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多爾袞至死也沒做過皇帝,為何最終卻能稱“清成宗”呢?

kayki


攝政王多爾袞,是偏居關外的女真人能夠順利問鼎中原、一統全國的關鍵人物。他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自幼聰明果敢的多爾袞,一直深受清太祖努爾哈赤重用。1643年8月,皇太極大敗明軍,消滅了明朝最後一支戰略機動力量,就在進軍中原之際卻突發疾病身亡。

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因為顯赫的出身和立下的赫赫戰功,已經是手握兩白旗的睿親王。多爾袞手握重權,又是努爾哈赤的嫡子,他自然就成為了競爭皇位的有力人選,當時唯一有資格與他相抗衡的陣營,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雖然清軍入關迫在眉睫,雙方陣營依然在立嗣一事上劍拔弩張。

多爾袞劇照

最後多爾袞先退讓一步,在立嗣會議上,他推選皇太極的第九子,僅有6歲的福臨稱帝,因為福臨尚且年幼,所以由他與濟爾哈郎等大臣共同輔佐皇帝。這個折中方案,既避免了因爭奪權力而導致的骨肉相殘,同時又讓多爾袞成為了清朝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只是,這位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攝政的親王,後人對他爭議頗多。多爾袞雖然沒有真正做上皇帝,可是在他死後,順治皇帝卻追封多爾袞“清成宗”。有人說多爾袞想要篡位的狼子野心天下盡知,那為何他又能稱“清成宗”呢?

福臨稱帝

其實多爾袞此人,對於整個清朝歷史而言,絕對是居功至偉的大功臣。在他攝政之初,清軍雖然大敗明軍,但是整個戰場局勢不容樂觀。首先,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已經攻入北京,在整個中原大地掀起了農民起義的熱潮;

其次,明朝政權雖亡,可是他們在仍然保有一部分南京政權,這股勢力不容小覷;最後,南明政權的建立,關外諸多戰將比如吳三桂等人所領導的軍隊,讓整個戰局更加混亂。面對這種混亂的局勢,他力排眾議,推舉福臨上位,率先在北京建立起了清王朝。

多爾袞劇照

隨後,他又一鼓作氣,帶領諸王徹底平定農民起義軍;緊接著又消滅了南明在南京所建立的政權。清軍入關之後,作為清朝廷真正決策人的多爾袞,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穩固清朝地位的措施。

他重用漢人、承明舊制、整飭吏治,革除舊朝廷弊端,這些舉措,進一步為清朝一統全國建立了堅實基礎。雖說他並沒有真正坐上皇帝之位,可是他的這些決策,對於清朝定鼎中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這些功勞,也賦予了多爾袞愈發顯赫的權勢和地位。

因此,當多爾袞在順治7年在外狩獵墜馬而死之時,順治皇帝念其生前功績,也為了安撫多爾袞留下的龐大勢力,將其追尊為“清成宗”。只可惜他這個皇帝名號,只存在了一個多月。

多爾袞劇照

追封多爾袞的詔書下發以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身邊的一位貼身侍衛,竟然向皇帝告發多爾袞有著“謀篡大位”之舉;此言論一出,曾經與多爾袞一起輔佐福臨的濟爾哈郎等人,更是接二連三的揭發多爾袞“生前大逆不道”的罪行。

就這樣,僅在死後享受了一個多月皇帝待遇和尊號的多爾袞,轉眼間被奪其封爵,就連屍體都被拉出來鞭屍。過了100多年,乾隆才得以為多爾袞平反,他認為多爾袞當時真有謀反之心,早在順治帝年幼之時下手了,又何苦等到順治親政。念其多爾袞的功績,追封他以臣子之配享太廟,其實比起皇帝身份而言,這樣的追封才更加合理。


鳶飛九天2018


因為多爾袞曾經被追尊為皇帝,所以,他做過五十天的成宗義皇帝。

多爾袞的功績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囉嗦。他在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突然猝死,終年三十九歲。

當時朝政還在多爾袞的黨羽手中,順治帝也不敢輕舉妄動,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下詔追封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他的妻子為皇后,並把他們升祔太廟。

隨著順治帝掌握大權,在順治八年(1651)正月開始親政,二月十五就開始清算多爾袞,把追尊他的頭銜給擼了,並在二月二十一,向天下頒佈多爾袞的罪狀,把他夫妻以及他生母阿巴亥的神牌從太廟裡丟出去。

這裡需要闢個謠,很多網文寫到多爾袞被順治帝鞭屍,其實是胡扯。清朝到康熙時代才開始實行土葬,之前都是火化,從太祖太宗到順治帝,都是火化,多爾袞也不例外,也是火葬,他們的梓宮叫寶宮。

多爾袞都成灰了,還怎麼鞭屍?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之前就有很多人論證過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可信度。當然了,經過康乾三代“文字獄”、乾隆《四庫全書》的毀書大業,好多史料毀的毀、丟的丟,現在要證實很難了。

說到多爾袞,他的封號從最開始“叔父攝政王”,變為“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定格在“皇父攝政王”,這裡面就有有意思了。不管是出於孝莊還是順治的想法,這個“皇父”那就是“阿爹”的意思嘛。歷史上有皇帝管其他人叫“阿爹”嗎?

