦的第二個兒子,是妻呂后所生,是嫡子,更是嫡長子,劉邦死後,是由嫡長子劉盈繼位的,不過他對劉肥也不錯,封了他做齊王。

(二)曹操的兒子為例

曹操家族,長子是曹昂,不過英年早逝,沒能繼承父親的位子,然後又是曹衝,不過也是英年早逝,這兩個都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之後才到了我們所熟知的曹丕,他是文武雙全,後來在宮廷角逐中取得了父親的繼承權,而最有文采的便是曹植小兒子了,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就是他寫的。

據說他能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這份文學功底歷史上也沒有幾個詩人能達到文思泉湧這個層次啊。不過魏文帝照樣是曹丕,這樣的帝王,在稱帝之後對家族的眾多弟弟們都是一個打壓啊,不過還是留了弟弟們的活路,沒有趕盡殺絕,這還是有仁義的。

所以在古代,皇帝世家大族裡面兒子們的紛爭是很強的,每天都在勾心鬥角,而他們的媽媽們,從皇后正一品到從一皇貴妃,然後再是庶一正二庶二之後這麼排下去,所以說後宮佳麗三千我偏偏獨寵你一人,有這個能力的自然是皇后和排名靠前的幾位,那些兒子的地位也跟著媽媽們的地位從大到小開始排列了。

這些地位不同的標誌還是由於皇帝本人的喜歡,還是圍繞著帝王來變化這些等級,有正室,有側室,還有平室,皇帝喜歡誰誰就能立後,所謂母憑子貴也對,子憑母貴也沒錯,這樣的封建帝制是這樣的。

那我們來看看民間的狀況,就是大老婆【妻子】,姨太太排位了,孩子就是嫡長子,嫡次子,庶出之類的,也有這樣類似於帝王家族的分類,畢竟古代的大戶人家一名成功男性身上有一些女人追隨是很正常的,因為本人養得起。

現在的社會其實也存在著這些,離婚前的正室的孩子和離婚後再婚迎娶的等級排位就不一樣了。

另外有幾種比較特殊的情況,一般來說一個夫只有一個妻,但是妻子可能會過世,那麼這個夫就可能迎娶新的妻,或者將原來的妾扶成妻,那麼一夫前後會有多個妻,那麼新妻的兒子也為嫡子,而且前面的妻的嫡子是要勝過後面妻的嫡子的,因為是再娶不是原配吶。

說到這裡,還是認為現在的情人一堆老婆一個的名流圈還是有歷史根源的,出軌都成了常事,不過我們老百姓還是提倡一夫一妻,遵循從一而終是最好的,這樣我們這些男同胞競爭女性的壓力就小了很多呀。

關注我@烈焰糖糖品歷史,我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乾貨、問答,大家暢談歷史,談古論今,以古鑑今,提升硬核實力,增強社會競爭力。

烈焰糖糖品歷史


要講清楚這三者的關係,需要先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與平時常常提及的三妻四妾不同,古代實行的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大家庭的內部由女主人說了算,其他妾室地位都比較低,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就分出了高低貴賤。

正常情況

女主人所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其他妾室所生的兒子稱庶子,這是由他們母親的身份所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

長子則直接根據年齡劃分,所有兒子中年齡最大就成為長子,這樣嫡長子就很好理解了,既是嫡出,又是長子。

特殊情況

以上的正常情況下的身份劃分,但實際中常常存在很多特殊情況,例如女主人去世了,男主人另娶新人,這由如何考慮呢?

這又需要分為兩種情況考慮:

1.原來的正室有子女,那麼嫡長子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因為後娶的女主人相當於原來女主人的妹妹,所以她所生的兒子是嫡子,但不會是嫡長子。

2.原來正室無子女、已死亡、被廢,這時候後娶的女主人可以說完全取代了原先的女主人,其所生的兒子都是嫡出,年齡最大為嫡長子。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沒有迎娶新人,而是扶正妾室,那妾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孩子是嫡子還是庶子呢?

