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中外名將


1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給隆美爾送來了一件包裝精美的禮物。


其時,隆美爾正在家中養傷。這一年的7月17日,隆美爾乘車視察前線返回途中遭美國飛機襲擊,他被摔出車外而負重傷。


巧的是,7月20日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希特勒遇刺。刺殺行動失敗,上帝還沒有決定請希特勒共進晚餐。


這一日,希特勒正與幾位將軍在代號為“狼穴”的統帥部會議室當中召開軍事會議。中午


12時42分,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希特勒被一股強烈的氣浪衝倒在牆角。


這顆定時炸彈讓希特勒右腿燒傷,臀部擦傷,耳膜震破短時喪失聽力,右臂輕傷。

爆炸時會議室裡共有24人,除了希特勒之外,有4人被炸死,5人被炸傷。在希特勒一生中,針對他的暗殺據說不下40次,這次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把這顆定時炸彈送進會議室的人是時任德國國內後備軍參謀長的 施陶芬貝格上校。在戰爭中他失去了左眼、右手和左手的兩個手指。


這當然不是暗殺希特勒的理由。暗殺希特勒也不是施陶芬貝格上校的個人行為。


暗殺集團希望結束戰爭,挽救德國。


隆美爾被指控為施陶芬貝格上校的同案犯。其實後來的調查證實,隆美爾並未參與這次暗殺行動。但是,他知情卻並未試圖制止。

隆美爾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一,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最精於機動戰和發現敵人弱點。是希特勒手下最得力的“救火隊長”。


年輕的隆美爾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工程師。如果沒有戰爭,他一定是一個默默無聞或傑出的功成名就的工程師。


但是,他在任軍校教官時挑燈夜戰寫的一本書《步兵攻擊》得到了國家元首希特勒的賞識。很快,他就成為了希特勒的衛隊長。從此輝煌騰達於納粹軍界。


希特勒年輕時也未曾想到自己能成為一個國家的元首。曾經他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個畫家。


現在看他年輕時的畫作,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來看,功底不錯。他也去考過試,但是美院認為“他還不是一個可以進入美院深造的優秀的學生,也看不出他在畫畫上未來的潛力。”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希特勒之所以如此仇恨猶太人,是因為他在失意之時曾沉浸在一個猶太妓女身上苦中作樂,而那個猶太妓女把當時的一個不治之症----梅毒傳染給了他。


梅毒帶給了他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而後人通過探究和研究,確定他的身體已進入梅毒晚期----嚴重損傷了他的神經系統。

所有的放縱,終歸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來償還。


隆美爾打開禮物,是一瓶毒藥。

他很平靜。


他單獨把自己15歲的兒子叫到自己的身邊,對他說:“我將在一刻鐘內死去,希特勒指責我叛國,如果我接受這個罪名的話,國家將會對我的罪行嚴加保密,你和你媽媽能夠領取陸軍元帥的全部撫卹金。為了你們,我必須喝下毒藥。你要照顧好你的媽媽,好好活下去。”


之後,他向兒子揮了揮手,上了黨衛軍的車,在一片林子裡仰頭喝下了毒藥。享年五十三歲。


四天後,希特勒為他舉行了國葬。


2


國民黨的第一悍將有人說是胡璉,有人說是邱清泉,有人說是張靈甫,其實他們都不是。


是黃百韜。


少年時的黃百韜是給北洋軍閥當傳令兵。因為做事勤勉,善於逢迎得到李純的賞識。

一個苦孩子能有什麼東西拿去“逢迎”?無非就是做事競競業業,十分注意察顏觀色而已。


大家發現沒有,同樣在單位裡做事,那種能見機行事,會來事,特別有小勤快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和喜歡,當然更容易得到領導的信任和賞識。


還有就是在大機關要比在小機關好,在上級機關比在下級機關要好。


“大領導”李純一高興,就把心愛的婢女賞給他做了老婆。然後,他就被保送進了軍校,然後下到了一線部隊,當上了排長、連長。


軍閥混戰時期,城頭變換大王旗,這是家常便飯。後來,他當上了師長。不過他跟的是臭名昭著的“狗肉將軍”張宗昌。


如果一直跟著張宗昌也就沒有後來的黃百韜了。上天決定繼續眷顧他。這個苦孩子出身的軍人生來就是為戰爭而準備的。


他將會擁有一個更大的舞臺。雖然這個舞臺是用人骨壘就的。包括他自己的人肉和骨頭。


生在一個戰亂時代,究竟是一個軍人的幸運還是不幸?


