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的野生黃鱔適合進口到咱中國嗎?

雲捲雲舒怡然自得


桃妹來解答。

老撾的野生黃鱔適合進口到咱中國嗎?桃妹覺得最好不要讓那些野生的物種進入中國,更不要說黃鱔這種東西了。



因為東南亞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終年氣候炎熱,這些黃鱔根本就不會冬眠,一年四季都在瘋長,而且因為食物豐富,最粗的往往如人的胳膊一般。雖然肉多皮厚,但是當地人吃的並不多。不知道大家瞭解原因嗎?

第一,黃鱔是食腐動物,攜帶各種寄生蟲。



  • 東南亞氣候炎熱,死去的動物很多,不出一天就會腐爛變質,這就成為黃山的美味佳餚。黃鱔在大快朵頤之時,把把屍體的病菌以及寄生蟲也吃入體內,這也是極其不衛生的。
  • 另外,有些黃鱔以及鰻類會直接鑽在死屍體內邊吃邊住,直到把它掏空為止。在這個過程中此是加速腐爛,因此,黃鱔的衛生狀況更差。

第二,東南亞汙染非常厲害。



  • 就以桃妹去過的洞裡薩湖為例。那簡直就是一個髒的不得了的,超級大水坑。而且附近的暹粒市所有的廢水都不加處理的,排入洞裡薩湖。這種情況下生長的魚類,桃妹是絕對不敢吃的。
  • 桃妹在當地看到湖上的居民殺魚。剖開后里面都是白色的寄生蟲。他們毫不為意,直接扔到湖裡就算完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能保證,這湖裡的魚吃了沒問題嗎?我覺得,餵豬都嫌髒。

第三,東南亞神秘的籠葬。



  • 老撾,柬埔寨,這些東南亞國家都流行一種籠藏。就是人死後裝入特定縫隙的籠子裡沉入水裡。這樣各種魚類就會進來吃死屍。
  • 魚類也在不停的長大,當它長到一定長度時籠子的縫隙就太小,它也就出不去了。這時當地人就會把籠子吊起,吃裡面的魚。
  • 是不是很噁心?而黃鱔是最善於專和吃腐屍的,這種情況下你還吃得下去嗎?

所以桃妹的回答就是,絕對杜絕從東南亞進口野生魚類。現在國內很多巴沙魚柳就是越南貨。難吃不說還多次檢測出各種超標。所以,與其有那個錢從東南亞進口,養活那群白眼狼;不如多從巴鐵那邊進口點水果,以及牛羊肉過來。不更實惠嗎?


以上就是桃妹的回答,如果對您有所幫助,還請點贊加關注,謝謝你的支持。


蠻桃美食薈萃


老撾的野生鱔魚不僅適合進口我國,而且早就在進口我國,包括東南亞其他國家,緬甸進口最多。


因為東南亞也是鱔魚的原生地,而且長勢比在我國好得多。主要的地理與氣候,更適應物種生長,起碼三大優勢:

  1. 沒有冬天,不像我國氣候,冬天要冬眠,不吃不喝也不長。
  2. 食物豐富,農田溝壑,各種適宜黃鱔生存的水域,小魚小蝦小青蛙眾多,可以使勁吃,起碼餓不著。
  3. 人口相對稀少,抓吃不過來,抓得沒有長得快。不像我們這裡,鉛筆大的野生黃鱔都不放過。

同時因為適宜的生長環境,養殖更容易,病害少,食物多,長得快,成本低。尤其在我國黃鱔長期價位高企情況下,巨大的市場商機,吸引著他們的黃鱔的養殖和進口,畢竟很賺錢,當然不排除國內去人養殖,組織進口。

