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粗淡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举个例子,比如你上高中的时候,你们班一共60个人,那是不是这60个人都是学霸,都有实力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最终获胜?

清末最后的那十年里,开始推行新政,即所谓的庚子新政,民国人喜欢把它称之为“遮羞变法”。而在这次政治体制改革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编练新军,为此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当时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近畿4镇、四川3镇、其余各省编练1-2镇,并开办了各式培养军官的陆军学堂。这个庞大计划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完成,只编成了14镇和18个混成协即禁卫军1镇,总计16万人。

而这16万的军镇中,北洋军属于老资格新军,早在甲午战后,袁世凯就在小站编练新军,在清末新政时期,编练成了武卫右军,是当时诸军之中最强。到了1905年袁世凯正式提出统一全国军队番号的建议后,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这四个部分的京、津、鲁地区建成了北洋六镇。

天下14镇,北洋就占了6镇,到了1907年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率领陆军第3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到锦州,及2、4、5、6镇各一部分兵力,扩展出了东北新军。

到了1911年,整个清王朝,规模最大,军事实力最强的新军就是北洋六镇,兵力规模和武器装备在当时都是顶尖的。除去北洋六镇以外,北方的清王朝能够调动的军队大概也只有那个所谓的禁卫军镇了,但问题是这个镇有战斗力么?

辛亥革命时,南方15省脱离了清政府宣告独立,按照之前编练新军的计划,如果编成36镇,这十五个省的兵力规模要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但实际上只编成了14镇,各省的大多是混成协,还没有达到镇的规格,所以总体而言,还是北洋六镇兵力最多。

而清末新军编制而言一个镇的兵力规模大约12000人,6镇就72000人,全国新军不过16万人,北洋军占到了45%的比例,除去独立的各省兵力,加上听袁世凯调动的东北新军,清政府哪儿还有什么兵力可以调动去南方平乱的?总不至于拿废掉的八旗和绿营兵这种没装备没训练的废物点心去打南方新军吧。

要怪就怪清朝最后的那些年里,在满人之中实在挑不出一个能够练兵打仗的,想要组建一支有战斗力并维持一定规模的忠于朝廷的中央军,就当是朝廷管不住地方的状态而言,无压于地狱模式,还不如在袁世凯新军规模上,投点钱编练就好了。

是故,从清末新政开始,清王朝把所有的军事依仗都交给了袁世凯,而袁世凯在这份莫大的“信任”之下,编练出了北洋六镇这样只听自己调遣的新式陆军,大清王朝不完蛋才是有鬼了。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江畔初见月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从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过三种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绿营”,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组织湘军、淮军,官方的正式名称叫做“勇营”。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旗营和绿营都已腐朽到极点,曾经风光无限的湘军和淮军也逐渐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军队体系。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国上下大概就是两支军队——新军和巡防营。

巡防营是什么鬼?

巡防营是挑选旧绿营和湘军与淮军的精壮,另外再招募民丁,编练而成,主要用来保卫地方。巡防营编制分为马队和步队,马队全营设官、弁、兵、夫共189名,马135匹,每营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队全营设官、弁、夫共301名,每营亦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马各营则设管带和哨官等统率之。巡防营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划分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后”或“东”、“西”、“南”、“北”区别之,每路各设统领一员。还有训练新式枪操的,则设教习一职。顺便说一句,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后正是安排在巡防营任职。

巡防营的武器装备较好,有西式的枪械和火炮。但由于成员的来源良莠不齐,而带兵官多为旧武官或是候补道,对新式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尽管忠诚度有一定保障,但战斗力相对堪忧。

下面再说一说新军,这是重点。

1903年10月,清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原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辛亥革命爆发时,全国新军除北洋新军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参与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军第9镇直接参加了革命党,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云南重九起义、太原起义、长沙起义等,都是各地的新军发动的。这些起义中,除了东北张作霖指挥的巡防营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营都不是新军的对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则基本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对付各地起义新军的部队,确实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军了。

1.刘革学 :《北洋军阀大结局》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沈敦和:《自强军西法类编》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清朝灭亡前夕有军队100多万,其中被认为有战斗力的新军陆海军共约16万,而北洋六镇人数约为7万多。(1907年的统计)


可是这16万新式军队,加上附属的军事院校,花费的军费却超过全国军费开支的71%,而剩下85万旧式军队,才开支了军费的29%。等于说新军人均军费比旧式军队高出13倍!!


