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01胡红梅偷得的荣誉

胡红梅事件在教育界引起的风波不算小,她因为抄袭而荣誉加身,名利双收,也因抄袭而身败名裂。胡红梅从2012年到2019年短短七年得到了十五个荣誉,12年一年就获四项, 2016到2019年三年间摘取了11项,她摘取这些荣誉太容易了,比在自家菜园中扯菜还简单。

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从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荣誉她都有。对于一个年轻教师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摘取这么荣誉,靠个人努力,是不可能的。她的这些荣誉,普通老师只怕干一辈子,有些荣誉怕边都摸不着。靠抄袭怕在短时间也不可能挣到这么多荣誉,那她靠什么捞到了这么多的荣誉呢?靠捧!

一年内摘取一个区级,一个市级,两个省级荣誉,没有人捧你,你根本没有机会。不可能次次都你去,次次你都得奖。

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02胡红梅为什么要捞这么多荣誉?

因为职称

没有荣誉职称就上不去。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教师,一生都在担心职称晋级的事,因为只有职称上去了,教师的薪水才会增加。但是很可笑的是,仅仅通过努力和热爱学生,教师无法获得高级职称,甚至教学成绩以及良好的声誉,都似乎与职称的评定扯不上关系

有的老师辛苦一辈子,最终连个一级教师都没有评上就退休了,就不要说副高和正高了。虽然说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职称评聘细则,但是这个细则,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有部分老师对这种调整总是慢半拍,评不上职称自然也无话可说,谁叫你不准备好呢?

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胡红梅之流有捷径,自然名有了,利也得了,当上了副校长,脱离了一线这个苦海。

几乎所有的教师,要想评上高级职称,都离不开荣誉。如果想获得荣誉,就必须尽力参加证明自己的活动。从县里的荣誉到市里的荣誉再到省里的荣誉,没有别的路可走。

荣誉之路是为有才华的人铺就的,但是走这条路光有才华是不行的,其怪的是有时没有才华的人比有才华的人走得更好。在这条路上,抄袭的恐怕不止胡红梅一人,只是她被捉住了,所以在道歉书中她要“以死鸣冤”。

那么胡红梅冤吗,一点也不冤,冤的是那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老师,他们辛苦一辈子,连个副高甚至一级都评不上,那才真的叫冤。

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03从胡红梅现象,我们更应该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先说一下所谓的名师,其是很多名师,是捧出来的,名不符实,并没有很好起到引领与辐射的作用,在名师身边的老师并不怎么看好名师。老师们调侃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去。”也有的说:“墙内开花墙外香。”普遍的评价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名师这里做报告,那里做演讲,名利双收。自己的课别人代,自己工作别人干。

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04职称评定之痛

接着来说一下职称评定,职称评定是很多老师心中的一根刺,设定职称原本是为了促进老师发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可实际效果呢?那些评了高级职称的多半都不是一线老师,要么提上去了,要么退到二线了,都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意思,评到高级职称他们本身就没有奔头,没有干劲了,还能只望他们引领谁带动谁?在一线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在小学老师里,那真的是凤毛麟角。而对于那么通过努力依然晋级无门的老师时间长了无望了,他也就没有动力了也就放弃了。老师们有一句口头禅:“珍惜生命,远离职称!”

胡红梅本是“名师”,却在道歉书中“以死鸣冤”,翻车的她冤不冤


作者身在课堂,对职称评定有切肤之痛,买论文,伪课题,走后门托关系应有尽有!无不用其极。什么名师赛,优质课很多都量身定做,而那么没有得奖的老师全是炮灰,陪杀的。

晋升之路是如何铺就的,为什么有一些人能一帆风顺,难道他们真的是很优秀吗?为什么有些人步履蹒跚,如此艰难,难道是他们真的不够优秀吗?

要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我们希望老师职称晋升这条路能更加光明。

对于老师职称评定你有什么看法,请在讨论区发表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