就是這樣的地理差異,他們的黃鱔胖大,長得快。我們的黃鱔半斤就難見到,他們的卻是普遍半斤以上,價格優勢就不說了,我們的野生黃鱔最低50元每斤,最高80元每斤。他們的黃鱔10幾元每斤。據緬甸方面行情,今年春節期間,黃鱔價位最高的時段,他們的最高價位也才1萬緬幣每拽。一拽約合1.5公斤,1元人民幣約合220緬幣。這樣算,他們的黃鱔也就15元人民幣每斤,便宜的不得了。


兩地黃鱔的根本區別。

按說,我國與東南亞國家毗鄰相連,物種只因生長環境的不同,黃鱔本身品質沒有根本區別。可是中餐有這講究,憑生長期、個體大小和產地,決定物種的質量和口感。如此一來,老撾大個的黃鱔就不如我們的小個黃鱔,野生的也不行。我們的長到半斤要5年時間,你們那2年還不到。一定的跟養殖的速生家禽一樣,40天長成的雞鴨指定沒有半年長成的好吃,更別說散養一年的雞鴨了,味道沒法比。

但是在營養成分上沒有多大差別。黃鱔是優質蛋白物種,無論我國、東南亞、印度還是日本,凡是產地,都把黃鱔當做滋補品食用,所以就沒說黃鱔滯銷的。對黃鱔質量的區別也是我們獨有的文化,認小不認大,土雞、笨豬、小棵蔬菜就比大個頭的好吃;認老不認小,3年老母雞比當年雞好吃;認野生不認養殖,所有動植物的野生都比養殖的貴好多。

再說還有飲食習慣。譬如平時吃到的黃鱔,菜盆裡都是五角硬幣那麼粗,你突然端上來一盆嬰兒胳膊那麼粗的黃鱔,一定會嚇住吃貨們。即便敢下筷子的,心裡也會炸毛,這都黃鱔精了,吃了不會有事吧?就像前些年有人要進口老鱉,那時國內都二百元每斤價位,進口的才20多元每斤,就那恁沒搞成事,什麼原因啊?就是因為大。我們野生的一般在斤把一隻,人家幾十斤一隻,沒人敢吃。



東南亞是個物產很豐富的地方,我們需要認真審視人家的好東西,不能只認可水果。那麼臭的榴蓮都能接受,幹嘛不喜歡人家的魚鱉蝦蟹啊?那麼嫩,那麼肥腴鮮美,還那麼便宜。


普濟


老撾的野生黃鱔其實已經是在進口我國了,不只是老撾,還有孟加拉、印尼、緬甸等地的黃鱔也都有進口,比如光是在2016年上半年鄭州機場進口的原產孟加拉的黃鱔就有共計1060.8噸,所以存在市場即已經證明老撾野生黃鱔是適合進口到咱們這的。

而且這些進口來的黃鱔個頭一般都蠻大的,在市場上看著“品相”好像還挺好的。這是因為東南亞等地的氣候更適合黃鱔生長,黃鱔這種生物貪吃又不太耐低溫,所以我們國家很多地方的黃鱔長的相對就比較小,因為一旦溫度降低它們就開始休眠而不吃東西了。不過事實上比較喜歡吃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食用的動物都並不是越大越好,反而個頭適中、甚至是越嬌小的才肉質細嫩,食用體驗更好,所以這些進口黃鱔其實反而很多時候更便宜一些。

不過雖然進口黃鱔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有著正規、嚴格的檢疫環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放養、放生這些外來的野生黃鱔。

外來生物對於本地物種的影響,以及造成的損失都是很大的。

一提到入侵物種,大家可能就會想起堪稱“入侵物種之恥”的小龍蝦,作為一個入侵物種它確實混的很慘,幾乎野外種群全滅,之前只有靠養殖才能維持住市場供應,但是小龍蝦的“入侵失敗”可以說是一個特例。

