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媳和婆婆育兒理念發生衝突時,該聽誰的?

貴妃的妃


兩代人之間育兒理念有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是因為現在的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特別是年輕父母一代都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也有很多科學的育兒理念,難免會發產生碰撞發生衝突。

當衝突發生時,沒有絕對的該聽誰的說法,而是對事不對人,老一代的家長他們也許育兒觀念比較傳統,但是不一定傳統的就不好,中華文明五千年,是有很多文化和文明精華可以吸取的,作為年輕的父母,應該獨立思考去其糟粕。找到適合自己家庭,適合自己孩子的,如果是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倒是可以及時糾正,作為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不可逃避的責任。

在一個充滿矛盾和多重標準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以及人格的塑造會造成很多不良影響,建議在育兒的過程中兩代人多溝通達成共識,或者分開住,減少衝突。


兒童發育王王老師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呀,做為一個新手奶爸,這個問題一開始真的是讓我不知所措,但是隨和時間的推移我也總結出了一些我自己的方法


先說了題外話,在寶寶降生之前,跟朋友聊起這個話題,我都覺得這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我覺得在家裡相對強勢的我,可以讓媽媽跟老婆都聽我的,而我則一直在大量的補充我的育兒知識~自覺寶寶生的時候已經算是大半個育兒專家了~

但是小崽子出生之後我還是失算了,因為老婆對孩子的那種愛,奶奶對孫子的愛,已經讓這個家裡自動忽略了我的存在~


下面給大家講講就是在這種狀態中,我是如何維持平衡的

"到底誰說了算"

“先說清,後不亂”,確立主角,解決“誰說了算”的問題。如果想要寶寶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一定要以某一個人的教育思路為基本觀點。

不然不僅我夾在中間難做人,寶寶作為接受教育的一方,也左右為難,最後可能誰的話都不聽,導致教育失敗。

一定要在家裡明確這一點,給我媽和老婆都講清楚,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讓寶寶不要不知所以,不能你這樣教,她又那樣教,最後寶寶也不知道怎麼是對,怎麼是錯的~!

在孩子面前不爭執對錯

每當坐下來管教孩子時,孩子就會哭鬧著找“外援”,我媽總會出面阻撓,而我開始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寶寶動不動搬救兵的情況,一定要和長輩們溝通好,我們要站在統一戰線上,避免硬碰硬地當面對峙。最好提前和長輩們打好招呼,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

要知道當家庭成員的意見相左時,容易使孩子的價值觀發生紊亂,孩子沒有判斷標準,就會“鑽空子”,哪一方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

要學會溝通

首先我心裡是有準備的,老婆和我媽有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大驚小怪。當育兒老規矩和新方法發生碰撞時,如果聽到“媽,你這樣是不對的!”“不要再給娃夾菜了!”等帶有批評、總結性的話語,老人從心底裡是反感、排斥的。

這一點,我私下裡基本是每天都在給老婆強調要耐著性子多溝通,把知道的'科學育兒理念'簡單明瞭地解釋給老人聽,給老人闢謠一些錯誤的育兒知識。有的時候,老人並非固執,而是我們只告訴結果,沒有講清楚為什麼,老人不明白,自然不會照做。耐心,老婆有時候給我媽說的煩了,會沒有耐心,這時候我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來安慰她,讓她重新有耐心,繼續去給我媽解釋,而我在老婆解釋完之後也會準備一些比如我媽願意相信的專家教授的視頻去給我媽看,所以通常一個問題,這樣來一次,基本就解決了

誰都不容易,理解萬歲

平時隔三差五就要去給老婆吹風,我媽多不容易之類的~心都在她的這個小孫子上,長輩不是一定要堅持他們的理念,只要孫子好,讓他們怎麼都可以~


所以只要做到上面幾點,育兒的過程是很快樂的~畢竟看到小寶寶一點點長大,那種快樂是什麼都無法替代的~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於有幫助



打怪升級ing


您好,我是一一麻麻,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如果媳婦是按科學方式去育兒的話,那麼應該要聽媳婦的。為什麼呢?我以我自身的經歷建議給您。