倒是有兩個例子。唐朝懿宗管太監田令孜叫“阿父”,漢朝靈帝管太監張讓叫“阿父”。人家這倆皇帝是因為,太監陪伴自己成長,有了養育之恩,進而表示親暱。就因為這,還被後人認為是昏君的“汙點”。

順治喊多爾袞“皇父”的理由是什麼?進而在其死後追封“清成宗”,光是輔佐有功說不過去吧?

王爺們被追封“皇帝”稱號,歷史上有先例嗎?倒是也有兩例。司馬炎追封晉王司馬師為“景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封興獻王朱祐杬(yuán)為“興獻皇帝”。人家兩人追封理由很足呀。

司馬炎是西晉開國,統一追封前輩,追封了爺爺、大伯和父親,父親司馬昭的權力從大伯司馬師那裡繼承的,屬於權力上的一脈相承。朱厚熜追封“興獻皇帝”,那是因為朱祐杬是人家親爹。順治追封多爾袞的理由是什麼?

且看1650年,有什麼事發生?

1月,多爾袞娶了侄子豪格的老婆;
5月,多爾袞娶了朝鮮的姐妹花;
11月,多爾袞外出打獵;
12月初,多爾袞死在河北灤平(喀喇城);多爾袞死後,順治厚葬,追封“成宗”。

過了不到一月,到了1651年。1月,抓捕監禁英親王阿濟格(多爾袞哥哥)。抓捕阿濟格兩天後,順治宣佈正式親掌朝政。2月,順治對多爾袞秋後算賬,搜捕其親黨,抄家滅族、奪去其尊號。

再反觀1648年,豪格死;1649年,多鐸死;1650年,多爾袞死;統統死於壯年,統統死的蹊蹺(尤其多爾袞,當年還娶了兩次媳婦,不可能是生病要死的樣子)。

於是乎,多爾袞被封“成宗”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順治“韜光養晦”,迫於多爾袞親黨的壓力,先給尊號;等對方放鬆警惕,接著予以剿滅。豪格、多鐸、多爾袞死的不明不白;阿濟格被抓;先封“成宗”,再行剝奪;統統是皇族權力鬥爭的結果。

第二,假如孝莊下嫁屬實,那麼多爾袞半年之內娶了兩次媳婦,無疑讓孝莊吃醋。(野史記載)多爾袞死後,隔兩月才有人抖出,一件事讓孝莊發飆的事:多爾袞死於跟朝鮮媳婦縱慾過度。於是就有了“先厚葬、後算賬”的事情。

“孝莊下嫁多爾袞”是清朝的一樁懸案。孝莊死後,棺材一直不下葬幾十年。乾隆後來為多爾袞平反,但是隻恢復了“睿親王”稱號,並沒有提“成宗皇帝”的事。


爾朱少帥


順治突然從御座上站起來,厲聲吼道:睿王多爾袞逆謀之罪證確鑿,神人共憤。速將其妻子妾所得封典,悉行追奪。詔令削爵,抄家沒籍,其子多爾博與其女東莪與多尼為奴!削奪攝政王:《誠敬義皇帝》尊號,平毀墓葬與府第!一個字一個字從順治牙縫裡吐出。順治越說越氣,他不由走下御階,來至眾臣面前,邊走邊道:朕實不幸,年方五歲,先父太宗駕崩,皇太后只生朕一身,嬌生慣養,無人教訓,坐失蒙學。年至十四,睿王死,方始親政,批閱諸臣奏章,不識漢文,茫然不解其意,今日思之,均因睿王意欲愚玩朕,讓朕成為一個白痴昏君,其用心何其歹毒!!順治越說越怒:睿王實在罪大惡極,矬屍鞭笞!砍頭示眾,焚骨揚灰!!………因母后下嫁之故,順治被迫追諡睿王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卻至多爾袞死後也末能如願以償。儘管多爾袞連登基做皇帝所用的印璽,龍袍,都早已預備就緒。死後也未能實現。其間最有力的阻礙者便是孝莊太后。順治對多爾袞的處置,幾乎用盡一切手段發洩仇恨!這也暗含著對母后的怨恨和不滿情緒。孝莊太后對兒子的恣意舉動,始終不置一詞,反映出她當時既為兒子親政,仇人獲罪的勝利而欣慰,同時對兒子的不理解而傷心,心情是十分複雜的。


茹叔敬


誠如題主所言,多爾袞生前從未做過一天皇帝,清成宗的廟號是死後被順治皇帝追封的。那麼問題來了,多爾袞憑什麼被追尊為帝呢?

