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长河奔腾,时有急流险浪。北京东城法院的3名女干警记录了她们在17年前和今天,从小学生、大学生到法院干警,在两次疫情中的行动和感触,每个中国人都在以万众一心的意志和扎实有效的行动,与疫情开展着顽强的斗争。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杨娜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都想起了2003年的那场“非典”。那时,我还只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当时的情形已经印象不深,只记得处处弥漫着双氧水和过氧乙酸的味道、张贴着抗击非典的宣传语,学校放了假,我们在家学习,而我的妈妈却总是不在家。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她总是早出晚归,时常夜里还需要值班,第二天才能回家。从小母亲的陪伴对我而言都非常珍贵,我一直都不了解在那些我哭着等待她回家的日子,她都在做什么?直到十七年后的今天,我懂了她,懂了她对我的爱、对职业的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因为,长大后,我就成了她。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2020年的今天,我是东城法院审管办(研究室)新入职的干警,也是一名刚刚转正的共产党员。大年初四,在单位发号召下社区支援抗疫的第一时间,我向组织请缨,成为单位第一批参与防控疫情的干警,直到今天,仍每天在社区进行入户摸排、电话访问、站岗巡逻、材料张贴等工作。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入户摸排工作中,由于所处的小区没有电梯,我只能爬楼逐户敲门询问,冬天衣服厚重,口罩闷热,几个单元爬下来,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每当我敲开一扇门,获取到一户的信息,我便暂时忘记了劳累,有了再爬一层楼的动力。我站岗地点的对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学中心,医院门诊楼前悬挂的“坚定信心 科学防控 战胜疫情”的标语醒目而充满力量,我看到无数坚守防疫岗位的人们,有行色匆匆的白衣天使,有严格把控出入者的保安大哥,有手拿消毒剂喷壶的消毒人员——无数人默默坚守编织起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网。防疫工作中,有太多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比起他们,我能做的就是站好每一班岗,无论风雪、雾霾,做好守护居民生命安全的“门神”,不给病毒留下一丝可乘之机。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外有寒风大雪,内有赤诚之心。社区防疫工作琐碎、艰苦,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却越发热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迎来战胜病毒、春回大地的那一天。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爱情最好的样子

傅雯

2003年,非典封校,我和爱人在中国政法大学体育馆前相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们已经组成四口之家,为抗疫而各自奔忙。

非典爆发的那一年,我在法大昌平校区念大一,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在风声鹤唳的春夏之交,法大决定封校。校园封闭了,但实际上却更热闹了,学生们无法外出、不能正常上课,都在狭小的校园里打球、跳绳、读书……那会儿的我,有一点点小小的恐慌,却收获着大大的快乐。作为学生党员,我跟大家一起策划组织抗击非典的活动,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十分紧张,早上在流动图书馆当管理员,中午去篮球场给学生分派凉茶,晚上到礼堂前播放露天电影。记得有一次播放露天电影时,没想到设备出现问题,需要两个人一直拽着幕布进行固定,于是我和当时文艺部的同事一人拽着幕布一角,蹲在黑暗里“听”了一场浪漫的《罗马假日》。我爱人那会儿读大三,兼任法学院一年级的学生辅导员,每天带着各班班长汇集、上报学生们的身体情况,审批、发放外出许可证,组织球赛等文体活动。

那时,虽然校园外肃然紧张,但校园内的我们被社会严密保护着,仍然过着无忧无虑、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转眼17年过去了,这一次的疫情中,我们不再是被全社会保护的学生,我们是父母,更是在社会中有了工作岗位、担起责任的中坚力量,家有幼儿老母,外有人民群众,此时需要我们挺身而出。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特殊时期,我给自己定了三个小目标:一是保护好家人,二是做好本职工作,三是全力参加抗疫。我定期在网上买好物资、定好网课,给一家老小做好防护宣教,建立起稳固的家庭堡垒,随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和抗疫活动中。我根据工作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法院审执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保障。与此同时,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协助完成管控人员、车辆进出小区,公共场所消毒和疫情隐患排查等任务。面对居民对全民抗疫存在法治盲点的现状,我发挥法律专业优势,整理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四类疫期典型案例,在东城区各社区张贴案例定向宣传,同时通过录制法官大讲堂、漫画说法小视频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普法,普法作品被人民网、半月谈、中国财经、东方法律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我如火如荼工作的同时,我爱人也一直奔波在外。作为一家国企的主要负责人,疫情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重大影响,但他首先做的,是为新冠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捐赠物资,从调研医院短缺物品种类、需求量,对接企业库存、产能,到直接运送物资到医院,他始终坚持站在一线。为防止染上病毒传染家人,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自觉隔离在外,只能通过视频向家人问安。

从2003年非典到现在,携手走过十七年,在国家的非常时刻,我们各自奔忙,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国勇敢向前、各尽所能,我想,这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非常时刻的法院故事

袁菲

2003年,我28岁,是东城法院未审庭的一名书记员。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冲锋在一线的,主要是医护人员,大家虽然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工作和生活受的影响并不大。每天,我都照常坐着公交车上班,只是车上大多数人都戴着口罩。法院各项工作都没有停止,单位统一发放了口罩和抗病毒的中成药,大家相互鼓励,休息的时间一起参加各种球类运动锻炼身体,工作的时候加强防护确保审判工作按既定的流程进行。在这场疫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冲锋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我看到了他们救治病人的勇气和顽强,也让我更深地理解了什么是职业精神。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17年后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这一次,似乎与17年前一样,似乎又不一样。一样的,是大家团结一致、相互关爱、众志成城的信念和行动;不一样的,是全民参与抗疫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以及法院在这次抗疫行动中的非常举措。

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极强,法院暂停了现场办理立案、诉服、接待等工作,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开展“云审判”“云谈话”“云开庭”“云调解”“掌上法庭”等系列工作。我的工作之一,是每日动态汇集全院开展审执工作的具体情况,区分线上和现场,将审判执行人员战疫期间实施的开庭、谈话和线上执行等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送给高院。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现代法院建设的大步伐,通过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规范流程,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打得上官司、辩得明是非。

2003&2020 三位法院干警的“战疫”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我看到了身边共产党员们的无私忘我、争先恐后,也为自己因严重的颈椎问题无法加入抗疫一线倍感惭愧。身体略有好转,我就主动向所在社区申请参加值守。深临一线,使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的同事们日夜坚守在街道和社区,在寒冬腊月、飞雪飘扬中走访、摸排、巡逻值守,他们默默无闻日夜付出,就是为了守住一扇大门,守护一条道路,守护一方百姓。我为他们致敬,更为自己是法院人而无比自豪。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17年前是如此,17年后也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终会玉汝于成;风雨险途,也将春风满园。相信我们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打赢这场仗,让生活重启,春满大地,山河无恙,人事皆安。


供稿/北京东城法院

文字/杨娜 傅雯 袁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