  • 老人家的育兒觀念較為陳舊。

拿我婆婆來說,她經常會給寶寶裹的裡三層外三層的,然後我就會告訴她寶寶很怕熱,不拿穿那麼多,跟她講這是醫生說的。她就比較不會再堅持。

  • 老人家會比較執拗

很多時候,我發現我婆婆真的很執拗,譬如說做月子的時候,寶寶喝母乳有點拉肚子,我婆婆就會以我多放點酒去煮鴨子吃了,就不會拉肚子了,而實際上我不希望寶寶通過我的母乳去攝取到酒精,所以只讓她放一點,但是她還是會堅持要放很多。這時候就通過讓旁人去給她勸說的方式讓她改過來,有時候旁人說一句比自己說一百句更有用。

  • 老人家只是因為太愛孫子或孫女

有時候我會想和婆婆說你不要管那麼多,但這句話始終沒有說出口,因為我知道她不過是隔代親,太愛自己的孫女了,我也需要去理解她去引導她正確的育兒方式。

總之,堅持自己正確的育兒觀念肯定是沒錯的,但是一定要用正確的態度去和婆婆聲明,大家都是因為愛寶貝,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一一和一一麻麻


這個問題的出現是由於隔代教育引起的。

如果是父母親自帶孩子,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

我也遇到過許多次這樣的情況,先說一下我比較笨的辦法:孩子八個月的時候還是很喜歡去吃手,並且也不是經常洗。我婆婆的觀念是——王母娘娘給抹了三幹年蜂蜜,必須得吃夠。我並末多說,只是多帶他們去了幾次遊樂園(小寶寶那種),從裡面出來我孩子還是習慣性的吃手婆婆也不說什麼,但旁邊的媽媽或奶奶肯定會說,只需要讓他多體會兩次這樣的眼神就可以……孩子一歲半以後還是餵飯,並且還是追著喂,我依然沒說什麼我自己不喂就是了,在小廣場裡玩的時候,特意提起這樣的話題很多人一起討論,另外從網上找相關的音視頻,裝做小白的樣子重新學習,我在聽的同時,婆婆自然也聽見了,我說的時候他不信,聽別人說的次數多了也就信了。


敏德mind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新手媽媽和“過來人”婆婆之間有育兒矛盾,到底該聽誰的呢?當面對討論孩子的教育時,育兒觀發生分歧,我們該怎麼做?

話說,媽媽們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育兒矛盾;近日一起五旬大媽因育兒問題,欲跳樓輕生的事件,在媽媽群裡火了起來。

據瞭解:大媽早上因要不要帶孫子出門,與兒媳起了爭執。大媽心裡委屈,一時想不開,於是起了輕生的念頭。後來經大家的幾番勸說,大媽被攙扶到了安全地帶。

提起老人帶孩子,很多寶媽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感激老人幫忙減輕負擔,另一方面又苦惱於老人舊的育兒觀念。相信很多人都會問:為何這樣的育兒矛盾一直存在,難道就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或者減少與老人的衝突?

先來說說育兒矛盾為何存在吧,其實最關鍵的是觀念問題,婆媳之間的主要矛盾在於餵養、養育方式上的意見不統一,造成了家庭內部的“權力爭奪戰”。

老人總說:“我吃的鹽比你們多!”老人認為自己是孩子爸爸的媽媽,有著年輕人沒有的養娃經驗,因此,更適合、更有能力養育好孩子。

媳婦認為:“媽,你這樣是不對的!”媳婦認為自己是孩子的親媽,接觸到了更多新時代的育兒知識,因此,更應該、更有權利主宰孩子的未來。

老公覺得:“媽說的挺對的!”中國男人通常都很忙。本來志同道合的老公,出門前總會拋出一句“我覺得,媽說的挺對的!”老公夾在媳婦和親媽之間,只希望安安靜靜不要吵架就好,但通常這樣做,反而會使矛盾激化。

育兒觀發生分歧,我們該怎麼做?

一、“教育誰說了算”

“先說清,後不亂”,確立教育主角,解決“教育誰說了算”的問題。如果想要寶寶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一定要以某一個人的教育思路為基本觀點。

不然不僅老公夾在中間難做人,寶寶作為接受教育的一方,也左右為難,最後可能誰的話都不聽,導致教育失敗。

二、在孩子面前不爭執對錯

每當坐下來管教孩子時,孩子就會哭鬧著找“外援”,老人出面阻撓,做子女的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孩子動不動搬救兵的情況,老人和子女要站在統一戰線上,避免硬碰硬地當面對峙。最好提前和老人打好招呼,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

要知道當家庭成員的意見相左時,容易使孩子的價值觀發生紊亂,孩子沒有判斷標準,就會“鑽空子”,哪一方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