而从军饷来看,新军士兵的军饷也是旧式军队的3倍以上,更别提没有七扣八扣,拖欠军费也是最少的。


其中的北洋六镇,又是重中之重,清廷的眼睛珠子,一旦出了事,不用你北洋军还用谁?



而反观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和北洋军一样属于中国训练最好,装备最精良的两支军队之一,本来一南一北配置,就是互相制衡,防止兵变的。


所以当武昌起义后,革命政府用由3000多新军为骨干,临时组建的2万多民军,清廷还能调什么部队?


北洋六镇肯定不能全部调动,于是只调了约1/3,2万多人南下,原先清廷也防着袁世凯抓兵权,于是派满人贵族带兵,但却发现指挥不灵,军队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各种不配合,所以最后只有又请出袁世凯。



平心而论,这2万多新军也确实厉害,到了湖北后仅仅一个多月,就打得2万多革命军丢盔卸甲,2万多人损失了7000多人。不过无论湖北新军,还是北洋新军,他们都不忠于清廷。


难怪当时的清廷人士感慨:“中国之军人,只知有主将,而不知有国,何君之与有”。


闭家锁的红枫


北洋军在当时,就是清朝的中央直属部队,也是清朝最精锐的战略集团。拥有6个镇(师)7万人。其中第1镇是旗人组成,还有2个镇有部分旗人。

在1911年,是一个历史的时间窗口,因为清朝从马关条约以后,一直在大幅度裁剪绿营兵。到1911年,全国的绿营部队,仅仅保留了三分之一,还已经不再是战斗部队。而是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缉拿犯人、守卫衙门,护送饷银、传递公文等等工作。

到1906年,山西,广东,河南,山东等等省份,都已经把绿营兵全部裁撤完了。清末,也同时开始裁撤八旗军,除了极少数八旗洋枪队保留以为,绝大部分八旗军也被裁撤了。比如,北京的八旗军大多都改成了警察。

1907年9月,清廷颁布《裁停旗饷》诏书,也标志着八旗武力解散的开端。从此,清朝主要就是要建立36镇新军,还有部分巡防营(相当于武装警察部队)。

到1911年,练成新军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武昌起义以后,湖北,陕西,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新军全部起义。清朝这个时候,除了北洋六镇新军也就没有什么部队可以依靠了。

因此,在辛亥革命战争当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南北新军大混战。最后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也开始逼宫了。清朝就没有回天之力了,再也拿不出可以出战的军队了。


深度军事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军到湖北,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到了汉口,他俩在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湖北清军的力量和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兵力,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但是张彪在汉口待了几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坐视不理。(当时在汉口江边停泊有英舰八艘、美舰三艘、德舰五艘,俄舰两艘、日舰一艘)


眼见各国无意帮忙,瑞澄抓瞎了,因为就靠张彪的两千残兵,肯定不是武昌义军的对手,说不定连汉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顾不上自己的名声了,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汉口的清军。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

备注:湖北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巡防营,也就是绿营兵和练军改编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新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瑞澄和张彪退守汉口后,就收拢了两千多巡防营和少部分新军,这也是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第一支与起义军交手的清军。



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迅速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同时还下令,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领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

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湖广总督瑞澄给北京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军。

第二,载沣挤走袁世凯后,北京的满洲高层认为北洋军已经被控制了,可以随时听从朝廷的调令,而其它省的新军还不行。

第三,实事求是的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全国所有部队中最强悍的,朝廷派北洋军前去湖北镇压革命党,最靠谱。

第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北洋军是唯一的机动力量。

基于这四点考虑,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消灭之;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调其它部队助战,总之就是要一举平叛。但是载沣太年轻了,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军能造反,北洋新军这几万人就不会起贰心么?

其次,湖北新军会坐以待毙?等着让朝廷部署完毕后,来宰杀自己?


清政府调兵遣将,镇压大军即将前来的消息传到武昌阅马场湖北省军政府后,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军来了再被动抗击,革命军应该先发制人,主动渡江到汉口,乘清军没有集结之前,先把汉口和汉阳的清军全部端掉了再说。结果驻守在汉口的清军被起义军给打跑了,湖广总督瑞澄乘坐海军军舰逃到了上海,统制张彪率残部向北撤退,准备傍南下的北洋军的大腿。

那么北洋军当时在干嘛呢?简单点说,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参战。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摄政王载沣下令北洋军参战,结果北洋军的几个大佬不奉诏,表示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带不了兵。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了,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兵力了。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而瑞澄和张彪却无法弹压,北洋军走到信阳后也不再向前,眼睁睁的看着革命党的势力坐大。


驻汉口的五国领事看见局势失控了,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答应袁世凯,让北洋军试试嘛,否则我们列强就直接干预了!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就职的条件,还表示如果如果不答应,他就不出山。

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开放党禁;

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

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

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但是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了!

