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今天2019微信公开课,张小龙通过视频分享最新思考,提到“对微信团队来说,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 张小龙的新思考

先看看张小龙这一次谈了什么,核心是七点思考:

1、隐私权的出让

科技越发达,人们越便利,个人隐私越少。

2、信息的被动获取

用户越来越懒,不愿意主动获取信息,微信也靠推送。

3、社交链还在扩大

微信早打破邓巴规律,现有一百万人有接近5000好友。

4、信息传播在加快

谣言在微信更容易传播,微信会考虑加入限流机制。

5、信息选择更困难

海量信息难以搜索,微信“看一看”推荐效果还行。

6、期待信息更多样

公众号原本不是给大V准备的,希望小号有更多新玩法。

7、期待搜索更便捷

App之间是割裂的,希望微信的小程序能做打通连接。

张小龙谈得最多的是第6点,说公众号之前有两个小失误,一是公众号后台一直只有电脑版,缺乏公众参与;二是公众号只有文章模板,缺乏视频、非文字内容的多样性。

然后,张小龙说,微信最新的版本,将会推出“短内容”以及微信红包的新玩法。

当然,我们作为人力资源公众号,更关心张小龙眼中的“组织能力”。

二 张小龙谈的“组织能力”是什么?

今天的公开课,张小龙开门见山就说“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这是为啥?

张小龙解释说,一是“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二是微信不需要发布会,“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户。”

这两个解释,多多少少让人都觉得“拽”。其实,顺着这个“梗”,我们理解的是,对微信来说,张小龙已初步完成微信产品的打造,接下来重点打造微信产品背后的这支团队。

张小龙在今天的公开课中说到,对微信团队来说,“早期考验的是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所以,张小龙这次不在现场的微信公开课,有点像马云在阿里巴巴纽约和香港上市,不去现场敲钟一样,真正的大佬都是“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一直有的传说。”

回到主题——张小龙谈的“组织能力”到底是什么?

给腾讯做顾问的杨国安,他的定义是“组织能力=团队整体所发挥的战斗力”,落脚于员工思维(员工思维)、员工能力(会不会)、员工治理(容不容许)。

从历年微信公开课和微信内部演讲来看,张小龙很少谈到员工,更喜欢谈“用户价值”、“产品”、“价值观”。

因此,理解张小龙眼中的“组织能力”,或许可以换三个新维度——价值观、原动力、方法论。

三 价值观——用户是上帝

什么是价值观——按照张小龙的说法,总有一些东西在产品之上,在商业利益之上。它不被你发现,却一直融化在产品的逻辑中。

1、用户价值

在2016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提出四条微信价值观:

第一条: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不允许骚扰用户,不允许把用户不需要的东西推给用户。

第二条:让创造发挥价值——让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这个平台去触达他的用户。

第三条: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帮助人们高效率的完成任务,然后去做别的事情。

第四条: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化中——好的商业化是不骚扰用户的,只触达需要触达的用户。

这四条微信价值观,可见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对“用户”和“用户价值”的聚焦。

在2014年,腾讯团队出过一本商业图书《微信思维》,提到了五条条款,尽管后来,微信团队很少提到这个,但总结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1)上帝条款—把用户的价值放在上帝的位置上

从用户价值角度出发,随时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行动,做好“守夜人”角色。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2)阳光条款—把商业体系放在规则下运行

所谓“阳光”,张小龙说,让系统在规则下运转,避免人为的干预。微信对欺骗用户的各种营销行为实施最严厉的打击,对各种违规舞弊行为执行最严厉的杀无赦的政策。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3)岩石条款—让用户带来用户

张小龙的原话是让用户带来用户,让口碑赢得口碑。中国的古话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4)森林条款—敏捷是活下来的关键

连接起来的移动互联网像一个黑暗森林,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保持足够的敏捷,有着足够快的速度和灵活,才可能生存下去。因此,张小龙强调——保持敏捷至关重要。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5)河流条款—永远在线的现场沉浸感