我們看看歷史上那些被追封為帝的著名人物。

魏武帝曹操,大魏基業的奠基人,大魏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的父親。

晉宣帝司馬懿,西晉基業的奠基人,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爺爺。

唐孝敬皇帝李弘,武則天的長子,太子,早薨,被自己的父親唐高宗李治追尊為帝。

當然還有很多開國皇帝的直系祖先被追尊為帝,這些就不一一贅述。

顯然,多爾袞之所以能被尊為清成宗,是因為他像曹操和司馬懿一樣,是一個王朝的事實奠基人,這份功績讓繼任者不得不給與他足夠的名分。當然,只有這些是不夠的,多爾袞生前已經是皇父攝政王,這讓他被追尊為帝顯得更加理所當然。

所以說,皇父攝政王的名分加上大清王朝奠基人的身份,才使得多爾袞死後獲得皇帝的封號。

不過,多爾袞這個皇帝的封號還是有別於大清其他帝王的。我們知道,多爾袞的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是十七個字,而其他生前做過大清皇帝的諡號都是十九個字(末代皇帝除外)

話說回來,清入關直至多爾袞死之前,他就是事實上的皇帝。相反,福臨此時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手中沒有絲毫的權力,直到多爾袞成了名義上的皇帝后,福臨才成為真正的皇帝。




靖遠0204


順治朝前期的多爾袞,縱使沒有皇帝之名,卻已然是超越皇帝的存在。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去世,由於皇太極生前並沒有就繼位人的問題作出任何的交代,於是當時在朝堂之上掌握著一定權勢,並且在八旗中有著各自支持勢力的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為了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雙方始終僵持不下,甚至眼看八旗內部就要發生火併,最終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建議下,改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皇帝,這一提議得到了包括多爾袞、豪格在內的滿洲宗室貴族的一致同意,就這樣年僅五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這便是順治皇帝。同時,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也成為了輔政王,輔佐年幼的福臨。

然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多爾袞開始逐步的排除異己,走向權力的巔峰。

首先,他將矛頭指向了與自己同為輔政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

實際上,鄭親王濟爾哈朗是非常有政治覺悟和先見之明的,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就主動將第一輔政王的位置讓給了多爾袞,並且是刻意將權力讓渡給了多爾袞,然而,多爾袞對於濟爾哈朗仍然採取了打壓手段。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爾袞以濟爾哈朗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等為由,將其踢出了輔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鐸輔政順治,並且安排濟爾哈朗南下帶兵平定南明,徹底將其排除在了中央核心。

其次,就是多爾袞用極為殘忍的手段除掉了豪格。

作為多爾袞奪位時競爭對手,豪格自然無法避免的遭到多爾袞的打擊。

順治元年(1644年),豪格就曾被人告發惡語中傷多爾袞,議罪當死,只不過是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站了出來,連哭帶鬧的救下了豪格,最終豪格被議罪削爵,總算是保全了性命。

之後,豪格領兵南下,在四川平定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等待豪格的確實極為悲慘的命運結局。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後不久就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並於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於獄中,年僅三十九歲。

豪格死後,福晉們也被多爾袞兄弟霸佔,同時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也被多爾袞搶奪。

再次,就是重點打擊兩黃旗的勢力,並且積極擴充兩白旗。

當年兩黃旗中,支持豪格的索尼、鰲拜、圖爾格、圖賴等人,受到了多爾袞的殘酷打壓,其他兩黃旗的高級官員、將領也在此期間或被革職、或委身屈服於多爾袞,兩黃旗的實力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並且多爾袞將他們兄弟手中的兩白旗加以重用,使得一時間朝堂之上的兩白旗的官員遍佈,多爾袞也就此控制了朝堂上的勢力。

就這樣,多爾袞從最開始的“叔輔政王”,成為了“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又強迫順治皇帝冊封其為“皇父攝政王”,不僅見了順治皇帝不用行禮,就連皇帝的玉璽印信,也被他帶回府中,名義上順治是皇帝,但是此時的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卻是多爾袞。