因为第一,袁世凯的复出是列强向清廷施压的结果,载沣不敢跟列强死磕;第二,北洋军现在就已经失控了,各镇统制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这个时候跟袁世凯翻脸,就等于跟北洋军翻脸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计都不用等革命党杀自己了吧?北洋军那帮丘八肯定会把清廷一锅给端了;第三,南方独立势头太猛,这个时候调其它的新军或者巡防营参战,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载沣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同时下令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军统,负责前方的作战事宜;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令人发指的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就率北洋军夺回了汉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脸。但是袁世凯此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方面的事情,毕竟武昌的义军只有两万多人,他带了四万多北洋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都具有优势,打得赢是应该的。他此时操心的事是,怎么把清廷架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袁世凯心里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多地开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处都有革命党造反。他这几万北洋军,怎么可能跟遍地的革命党死磕呢?所以,袁世凯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条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明摆的就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加责任内阁,并以这个主张,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判。这个主张的妙处就在于,既有帝制也有共和,这对于革命党和清政府来说,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谈判标准。

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死磨硬泡,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了几个月,谈的清政府和革命党双输,他自己一个人赢了。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其中二十多万绿营兵、十万八旗兵、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万新军。这些部队里面,八旗兵最垃圾,绿营兵稍微强一点。最有战斗力的是巡防营和各省新军,新军不用说了,巡防营里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

但是,巡防营要负责当地的防务,不能随便调动,否则当地就乱套了。而北洋军虽说只有七万多人,但这七万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资,专门打造的战略机动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辛亥革命这种大规模的反叛。并且载沣罢免袁世凯后,还对北洋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只不过袁世凯的影响根深蒂固,最后利用北洋军逼宫了清政府。

袁世凯在复出后,也是很苦逼的,北洋军到处灭火。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两镇兵力对付湖北的革命军。后来江苏独立了,北洋军又调了一镇进驻苏鲁,配合张勋的巡防营应付东南民军;陕西和山西也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又要安排两部分北洋军分别围剿山西和陕西民军;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一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师,一部分进驻蒙边。后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我应付不过来了,您还是退位吧!这句话,其实也不全是为了逼宫而说的。毕竟北洋新军就那么几万人,还要分成了十几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Mer86


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决定效仿西方改革军制,建立新军。新军日后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在汉纳根练兵计划终止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即为“定武军”,后改派袁世凯训练。

袁世凯对原定武军4750人进行扩编,招募丁壮共成7300人。同时创设步、骑、炮、德文四所随军学堂,以培养中下级军官。另外与德国、挪威等国的教官签订教习合同,训练新军。

甲午战争惨败后,除袁世凯训练新军,中国朝野上下掀起一阵练兵潮。记载为:

“倭事定局以来,内外臣工条陈自强之策,莫不以练兵为第一要义”

另有张之洞所练自强军。自强军效仿德式,分为步、马、炮、工程,并请德国军官担任教官,全军共计2860人,后所有增加。

虽然,清朝军队像西方学习从湘军、淮军开始就有,比如配上洋枪洋炮,但从新军开始,才真正效仿西方军制。因此,袁世凯的新军,张之洞的自强军的实力较强。

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正是由湖北新军参与的革命军率先发难。而湖北新军乃张之洞在湖北训练的新军。


五味社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兵力非常多,但是并没有什么用,看看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与列强的兵力是10:1,不照样被瓜分吗?我们先看一组辛亥革命时期清廷有多少兵力?

当时的清朝新编陆军实力从数据上看,能吓死这些革命党。

京畿方面有陆军1—6师

陆军第一师有12512人;

陆军第二师有12468人;

陆军第三师有12636人;

陆军第四师有12504人;

陆军第五师有12604人;

陆军第六师有12593人;

(清军士兵)

除此之外还有直隶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个地区总计14师、18旅、4团、1禁卫军。另外还有巡防营兵力共计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开可以,全都是毛瑟枪,再加上八旗军兵力225000人以及绿营兵133000人,总体来说清政府当时至少还有百万军队。

辛亥革命

有人就会问为何如此强大的兵力为何最后却被推翻?

