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20多處新石器時代人類棲息遺址距今已有6800多年,有你們村嗎

鄧州20多處新石器時代人類棲息遺址距今已有6800多年,有你們村嗎

-在鄧州生活,當然得關注鄧州萬事通

關於鄧州,《山海經》和《史記》均有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今天說說新石器時代的鄧州遠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新石器時代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鄧州20多處新石器時代人類棲息遺址距今已有6800多年,有你們村嗎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4000到5000年之間,華夏大地遍地開花,文化交相輝眏,這是一個被考古人稱為英雄的時代,考古人用“滿天星斗”來形容這個時代,各地城邦並起,如天上的繁星:中原的仰韶文化廟溝類型、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部的馬家窯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等等,都代表了這個時期的各地豪強。

鄧州20多處新石器時代人類棲息遺址距今已有6800多年,有你們村嗎

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銅、鐵器、玉器、炭化紡織品殘片和水稻硅質體等等文化遺存表明,幾千年前古人的冶鑄技術、農業、製陶、紡織業等等相當發達。青銅、鐵器為金屬品,遺存幾千年的較少;陶器、玉器可存時間長,出土的遺存較多。

在新石器時代的鄧州也早有人類息息繁衍,已知的仰韶文化遺址,鄧州境內已有20多處被髮掘,以下僅為部分遺址:

八里崗遺址

八里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坐落在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八里崗遺址1957年發現並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與南陽文物研究所聯合對八里崗遺址進行了七次發掘,揭露面積5000餘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遺蹟和遺物,收穫頗豐。其中1994年的發掘因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長排連間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中發現了大量有價值的遺蹟遺物,計有:房基66座,墓葬150餘座,灰坑窖穴千餘個、文物標本萬餘件。揭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自下而上依次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嶺文化中後期,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晚期地層。

郭莊遺址

郭莊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北方16公里處的白牛鄉郭莊村,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1979年發現,1985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莊遺址因1979年嚴陵河發洪水而被發現,採集到的器物有石器:石斧、石錛、石鑿等,陶器有杯、碗、鼎、罐、紡輪等,以紅陶、灰陶為主,紋飾有刻劃紋、繩紋、方格紋等,還發現有部分動物化石。

郭莊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竹筲坡遺址

竹筲坡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北13公里處的白牛鄉竹筲坡村西南方,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57年發現並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竹筲坡遺址採集的器物標本有:磨光的石斧、石缽、石鏟、石刀等,陶器有紡輪、灰陶鼎、罐、碗、盆等,以灰陶為主,紅陶、黑陶較少。紋飾有方格紋、刻劃紋、蓖紋、繩紋等。經對這些標本的分析,該遺址屬新石器朝代晚期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楊崗遺址

楊崗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南25公里小楊營鄉楊崗村,是一處包含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和商周文化層的遺址。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57年發現並被原鄧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崗遺址採集到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有:石器有石斧、刀、石鐮等,陶器有紡輪、灰陶鼎、罐、碗、杯等,骨器有骨箭頭等,在遺址的南部邊沿地帶還發現有戰國時期的墓葬及車馬坑。出土有銅鼎、銅壺及車馬器等。

楊崗遺址面積較大,保存狀況較好,是研究鄧州史前文化及商周文化的重要遺址。

古涅陽城遺址

太子崗,位於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古涅陽城遺址),是河南省文物保護遺址,2013年被評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太子崗是新石器時代遺址,在穰東鎮雙廟村南偏東500米處,海拔126.8米,遺址高出地面6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厚1~5米。太子崗的土質是黃土,土壤肥沃,地下部分地方分佈有硝土層,在1970年代以前,人們用硝土作農田肥料,在太子崗的北面、西南角挖了兩個大的硝土坑,單個面積達150平方米。南坡有鄭莊鄭氏家族的祖墳墓。

太子崗出土的石器有斧,陶器有鴨嘴形足鼎、斂口圓唇罐、小口卷沿罐、高領罐、深腹罐、折腹豆、紡輪等。以泥質紅陶為主,黑陶次之。其性質分屬仰韶和屈家嶺文化。西鄰趙河,面積約25000平方米;正南和西南是斷面,南坡和西坡有明顯的稜,南坡稜相對高出1米至1.3米,西坡的稜相對高出0.5米。地面裸露出燒製陶器時窯壁上的紅土,如果從上面走過,偶爾在腳下踢出一些古紅磚渣,陶器的碎片;70年代以前,崗子上長了很多酸棗樹和一些野生的雜樹,隨處可見古代遺留的石斧·陶紡輪·骨針·鴨嘴形鼎腿· 紅色的陶罐以及鹿角獸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耕地的重視和利用,現在上面全部種上了莊稼。

下崗遺址

下崗遺址,又稱黑龍廟遺址,位於鄧州市西南20公里的林扒鎮下郝崗村黑龍廟組東,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要內容的聚落遺址,呈崗丘狀,文化層厚1-2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1975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村民因挖排水渠發現該遺址,因水渠橫穿遺址而過,使遺址遭到部分破壞,並發現了紅燒土塊狀的房基遺蹟及灰坑等,出土了陶、石等遺物,陶器多為紅、灰色、夾砂,並發現有少量磨光蛋殼黑陶,器物有鼎、鬲、罐、碗、杯、缽等,石器有石斧、石錛等,均磨光。

  下崗遺址是一以龍山文化為主要內容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研究鄧州史前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蘇營遺址

蘇營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北13公里處的夏集鄉蘇營村,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1957年發現,並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營遺址採集到的器物標本有:石器:石斧、石鏟、石錛、石鑿等,均磨光。陶器有鼎、罐、盆、杯缽、紡輪等,以紅陶、灰陶炷,黑陶較少,紋飾以繩紋為多,兼有刻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通過對採集到的器物標本的分析,蘇營遺址是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你還知道有哪些?歡迎補充.....

優團小結

專注鄧州人文,聚焦城鄉發展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文物古蹟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蹟;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挖掘鄧州精彩 服務百姓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