答案是:扶正之後所生的還是為嫡出,扶正之前的所生的孩子依然是庶出。

但其實這種情況很少,主要是考慮到妾室的出身問題,男主人考慮到家族等原因,並不會因為喜歡就將妾室“轉正”,有的朝代甚至直接明令禁止“以妾為妻”。

例如唐朝的法律就直接規定將拿妾當妻子需要服刑一年。

嫡庶和長幼的區分,往大了說,代表著封建社會宗法制度下的等級劃分;往小了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具體產物。

總結

長子、嫡子和嫡長子這三者就是封建社會特有的產物,將大家族中子女的各種情況進行了細分,從年齡和出身兩大方面來劃分地位。

我們並不能簡單通過好和壞來評價,但由一個需要注意的事實就是,與其說嫡長子的地位和身份來源取決於母親,倒不如說源自於孃家背後的勢力。

因為古代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正室的家庭背景和丈夫相差無幾,嫡子或者嫡長子身份的高貴是兩家實力的結合與延續。


正一品貴妃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決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就造成,一個家庭裡面,可能有眾多的兄弟,而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親。將來男主人去世,家族遺產的繼承,將成為一個大問題,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遺產,如果沒有嚴格的繼承法規定,將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殘,嚴重削弱家族勢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個,所以必須採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繼承秩序。


如何區分嫡庶

舉個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別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個兒子,分別如下,數字為兒子們出生的順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這十個兒子中,因為B是嫡妻,她所生的兩個兒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兒子們都是庶子,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簡稱“大人”,小宗之人簡稱“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長者,所以叫嫡長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長者,所以叫長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長子。

繼承優先權問題

按照宗法制規定,大宗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且嫡長子優先。所以B2和B6有繼承權,且B2優先,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剝奪繼承權後,才能成為第一繼承人。


如果沒有嫡子怎麼辦?兩個辦法,一個是由庶長子作為第一繼承人,另一個辦法是,從庶子中選擇一人,過繼給嫡母,變身嫡子。

比如,呂不韋的“奇貨可居”,運作嬴異人成為繼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華陽夫人無子,把嬴異人過繼給她,嬴異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別

從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間很重要的差別就是,嫡子有繼承權,庶子沒有繼承權(除非沒有嫡子)。

實際上,嫡妻和庶妻差別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質上只是主人的財產,連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將來會很慘,主人去世,繼承遺產的兒子可以將她趕出家門,甚至當禮物送給別人。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經常會出現奪嫡的情況,實在是地位差別太懸殊了!

這個制度的設計者,就是我國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設計這個制度,就是為了永保大宗勢力的長期優勢行。

嫡長子繼承製的利弊

這種人為劃分嫡庶的制度,對我國的歷史影響深遠,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嚴格界定了繼承順序,有效避免因為繼承權,導致的兄弟相殘。


最大的弊端就是,規定太死,第一繼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選,甚至是最混蛋的一個,也只能按方抓藥湊乎用,導致國家治理出現問題。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儲方式,取代嫡長子繼承製,才部分解決了這個難題。


尋根拜祖


  • 長子:男人的第一個兒子。
  • 嫡子:男人正室所生的所有兒子。
  • 嫡長子:男人正室所生的長子。

在古代,一個男子是可以娶不止一個妻子的,這樣一來就很容易造成家庭之間的紛爭,比如男子死後家中財產的繼承問題。

為了儘可能減少家庭內部鬥爭,古人就想到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方法,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出生之時就已經決定了他的地位和身份。


  • 先來說下長子吧,長子就是男子擁有的第一個兒子。第一個孩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男子娶的正妻,也叫做正房,由她們所生的長子便是嫡長子,這也就是說嫡長子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必須是家中出生的第一個孩子,2必須由正妻所生。此外,凡是由正妻所生的男孩子都可被稱為嫡子。所以他們之間最明顯的就是身份上的不同。


  • 古代是有著嚴格的尊卑觀念的,在大家族裡生活的人,一出生基本上就已經決定了你今後的走向。嫡子有著嫡子的要肩負的使命,庶子也有著他應該承擔的責任,他們從小的學習方向也是不同的。
  • 就拿古代的帝王之家來說吧,凡是被封為是太子的人,從小要學習的內容就是關於如何更好的管理這個國家,而其他的皇子則是學習怎麼樣去做一個賢臣。


