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凶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41軍坦克團坦克3營的任務,是配屬41軍122師突破“朔江天險”,圍殲盤踞在此的越軍346師246團、851團3營和河廣縣的2個獨立營,188炮兵團1個混合炮兵營及1個高炮連,以及朔江、讓湧公安屯和1個青年民兵衝鋒大隊。

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兇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朔江是越南高平省廣縣縣城所在,與我國廣西靖西縣邊境接壤,距廣西平孟僅4公里。朔江西面、西北面均系亞熱帶岩溶山地,石山林立、群山高聳、坡陡洞多。朔江東北面是連綿的土山,間有石山,草深林密,朔江南山為土山。平江由我國境內平孟以北地區發源,經朔江流向高平,朔江以北的平江水深約1米左右。從平孟經朔江至墩張,有1條寬幾十至幾百米的峽谷,谷中的166號公路通往高平。此外,還有波原至馬利、墩張至百布、墩張至讓湧等3條通向邊境附近的簡易公路。這些公路多沿山谷或山鞍部繞行。

戰前,越軍認為解放軍只能從平孟方向沿著166號公路進攻,因此將這個方向作為防禦重點。這一帶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峰疊巒起伏,山上洞連著洞,形成一座座天然的防禦工事。越軍在公路兩側的山上構築了野戰工事,在伸向公路、谷地的山腿構築環形塹壕,在平孟正面、長白山東北側、那良諾東側高地等便於我接近的地區,設置了雷區、鐵絲網、板釘等各種障礙物,並將188炮兵團的1個混合炮兵營加強給246團。越軍瘋狂叫囂:當年日軍、法軍和白崇禧的軍隊都不曾打通這裡,就算給解放軍3個月,也休想拿下。

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兇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針對越軍的排兵佈陣及地形特點,122師師長於新義決定避實擊虛,反常用兵,將全師呈一個梯隊展開:365團(欠3營)配屬坦克3營8連,以及1個地爆排和師防化連偵察、噴火各1個班,在平孟方向115號界碑至朗吉之間佯攻,待我主攻部隊成功突破後,首先殲滅馬利、吞豆、那殺地域之敵,再沿公路進攻朔江。

364團配屬365團3營,坦克3營7連、9連,師工兵連1個排和防化連偵察、噴火各1個班,從孟麻方向109界碑至980高地間突破,首先以部分兵力殲滅那良諾、展覽館、那寮地域之敵,爾後主力從那寮直插墩張,以部分兵力協同366團殲滅坂洋地區之敵,主力轉向西面,在366、364團協同下,殲滅朔江之敵。

366團配屬1個地爆排和師防化連偵察、噴火各1個班,在107至106界碑之間突破,經讓湧村向坂洋方向穿插、迂迴。首先在364團配合下,殲滅坂洋之敵,攻佔那瓦、坂涯、魁家諸要點,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爾後主力向592高地、那造方向發展進攻,協同364團殲滅朔江及其南山地區之敵。

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兇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1979年2月17日4時40分,我軍萬炮齊發,開始炮火準備。122師步兵部隊於5時發動進攻。主攻方向上的工兵部隊在於新義師長的親自指揮下,在107號界碑至讓湧地區為坦克7連、9連開闢急造軍路。

17日16時許,急造軍路基本搶通。坦克3營營長劉宏生率7連、9連和營部指揮排,共計24輛62式輕型坦克前出。他們剛從107號界碑至讓湧地區出境,就發生了意外:越南境內公路系由石塊堆砌而成,7連第1輛坦克壓上去時引發了道路塌方,被陷住了。7連第2輛坦克施行拖救時,竟然也陷下去了,動彈不得,將前進道路堵得死死的。

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兇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於新義師長獲悉坦克無法按計劃出境,急令工兵改在108號界碑至百布地區,重新為坦克開闢1條急造軍路。2月18日15時許,這條新路基本修通。不過,等劉宏生率坦克7連、9連趕到現場才發現,出境點的地形對坦克兵來說簡直是“鬼門關”:這裡分成2個大的斜坡,第1坡與第2坡之間有約百米長的空地。