我國目前入侵物種已經有700多種了,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千億以上。自然界中的生物鏈是通過十分漫長的時間演化來的,從而在一定範圍的環境中形成互相制約的穩定狀態。可外來的物種脫離了它們原本的環境,到達了一個陌生的、沒有原本天敵的新環境裡之後,它們的族群數量可能就會開始爆炸式的增長,從而排斥當地物種、甚至是“趕盡殺絕”,這就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小龍蝦的情況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剛好的“撞槍口上”了,它的“顏值”和味道都太適合我們廣大吃貨了,在眾多入侵物種中好像也只有小龍蝦有這個“待遇”,那另外的數百種中也有是因為食用原因引進或者逃逸到野外的,可它們就沒有小龍蝦的“待遇”了,所以靠吃來解決入侵物種很明顯是不成立的。

黃鱔這個受眾面沒有那麼廣的魚類基本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本地的黃鱔也比東南亞的品種要好吃,所以萬一這些外來的黃鱔成為了入侵物種,要想靠吃來解決掉是很困難的(它前面已經有700多個例子了),還會對我們本地的水生動物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進口這些黃鱔直接用來食用,但是千萬不要盲目的將其放生到野外環境中去。

最後有兩個在查找資料時候遇到的比較荒誕的謠言,跟大家分享、闢謠一下:

1、有說法是“現在的黃鱔都是餵了避孕藥才長大的。”

可能大家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個說法,好像還是很盛行流傳的,且不說已經有實驗證明避孕藥之類的激素藥物會導致黃鱔的大量死亡,其實只要稍微思考一下這個避孕藥的投放成本,應該就能發現這個謠言裡面有明顯的問題。給魚類喂藥想達到某種效果,不可能一條條抓過來喂的,那必然是大批量的投進魚塘裡,而且有些類似炔雌醇這樣的藥物也不溶於水,所以只能投放的量足夠大,盼著黃鱔更有幾率自己吃進去,可這得是多麼大的成本投入?黃鱔雖然不便宜,但是這麼個喂法就算“目測”也是血本無歸的啊。

2、還有個說法是“東南亞某地的黃鱔是吃屍體才長那麼大的。”

這個說實話就沒更譜了,這個說法好像是起源於一個什麼緬甸墠邦的水葬短視頻,說是當地的人會將過世親人的棺木鑽上小洞,然後沉入湖底3個月,黃鱔就會鑽進去吃屍體,長大了也出不來了只能以屍體為食物,3個月之後把棺木撈上來就得到肥美的巨大鱔魚了。

咱們且不說人人都有個生老病死,現在沒有哪個地方的人會提倡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過世的人,咱們單就說這個“棺木沉入湖底3個月之後得到肥美鱔魚”的說法,這本身就十分不靠譜。因為黃鱔的鰓已經退化的比較嚴重了,除非是不吃不喝的冬眠(可這就停止生長了),否則它們沒辦法單獨靠吸收水中的氧氣存活,憋在棺材裡面3個月黃鱔早就死透了,所以這個所謂“屍體養出大個黃鱔”的說法明顯就是缺少常識的獵奇杜撰。

以上就是這次關於黃鱔的內容了,如果有所幫助的的話,懇請幫忙轉發和點贊!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老撾、越南、緬甸等東南亞的鱔魚跟我國內陸的黃鱔品種本身就有差異,加之鱔魚特別貪吃,而且高溫更適宜它生長,所以,我國的黃鱔主要靠夏天生長!而東南亞國家的氣溫全年適合黃鱔生長,又不缺食物,貪吃的黃鱔自然生長得又快又大!

生長得過快過大的黃鱔,不管是在營養價值和味道口感上,自然沒法和我國內陸的黃鱔比!

所以,懂的人,一般不會吃東南亞的黃鱔!