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游戏与应用,无论制造者还是玩家,没有教练和队员,都必须下河游泳,才能找到痛点和兴奋点。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3、产品逻辑

作为微信之父,尽管非常强调 “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原则,但不代表张小龙自己没有独有产品的思考和设计逻辑。

记得2018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还吐槽:“每天都有5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

而在饭否,张小龙曾留下了2359 条日记,被无数产品经理膜拜,摘录几条,看一看这个“被腾讯耽误的段子手”思考风格和产品观。

(1)哥做的不是产品,哥做的是发挥潜力的自由。2011-01-28 00:48

(2)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2011-01-23 01:54

(3)互联网产品应该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产品经理来推动。产品经理的作用只是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方稍微用点力。这方面,饭否给了个表率。这么久以来,他们只是添加了“测试版”三个字,其它什么都没变。对此,我很感动。2010-12-25 18:14

(4)互联网产品,好友是如何来的?必须是用户自己手把手拉来的。任何的批量好友导入,都是收效不大的。2011-05-18 03:12

(5)做产品,就是跟用户谈一场恋爱,否则只是一场商业交易而已。产品人是多么的博爱啊。2011-08-26 18:32

(6)你问我们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没有他们那些臃肿艳俗的部分。2011-01-02 15:20

(7)还是你们用户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联网的,要整天分析你们的阴暗心理好让你们更爽,还不能明说。2010-11-27 23:18

(8)大部分的所谓创新,都是把问题搞复杂化而已。2011-11-07 03:48

(9)每次看到我们产品中提示“xx操作已成功完成”“消息已成功发出”的“成功”二字,我就很头大,说了很多次还是出现,今天就下死命令产品中不可以再出现“成功”二字。我有文字洁癖,还是走火入魔了。“消息已成功发出”,搞得好像还有不成功发出的消息似的。2011-01-17 15:28

(10)如果有这样一个网站,号称数据放在月球,服务器放在卫星上,太阳能供电,永久运行,100年没问题。因此,你写的任何记录都会永久保存。不知道会不会很多人去用。2011-01-04 19:31

四 原动力——做对的事

如果说“价值观”是框架和方向,那么,“原动力”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哪里。

在2018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定义了“原动力”——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原动力”,在张小龙看来,源自“初心”,进一步理解,我们认为跟“使命”,“愿景”有极大的相似性。张小龙定义的“原动力”有哪些支点呢?

张小龙说,微信一直坚持底线,要做一个好的工具,一个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为什么张小龙那么执念于微信是“工具”,而不是“平台”?

在2017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解释道,工具并不是一个很低层面的东西,事实上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智能人类的过程,就是因为人会制造工具,我们所用的绝大部分的产品本质上来说都是工具。

微信最终的梦想是什么?张小龙说,从个人角度,微信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微信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微信似乎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简单的说,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打开微信网页版,清晰可见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超过十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毋庸置疑,扫一扫、发红包、传照片、拍视频、聊天……如今,微信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交圈、生活圈、阅读圈。

而张小龙在提到“微信是生活方式”理念的时候,其实当时的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张小龙回忆说当时“只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微信应该会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

张小龙评价自己“很勇敢提出这个理念”,这感觉像某知名电商的文化“相信相信的力量”。

在2013年的WE大会上,马化腾曾提出“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对“腾讯是一家连接型的公司” 进行了阐释。

在2014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畅谈了微信的未来。“我们希望(微信)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我们去建造出来。”

事实上,微信目前正在从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工具,逐渐进化成一个连接人、硬件和服务的“森林”。随着微信开放生态日趋成熟,微信的确可以视作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公共事业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

微信公众平台上有一个口号,就是“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然而,公众号却是媒体的主阵地,缺少对“个体”真正的扶持。

张小龙在2019年的公开课视频上说“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争取在2020推出“微信短内容”服务,总之,个体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2018年公开课,张小龙曾经分享的一句精彩的话——“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该句话来源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张小龙说,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五 方法论——正确的做事

