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中外名将


1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给隆美尔送来了一件包装精美的礼物。


其时,隆美尔正在家中养伤。这一年的7月17日,隆美尔乘车视察前线返回途中遭美国飞机袭击,他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


巧的是,7月20日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希特勒遇刺。刺杀行动失败,上帝还没有决定请希特勒共进晚餐。


这一日,希特勒正与几位将军在代号为“狼穴”的统帅部会议室当中召开军事会议。中午


12时42分,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希特勒被一股强烈的气浪冲倒在墙角。


这颗定时炸弹让希特勒右腿烧伤,臀部擦伤,耳膜震破短时丧失听力,右臂轻伤。

爆炸时会议室里共有24人,除了希特勒之外,有4人被炸死,5人被炸伤。在希特勒一生中,针对他的暗杀据说不下40次,这次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把这颗定时炸弹送进会议室的人是时任德国国内后备军参谋长的 施陶芬贝格上校。在战争中他失去了左眼、右手和左手的两个手指。


这当然不是暗杀希特勒的理由。暗杀希特勒也不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个人行为。


暗杀集团希望结束战争,挽救德国。


隆美尔被指控为施陶芬贝格上校的同案犯。其实后来的调查证实,隆美尔并未参与这次暗杀行动。但是,他知情却并未试图制止。

隆美尔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最精于机动战和发现敌人弱点。是希特勒手下最得力的“救火队长”。


年轻的隆美尔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如果没有战争,他一定是一个默默无闻或杰出的功成名就的工程师。


但是,他在任军校教官时挑灯夜战写的一本书《步兵攻击》得到了国家元首希特勒的赏识。很快,他就成为了希特勒的卫队长。从此辉煌腾达于纳粹军界。


希特勒年轻时也未曾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曾经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


现在看他年轻时的画作,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功底不错。他也去考过试,但是美院认为“他还不是一个可以进入美院深造的优秀的学生,也看不出他在画画上未来的潜力。”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希特勒之所以如此仇恨犹太人,是因为他在失意之时曾沉浸在一个犹太妓女身上苦中作乐,而那个犹太妓女把当时的一个不治之症----梅毒传染给了他。


梅毒带给了他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而后人通过探究和研究,确定他的身体已进入梅毒晚期----严重损伤了他的神经系统。

所有的放纵,终归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偿还。


隆美尔打开礼物,是一瓶毒药。

他很平静。


他单独把自己15岁的儿子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说:“我将在一刻钟内死去,希特勒指责我叛国,如果我接受这个罪名的话,国家将会对我的罪行严加保密,你和你妈妈能够领取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为了你们,我必须喝下毒药。你要照顾好你的妈妈,好好活下去。”


之后,他向儿子挥了挥手,上了党卫军的车,在一片林子里仰头喝下了毒药。享年五十三岁。


四天后,希特勒为他举行了国葬。


2


国民党的第一悍将有人说是胡琏,有人说是邱清泉,有人说是张灵甫,其实他们都不是。


是黄百韬。


少年时的黄百韬是给北洋军阀当传令兵。因为做事勤勉,善于逢迎得到李纯的赏识。

一个苦孩子能有什么东西拿去“逢迎”?无非就是做事競競业业,十分注意察颜观色而已。


大家发现没有,同样在单位里做事,那种能见机行事,会来事,特别有小勤快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和喜欢,当然更容易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赏识。


还有就是在大机关要比在小机关好,在上级机关比在下级机关要好。


“大领导”李纯一高兴,就把心爱的婢女赏给他做了老婆。然后,他就被保送进了军校,然后下到了一线部队,当上了排长、连长。


军阀混战时期,城头变换大王旗,这是家常便饭。后来,他当上了师长。不过他跟的是臭名昭著的“狗肉将军”张宗昌。


如果一直跟着张宗昌也就没有后来的黄百韬了。上天决定继续眷顾他。这个苦孩子出身的军人生来就是为战争而准备的。


他将会拥有一个更大的舞台。虽然这个舞台是用人骨垒就的。包括他自己的人肉和骨头。


生在一个战乱时代,究竟是一个军人的幸运还是不幸?


1928年,黄百韬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投靠蒋介石,任师长。蒋介石把他送到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


这是蒋介石解除杂牌军军官兵权的惯用手法。


一般的杂牌军将领的命运大概也只能如此了,在军界混一个虚职,拿着该得的和不该得的银子吃喝玩乐,只要不生事不多事,混吃等死,寂然终生。


但黄百韬并没让自己闲着。没有枪杆子玩了,就鼓捣起笔杆子来了,因为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又受到了军界大佬,蒋介石在日本军校的同学何应钦的赏识,何推荐他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


1944年出任第二十五军军长。他自知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没有靠山,为了保住官位,战争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肯吃苦肯卖命,逐渐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从此,迈上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在一条看似金碧辉煌的大道上,一头走到黑,直至迈进人生的死胡同,“尔曹身与名俱灭”。

他一生与共产党恶战无数,给共产党造成了很大损失。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比如他接任25军军长之后,对国民党军队普遍存在的贪腐严重,军纪松弛,一触即溃等问题,大刀阔斧地对25军进行整饬,严肃了军纪。