1928年,黃百韜隨張宗昌部第六軍軍長徐源泉投靠蔣介石,任師長。蔣介石把他送到陸軍大學第三期學習。


這是蔣介石解除雜牌軍軍官兵權的慣用手法。


一般的雜牌軍將領的命運大概也只能如此了,在軍界混一個虛職,拿著該得的和不該得的銀子吃喝玩樂,只要不生事不多事,混吃等死,寂然終生。


但黃百韜並沒讓自己閒著。沒有槍桿子玩了,就鼓搗起筆桿子來了,因為一篇軍事論文獲獎,又受到了軍界大佬,蔣介石在日本軍校的同學何應欽的賞識,何推薦他出任第三戰區司令官顧祝同的參謀長。


1944年出任第二十五軍軍長。他自知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沒有靠山,為了保住官位,戰爭中衝鋒在前,退卻在後,肯吃苦肯賣命,逐漸得到蔣介石的信任。


從此,邁上了人生的“高光時刻”。在一條看似金碧輝煌的大道上,一頭走到黑,直至邁進人生的死衚衕,“爾曹身與名俱滅”。

他一生與共產黨惡戰無數,給共產黨造成了很大損失。


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優秀的將領。比如他接任25軍軍長之後,對國民黨軍隊普遍存在的貪腐嚴重,軍紀鬆弛,一觸即潰等問題,大刀闊斧地對25軍進行整飭,嚴肅了軍紀。


更關鍵的一點是,他學到了共產黨治軍的一個精髓,非常注重調和官兵之間的關係,他以軍長的身份,時常深入連隊,與普通士兵一起訓練,身體力行,加上他廉潔的作風,能與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卓越的組織指揮才能,使得25軍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得到了麾下士兵的普遍尊重。


他還特別針對國軍不善夜戰和近戰的缺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在黃百韜的努力下,所部不僅軍容整齊,且強於夜戰和近戰,射擊搏鬥均明顯優於普通國軍。


硬生生把一個戰鬥力低下的25軍整成了一個王牌軍,“一塊相當難啃的硬骨頭”。


但一支軍隊真正的持久的戰鬥力來源於信仰。他給不了。所以,他的軍隊就好比一粒鑲鑽的扣子,扣在國民黨那件註定要千瘡百孔的破爛衣服上。不改弦更張,遲早都逃不出殉葬的命運。


他與共產黨的最後一仗,是史詩般波瀾壯闊、著名的淮海戰役的第一章。


這一仗的對決,是在碾莊這個註定要載入史冊的小村莊開展的。


這一仗那真是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呀!國共兩黨幾十萬軍隊絞殺在一起。


黃百韜在一塊彈丸之地,被圍得水洩不通,但他仍然堅守了15天。戰局的結果是他所率領的第七兵團5個軍近10萬人全軍覆沒,其中傷亡6萬餘人。


共產黨軍隊的傷亡也高達6萬多人。這是在解放戰爭中非常非常罕見的。


戰敗後,他與25軍副軍長楊廷宴化裝成士兵出逃,東奔西走一天一夜後依然突圍無望,黃百韜萬念俱焚,舉槍自殺。


死前,他對楊廷宴說:我有三個不解,一是為什麼要在新安鎮等候第44軍兩天?二是為什麼這兩天不在運河上架設浮橋?三是李彌兵團既然要回過頭援救我,為什麼當初不在曹八集掩護我後撤?