冊封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可以說是順治皇帝所忍受的最後“屈辱”。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年僅三十九歲的多爾袞在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一代權臣就此隕落。

然而,此時朝堂之上,多爾袞的黨羽舊部依舊勢力強大,把持著朝政。於是這些之前依附於多爾袞的兩白旗官員們,開始藉著多爾袞的去世,大作文章。

他們先是要求順治皇帝親自出城迎接多爾袞的靈柩。要知道明末清初是小冰河時期,冬天是異常的寒冷,順治皇帝就在這些兩白旗官員的脅迫下載寒風中苦等數個時辰,迎接多爾袞的靈柩。

此後,這些多爾袞的舊部們開始用盡各種方式讓順治皇帝為多爾袞累加封賞,最終有人提議加封多爾袞為皇帝。

此時的順治皇帝尚未親政,並且在朝堂上也處於被包圍、控制的境地,也就只能同意了追封多爾袞的皇帝的請求。

於是就這樣,多爾袞成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清成宗,順治皇帝還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但是,僅僅兩個月之後,“清成宗”的廟號就被徹底的廢黜了。

就在多爾袞的舊部們以為可以依靠著這個“清成宗”,打著多爾袞的旗號把持朝政的時候,不曾想,鄭親王濟爾哈朗在沉積了多年之後,終於徹底爆發了。

濟爾哈朗趁著兩白旗群龍無首、相互政權奪勢之際,直接闖入多爾袞府邸,搶回了被多爾袞帶回家中的皇帝玉璽和印信,並主動擁立順治皇帝親政。

此時,濟爾哈朗又聯合在多爾袞專政時期同樣受到打擊的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聯合向順治皇帝上奏,控訴多爾袞的十六大罪狀。

“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立,以挾制皇上。構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更悖理入生母於太廟。僣妄不可枚舉。”

“以此思之,多爾袞顯有悖逆之心,臣等從前俱畏威吞聲,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謹冒死奏聞,伏願皇上速加乾斷,列其罪狀,宣示中外,並將臣等重加處分。”

早已對多爾袞心存不滿多年的順治皇帝,終於等到了肯為自己出頭,為自己說話的人,馬上安排濟爾哈朗、滿達海的人對多爾袞集團進行清算,並且兩白旗內部的以蘇克薩哈為首眾多官員看到風聲不對,立馬投靠了濟爾哈朗,開始揭發檢舉多爾袞及其舊部的行為,這也使得多爾袞的舊部勢力被迅速的瓦解。

最終,順治皇帝親自下令將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並將僅僅下葬兩個月的多爾袞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其黨羽也盡數被清除。

就這樣,僅僅做了兩個月“成宗義皇帝”的多爾袞,不僅被廢黜的廟號,自己都被剝奪了宗室資格。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期宗室身份,以及他的和碩睿親王的家族世系爵位,而他那個曾經的“成宗義皇帝”的廟號與諡號,也徹底塵封於歷史了。


雍親王府


多爾袞最大的功績就是率軍入關、統一全國,就是這一大功績,才讓多爾袞享受到皇帝的待遇,被追封為“清成宗”。在多爾袞生前,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一定程度上,當時的多爾袞如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了,而順治則成為了漢獻帝劉協一樣的傀儡皇帝。不過,這自然讓順治感到不滿。後來,順治皇帝選擇剝奪多爾袞的封號。


貝貝127554956


我們先來看下攝政王多爾袞活著時候的風光。那是不是皇帝,勝是皇帝。多爾袞其實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而且他自己也是想成為皇帝的。

清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宮中猝死,年僅51歲。因死得突然,所以沒有選定好繼承人。皇位就在皇太極的老大豪格和多爾袞為首的兩派之間爭奪,這中間自是經歷了很多對抗,兩派終是誰也不能勝了誰。於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就撿了個落地桃子:多爾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擁立福臨為帝。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改元順治。

就這樣,多爾袞開始過上了輔政王的風光生活。福臨是他擁立的,又僅只六歲,他自然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的風光無限似皇帝般的生活。

順治二年,多爾袞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在如出師等重大活動時,大臣們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元旦等重大節日,大臣們在朝拜了順治皇帝后還要到多爾袞的府上去朝拜。多爾袞過的就是真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生活。

又過了一年,多爾袞以每次調兵遣將都要跑到皇宮去請鈴印不方便為由,派人到皇宮把皇帝的玉璽給拿到自己府上了。今天,我們都知道,誰掌握著印把子,誰就有話語權。看多爾袞這架勢,那就是要把皇帝的家都當完了。從這一年起,多爾袞的儀仗種類也和皇帝順治是一樣了,只是種類的數目稍微少了一點點。