当时除了北洋新军,其他地方军基本上全部倒戈,一夕之间全部成了反清的势力,唯有巡防营顽强抵抗了几下,而各地省份都出现了清军拱手相让的情形,革命打响之后,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有的清军守军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将枪口对准天空放几枪之后便投降了,只有少数清军誓死抵抗。

当时北洋新军作为清政府倚重的势力,袁世凯也并没有为清政府赴汤蹈火,北洋新军的兵力大概在七八万人,这是一支我国最早的新式陆军,是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的,武器比较先进,拥有步兵、骑兵、炮兵,而且这些指挥军官都是武备学堂毕业的,对新兵的招募也是按西方国家的如无要求。

从这里来看,北洋新军是一支有素质有实力的军队,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时北洋六镇的总兵力大约在13万人,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占了一半以上,成了新军的主力,正因如此,清政府认为袁世凯比较可靠,所以自然就成了清政府的救命稻草,可实际上袁世凯一心只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在中间获取更大的权益,所以袁世凯不断向清政府索要权力,然后去和革命势力换取利益,从整个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袁世凯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猫眼观史


满清也很无奈,当初,之所以编练新军,就是因为以前的八旗绿营等军队都成了废物!

【先说八旗】八旗兵到康熙年间,就成了废物了。到清末时期,八旗兵只会抽大烟,溜鸟,逛窑子了。这都要感谢“八旗制度”,让这些兵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老爷兵。


让八旗老爷们去打仗?你的给他们找两个人扛枪。一个扛火枪,一个扛烟枪!虽然有二三十万人,但是,不如没有。

【再说绿营】这些兵,战斗力本来就低于八旗兵。他们最初在满清扮演的角色就是“伪军”。伪军有战斗力?别开玩笑了。

太平天国时,绿营也成了摆设,遇敌既溃!于是,绿营被裁撤,从四十多万人减为十几万人。

【然后说说团练】绿营和八旗不能对抗太平军,于是,满清让各地自练团勇。例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

但是,因为怕朝廷以为自己拥兵自重,这些团勇后来大都被裁撤。没有被裁撤的,很多都被被洋人灭了。剩下的建团勇,也随着领导者逝世,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还有巡防营】慈禧觉得各地总督拥兵自重,不如朝廷自己练兵。于是,从绿营中选精锐,组建巡防营,成军40万。但是,其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分散在各地。

满清两次训练新兵,第一次是组建武卫军;第二次就是编练36镇新军。

【第一次练兵】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慈禧让荣禄编练武卫军,分成5部分:前,后,左,右,中。

结果,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武卫军在和八国联军交战中,损失,前,后,中三军;左军遭受重创,只剩下袁世凯右军。

【第二次组建新军】慈禧在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让袁世凯任北洋大臣,编练出北洋六镇新军,共计7.5万人。



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北洋六镇拥兵7.5万人。

由此可以看出,满清能用来打仗的只有大约17万新军,北洋占了不到一半。

那么,为什么只能让北洋去镇压起义呢?因为,另外一半新军就是起义军!

清朝当初想依靠在各地组建讲武堂,编练新军,来稳固统治。岂料,新军军官大都是留日学生,进步青年,他们倾心革命!正是这些新军,打出了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新军纷纷效仿。一时间,除了北洋六镇等少数新军外,都成了推翻清朝的武装力量。清朝等于是自掘坟墓!

在这里,要说下云南讲武堂。开办之初的47名教职员中,同盟会员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倾向革命者8人。剩下的人,也不支持清朝统治。朱德,叶剑英等人,也是出自于云南讲武堂。


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前中期,八旗、绿营兵还有些战斗力,到了清代晚期,一手拿大烟杆、一手拿烧火棍的八旗和绿营兵已经腐败至极,拉上战场不堪一击,比如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精锐的30万汉蒙八旗兵被1万多点的英法联军撵着跑,最后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了圆明园,沙俄一看清军这么无能,也出兵东北,最后与各国签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才算完事,东北150多万领土就是这次丢的。

图为1900年进入上海的武卫军,为新军前身。

晚清的八旗兵还有20万,在山海关、南京、北京、杭州等各地驻兵,但都形同虚设,已经变成地方政府养的一群社会闲散人员,自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后,再无将兵可用。