  • 太子是被認定將來繼承皇位的人,會和皇帝一起提前學習批閱奏章,會代表皇帝去祭祀祖先,當然他也會享有其他皇子所沒有的特權。最近新播出的電視劇《鶴唳華亭》中,皇帝對太子和其他兒子的態度截然不同,其實這也是對未來繼承人的一種鍛鍊,因為帝王而言,太子是先臣子後兒子。所以說他們要面對的以及要學習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長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嫡長子和嫡子都是嫡子。

在古代,身份就象徵著地位,嫡子和長子相比的話,還會是嫡子更勝一籌,因為嫡子不僅代表的是正房之子,還有的是他母親背後的勢力。

  • 一般來說身份尊貴的大戶人家的小姐都不會屈尊做妾,妾室其實是有低人一等的含義的,在家中要被主母所管制,在外交際時也只會和同樣做妾的人來往,因為正室對此是瞧不上的。不過如果庶子成為長子的話還是要好過其他庶子的,畢竟是父親的第一個孩子。嫡長子的話,可以說是集合了所有的優點,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地位更是不同凡響。總的來說它們的順序是:嫡長子>嫡子>長子。

  • 再者,在他們父親去世以後,會進行財產的分割,這時候嫡子就佔有了很大的優勢,按照傳統來看,他們父親生前的爵位官職都是要就給嫡子進行傳承的,如果這戶人家中有嫡長子的話會是由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就是由嫡子繼承,長子雖然是父親的第一個孩子但是庶子所以沒有繼承的資格,只不過在財產劃分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優勢。家中有多個嫡子的話,就由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嫡子繼承。

在這裡我所說的嫡長子是廣義上的解釋,其實嫡長子也可以理解為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嫡庶之分的區別要大於長子,也就是說相比之下嫡子比庶長子更加尊貴。

  •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淺了。嫡子,庶子,長子的區別已經沒有那麼明顯了,像清朝時期順治,雍正,乾隆,康熙等均不是嫡長子,也不是長子卻依然繼承了皇位。
  • 還有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後改變自己生母是誰的事實。

這也就是說只要你有能力繼承家族財產,就無關乎是嫡子還是庶子,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實力顛覆現狀。


小姐姐講史


古代王公貴族,富貴人家有一妻多妾,或者三妻四妾。而只有第一個明媒正娶的才是正妻,或者說嫡妻(也稱為結髮妻子、元配、原配、大老婆、正房),而與正妻相對的就是平妻(也稱偏妻、偏房、側室、庶妻、妾、小老婆)。而這些大小老婆生的兒子就對應有嫡子,庶子的區別。

嫡子:正妻生的所有兒子

指的是正妻生的所有兒子,比如隋文帝娶了獨孤皇后,因為楊堅特別喜愛獨孤伽羅,所以兩人年輕的時候相約不納妾,就不會有嫡庶之分,兩人生了五個兒子,都是獨孤皇后所生,都是嫡子,分別是長子房陵王楊勇(廢太子),次子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三子秦王楊俊,四子蜀王楊秀,五子漢王楊諒。這5人都同父同母的兄弟。

當然還有李淵和竇皇后生的4個兒子,也是嫡子,分別是隱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後為唐太宗),三次衛懷王李玄霸(《隋唐演義》李元霸的原型),四子齊王李元吉。

嫡長子:正妻生的大兒子

楊堅的嫡長子是楊勇(廢太子),後來太子之位被廢,次子楊廣變成了太子;李淵的嫡長子是隱太子李建成,後被次子李世民射殺,太子之位落到李世民手裡。

長子:最大的兒子,如果正妻生的就是嫡長子,如果不是正妻生的就是庶長子

因為娶的正妻還沒生育,或者開始納妾了,娶了小老婆了,而妾和平妻反而先生了兒子,這個大兒子的身份就是長子。

比如劉邦開始的時候遊手好閒,跟村裡的寡婦私通生了長子劉肥,就是長子身份,但是後來劉邦又明媒正娶了大家閨秀呂雉,呂雉生的劉盈,是嫡子,繼承權在嫡子手裡,而且呂雉只生了劉盈和妹妹魯元公主,劉盈是唯一的嫡子,劉邦的帝位由劉盈繼承,就是漢惠帝。