“组织能力”不能只谈虚的(价值观),也得有实的(方法论)。

张小龙比较欣赏“小团队”“敏捷化”等管理方法,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谈这些内容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吐槽开始的。

1、小团队

在2016年微信内部领导力大会,张小龙上来就说:

“微信团队现在已经有1500人的规模了,当一个团队规模特别特别大的时候,很多行为方式一定会进入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方式,要想保持自己特别好的一些特色就变得特别不容易。”

张小龙认为,如果团队规模比较小的时候(150人以内),不管是沟通还是做事的效率是很高的,一旦团队人数超过1000人,就是做一个沟通都要先做预约,或者先开一个视频会议等,非常担心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慢慢的失去活力和创造性。

张小龙还提到《人类简史》书中强调的,当一个团队超过 150 人,就要靠一种语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种对规则的想象力来维持这种关系。

张小龙这个提法跟亚马逊强调的“两个披萨”的小团队异曲同工。

2、敏捷化

张小龙谈敏捷化的时候,是从接手QQ邮箱开始吐槽:

“2005 年我们接手 QQ 邮箱的时候,当时 QQ 邮箱在中国排名很靠后,没有人重视,可以说接手过来是一个烂摊子,于是,我们组织了团队做这个事情,目标是把 QQ 邮箱做好。”

“我们在第一年的时候很努力,大家很投入,用的方法也是最“正统”的方法。比如,我们会去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研究世界上最领先的同类产品,并且尝试去学习它,公司还有非常科学的流程管理,有非常科学的整个研发设计一套方法论。”

“但是,最后做的结果是非常失败。因为用户进来发现产品非常慢,每一个操作很繁琐,所有功能没有什么亮点,用户很快就流失了……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团队用了一些非常平庸的方法去做出来一个非常平庸的产品”。

怎么才算是敏捷化?张小龙谈到后来邮箱团队的迭代关键点。

一是人员精简,大概 10 个人的团队,后台开发+前端+UI+测试人员,非常精简。

二是快速迭代,一个东西要改一下,一个邮件出去,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就改过来了,一周就可以上线了。

3、去KPI

早在2010年,张小龙就在饭否吐槽:

“整天将KPI挂在嘴上,以KPI为目标来工作的leader,都是不合格的,庸俗的,没有想法的,令人痛苦的,无法言语的(2010-12-27 15:27)”。

可见,张小龙对KPI的怨念是相当深的。在2016年领导力大会上,张小龙说:

“一个大公司需要有KPI,公司高层需要有这样一个商业目标,但是,如果我们很多同事直接采取了高管的工作方式来工作,特别是把很多目标数字化,这个是不太合理的。”

“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如何去KPI呢?张小龙没有直接给建议,而是强调他的产品价值观,比如说,你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完成 KPI 的角度。

4、思考力

在今年的公开课视频,张小龙说,“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

张小龙的意思是说,要把时间让给同事们,让他们来给大家带来微信团队整体的思考。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团队,不能总是头狼模式,最好是跟高铁模式一样,大家一起思考。

如何提高整个团队的思考力?

在2016年的领导力大会上,张小龙罕见的谈到腾讯HR推动的“活水计划“和人才轮岗项目。

“活水”这个词取自于宋代诗人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腾讯希望通过活水计划让员工能自由地在公司内寻找感兴趣的发展机会,永葆激情与活力。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奚丹认为,“活水”是预防大组织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活水”是人才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能让个体重新焕发热情,让整个组织会变得更有活力。

张小龙也认为,微信团队的人里面经受的锻炼或者锤炼不是太多,而是不够多。“活水”能够让大家用同样的时间,经历更多、思考更多,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的。

最后,用三句话来总结,张小龙定义的“组织能力”。

1、价值观——用户是上帝,做产品要克制。

2、原动力——做正确的事,拥抱大趋势。

3、方法论——正确的做事,敏捷化是本事。

推荐两门精品课程帮你打造组织能力

1、谢晓萍,微信思维,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11

2、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稿,2014-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