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何为“不二”?

不二,是指世上万事万物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二本是一体,但由于我们有了分别心,才将本是一体的万事万物分成了两面。

分成两面以后,就会重此轻彼,或顾此失彼,弄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佛祖用无上智慧指出人生的真谛。

其实,语文教学也是一样。许多时候,由于我们人为的“二分”,才使语文教学陷入歧途。

不信,请看——

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NO1,教与学的二分法。

我们常说教学,教学。在本质上教与学是一体的。

教是从老师这个角度讲,学是从学生的角度说。

学生在学的时候,一定有老师的教。学生要学好,就要注意老师的教。如果,老师教的时候,学生不注意,一定学不好。

同理,老师在教的时候,也一定有学生的学。老师要教好,就要关注学生的学。如果,学生学的时候,老师不关注,一定也教不好。

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许多老师只顾自己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将教与学二分了。

  • 表现一: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只想着自己教什么,却从来不想如何教?或者说,从来不想学生如何学?

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是想着课堂教学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自己要完成什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什么知识。

但是,从来不想着,自己要教的这些知识,学生如何学,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学会自己要教的内容。

难道在课堂上就仅仅只是学生听吗?能不能有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吗?能不能先练呢?

即使仅让学生听,学生如何听?是一直听老师自己讲,还是听听同学的见解?先听什么?先听谁的?

这些,在教学之前都是要设计清楚的。

可惜的是,许多老师,包括九哥现在,许多时候,进入课堂的时候,对这些都是疏于设计的。还美其名曰:课堂要重视生成。

只完成了老师教什么的教学设计,充其量只完成了一半。

还有另一半,学生如何学的内容未完成。

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是半成品,不合格的。

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 表现二: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只想着自己教完要教的内容,却不管学生的接受、掌握程度。或者说,只管上完课,不管学得怎么样?

许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从来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能掌握几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现在的学生普遍难管,许多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另一方面,就是老师缺少这样的专业素养。他不能从学生的对答、表情,甚至于神态中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他只是说,课我上完了。

以为这样,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也是将教与学二分了。

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教的意义何在呢?

因此,九哥以为在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要设计好检测手段和检测内容,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否则,很可能是白忙活了一场。

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NO2,语言与情感内容的二分法。

现在流行板块教学,九哥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了解文意;第二板块,品析语言;第三板块,体悟情感。

这样的板块教学,貌似清晰合理,由浅入深。但实际上,它犯了语文教学的大忌——那就是将内容、语言和情感进行了二分。

一篇文本,语言、内容与情感,这三者本是水乳交融的。我们从语言了解内容,我们从语言、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但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却要将其二分,好像语文课文中存在着语言之外的内容和语言、内容之外的情感。

如果离开了语言而空谈内容和情感的话,我们在课堂上其实教给学生的只是“词语”,没有生命的,僵硬的词语。

九哥见过许多课堂,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时,往往在课堂的最后留一个尾巴,用一段时间,教师进行抒情式教育。

学莫怀戚的《散步》,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要抒发一段情感——“这是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是一个孝顺的男人,这是一个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尊老爱幼的好家庭”等等。以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九哥以为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的,它将情感从课文中分离了出来。

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那么,如何教呢?方法很简单——立足于课文,立足于语言,让学生品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其中的“熬”字,就值得品味?

再如,这段景物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它放在文章的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它表现的只是作者眼中看到的美景吗?

它有没有对于母亲又熬过一个冬天,又迎来了新的生命的礼赞呢?

将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搞清楚了,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交融,才将语言与内容情感合二为一。才不至于,将语言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最近,九哥这里快要期末考试了。九哥发现许多老师要学生背诵古诗词抒发的情感。为什么要学生现在背呢?恐怕就在于当初教学的时候,将情感与诗歌内容进行了二分,学生死记的只是词语。这样的教学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了不再珍惜美好词语的坏习惯。

我们每天在课堂上讲热爱生命,讲热爱生活,讲热爱祖国,讲文质彬彬……但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词语与背后的内容、情感二分的话,学生感受不到这些词语背后沉甸甸的意义,他们在说这些词语的时候会珍惜吗?他们走上社会后会努力践行吗?

“假大空”的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NO3,形式与情感内容的二分法。

还有一种语文教学现象是:不重视文本的形式,在教学中将形式与情感、内容二分了。

举个例子,过去有一篇课文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题叫《给女儿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祖母讲给自己的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女儿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九哥听了许多老师讲这节课。有让学生在文中提取信息的,有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还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的……千姿百态,可是唯独没有见到老师对文本的形式进行分析。

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童话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呢?

童话故事的形式,本身就值得思考。

九哥看来,作者用童话来给女儿讲什么是爱情,起码有这么几个含意?

一,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是美好的。作者用它来讲什么是爱情,是不是意味着,他想告诉女儿,孩子呀,爱情也像童话故事是一样,结局永远是美好的。他想让孩子对美好的爱情产生向往。

二,童话故事是多义的。故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意蕴。作者用故事来写什么是爱情,是不是想告诉女儿,孩子呀,爱情也像童话故事一样是多义的。他想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爱情的含意。

作者在信件中,一开始就写到,“我”的祖母曾经将这个故事讲给了“我”听,而如今,“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仪式和传承的意味呢?

总之,这篇课文的文本形式,是需要思考和重视的。

内容决定形式,但是反过来,形式也影响着内容。

内容与形式,形式与内容,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可惜的是,在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只重视文本的内容,而忽视文本的形式。

再回到前面说的《散步》上,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结构基本相同,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

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大家都讲这是“对句”。

可是,几乎很少有老师点到:这里为什么要用对句?这种句式与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有何关系?

九哥以为,这些句子长短基本相等,句式基本相同,作者之所以在文中要用这种形式,其实是想表现:母亲、妻子、儿子在自己的心中地位是相等的。

正因为母亲、妻子、和儿子在自己的心中地位相等,所以他才感到为难,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感到了中年人身上承担的沉甸甸的责任。

这不,形式与内容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其实,不只是以上所谈的这些方面。

还有许多地方,我们也人为地将其二分了。比如说,关于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并不完全像有人说的那样,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并不对应。这个话题,容九哥以后再讲。

总之,教学一体,形式、内容、情感,三维目标,还有现在时兴的核心素养,这些都是不可二分的。

它们本是一体。

谁如果把握好了语文教学的这个“不二法门”,也就领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