而長子劉肥並沒帝位的繼承權,被劉邦封為齊王。

還有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因為皇太極的皇后博爾吉特.哲哲沒有生兒子,只生了女兒,所以皇太極就沒有嫡子,所有兒子都是庶出的。這個時候長子就有了繼承帝位的權利,但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掌握了近一半的兵權,也出來爭帝位。豪格和多爾袞互不相讓,女真人差點內鬥。

這個時候,皇太極的另一位身份尊貴的皇子出場了,就是九皇子福臨,福臨雖然不是長子,也不是嫡長子,但是他母親大玉兒(後來的孝莊太后)是皇后哲哲的侄女,都是蒙古科爾沁博爾吉特氏出來的,算是半個嫡子的身份,經過兩位博爾吉特氏娘娘的多番運作,最後皇九子福利得到了帝位,就是順治皇帝。

帝位繼承權先後順序:嫡長子-》嫡子-》長子,只有在嫡子都缺失的情況下(或沒有,或夭折,或廢黜),長子才有繼承的機會

從帝王繼承權的優先權來看,先是嫡長子立為太子來繼承帝位,如果嫡長子沒了,就是嫡子中的次子,三子.....依次來當太子的位子。所以我們看到,為了爭奪繼承權,也就是太子的位子,雖然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爭奪起來也是毫不手軟的,楊堅的次子楊廣弒兄,殺了楊勇,當上太子,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親手射殺嫡親大哥李建成,將嫡長子搞沒了,就獲得帝位的繼承權。

可嘆隋文帝楊堅還對獨孤伽羅說:“歷來皇位競爭,血腥無比,殺伐不斷,就是因為不是親兄弟,有嫡庶之分,如今我們5個兒子都是我們兩人生的,他們應該不會互相殘殺了”。結果楊廣為了帝位,弒父殺兄,嫡子之間不爭位鬧成了千古笑談。

帝王家的皇子之間爭奪的是太子,帝王位子,而一般諸侯士大夫家兒子繼承權就是爵位了,至於商賈之家兒子們繼承的主要就是財產了,其先後順序也是嫡長子-》嫡子-》最後到長子。如果長子就是嫡長子,就優先繼承,如果長子是庶子,那就排在所以嫡子之後。

至於古代的貧民百姓家庭,生活都困苦不堪,娶一個老婆都困難,還想娶幾房老婆?確定祖墳冒青煙了嗎?所有貧民百姓最多隻有一個老婆,生的兒子也就沒有嫡庶之分了。也沒有那麼多的爭奪了,或許這讓貧民百姓家庭少了一個煩惱吧。


蕭子北


嫡長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長子;

長子:意思就是最年長的兒子;
嫡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兒子,但未必是長子。

那麼,嫡長子、長子、嫡子都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嫡長子擁有無可辯駁的繼承權優勢,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制度源自西周推行的禮儀改革,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衍生出宗法和封建制度,最終塑造出:

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社會結構。

雖然這個結構在春秋戰國後遭到瓦解,但嫡長子繼承製被遺傳了下來。

以西漢王朝為例:

西漢共有11位皇帝,除了無子的5位皇帝,其他6人都立過太子,其中漢惠帝、景帝、慄太子劉榮、衛太子劉據、元帝、成帝都是嫡長子。

至於嫡子、長子,則是另外兩種情況。

長子的意義很好理解。一般在沒有嫡長子、嫡子的情況下,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皇位。

嫡子的定義則比較寬泛:無論是原配,還是繼室,或是被扶正的妻子,生的兒子都是嫡子。

舉個例子吧。乾隆在1785年曾寫過一首詩:

滿旬冀授吾嫡子,其繼應稱太上皇(我期待乾隆六十年(1795)時能把皇位傳給我的嫡子,這樣我就能成為太上皇)。

這個嫡子就是當時生母還只是皇貴妃的嘉慶。後來,他的生母被乾隆追封為孝儀皇后——沒有當過一天的皇后,只是被追封為皇后,嘉慶都有資格稱為嫡子。

由此可見,嫡子的定義是非常寬泛的。

當然,這只是針對皇帝的情況。對於普通家庭,沒有那麼複雜。無論是嫡長子、嫡子還是長子,沒有明顯的地位差距。


HuiNanHistory


古代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別,簡單地說,就是以母親的身份地位,來劃定孩子在家裡的等級和地位。

很多人都對中國古代男人“一夫多妻”制度豔羨不已,但如果真的穿越回去,這些羨慕“多妻”制的兄弟可能要傻眼了。

當然了,如果你有錢多娶幾個不是不可以,但“妻”很長時間以來,真的只有一個,沒有好多個!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些朝代對“納妾”的數量有明確的規定,為解決男人下半身的需求,代之以地位更低的“婢”和“姬”。

為了把嫡長子、嫡子和長子的等級關係說清楚,我們先來說說老媽們的等級關係。

在古代王朝裡,一個人只能娶一個“妻”,這個家裡的母老虎,也叫“嫡妻”。

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了,家裡就只有跟她有關的人才能叫“嫡”,其他的人最多隻能叫“庶”。這就是“嫡”和“庶”的關係。

一人分配一個母老虎是個長期以來的規矩,就算是皇帝可以三宮六院,娶各式各樣、品質不一的后妃,但皇后永遠只能有一個,沒聽說過哪個朝代“母儀天下”的皇后有倆並列的。

網絡上流行的種馬小說裡,男豬腳經常弄一大群美女回家環伺,為了解決各自地位的問題,弄了個“平妻”的概念出來。

這其實是偷換概念了,所謂“平妻”是指“嫡妻”在家裡的地位和男主人平等,而不是幾個老婆之間平等。

要知道,嫡妻在家裡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不但能跟男主人坐在一起吃飯,享受相同的服制、車制等禮儀待遇,甚至可以決定“妾”、“婢”和“姬”的命運。

古代婚宴圖

另外,從嫁娶的儀式上也能看出“嫡妻”的地位。古代婚嫁講究“門當戶對”,成為兒女親家的兩家基本上門地相似。

但這僅限於迎娶“嫡妻”,從下聘問名開始,三媒六證各種複雜儀式後,開正門迎娶入家。(古代大家族,正門一年也開不了幾次,但大婚一定是要開啟正門以示隆重的)

在中國古代,姻親關係意味著兩個大家族的聯盟和融合。

如果您一不小心凡了忤逆的大罪,要“誅九族”。對不起,“妻族”也是九族之一,您老婆家跟著一起菜市口外,開刀問斬。

從來沒聽說過“誅九族”有殺“妾族”的,因為“妾”這一族跟您家根本不是姻親關係。

這句話翻過來說就是,“妾”族和您家就是簡單的人肉買賣關係,什麼“門當戶對”、“三媒六證”、“開大門”都想多了吧?!

而且,一旦哪家的女兒給您做了妾,她也就在本家族內部除名了。她的本族根本不會承認,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女兒。

某些古代王朝為了保證婚姻系統的穩定,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文,這就是所謂的“七出三不去”規則。

“七出”指的是有以下七種狀況,丈夫可以提出“休妻”: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禮記•大戴禮》)

而“三不去”則是指,即便老婆犯了“七出”規則,在下述三種情況下也不能休妻。

“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後富,不去。”(《唐律疏議》)

具體約束性的條件,大家自行百度吧,說真的“七出三不去”的條款,就是放到現在,我們都不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很多古代話本小說,“嫡妻”天天在家河東獅吼,老公也沒轍,想閃婚?門都沒有!