图为在天津的北洋新军。

还有绿营兵,绿营主要是汉人组成,情况和八旗兵一模一样,在战场上常常一触即溃,湘军、淮军兴起成为国防力量后,绿营兵逐渐被裁撤,到了清朝末期分散在全国的绿营兵还有不到50万,成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保安队。

晚清时还有地方团练湘军,但1864年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在南京就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少量湘军将领和士兵汇入淮军;而淮军基本败于1895年甲午战争,后来袁世凯训练新军时,大量吸收淮军将领和士兵。

晚清末期最开始不止袁世凯一家练新军,全国各地都在练,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等,1905年张之洞自强军编入北洋军第四镇;武毅军在甲午战败后大量溃逃,有建制的被袁世凯分拆,少量编入新军;甘军以前是左宗棠的部队,八国联军以后也被瓦解了。

北洋新军不但有军乐队,每镇都有军歌。

晚清编练新军,只有袁世凯完成了任务,军队改制最成功的部队,还兴办军事学校搞的有声有色,加上袁世凯此时已是权倾一时,所以当南方闹革命时,清廷只能依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当时北洋共有六镇,一镇有1.25万人,六镇就是7.5万人。


图文绘历史


满清是靠军事征服建立家天下的。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之惨败使清朝统治者们痛感军事羸弱之危机,遂下决心学习西洋章制,编练新式陆军。

截止辛亥年清朝灭亡,清廷共编练新军十四镇十八个混成协,另有新编禁卫军若干,其中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成军时间早,实力强。文献记载,清国新军共有二十万人 ,大体与满蒙八旗兵人数相当。另有绿营(汉军)以及各类武装数十万人,清国全部军队加起来共有约百万左右。其中最精锐的北洋六镇约有七万余人。

但这些新军并没有成为力挽狂澜的角色,反倒成了压垮这个腐朽王朝的最后那根稻草。

北洋六镇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已编练成军。北洋军器械精良,兵员足额,粮饷不愁,战力强悍,是清军精锐中的精锐。

清廷投入巨资、不惜工本的打造北洋新军,在短时间内就编成了七万余人的新式陆军,主要是为了用其拱卫京畿重地。宣统帝即位后,摄政王载沣立即以“足疾”罢黜了袁世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惊恐万状,他环顾宇内,突然惊觉自己无兵可调,原来,南方尤其是西南各省新军相继参与起义,有些省还宣布独立,八旗兵又早已衰朽不堪,毫无战力,能调动并可以指望的就只有北洋六镇了。

武昌首义的枪声一响,载沣忙令陆军大臣荫昌亲率两镇新式陆军南下镇压,并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军舰会同长江水师前往增援。满清贵胄荫昌虽然是留德生,但从未参与过实战,而且随他开赴前线的都是北洋旧部,这些骄兵悍将们心里只有袁世凯,根本不听荫昌的指挥。

面对遍地干柴烈火,载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方才明白北洋六镇究竟是谁的军队了,必须请出赋闲已久的袁世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北洋首领袁世凯老谋深算,他坐地起价,不答应条件绝不出山。

几经讨价还价,载沣被迫答应了袁提出的所有要求:明年(1912)召开国会、组建责任内阁、赦免参与武昌兵变者、给予指挥军队的全权、供给充足的粮饷。

待全部要求达到、大权在握后,袁世凯才启程南下督师。很快,北洋军就攻克了汉口。

袁世凯南下那一天,清廷立刻开始兑现承诺,袁到武汉后却按兵不动,开始尝试和湖北军政府秘密和谈。黄兴把袁世凯比作中国的拿破仑、华盛顿、林肯,希望他也能像这些伟人那样建立不朽功勋,并保证南方各省军民均会“拱手听命”。

袁世凯果然老辣,他心里有底后立即北上进京逼迫清室退位,由自己组阁,临走前他密令冯国璋必须在十月初七日以前攻下汉阳。

只要拿下汉阳,武昌就不难攻取,袁却命令北洋军对武昌围而不打,留下了和谈对手。从此双方开始了停战和谈。

之后,孙中山天真的寄希望于袁世凯,并同意让权。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南京政府参议院全票通过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共和、立宪在袁氏眼里不过是攫取最高权力的筹码,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想与信念。不过,袁在客观上也制止、避免了一场血流成河的大规模杀戮。

至此,清廷彻底明白了北洋六镇不过是袁世凯的私家军队,却悔之晚矣;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明白了军队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掌握一支无限忠于自己的军队是多么重要,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尽快建立一支国家军队才是当务之急......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