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甘肅省南北跨度很大,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甘肅境內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更有眾多獨具特色的精品美食。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NO.1天水黃米糕」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天水地處隴山以西,降雨量較小,農作物中有許多是耐旱作物,糜子即是其中一種。糜子古稱黍,是中國傳統種植的“五穀”之一。黍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次數特別多,可見其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詩經》中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的記載,黍依然排在首位。黍的生長期短,適宜在寒冷的西北種植。天水地區種黍的歷史悠久,在距今5000年-7800年的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黍粒。一般人認為黍是粗糧,也沒有穀子好吃。其實不然,在天水地區,用脫去皮子的糜子做的黃米糕,也叫米黃甜饃,卻是難得的甜糯酥軟的風味小吃。

「NO.2通渭甜醅」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甜醅子是通渭的傳統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為莜麥,二是青稞,三是小麥。做法相同,是將莜麥或青稞(去外皮)簸淨,清水洗去雜質,入鍋煮熟(表層開口),瀝出晾冷,加入甜醅曲和勻,裝進壇中密封,保持恆溫(15℃上下),經3至5天發酵,開壇食用。醇香、清涼、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則壯身暖胃。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甜醅能否發酵成功的關鍵在於掌握溫度,揭蓋時間也因季節而不同,這就全憑釀造者的經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發酵時反覆生成的甜醅酒可謂稀罕之物,醇美香甜,營養價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NO.3岷縣點心」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岷縣人把點心又叫“酥食”,岷縣點心就是由中國古代所說的“酥”發展而來的,是一種有甜餡的酥餅。《三國演義》裡有楊修戲弄曹操的“一盒酥”,所謂的酥,就是今天的酥餅之類的食品。酥類大多為水油麵皮酥。

岷縣點心的餡是蜂蜜拌麵粉,點心皮為白麵和油,然後放在鐵鏊裡用木炭火烤熟,吃起來像烙甜包子似的。到了清末民初,隨著商貿交易日益活躍,南來北往的客商雲集岷縣,同時也將各地的點心製作技術和各種原料帶了進來。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岷縣點心在吸收南北風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點心製作師們開動腦筋,不斷革新,在點心餡裡增添新的原料,如綠紅絲子、玫瑰花、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砂糖、豆沙和各種香料,並紛紛設立店號大量經營。


「NO.4羊肉墊卷子」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羊肉墊卷子是河西地區的地方特色小吃,也是地地道道的山丹草原傳統名菜。它的發源地就在祁連山下、焉支山旁的那片珍珠般的大草原。除了蔥姜等調味品,草原上的羊羔肉、山丹馬場的菜子油和小麥粉都是上好的原材料。而且這種把面卷子直接下到肉湯裡燉煮的、主副食混搭的做法也非常適合牧民們的飲食特點,這其中又以永昌羊肉墊卷子最為出名。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NO.5漿水面」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漿水,既可做清涼飲料,又能在吃麵條時做湯。再加上蔥花、香菜調味.更是臉炙人口。所以,蘭州、定西、天水、臨夏等地的群眾,都喜歡吃漿水面。漿水有清熱解暑之功效。在炎熱的夏天,喝上一碗漿水,或者吃上一碗漿水面,立即會感到清涼爽快,還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漿水對某些疾病也有療效。有的高血壓病患者經常吃一點芹菜漿水,能起到降低和穩定血壓的作用。據說對腸胃和泌尿系統的某些疾病,漿水也有一定的療效。有的醫院,曾用漿水配合藥物,治療燒傷病人。漿水的製作也很簡單。一般用芹菜、蓮花菜、“小白菜及其他菜葉為料,煮熟以後加上發酵“引子”,盛在盆內蓋好,用衣物悶上一天後即可食用。

「NO.6絲路駝掌」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絲路駝掌又名(雪山駝掌)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駱駝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在戈壁沙漠中長途跋涉,主要憑藉那四隻堅實的駝掌。由於駝掌全部是筋,其營養價值很高。但駱駝壽命長,一般很少宰殺,所以駝掌很難尋覓,它與熊掌一樣名貴。絲路駝掌的製作方法:取駝掌一隻泡軟洗淨,加雞一隻,配佐料,下鍋燜煮七至八小時,待筋爛肉離骨時撈出,將筋肉切片分別裝在碗內,加入調料,上籠蒸二至三小時,取雞蛋八個,蛋黃、蛋清分離、蛋黃攪勻蒸糕,與午餐肉共同剁成肉未,在橢圓形的盤內鋪成彎曲的路狀,再將髮菜搓成細條,壓在路兩邊。將蛋清攪勻打成泡糊糊,放置路兩側作成雪山狀,上籠略蒸成形取出。這時將蒸好的駝掌取出,肉片放置在“路”的拐彎處,筋片撒在“路面”上,宛如駱駝行走過的蹄印。然後用鮮湯、佐料澆在肉筋上即成絲路駝掌,因有雪山相伴,故又名雪山駝掌。此菜雪山潔白,絲路彎彎;駝掌筋爛,肉酥可口,色澤淡黃,晶瑩透亮,味道鮮美。


「NO.7敦煌驢肉黃面」

甘肅旅遊絕不能錯過的甘肅美食

“驢肉黃面”顧名思義,其實是兩道菜,一盤驢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黃面作主食。敦煌民間流傳久遠的吃法便是如此。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麵師傅要將一塊淡黃色的麵糰,時而抻拉成長條狀,時而旋轉擰成麻花狀,象變戲法一樣,將一團足有七、八斤重的麵糰拉成一把細粉絲樣的麵條。下鍋煮熟的黃面絲色黃晶亮,可乘熱拌菜食之。吃起來開胃去膩,清熱解煩,令您食慾大增。莫高窟宋朝壁畫上就有製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