那麼,在更講究“時間就是生命”的戰爭年代為什麼44軍膽敢讓黃百韜心急如焚地等了兩天之久?


這是拜黃百韜的頂頭上司二級上將劉峙所賜。在黃百韜接到“向徐州靠攏”的軍令正準備撤退時,劉峙的電話來了:原地不動,等44軍到了之後再撤。


可是44軍在路上根本走不動。劉峙在44軍的駐地經營了幾家鹽店,怕鹽店受損失,在國民黨統帥部決定44軍西撤後,劉峙搶先把這一絕密軍事消息告訴了他的經紀人唐某。

這邊44軍還沒接到西撤的命令呢,那邊公路上早已塞滿了逃跑和逃難的各色車輛和人群。


黃百韜還有一個神預言:濟南必敗。


在解放戰爭中,濟南是個什麼情況呢?濟南是號稱特別能打的國民黨將軍王耀武的老巢。


1948年9月許世友突然包圍了濟南。濟南的守軍是王耀武,在此之前,他曾整軍3年,實力充足(約12萬人),所以解放軍這次攻城,不光是王耀武本人,就連蔣介石都認為:濟南固若金湯,實力充足,必能久守。

還沒打兩天,就險情百出。沒辦法,蔣介石又只好動用“真的特別能打”的黃百韜去解圍。


當黃百韜走到 邳縣 時,他卻說了這麼一句話:“濟南必失無疑,此行又是白忙一場!”


他的參謀長很好奇:您咋知道?


只見黃百韜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幽幽地說道:“濟南被圍的時候,我一次在無線電話中偶爾聽到了 佐民(王耀武) 和南京的家屬通話,告訴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前後達半個多小時。大敵當前,身為統帥,謀劃守城都來不及,怎麼有空顧及家務事?私心太重的,對公事肯定不足,這人肯定沒有必死之心,所以我判斷濟南必然不保!”


果不其然,又沒過幾日,濟南城破,王耀武化裝逃走。和王耀武一起發誓“與城共存亡”的23名將領全部成了許世友的階下囚。


3


意猶未盡,說說文人的死吧。


文官和武官確實是兩個界別,其實二者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森嚴壁壘和鴻溝。

在古代,為官的最高境界是出則為將,入則為相。


文人因為家國需要或形勢所迫成為悍將的很多。比如明朝末年特別能打的統帥一級的將軍很多。楊嗣昌、袁崇渙、盧象升、洪承疇都是進士出身的。


說一個沒有軍功的文官之死。


王景文。王景文的學名叫王彧,景文是他的字。他是南朝劉宋名高一時的重臣,宋文帝非常欽重他,宋文帝為他的兒子明帝娶了王彧之妹,並且用王彧名中的“彧”字給他兒子明帝取名。


及至後來宋明帝劉彧即位,王彧因為名字與明帝相同,只能以字相稱。


古代的皇帝壽命都不是很長。到了宋明帝病重瀕死的時候,他擔心王景文家族強盛,有礙社稷。派使者送詔書和毒酒去王景文府上,詔書上稱:


“我不是說你有罪,你想保全你的家族,就喝了這壺酒吧!”


詔書送到的時候王景文正在和客人下棋,王景文看了一遍詔書之後,把詔書合上,放在棋桌下面,面不改色,繼續與客人下圍棋。局終,才緩緩對客人說:


”皇上賜我一死。”


說罷研墨答書,並感謝前來傳詔的太監,然後舉起毒酒,邊斟邊對客人說:“可 惜此酒不可與你共飲。”說罷徐徐喝下了第一杯毒酒。


又斟滿第二杯,一仰而盡。


說這事與本文的題目《名將之死》有衝突。但是都是死亡。


每次說起死亡這兩個字,我都會想起王景文。他對死亡的從容態度,令我印象深刻。

人生的大考,沒有比生死更大的了。要求所有的人都對死亡擁有這樣的一份從容,是不近人情的。


我想說的是,我們要牢記古人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別慌別亂,別再出現確診病例-107例這樣常識性的錯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