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微信更需要“組織能力”

今天2019微信公開課,張小龍通過視頻分享最新思考,提到“對微信團隊來說,現在更考驗的是我們的組織能力”,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 張小龍的新思考

先看看張小龍這一次談了什麼,核心是七點思考:

1、隱私權的出讓

科技越發達,人們越便利,個人隱私越少。

2、信息的被動獲取

用戶越來越懶,不願意主動獲取信息,微信也靠推送。

3、社交鏈還在擴大

微信早打破鄧巴規律,現有一百萬人有接近5000好友。

4、信息傳播在加快

謠言在微信更容易傳播,微信會考慮加入限流機制。

5、信息選擇更困難

海量信息難以搜索,微信“看一看”推薦效果還行。

6、期待信息更多樣

公眾號原本不是給大V準備的,希望小號有更多新玩法。

7、期待搜索更便捷

App之間是割裂的,希望微信的小程序能做打通連接。

張小龍談得最多的是第6點,說公眾號之前有兩個小失誤,一是公眾號後臺一直只有電腦版,缺乏公眾參與;二是公眾號只有文章模板,缺乏視頻、非文字內容的多樣性。

然後,張小龍說,微信最新的版本,將會推出“短內容”以及微信紅包的新玩法。

當然,我們作為人力資源公眾號,更關心張小龍眼中的“組織能力”。

二 張小龍談的“組織能力”是什麼?

今天的公開課,張小龍開門見山就說“其實我是故意不來現場的”,這是為啥?

張小龍解釋說,一是“參加各種會議可能是很浪費時間的”,二是微信不需要發佈會,“新版本的啟動頁,就是微信的發佈會,它直接覆蓋幾億用戶。”

這兩個解釋,多多少少讓人都覺得“拽”。其實,順著這個“梗”,我們理解的是,對微信來說,張小龍已初步完成微信產品的打造,接下來重點打造微信產品背後的這支團隊。

張小龍在今天的公開課中說到,對微信團隊來說,“早期考驗的是我們的產品能力,現在更考驗的是我們的組織能力。

所以,張小龍這次不在現場的微信公開課,有點像馬雲在阿里巴巴紐約和香港上市,不去現場敲鐘一樣,真正的大佬都是“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一直有的傳說。”

回到主題——張小龍談的“組織能力”到底是什麼?

給騰訊做顧問的楊國安,他的定義是“組織能力=團隊整體所發揮的戰鬥力”,落腳於員工思維(員工思維)、員工能力(會不會)、員工治理(容不容許)。

從歷年微信公開課和微信內部演講來看,張小龍很少談到員工,更喜歡談“用戶價值”、“產品”、“價值觀”。

因此,理解張小龍眼中的“組織能力”,或許可以換三個新維度——價值觀、原動力、方法論。

三 價值觀——用戶是上帝

什麼是價值觀——按照張小龍的說法,總有一些東西在產品之上,在商業利益之上。它不被你發現,卻一直融化在產品的邏輯中。

1、用戶價值

在2016微信公開課,張小龍提出四條微信價值觀:

第一條: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不允許騷擾用戶,不允許把用戶不需要的東西推給用戶。

第二條:讓創造發揮價值——讓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平臺去觸達他的用戶。

第三條: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幫助人們高效率的完成任務,然後去做別的事情。

第四條: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化中——好的商業化是不騷擾用戶的,只觸達需要觸達的用戶。

這四條微信價值觀,可見超級產品經理張小龍對“用戶”和“用戶價值”的聚焦。

在2014年,騰訊團隊出過一本商業圖書《微信思維》,提到了五條條款,儘管後來,微信團隊很少提到這個,但總結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1)上帝條款—把用戶的價值放在上帝的位置上

從用戶價值角度出發,隨時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和行動,做好“守夜人”角色。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2)陽光條款—把商業體系放在規則下運行

所謂“陽光”,張小龍說,讓系統在規則下運轉,避免人為的干預。微信對欺騙用戶的各種營銷行為實施最嚴厲的打擊,對各種違規舞弊行為執行最嚴厲的殺無赦的政策。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3)岩石條款—讓用戶帶來用戶

張小龍的原話是讓用戶帶來用戶,讓口碑贏得口碑。中國的古話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4)森林條款—敏捷是活下來的關鍵

連接起來的移動互聯網像一個黑暗森林,在這樣的環境下,唯有保持足夠的敏捷,有著足夠快的速度和靈活,才可能生存下去。因此,張小龍強調——保持敏捷至關重要。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5)河流條款—永遠在線的現場沉浸感

移動互聯網時代,任何遊戲與應用,無論製造者還是玩家,沒有教練和隊員,都必須下河游泳,才能找到痛點和興奮點。

张小龙:微信更需要“组织能力”