第1坡長約200多米,最陡處約46°,第2坡原為流向越方的一條陡峭的合水線,有3道各長百米的石坎,經工兵爆破搶修形成3道巨大的青石板坡,坡度分別為46°、56°、42°。理論上,62式輕型坦克最大爬坡角為36°,最大下坡角不超過50°。如此陡的下坡路,人都站不穩,坦克3營指戰員從未嘗試挑戰過如此極限,操作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

時間緊迫,容不得坦克3營再尋良策。1957年入伍、參加過1964年全軍大比武的副營長李志善“敢為天下先”。他施展出從軍22年練就的全部本領,小心翼翼地將座駕安全地開了下去。當他手腳並用,艱難地爬回坡上後,向營長張宏生如實彙報:“坡的確太陡,有些地方根本剎不住車”。

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兇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為闖過這道“鬼門關”,3營決定由駕駛技術最過硬的9連技術員朱江華、駕駛員尹宏生、吳樹友組成駕駛組,李志善和9連技術副連長沙洪組成指揮組,採用分段接力駕駛的辦法,將20餘輛坦克逐一開下坡去。具體分工是,第1段坡由駕駛員尹宏生駕駛,沙洪指揮;第2段坡由朱江華駕駛,李志善指揮;第3段坡由吳樹友駕駛。

當時天色已黑,藝高人膽大的3位駕駛員操縱坦克,對準方向後緩緩駛向最陡處,隨著重力下沉,並突然加速下滑。此時,駕駛員必須手腳並用,抱緊操縱桿踏死制動器,履帶摩擦著石板,迸出的火花猶如一條火龍。滾動的石塊撞擊鋼板發生巨大的隆隆聲。坦克就像脫韁的野馬般呼嘯而下,直至較緩的地段才能剎住車。駕駛員隨後下車,將坦克交給下一段駕駛員。

朱江華駕駛的是最險、最複雜的一段路,這段路不但坡度最陡,而且在最陡處的右邊有塊巨石攔路,工兵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其炸掉。坦克滑到此處時無法採用制動轉向,只能利用兩條履帶的轉速差進行反轉向駕駛。可以說是這道“鬼門關”的關鍵之處。

如果轉的幅度稍大,坦克將橫過來發生側翻,造成車毀人亡。如果轉的幅度稍小,又無法避開巨石。要想通過這段陡坡,駕駛員不但要技藝高超,還要精神高度集中。

然而朱江華,每次駕駛坦克高速下滑至巨石前時,右手輕帶一下操縱桿,車輛反轉向左,避開了巨石後又輕拉一下左操縱桿,戰車劃出一道漂亮的之字形,衝向下一坡段。路過的步兵見了,無不感慨地說:“坦克兵真厲害,戰馬都不敢走的路,你們卻開下去了。”

對越作戰中有一道鬼門關,兇險萬分,我軍只有一人能駕駛坦克通過

駕駛坦克挑戰如此極限,非常不容易。3位駕駛員每次完成階段性任務,重新徒步爬坡時則更為艱難。坡陡得稍一彎腰,鼻子就能碰到坡面,即便是手腳並用,爬上坡後整個人也幾乎累散了架。20餘輛坦克分段下大坡的行動持續了整整1個通宵。到後來,3位駕駛員得靠工兵們連拖帶拽,才能爬回坡上。

懂點軍事的人都清楚,41軍坦克團3營成建制創造了世界裝甲兵戰史上的一個奇蹟。正因為如此,越軍做夢也想不到,解放軍坦克部隊居然會從一個“絕無可能”的方向上突然殺出。直到戰敗後,越軍俘虜還在說:這根本不可能。

戰爭結束以後,41軍坦克團3營被軍委授予“英雄坦克營”的榮譽稱號。而三位藝高人膽大的駕駛員也被分別授予相應的榮譽,其中朱江華榮立一等功,吳樹友和尹宏生榮立二等功。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