三、要學會溝通

首先你要認識到,和婆婆有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大驚小怪。當育兒老規矩和新方法發生碰撞時,如果聽到“媽,你這樣是不對的!”“不要再給娃夾菜了!”等帶有批評、總結性的話語,老人從心底裡是反感、排斥的。

媳婦們要耐著性子多溝通,把知道的'科學育兒理念'簡單明瞭地解釋給老人聽,給老人闢謠一些錯誤的育兒知識。有的時候,老人並非固執,而是我們只告訴結果,沒有講清楚為什麼,老人不明白,自然不會照做。

四、婆婆也不容易,理解萬歲

想想老人也不容易,人生地不熟給咱帶娃,沒有功勞有苦勞。更何況,他們沒有了熟悉的人際關係,所以生活的全部重心自然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媳婦們也要多體諒老人家的心情,平時下班之後就要多分擔家務,儘量不要讓老人家既幹家務又要帶小孩;另外當育兒觀發生相悖時,媳婦要肯定老人的付出,多理解老人家的想法。

五、老公要做好“調節劑”

世界上最難的問題莫過於,“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我倆都不會游泳,你到底要救誰?”原則上,老公應該多一些支持老婆的觀點,並且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應該由老公更多地去和自己的媽媽商討。

時不時的一句“我挺你”,其實,也會讓媳婦的心裡熱乎很久很久,因為在最難平衡的關係裡,男人站在了媳婦的一邊,家庭生活才會融洽。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小學老師暖媽


如果題主是兒媳,我的回答是聽自己的。

如果題主是婆婆,我的回答是聽孩子媽的。

其實不僅兒媳和婆婆會有育兒理念不一致的情況,如果幫忙帶孩子的是姥姥,孩子媽媽和自己的媽媽,也會經常在育兒理念上發生衝突,衝突可能比婆媳之間還激烈尖銳。

只要是隔代育兒,都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兩代人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觀念不一致特別正常。

當然,這也沒什麼可怕的,關鍵是大家擺正位置,用適當的方式處理這些差異。

我的建議是,作為老人,要明白孩子是兒女的孩子,孩子長成什麼樣,最終負責的只能是孩子的父母,所以祖輩不能越俎代庖,強迫兒女接受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卻讓兒女自己承擔潛在的風險。

作為兒女,要明白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得對他的教育負責,所以既不能圖省事,把所有工作都甩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然後又抱怨他們帶得不好,也不能為了避免矛盾,對老人如何帶孩子不聞不問。

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帶,當然這可能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面對,但長久來看,父母自己帶孩子,才算是對孩子盡責,也更容易用始終如一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夾在父母和祖輩之間無所適從。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即將出版《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真心爸媽


你好,我是走錯路的丫頭,很高興麼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現在一家都是一個孩子,最多也就兩個孩子。因為生養孩子的成本太大,負擔太重。好多寶媽產假一結束就開始上班,孩子就讓婆婆來的。可是婆婆的育兒理念和兒媳婦有時候有很多的不同。婆婆更注重經驗,兒媳婦更相信科學,這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矛盾。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好多人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下面有幾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種方法,遇到不同的意見的時候,最好能和婆婆商量好誰的方法更合適。如果不能協商好,那麼就兩種選擇:一種是自己帶,不要麻煩婆婆;另一種是婆婆帶什麼都不要說,畢竟婆婆也是把你老公帶大。

第二種方法,讓姥姥帶孩子。畢竟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和媽媽比較親近。有什麼話也好說,即使有些小矛盾,也很快就過去了,不像婆媳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媽媽也更容易接受女兒的意見。

第三種方法,找保姆帶孩子。雖然很多人不喜歡選擇這一種,但是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也只能選擇,請保姆照看孩子。

不管是哪一種方法,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

好啦,今天的問題就回答到這裡,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走錯路的丫頭


在這件事情上,不存在對錯與好壞,也沒有所謂的絕對,記住,有衝突並不可怕,所有負面事件的背後都有正面的意義,而這件事的正面意義就是:所有人在對待寶寶的問題上,背後都是濃濃的愛,都是想要為孩子好!