3、產品邏輯

作為微信之父,儘管非常強調 “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原則,但不代表張小龍自己沒有獨有產品的思考和設計邏輯。

記得2018年微信公開課張小龍還吐槽:“每天都有5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產品。”

而在飯否,張小龍曾留下了2359 條日記,被無數產品經理膜拜,摘錄幾條,看一看這個“被騰訊耽誤的段子手”思考風格和產品觀。

(1)哥做的不是產品,哥做的是發揮潛力的自由。2011-01-28 00:48

(2)這麼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2011-01-23 01:54

(3)互聯網產品應該是由用戶推動,而不是產品經理來推動。產品經理的作用只是找到四兩撥千斤的地方稍微用點力。這方面,飯否給了個表率。這麼久以來,他們只是添加了“測試版”三個字,其它什麼都沒變。對此,我很感動。2010-12-25 18:14

(4)互聯網產品,好友是如何來的?必須是用戶自己手把手拉來的。任何的批量好友導入,都是收效不大的。2011-05-18 03:12

(5)做產品,就是跟用戶談一場戀愛,否則只是一場商業交易而已。產品人是多麼的博愛啊。2011-08-26 18:32

(6)你問我們和競爭對手比有什麼區別,我說我們沒有他們那些臃腫豔俗的部分。2011-01-02 15:20

(7)還是你們用戶爽,哪裡爽到哪裡,苦的是做互聯網的,要整天分析你們的陰暗心理好讓你們更爽,還不能明說。2010-11-27 23:18

(8)大部分的所謂創新,都是把問題搞複雜化而已。2011-11-07 03:48

(9)每次看到我們產品中提示“xx操作已成功完成”“消息已成功發出”的“成功”二字,我就很頭大,說了很多次還是出現,今天就下死命令產品中不可以再出現“成功”二字。我有文字潔癖,還是走火入魔了。“消息已成功發出”,搞得好像還有不成功發出的消息似的。2011-01-17 15:28

(10)如果有這樣一個網站,號稱數據放在月球,服務器放在衛星上,太陽能供電,永久運行,100年沒問題。因此,你寫的任何記錄都會永久保存。不知道會不會很多人去用。2011-01-04 19:31

四 原動力——做對的事

如果說“價值觀”是框架和方向,那麼,“原動力”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去哪裡。

在2018年微信公開課,張小龍定義了“原動力”——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於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

“原動力”,在張小龍看來,源自“初心”,進一步理解,我們認為跟“使命”,“願景”有極大的相似性。張小龍定義的“原動力”有哪些支點呢?

張小龍說,微信一直堅持底線,要做一個好的工具,一個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為什麼張小龍那麼執念於微信是“工具”,而不是“平臺”?

在2017年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解釋道,工具並不是一個很低層面的東西,事實上人類從原始人進化智能人類的過程,就是因為人會製造工具,我們所用的絕大部分的產品本質上來說都是工具。

微信最終的夢想是什麼?張小龍說,從個人角度,微信成為人最好的一個工具朋友。從平臺角度,微信建立一個市場,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在牆和雞蛋之間,微信似乎總是站在雞蛋一邊。

簡單的說,如果你做大了,微信會限制你,如果你剛起步,微信會扶持你。

打開微信網頁版,清晰可見一句slogan:“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超過十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毋庸置疑,掃一掃、發紅包、傳照片、拍視頻、聊天……如今,微信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社交圈、生活圈、閱讀圈。

而張小龍在提到“微信是生活方式”理念的時候,其實當時的微信並沒有覆蓋到那麼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連微信支付都還沒有,張小龍回憶說當時“只是有這樣一種感覺”——微信應該會緊隨時代的潮流,甚至引導時代的潮流。

張小龍評價自己“很勇敢提出這個理念”,這感覺像某知名電商的文化“相信相信的力量”。

在2013年的WE大會上,馬化騰曾提出“互聯網的未來是連接一切”,2014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對“騰訊是一家連接型的公司” 進行了闡釋。

在2014年微信公開課,張小龍暢談了微信的未來。“我們希望(微信)建造一個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宮殿,我們希望培育一個環境,讓所有的動植物在森林裡面自由生長出來,而不是我們去建造出來。”

事實上,微信目前正在從一個人與人交流的工具,逐漸進化成一個連接人、硬件和服務的“森林”。隨著微信開放生態日趨成熟,微信的確可以視作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公共事業產品,具有極強的公共屬性。

微信公眾平臺上有一個口號,就是“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然而,公眾號卻是媒體的主陣地,缺少對“個體”真正的扶持。

張小龍在2019年的公開課視頻上說“我們缺少了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爭取在2020推出“微信短內容”服務,總之,個體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在2018年公開課,張小龍曾經分享的一句精彩的話——“萬物之中,希望至美。”該句話來源於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臺詞“萬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張小龍說,如果微信不能給用戶帶來哪怕多一點點希望,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判斷我們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五 方法論——正確的做事

