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前言

說起“文房四寶

”,年紀稍大點的都知道,就是毛筆、墨、宣紙硯臺,它們在中國數千年的書寫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是既是我國古代文化知識輸出的工具,又是展現許多鴻篇鉅作的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文房四寶”雖已經退出了現代書寫工具的舞臺,但是它們千百年所蘊含的文化魅力仍然長存於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寶庫之中。故寫此文向各位簡要的敘述一下古人們對它們的一些研究著作。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文房四寶”自古就有著書立說

①.宋代萌芽版“文房四寶”研究書籍的出現

在宋朝之前,人們對筆墨紙硯還是處於使用階段,很少有學者對其功能展開專門研究與編寫相關的書籍,北宋官員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一書對其進行了綜合論述,全書有筆譜兩卷,硯、紙各一卷。每個單譜以敘事、造、雜說、軼事、辭賦為序,旁引入古籍,詳加敘述,其“搜採詳博”的美譽成為後人推崇的藍本。


②.明清兩代對“文房四寶”研究的延續

  • 明代屠隆的《紙墨筆硯箋》

明萬曆年間的官員屠隆,由於在文學與戲劇上深有造旨,在“文房四寶”上面進行研究後撰寫了《紙墨筆硯箋》一書。紙篇介紹南北朝至明朝名紙的產地和特點,以及適用於書畫所用的五種造紙方法;墨篇對《墨經》與《墨書》大為推崇,並援引《楊升庵外傳》介紹古制墨法和元代朱萬初制墨法;筆篇綜論制筆方法以及藏、滌等用筆、護筆的要求;硯篇敘述了硯臺的質地與保養、洗滌、使用與收藏的方法。該書對文房四寶作了比較系統化的介紹,而且紙與筆的篇幅比墨玉硯的篇幅更詳細,該書對研究文房四寶的發展、收藏、鑑賞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 清代唐秉鈞《文心肆考圖說》
  • 他雖從醫多年,但對舊物收藏興趣盎然,故結合多年的收藏經驗撰寫了《文心肆考圖說》,其主要內容分古今名硯圖、古硯考、紙墨筆考、古窯器考、古銅器考、古玉器考、古今琴考、雜考等共八卷。其中古今名硯圖的品種收錄達五十種,古硯考蒐集相關歷代名硯的發展、產地、硯價與品質評論素材;紙墨筆考內還細分出紙說、筆說與墨說等,其中不乏收藏鑑賞內容。其豐富的內容、所收的品種與所述的範圍遠遠超過書名的提示。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唐秉鈞《文心肆考圖說》(來源於網絡)

    為了使得各位對古代文房四寶的各種著作有個初步瞭解,我分別從紙、墨、筆、硯四個部分分別舉例敘述。


    紙張篇

    • 宋代關於紙質改進的著作

    宋代書法家米芾善於鑑賞文房佳作,而且敢於議論,擁有不凡見解。他所作的《評紙帖》 一卷就是針對當時造紙徒求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紙質生澀與受墨不均的情況,特列十紙說,意在推行古造紙法。書中所列古紙有福州紙、金版紙、六和紙、河北桑皮紙、黃皮紙川紙等八種,並扼要介紹了它們特點和製作方法,該書對改進紙張生產與提高紙張質量有重要引導作用。


    • 元代著作

    元代史學家費著與書法家鮮于樞二人都著有《箋紙譜》,但兩者內容截然不同,後來費的《箋紙譜》改為《蜀箋譜》,這是因為費著是四川人,而且自己家鄉也是歷史上出名的產紙地,這對其著作不無影響。該書大多是論蜀箋,有時也旁及蘇州箋等,從紙名由來、尺寸、質地、用途、等級、色澤與售價等方面,對薛濤紙、謝公紙、百韻紙、澄心紙等作了詳細介紹和評述,對研究與考證古代紙張頗有益處。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墨篇

    中國用墨、藏墨的歷史悠久,但因古墨難以收藏,又不像玉器與青銅器那樣經得起長埋於地下。正是它本身材質的原因使得古代珍貴墨品很難流傳後世。幸虧有各制墨家、收藏家所著的墨譜、墨說、墨表與墨考等,為後人保留了難得的古代制墨、藏墨玉賞墨的史料。那就分別從宋、元、明、清舉例:


    • 宋代墨著

    宋代論墨的書有三部,其一為晃貫之《墨經》,其兄晃說之,深得文學家蘇軾的器重。而晃貫之一生沒有嗜好,卻喜歡制墨,他的《墨經》一書分松、煤、膠、羅、和、搗、丸、藥、印、樣、萌、研、色、聲、輕重、新故、養蓄、時、工

