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傷醫事件,談談自己身邊經歷

近期網上沸沸揚揚的傷醫事件讓我一個學醫之人憤憤不平,更讓人心寒的是他人的冷漠、甚至拍手叫好。其實這樣的事情發生後長期的受害人是患者。這樣的醫患關係醫生做事很保守,更會明哲保身,不敢去賭,導致學醫的人越來越少,看病越來越難。


關於最近傷醫事件,談談自己身邊經歷

前一陣聽急診朋友講他門診發生的事情:一位患者A來換藥,(學醫的朋友都知道急診是不換藥的)急診就是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朋友告訴患者A晚上不換藥明天來,患者A說不知道這個規定,大老遠來就給換了吧。此時正有一個外傷和腹痛的患者,朋友惻隱之心,告知這位患者A稍等處理完其他患者再換,換完告訴患者A以後白天去門診換藥,急診不換藥,急診也貼了相關標語。第三天晚上患者A又來了,又碰上我這個朋友,說大爺你怎麼又來了,不是告訴你急診晚上不換藥了嗎。患者A說白天沒時間換,就晚上來。當然一屋子患者不能再給他換了。患者A就開始罵罵咧咧,說沒有醫德等等之類難聽的話。患者A家屬過來一把抓住朋友的胸牌,開始推搡起來…………

這只是一個縮影,這樣的事情天天有在發生,醫生每天如履薄冰。盡心盡力哪怕自己冒著風險也想把最好的治療方案給患者,但是萬一這種結果不是患者或家屬所想的就開始各種鬧。比如生孩子這件事,本來就是試產的過程,一邊生著一邊看,誰也沒有千里眼能知道孩子到底能不能生下來,一是孩子在裡面是動的,就有可能出現位置的不正,再有就是胎心也是變化的,現在胎心好不一定整個產程中就是好的。醫生都會毫無保留的盡最大努力讓她試產,經陰分娩對大人和新生兒都比剖宮產有益。但若經陰分娩困難的,最後轉成剖宮產,此時家屬各種謾罵,甚至動手。此後醫生再也不願意冒險,指徵到了直接談剖宮產,既省心又省事,不願冒風險試。

學醫本來就是一個逆天行道的事情,你得了病不是醫生的事,醫生是幫助你祛除疾病的人,應該是合作關係。所有的醫生都希望看到自己診療方案對患者有效。不要對醫生期望太高,醫生不是神。你病了,我盡力幫你。

來自一位醫生朋友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