“組織能力”不能只談虛的(價值觀),也得有實的(方法論)。

張小龍比較欣賞“小團隊”“敏捷化”等管理方法,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當他談這些內容的時候,往往都是從吐槽開始的。

1、小團隊

在2016年微信內部領導力大會,張小龍上來就說:

“微信團隊現在已經有1500人的規模了,當一個團隊規模特別特別大的時候,很多行為方式一定會進入一種「組織化」的行為方式,要想保持自己特別好的一些特色就變得特別不容易。”

張小龍認為,如果團隊規模比較小的時候(150人以內),不管是溝通還是做事的效率是很高的,一旦團隊人數超過1000人,就是做一個溝通都要先做預約,或者先開一個視頻會議等,非常擔心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慢慢的失去活力和創造性。

張小龍還提到《人類簡史》書中強調的,當一個團隊超過 150 人,就要靠一種語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種對規則的想象力來維持這種關係。

張小龍這個提法跟亞馬遜強調的“兩個披薩”的小團隊異曲同工。

2、敏捷化

張小龍談敏捷化的時候,是從接手QQ郵箱開始吐槽:

“2005 年我們接手 QQ 郵箱的時候,當時 QQ 郵箱在中國排名很靠後,沒有人重視,可以說接手過來是一個爛攤子,於是,我們組織了團隊做這個事情,目標是把 QQ 郵箱做好。”

“我們在第一年的時候很努力,大家很投入,用的方法也是最“正統”的方法。比如,我們會去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研究世界上最領先的同類產品,並且嘗試去學習它,公司還有非常科學的流程管理,有非常科學的整個研發設計一套方法論。”

“但是,最後做的結果是非常失敗。因為用戶進來發現產品非常慢,每一個操作很繁瑣,所有功能沒有什麼亮點,用戶很快就流失了……用一句話來概括是——一個非常平庸的團隊用了一些非常平庸的方法去做出來一個非常平庸的產品”。

怎麼才算是敏捷化?張小龍談到後來郵箱團隊的迭代關鍵點。

一是人員精簡,大概 10 個人的團隊,後臺開發+前端+UI+測試人員,非常精簡。

二是快速迭代,一個東西要改一下,一個郵件出去,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就改過來了,一週就可以上線了。

3、去KPI

早在2010年,張小龍就在飯否吐槽:

“整天將KPI掛在嘴上,以KPI為目標來工作的leader,都是不合格的,庸俗的,沒有想法的,令人痛苦的,無法言語的(2010-12-27 15:27)”。

可見,張小龍對KPI的怨念是相當深的。在2016年領導力大會上,張小龍說:

“一個大公司需要有KPI,公司高層需要有這樣一個商業目標,但是,如果我們很多同事直接採取了高管的工作方式來工作,特別是把很多目標數字化,這個是不太合理的。”

“我觀察到的很多業界的產品經理,畢業後就會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誤導。因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變現,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一旦圍繞這個目標,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經不是做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獲取流量而已。”

如何去KPI呢?張小龍沒有直接給建議,而是強調他的產品價值觀,比如說,你要從用戶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而不是完成 KPI 的角度。

4、思考力

在今年的公開課視頻,張小龍說,“我希望我們團隊,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傑出的深入的思考者。”

張小龍的意思是說,要把時間讓給同事們,讓他們來給大家帶來微信團隊整體的思考。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團隊,不能總是頭狼模式,最好是跟高鐵模式一樣,大家一起思考。

如何提高整個團隊的思考力?

在2016年的領導力大會上,張小龍罕見的談到騰訊HR推動的“活水計劃“和人才輪崗項目。

“活水”這個詞取自於宋代詩人朱熹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騰訊希望通過活水計劃讓員工能自由地在公司內尋找感興趣的發展機會,永葆激情與活力。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奚丹認為,“活水”是預防大組織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活水”是人才有效配置的市場機制,能讓個體重新煥發熱情,讓整個組織會變得更有活力。

張小龍也認為,微信團隊的人裡面經受的鍛鍊或者錘鍊不是太多,而是不夠多。“活水”能夠讓大家用同樣的時間,經歷更多、思考更多,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的。

最後,用三句話來總結,張小龍定義的“組織能力”。

1、價值觀——用戶是上帝,做產品要剋制。

2、原動力——做正確的事,擁抱大趨勢。

3、方法論——正確的做事,敏捷化是本事。

推薦兩門精品課程幫你打造組織能力

1、謝曉萍,微信思維,羊城晚報出版社,2014-11

2、張小龍,微信公開課Pro演講稿,2014-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