    等二十則內容,所述制墨的方法詳細,並指出和膠的重要性。一些後續工具書把此書署名為晃說之撰,而該書舊題晃氏撰,未寫明時代與名字,爾經過後人研究,實際作者是晃貫之。其二是何薳《春渚紀墨》,專門敘述唐宋年間的墨壇掌故,對古代制墨方法,如和膠與選煙等也有簡單論述。其三為李孝美《墨譜法式》,該書上卷為八圖八說,中卷為式,敘述了有名墨家十六人,各種墨附有圖片說明,下卷為法,也是吸收過去舊聞參以所試的製造方法。該書無論是製作還是品藻,都以精詳著稱。從明代以後,由於原來制墨的松煙法被油煙法取代,所以該書所記載的制墨法式已經無太大的實用價值


    • 元代墨著

    元代墨說有兩家,江蘇吳縣的

    陸友所著《墨史》影響較大,他本身博學多識、善書法與精鑑賞。該書集三國時代的魏國至當時的制墨家共一百五十多人,而且分別為他們列傳,同時記錄了他們制墨的緣由、制墨方法及所制之墨的優劣;另詳細記載了高李墨、契丹墨、西域名墨,後附雜記二十五則,都帶有與墨相關的典故,該書史料豐富,是瞭解我國古代制墨、用墨玉賞墨髮展的珍貴材料。另外一本《疇齋墨譜》張壽所著,裡面先列出五代時期後蜀官員李廷珪等墨三十品,後面記載試墨的序文,再簡單描述了墨工蒲大懿的情況。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 明代墨著
  • 明代敘述墨的書籍很豐富,那就分別舉例程君房的《程氏墨著》、方於魯的《方氏墨譜》、沈繼孫的《墨法集要》與方瑞生的《墨海》

    A.《程氏墨著》

    該書由明代有名的制墨家,“歙派”制墨代表人物程君房撰寫,共分十三卷。他自幼好制墨,並自稱“我墨百年,可化黃金”。他的墨曾進供明神宗朱翊鈞,當時一些有名的書畫家如董其昌等,對他的製品也給予很高讚賞。該著作收錄了他自己製作的五百種墨品,分元工、輿地、人官、物華、儒箴等六類,每類分上下兩卷,書中插圖均出自當時名畫家之手,雕鏤題識也很精緻。該書還出過不太多見的套色印本。

    B.《方氏墨譜》

    方於魯是與程君房齊名的制墨家,原為程君房家的墨工,後因某些原因與程分開後自行設作坊制墨。他所造的“九玄三及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好墨。他撰寫的《方氏墨譜》共有六卷,又列各家墨工所贈作品共三百八十五種,分

    國寶、國畫、博古、博物、法寶鴻寶等六類。上至符璽圭璧,下有雜佩,都是很精緻的名手繪圖。

    C.《墨法集要》

    沈繼孫曾受教於三衢墨師,後墨決於僧人,並記錄整理成書。該書敘述製造油煙墨的方法,並有附圖說明。因元明兩朝以來用松煙制墨的方法逐漸被廢,所以後改換成油煙,該書被稱為造油煙墨的祖本。另外該書既保存制墨的古法,又參以師授經驗,所以除了使用功能外,還具備史料價值。

    D.《墨海》

    方瑞生早年一開始喜歡硯臺,後來又喜歡上了墨,並專攻搜煙與和膠水之術。他的墨品格妙,造型精巧。既耽墨事,於墨有關者無不覓集,時間長了就成了《墨海》十卷。該書分內、外兩輯。內為文集,共三卷:卷一“玄鯖錄”和卷二“

    仙墨函”,內容有關墨的韻事佳話;卷三“說墨合”以鑑賞角度評述制墨方法及墨的品種,內容精到。外輯為圖,共七卷,收錄歷代中外名墨共三百六十七種。每品均附正面與背面圖。卷末有題贊。該書內容豐富,可謂是墨之集大成者。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 清代墨篇
  • 清代記載墨的書同樣豐富,而且其中賞墨與品墨的內容逐漸增加,請看以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他們的作品

    A.萬壽祺

    又稱“萬道人”,撰有《論墨》《墨表》。他自述採選“自上古以來及與今”的“昔人之論述”而編成。該書評述了古今制墨原料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例舉了由此而導致墨質的優劣不等。書的末尾綜合敘述了墨的功能與價值,說:

    墨上可“闡聖賢道法精微之旨,中以供詔法典制之用,下以給文武上下士民書啟日用之繁。內以教諸中國,外以行諸四夷,久之傳諸萬世”。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從他的觀點可見,墨不僅僅是文房四寶,也可為世間寶物。