十畝田


黃鱔人們比喻為人參,何想而知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在我國各地都有黃鱔的身影,養殖黃鱔的人也很多,不過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那麼老撾的野生黃鱔適合到我們國家嗎 ,當然可以進口,黃鱔都是一樣的種類,跟我們野生的是一樣的 ,現在黃鱔價格普遍偏高,都有點吃不起,如果能進口在價格上有很大的優勢,

老撾,柬埔寨,都是亞熱帶地區,常年高溫沒有冬季,在那裡野生的黃鱔長勢非常快,那些地區的黃鱔比我國的大很多,可以達到兩三斤一條,如果老撾的黃鱔進入我國,對我國的養殖業有非常大的衝擊,現在都有很多的人在老撾投資農業了,那裡有著先天獨厚的優勢,所以過不多久我們也可以吃到便宜的水果朋友的黃鱔,吃到各種便宜的熱帶農產品。


荊楚種養陽哥


題主我來分享下

1.東南亞有很多生鮮產品,很多初級產品物美價廉,尤其是在位置上和中國有地理連接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這幾個國家普遍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生鮮。而老撾可耕地面積約800萬公頃,農業用地約470萬公頃,擁有豐富的水田,老撾水田除了水稻是主要經濟作物外鱔魚是第二大類,因為環境好地處熱帶導致產出的鱔魚個頭大攻擊性強,營養價值高口感好。鱔魚因為是很好的滋補品在國內銷量好,並且價格不算低,但因為國內自然環境問題和過度捕撈導致水田等地方真正野生的鱔魚大量減少,而消費者普遍認為野生鱔魚要好於人工養殖,因此進口野神鱔魚是不錯的選擇。

2.生鮮進口不同普通貨物,一般貨物貿易進口只要公司有進出口資質就行,如果沒有可以找有進出口資質公司合作或者找跨境物流公司合作。但生鮮類不光要進出口資質,還要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相關單位的許可執照,如果許可不齊全清關會很麻煩,而且生鮮不能走海運只能走短途陸運和空運,這樣會導致成本快速升高,並且如果沒有完善的冷鏈會增加損耗成本變相升高。你看很多網絡平臺比如亞馬遜很少有這類生鮮出售,主要就是物流和損耗問題。

3.如果大批量進口要考慮好許可、是否有供應商能提供快速物流、整個過程損耗能不能有限控制,最好是報旅行團去實地調查下,如果是少量的可以去西雙版納看看,有些地方可以自由貿易,有些農戶會賣。

以上僅是我自己的所思所見,如有得罪請多多包含。


耘山農品


我一朋友開飯館的,前年的時候有人給他推銷過這種黃鱔,我們試嚐了一下,朋友對那人說了句對不起,我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因為這種黃鱔肉質散亂,讓你感覺不是在吃肉,而是吃煮爛的麵條!太難吃了!


肖申克的舅爺N


我因在越南開飯店,這方面我還是有較靠譜的答案: 講吃屍體這個問題還是不成立,越南東埔寨老撾習俗與中國差不多,都不會將屍體扔入水中。但東南亞國家確實平均氣溫高,沒有冬季也沒有酷暑,常年氣溫在二十至三十度之間,所以鱔魚不會冬眠,常年生長,價格也只有國內半價或略多。但味道確不如中國的鱔魚,不鮮味也不濃,粗糙,且鱔魚尾巴大多像泥鰍尾巴一樣,扁平的,(也有圓尖的,很少很少) ,而中國的鱔魚尾巴都是圓尖。


曾經138403981


看到樓上有寫黃鱔吃腐肉,在屍體裡進出的。在長江邊上長大的可能知道點,回水沱經常有上游的屍體浮出水面,撈屍人還有一樣額外收入,收集青鱔白鱔的魚苗,就是從屍體裡收集的,現在老一輩的撈屍人就直接放只死雞死鴨在江裡漂浮著,後來在裡面收集。只有野生的才有這個待遇,引進中國肯定大面積飼養,只能喂飼料了。


匪氣太重657


緬甸和老撾的差不多,一般知道的人是不敢買的。那地方真的很多黃鱔。可能傳聞他們用屍體喂吧。以前朋友他爹在邊境幫人家電站守水壩。他就和我們說過,給他十塊一斤他負責幫我們買而已還送到本地。死的算他的!我們都不敢做。我們本地的野生黃鱔大的要一百多,小的都要六七十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