在育兒的路上,所有人都是學習者,正因為育兒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探索,所以養育一個孩子是一個挺讓人頭疼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哪一個決定,哪一個方向才是正確的,我們每個人依據自己的教育背景、我們所學的知識,我們的價值觀輸出給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的下一代,這就是我們自己構建的世界。


就想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一樣,每個問題的呈現也有多面性,我們要學會去看待這些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


首先,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並不敢保證我們的觀念就是適合的,也不敢保證婆婆的觀念就是適合的,當然,明顯封建迷信、對生命有危險的決斷不在此討論範圍哈。

我和我婆婆一直都很好,特別是生孩子之前,加上我倆還有點像,所以總被外界說是母女。那會兒我懷兒子在肚子裡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我們增加了一個並不止意味著我們只是增加了一個人口,那時候我婆婆特別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以後如果我們倆因為孩子的事情有不同的意見,可別紅臉啊,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的。


那時候我滿口答應了,可是我並不知道,事情哪裡有那麼簡單啊!


孩子剛出生,晚上哭鬧不止,婆婆說要給他去豬毛風,那是老人家的一種頑固的思想,我那時候初為人母,一邊焦慮孩子哭鬧,一邊又心疼這麼小小的人兒,看了一些育兒知識,看那些人用線把孩子身上的汗毛去掉,孩子痛得哇哇大哭,我堅決說不行!


婆婆說只是試一下看看有沒有辦法,我根本不給她商量的餘地。可是我也沒有辦法解決孩子的夜啼的問題,那時候不知道啊,第一個孩子,根本不懂得帶孩子,只會孩子哭的時候自己跟著哭。後來我才知道,我婆婆偷偷把孩子帶到姑姑家,給兒子試著去豬毛風,後來發現效果不好,也就沒再弄了。


所以你並不知道你的方法是否是正確的,婆婆的方法是否是正確的,大家都是在嘗試,沒有人想傷害孩子,大家都是帶著愛去做任何事情。


其次,在婆媳遇到育兒問題有衝突的時候,不要硬剛,各退一步,教會孩子尊老愛幼,我們也要以身作則。

兒子從小就有喉梗阻的問題,非常讓人頭疼,發病的時候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所以自我上班之後,婆婆接受帶孩子,婆婆就耗費了巨大的心力去照顧孩子,不能冷到,不能熱到,一旦感冒,孩子的喉梗阻便有幾大的發作可能。


於是碰到感冒到底是吃西藥還是觀察的這個問題上,我們發生了分歧。


婆婆怕孩子感冒會帶來喉梗阻,所以想讓孩子的感冒趕緊好。而我因為是在中醫養生館工作,知道一個孩子的正氣是多麼的重要,我的認知裡面認為西藥帶寒,注入身體之後會給身體積壓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我總是覺得孩子最好是艾灸、推拿等,用物理的方法去調就可以了,慢可以慢一點,但是不傷正氣啊。


一開始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我是很剛的,不允許孩子去社康看醫生,對醫生動不動就開一堆抗生素充滿了憤怒。後來我發現婆婆會偷偷地給孩子喂藥,如果一旦不去社康,她會非常焦慮,因為她在家和孩子的時間是最長的,她聽著孩子咳嗽,痰音重,她飽受著折磨。


後來,我就會和她商量,我把我的方法告訴她,她也很願意去嘗試,比如,兒子一旦咳嗽,我就讓她給兒子熱露露杏仁露喝,如果效果好,下次就用這種方法,如果效果不好,她再根據自己的判斷去給孩子上一點西藥,如果我擔心西藥寒,我回來就多給孩子艾灸揉腹,總是有辦法的,至於一些別的副作用,把時間線拉長,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重點是解決當下的焦慮。


所以,發生問題時不要硬剛,學會各退一步,互相體諒。


最後,讓老公去解決一些不太方便解決的問題。

我家老公是非常尊重他的媽媽的,並不會像有些家庭,派老公出馬,老公只會對著自己的媽媽大吼大叫,讓本來就不樂觀的時間更加焦灼。有的事情並不太適合媳婦和婆婆去溝通的時候,把老公推出去,母子之間哪有什麼隔夜仇,也許能說通,也許不能說通,即使是最壞的結果,兩個人也能很快就好了。


總之,一個家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一定會存在分歧,就想對待工作一樣,把責權利分清楚,讓一個人負責一些事情就好,比如孩子的吃喝就交給廚藝很有研究的婆婆吧,媳婦可以給建議,決定權還是在婆婆就好,孩子的教育就給媳婦好了,畢竟老人家在教育上面終歸是比不上年輕人的。各自都體諒對方,相信對方一定是為孩子好的,便少了很多的阻力了。


Z張小飄


兒媳與婆婆育兒理念發生衝突,聽誰的?我的回答是誰對聽誰的!