    B.張仁熙

    他在康熙十年撰寫的《雪品墨品》,該書是以黃州通判宋犖所藏之墨的品評與結合蘇軾“雪堂試墨”的典故為參考,宋所藏的墨多為明代中葉以後所制,其中不乏精品。該著作記錄了墨的形制、規格、時代、題識,並品優劣,但不註明產地,但仍然不失為文人藏墨與賞墨的代表作。


    筆篇

    • 王羲之《筆經》

    前面已經說過,關於文房四寶的專著並不多,但筆確是在諸多有關文房四寶的著述中成為很早出現的專著,雖然晉代書法家

    王羲之《筆經》一卷是開文房四寶專論的先河之作,而且出自一位非常有名的書法家之手,它的地位和影響更不能低估。該書雖然僅三百多字,但史料的參考意義頗大。該文比較兔毛、雞毛、石鼠毛鼠須等制筆材料的優劣,對各種毛筆進行品評的同時也介紹了各種毛管及毛筆製作方法,併為歷代所沿襲借鑑,但是幫助了後朝學者對文房四寶深入化研究打好了紮實基礎。

    • 梁同書《筆史》

    梁為清代有名的書法家,他所撰的這本書分筆之始、筆之料、筆之制筆之匠四部分。“筆之始”敘述了有關筆的傳說故事或古書所記載的奇聞趣事;“筆之料”介紹了可以制筆的三十六種材料,註明摘引文字之處與材料產地;“筆之制”介紹各種筆的規格、特點和製作方法;“筆之匠”記載了擅長制筆的九十三人的個人信息。書中所引的資料涉及經史子集及前人的筆記雜談,詳實豐富,自成系統,對筆的收藏、鑑賞、研究都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硯篇

    中國從唐代就出現四大名硯,到了清代,論硯著作層出不窮,著書者都以藏硯家居多。根據日本小野氏《硯書文獻考》統計:

    宋以來論硯之文及散見於文集筆記中的記硯、論硯之作約有七十多種,其中尤以宋、清兩代居多,其內容既包括各種名硯發展歷史及開採製作,也含有對佳硯的鑑賞品評,以及頌揚之詩銘和名家藏硯之拓片,真可謂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美不勝收。

    既然宋、清兩朝與硯有關的著作很多,那就舉例說明若干

    ①.宋代硯著

    • 《硯史》

    由北宋書畫家米芾所著,只有一卷。書開頭“用品”一條主張硯以“石理髮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下有“姓品”一條,論硯石質地堅軟。“樣品”一條記錄了晉、唐至宋各代硯的形質變化。書中還記述自玉硯至蔡州白硯等二十六種硯的顏色、光澤與質地,其中對端、翕兩石的評論非常詳細。因為他對這些所列所評的很多硯品都親眼所見和親筆所試,所以得出的結論很真實,也對現在鑑別古代硯臺真偽具有幫助作用。《四庫全書》對該書的評價很高。

    • 《硯箋》

    高似孫把該書分為四卷。卷一為端硯、卷二為歙硯,卷三諸品硯,卷四為前人讚賞硯所寫的詩賦雜文。以詩文題端硯、歙硯及諸品硯的則分附前三卷。《四庫全書》稱此書為:

    “”取各家論硯之說,以群籍為佐證,敘述可觀”。

    ②.清代硯著

    清代文人雅士好硯之風當時非常流行,藏家與鑑賞家也紛紛著書立說,而且書中很多精闢之論。

    • 《端溪硯史》

    該書對端硯的記述非常詳細與系統化,由清代學者吳蘭修所著,他博學,好藏書,其書房曾名“守經堂”。他曾去端州實地考察,對當地各洞巖的石質做了細緻比較。同時綜合採用歷代談硯的各種書籍的基礎上附述自己的個人見解,編成書籍。該書分三卷:

    卷一記載端州產石各坑,並附圖;卷二論述石頭品種、顏色。兼及硯工、用硯與藏硯等方法;卷三記載了貢硯、開坑的事宜。整本書編排得體,尤其以議論詳備而著稱。

    • 《承晉齋積聞錄》

    該書作者梁巘不但在書法上很有造旨,而且對硯臺頗為研究。他在該書裡特地詳寫了“硯論”一章。他在文中對當時的名硯做分析與比較後評價說:

    端石之弊過細而不發墨,歙石之弊發墨而嫌過粗,澄泥軟而發墨很為適中,而其弊易至凹。

    當時由於環境與條件所限,他對各種硯臺的研究在當時的眾多著作中可謂是一家之言。


    古人如何記載傳統“文房四寶”呢?

    結束語

    “文房四寶”伴隨著中華文化走過了數千年的春秋,其中歷代文人對此研究與使用所產生的各類著作成千上萬,舉不勝舉,以上所述之作的只是浩如煙海的著作中的一滴水。同時也感嘆先人們在對這些著作所寫過程中的忠於事實的態度與鍥而不捨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