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人间造孽钱”一句尽人皆知,但你知道出处吗?不是郭德纲

“不使人间造孽钱”一句尽人皆知,但你知道出处吗?不是郭德纲

文|丁十二


没来由此去经年,总把新人换旧颜。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没错,这就是郭德纲的经典定场诗之一。这首诗不但让郭德纲从籍籍无名到闻名全国,也让“不使人间造孽钱”一句传遍大街小巷,甚至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但这句诗却并不是郭德纲写的,而是出自他曾扮演过的一个角色——唐伯虎。

“不使人间造孽钱”一句出自唐伯虎的《言志》,原诗如下:

《言志》

明·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首诗平铺直述,开门见山,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此诗主要是抒发诗人淡泊名利、热爱生活但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的志向。

“不使人间造孽钱”一句尽人皆知,但你知道出处吗?不是郭德纲

很多人了解到的唐伯虎都是才子风流这类的,但实际上唐伯虎的中晚年生活是很窘迫的,他要依靠朋友接济才能生活,不要看今天他的字画动辄千万,但在那个时候根本不值钱。而且在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他就病逝了,去世时才五十四岁。

唐伯虎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考中解元,次年春天进京赶考,途中因参与泄题事件,被皇帝革去功名,案情查实后,被安排去浙江做一名小吏,唐伯虎表示“士可杀,不可辱”,断然予以拒绝回家。

就是这次“科场舞弊案”让他丧失了科场取仕之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而迫于生计,唐伯虎不得不靠卖书画诗文来维持生计。于是在唐伯虎后半生二十余年时光,虽然功名未就,但自适的志趣,卖书画为生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人格的独立,也让他有感做此诗向世人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连用四个不字表明诗人在摒弃功名利禄之后的有所不为。即不修道、不修佛、不经商、不务农。

但在这里,他“不修道、不修佛、不经商、不务农”,并不是说他觉得这四个职业挣来的是造孽钱,不是这样的。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那他的追求是什么呢?

是“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凭自己的能力挣钱,不使用搜刮民脂民膏、来路不明的“造孽钱”。

所以此诗不仅表明唐寅自命清高的处世态度,也反映出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

在绘画上唐伯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不慕荣华,不耻贫贱,以鬻文卖画为生,提倡以自食其力为荣。

“不使人间造孽钱”一句尽人皆知,但你知道出处吗?不是郭德纲

“不使人间造孽钱”应该是每一个自食其力的人都有的豪言壮语!同时也应该是每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图片/网络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