兒媳和婆婆因為之前並沒有長期生活在一起,僅僅因為一個男人連接在一起,婆媳關係是個很複雜的關係,尤其是遇到育兒問題。為什麼要說誰對聽誰的的呢?

寶寶是個獨立的個體,不管是他的媽媽還是其他家人都應該對寶寶負責,一切對寶寶好的,有利的去採用。危害寶寶身體健康的一律不允許。

首先婆婆因為年紀大,帶孩有經驗,所以帶孩方面比我們知道的多。但是知道的多不一定對。他們生活的年代,生活條件有限,所以生病了沒錢看病,都是用香油,香灰,叫魂等土辦法或者說帶著傳統迷信的方法去育兒。有些婆婆不愛乾淨,直接嚼飯喂小孩,或者嘴對嘴喂小孩吃飯。吃飯口味重,把屎把尿等問題。而且老人一般特別溺愛,寵溺小孩。隔代親可不止是說說而已。容易讓寶寶造成自私自利的習慣。

其次寶媽們是年輕的新一代,不斷學習著各種育兒知識。與時代不斷進步。但是因為缺乏經驗很多時候都是隻有理論知識,沒有實踐知識,孩子一哭鬧各種手忙腳亂,亂作一團

所以,總上,孩子有病去醫院,沒病沒災的大家商量著來,多問問醫生,多溝通,沒啥解決不了的。婆媳有矛盾的時候就需要老公出馬做調和劑了,一家人和諧生活比啥都重要。


天時地利的迷信


尊重事實,方得真經。

先說一個現象,大多數時候,我們在探討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討論的只是觀點,而非事實。

這可能是因為促成一件事情產生的因素很複雜,人們又想快刀斬亂麻的解決這件事情,但又不願意花時間、甚至懶得花時間去想想到底是什麼原因,所以往往憑藉那些經驗之談或是也不知道從哪裡信手拈來的觀念、觀點處理問題。



教育孩子就會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

比如,春天到了,老人認為孩子還是要多穿一點,可是父母卻認為該給孩子減衣物;孩子不好好吃飯,老人追著喂,父母則反對這種做法;老人認為孩子睡覺時房間要安靜些,父母則認為大人在家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老人認為孩子要睡頭型,父母則反對;……等等。

無論衝突與否,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所思所想始終都是對的。

所以,無論這種衝突是否存在,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撫養人,父母首先應當率先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



這句話說起來輕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懶得學習、瞭解和思考孩子的世界,懶得發現、培養自己孩子的優勢所在。

不論是什麼理念,尊重、瞭解和認知孩子是一個大前提。

在這個尊重事實的前提之下,我們才可能知道該聽誰的,或是誰的都不聽,另闢蹊徑,找到答案。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才會有意義。

因為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總不能和老人發生育兒理念衝突之後,家裡鬧得分崩離析,氣氛緊張,這樣的環境再怎麼教育,也不會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提供好的環境。



當然,有些“理念”事關重大,最好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來解決,如果“衝突”實在無法化解,最好彼此分開,畢竟孩子的父母是我們。

我有一個朋友的家庭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因為老人的衛生習慣實在是不好,而且多次溝通也沒能解決,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自己帶孩子,避開矛盾。

但是,大多數時候,教育理念反映在雙方教育孩子的行為上,比如有的父母認為老人太慣孩子,如果只是偶爾一段時間相聚一次,孩子“享受”一下又有何妨?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理解老人的心理與辛苦,讓孩子懂得感恩和報答。

如果是自己完全將孩子放在老人那裡託管,平時有顧不上,如果適時的溝通也解決不了,那“父母”要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麼學會閉嘴。

這是根據撫養關係來說,因為一切有效家庭教育的基礎脫離了撫養關係,就無異於海市蜃樓。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就是養育環境和孩子自我意識共同決定的結果,而非單憑“理念”就能塑造。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考驗“教育理念”孰是孰非,更重要的是考驗父母的情商智慧。



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父母如何與老人相處,處理矛盾,這本身就是一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考驗父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機應變、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能力。

事實上,儘管父母和老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沒有任何一種教育能做到“完美”。

當父母放下焦慮,和孩子一起體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這種多元也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如果老人太過陷於自己的觀念,父母就更應該窺見孩子成長髮展的事實,從更大的格局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和解決,總能找到出路。



自古以來,辦法總比困難多哦!

題主遇見的問題,幾乎家家都有,只是各有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