但所有這些條款都是保障“嫡妻”的,沒“妾”什麼事兒。

我們前面說過了,有些朝代“納妾”是種待遇,不是什麼人都有權“納妾”。

比如說在漢朝,您要是個平頭老百姓,“納妾”這事兒就跟您沒有一毛錢關係了,守著“糟糠”過一輩子吧!(“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婦”)。除非您有特殊的貢獻,皇帝點頭答應了,才能享受特殊待遇,“功成受封,得備八妾”。

直到元朝以後,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原因,納妾的規定才逐漸放開,“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以為宗祀計”(《元史》)。

直到明嘉靖時期,法律還規定“至於庶人,必年四十以上無子,方許奏選一妾。私納妾者,賜以四十皮鞭。”

“妾”字的書體演化(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另外,從妾的來源也能看出“妻”和“妾”的區別。

“妾”這個漢字是個會意字,《說文解字》上的解釋是“從䇂(qiān),從女”。而“䇂”在甲骨文上的意思是刑刀,表示有罪、受刑,結合在一起就是“有罪的女子”或“女奴”。

這說明,妾的來源除了小門小戶將女兒賣出外,還有很多是從獲罪的教坊、妓寨中買來或賞賜的。

這種來源女子進入家中,還期望有多高的地位,顯然是不現實的。至於“婢”和“姬”在家裡的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是人形財產。中國歷史上多見文人雅士互贈“姬”、“婢”的記載,甚至一度被稱為美談,可見這二者的地位的低賤。

說完了家裡女性的地位等級,我們就可以來說說兒子們的地位差了。

嫡妻所生的兒子毫無疑問是“嫡子”,如果他有又是家裡的第一個兒子,那就是“嫡長子”。

這個根正苗紅孩子,必須是全家人的心頭肉、口中珠,是一家之主當仁不讓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其地位可以參見賈寶玉。

如果家裡大老虎的產量比較高,一氣兒生了好幾個,那就依次往後排嫡次子、嫡三子,但無論如何帶“嫡”字的兒子,地位都要排在“庶”子前面。

除了嫡妻所生的兒子外,家裡所有其他的兒子都叫“庶子”、意思就是“庶出”。

有意思的是,庶出的孩子必須要認“嫡妻”為“嫡母”,而生母只能認作是“庶母”。“庶母”見到孩子時要稱呼少爺、小姐,而孩子只能稱呼庶母為“姨娘”。這一點,可參加探春對自己親生母親趙姨娘的稱謂。

如果長子是“庶出”那這個孩子就是“庶長子”,雖然年紀排老大,但庶出地位的地位是不能改變的,地位依舊要排在“嫡子”之後。所以,一個大家族裡很有可能,既有(庶)“長子”也有“嫡長子”。

那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大老婆不小心掛了,“妾”扶正成了“嫡妻”呢?

確實有這種可能性,但實際案例極少。古代家庭倫理中,“妻”和“妾”的關係有點像官場中的“官”和“吏”。

只有通過國家考試的天子門生才有可能是“官”,而沒通過國家考試由為國家服務的人都是“吏”。當一個縣令死了,國家只會在空降一個新的縣令來上任,而不會從“吏”裡選拔一個變成“官”。

所以,一般來說大老婆死了,解決的方式是再娶一個大老婆,稱為“續絃”。這個第二任大老婆生的兒子依舊是“嫡子”,只不過位置要排在之前嫡子之後,即所謂“長幼有序”。

那如果“妾”一不小心扶正了,成了“嫡妻”,那她再生的兒子算什麼呢?

妾扶正成了“嫡妻”後,生的兒子也是“嫡子”,而之前身份變化前生的兒子還是“庶子”。雖然都是一個媽生的,但身份的變化“不咎既往”和法律一樣。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清楚古代家族倫理的規則了,孩子們的排位順序是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嫡N子>庶子。

說真的,庶子們,你們還是哪涼快,哪兒待著吧!

最後,我們說一下家族繼承的問題。

一個大家族家主位置的住宅和爵位,一般只由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死得早,是不是嫡次子補位呢?

並不是!家族順位的第二繼承人是嫡長孫,也就是嫡長子的兒子。因為,雖然都是嫡子系統,但嫡長子本家的優先級高於其他嫡子。只有,嫡長子斷了香火,才會有其他嫡子系統來承接。

在這一點上,皇家的傳承規則和大家族是一樣的,簡單說就是一句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



大家看明白了吧,要是覺得寫的還算清晰,看在辛苦碼字的份兒上,您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