更关键的一点是,他学到了共产党治军的一个精髓,非常注重调和官兵之间的关系,他以军长的身份,时常深入连队,与普通士兵一起训练,身体力行,加上他廉洁的作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使得25军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得到了麾下士兵的普遍尊重。


他还特别针对国军不善夜战和近战的缺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黄百韬的努力下,所部不仅军容整齐,且强于夜战和近战,射击搏斗均明显优于普通国军。


硬生生把一个战斗力低下的25军整成了一个王牌军,“一块相当难啃的硬骨头”。


但一支军队真正的持久的战斗力来源于信仰。他给不了。所以,他的军队就好比一粒镶钻的扣子,扣在国民党那件注定要千疮百孔的破烂衣服上。不改弦更张,迟早都逃不出殉葬的命运。


他与共产党的最后一仗,是史诗般波澜壮阔、著名的淮海战役的第一章。


这一仗的对决,是在碾庄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小村庄开展的。


这一仗那真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呀!国共两党几十万军队绞杀在一起。


黄百韬在一块弹丸之地,被围得水泄不通,但他仍然坚守了15天。战局的结果是他所率领的第七兵团5个军近10万人全军覆没,其中伤亡6万余人。


共产党军队的伤亡也高达6万多人。这是在解放战争中非常非常罕见的。


战败后,他与25军副军长杨廷宴化装成士兵出逃,东奔西走一天一夜后依然突围无望,黄百韬万念俱焚,举枪自杀。


死前,他对杨廷宴说:我有三个不解,一是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候第44军两天?二是为什么这两天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三是李弥兵团既然要回过头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后撤?


那么,在更讲究“时间就是生命”的战争年代为什么44军胆敢让黄百韬心急如焚地等了两天之久?


这是拜黄百韬的顶头上司二级上将刘峙所赐。在黄百韬接到“向徐州靠拢”的军令正准备撤退时,刘峙的电话来了:原地不动,等44军到了之后再撤。


可是44军在路上根本走不动。刘峙在44军的驻地经营了几家盐店,怕盐店受损失,在国民党统帅部决定44军西撤后,刘峙抢先把这一绝密军事消息告诉了他的经纪人唐某。

这边44军还没接到西撤的命令呢,那边公路上早已塞满了逃跑和逃难的各色车辆和人群。


黄百韬还有一个神预言:济南必败。


在解放战争中,济南是个什么情况呢?济南是号称特别能打的国民党将军王耀武的老巢。


1948年9月许世友突然包围了济南。济南的守军是王耀武,在此之前,他曾整军3年,实力充足(约12万人),所以解放军这次攻城,不光是王耀武本人,就连蒋介石都认为:济南固若金汤,实力充足,必能久守。

还没打两天,就险情百出。没办法,蒋介石又只好动用“真的特别能打”的黄百韬去解围。


当黄百韬走到 邳县 时,他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济南必失无疑,此行又是白忙一场!”


他的参谋长很好奇:您咋知道?


只见黄百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幽幽地说道:“济南被围的时候,我一次在无线电话中偶尔听到了 佐民(王耀武) 和南京的家属通话,告诉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前后达半个多小时。大敌当前,身为统帅,谋划守城都来不及,怎么有空顾及家务事?私心太重的,对公事肯定不足,这人肯定没有必死之心,所以我判断济南必然不保!”


果不其然,又没过几日,济南城破,王耀武化装逃走。和王耀武一起发誓“与城共存亡”的23名将领全部成了许世友的阶下囚。


3


意犹未尽,说说文人的死吧。


文官和武官确实是两个界别,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森严壁垒和鸿沟。

在古代,为官的最高境界是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文人因为家国需要或形势所迫成为悍将的很多。比如明朝末年特别能打的统帅一级的将军很多。杨嗣昌、袁崇涣、卢象升、洪承畴都是进士出身的。


说一个没有军功的文官之死。


王景文。王景文的学名叫王彧,景文是他的字。他是南朝刘宋名高一时的重臣,宋文帝非常钦重他,宋文帝为他的儿子明帝娶了王彧之妹,并且用王彧名中的“彧”字给他儿子明帝取名。


及至后来宋明帝刘彧即位,王彧因为名字与明帝相同,只能以字相称。


古代的皇帝寿命都不是很长。到了宋明帝病重濒死的时候,他担心王景文家族强盛,有碍社稷。派使者送诏书和毒酒去王景文府上,诏书上称:


“我不是说你有罪,你想保全你的家族,就喝了这壶酒吧!”


诏书送到的时候王景文正在和客人下棋,王景文看了一遍诏书之后,把诏书合上,放在棋桌下面,面不改色,继续与客人下围棋。局终,才缓缓对客人说:


”皇上赐我一死。”


说罢研墨答书,并感谢前来传诏的太监,然后举起毒酒,边斟边对客人说:“可 惜此酒不可与你共饮。”说罢徐徐喝下了第一杯毒酒。


又斟满第二杯,一仰而尽。


说这事与本文的题目《名将之死》有冲突。但是都是死亡。


每次说起死亡这两个字,我都会想起王景文。他对死亡的从容态度,令我印象深刻。

人生的大考,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了。要求所有的人都对死亡拥有这样的一份从容,是不近人情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牢记古人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别慌别乱,别再出现确诊病例-107例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