再過了一年,多爾袞上朝也不再向順治帝行禮了。

再過了一年,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處理政務時,多爾袞下達的旨意也被稱為下詔,“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他還命令諸王、貝勒、貝子、公每天到他府上聽命。這一切分明就是皇帝的所作所為了。

以上我們說了他的風光生活,似乎這多爾袞只沉浸享樂之中了。那真這樣,多爾袞也沒法長久。他可是聰明人,他在這期間,任人唯親,提拔了一大批親信,培植起了自己的勢力。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都是他忠實的擁護者。多爾袞也穩穩的掌握住了朝政。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說,你說了這麼多,你還沒有說清楚他死後為什麼被稱為”清成宗“,他不是沒當皇帝嗎?

其實,前面的內容我們差不多已經說清楚了。多爾袞權傾朝野,雖不是皇帝,事實上做的就是皇帝的事,享受到的就是皇帝的權。他為什麼能呢?皇帝順治心裡沒想法嗎?

肯定有,可是他掌握著實權,遍插其親信。皇帝敢說半個”不“字嗎?不但不敢說,還要極力討好他,從叔父變成父就是很好的說明。

多爾袞突然死了,他的勢力還在,皇帝依然不敢輕舉說妄動。順治皇帝前面已經承認多爾袞是皇父了,那現在父親死了,那是不是該稱其為帝了。所以順治皇帝不得不尊其為帝,諡“清成宗”,否則,怎麼向多爾袞的勢力交待。因為一個不小心,多爾袞的勢力就廢了他也說不定。在皇位繼承方面的風雨和險惡,當初順治雖小,也應該是知道他是怎麼上臺的。

這樣,我們也就不難解釋。既然親口尊多爾袞為帝,怎麼只兩個多月,順治就抓住一個機會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還很快的就把當初多爾袞的政敵兩黃旗貴族恢復地位,提升兩紅旗的人。同時又飛快地把多爾袞培植的勢力全都撥掉,多爾袞突然就從無上榮耀跌落到谷底。

順治帝還真是一個有手段的皇帝,稱多爾袞為清成宗,那就是麻痺多爾袞一派的策略罷了。

我是摯守靜篤,如果你對我的回答認可的話,記得點贊喲,不認可也請留下你的寶貴意見呵。(圖片取自網絡)


摯守靜篤



多爾袞死之前,在大清已經是太上皇的存在了,都已經不能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了,應該是皇帝之上了!

畢竟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一步步升級成為順治帝的父親,跟太上皇一般,而且還是獨攬大權的太上皇,所以光憑這點,多爾袞被追封為皇帝,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且說完這個法統上的合理之處,再說說多爾袞的功勞,更是有資格成為皇帝的。

首先1643年皇太極猝死,到了1644年明朝亡於李自成以後,是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決定清軍入關的,可以說做出了一個影響清朝二百多年的決定,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

入關以後,清朝又在多爾袞的實際統治下,先後亡大順之李自成、大西之張獻忠、南明的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等到順治帝在順治八年親政以後,清朝在全國範圍之內,也就剩下南明永曆政權這個對手,而永曆政權當時連長江之險都已丟失,都不存在劃江而治的基礎,可以說多爾袞的一系列作為,已經徹底奠定清朝的大一統格局,以這個來看,多爾袞是當之無愧可以被追封為皇帝。

當然多爾袞猝死以後,順治帝親政以後,追封他為皇帝只是權宜之計,只是為了穩住多爾袞的黨羽罷了,畢竟多爾袞架空順治帝多年,不是人家爸爸非要當人家爸爸,順治帝是恨死了多爾袞,等到順治帝親政成功以後,自然就開始了對多爾袞的瘋狂清算,包括剝奪了之前追封的皇帝稱號。


宋安之


應該是,多爾袞做過皇帝,因為當時順治年紀很小,只有5、6歲,一個這麼小的孩子能做什麼?所以,只要多爾袞和孝莊達成默契,他就是實際上的皇帝,而且孝莊還可以同意多爾袞對自己直接所轄的幾個旗宣佈自己是皇帝。

但他們之間的默契應該還包括,多爾袞的這種稱帝只能對內部、並且只能對內部的一部分勢力,但決不能對關內的原明朝漢族臣民。因為相對於多爾袞一介武夫來說,把一個幼小的順治推到前臺當皇帝,更有利於使得在滿清與漢族臣民之間有一個較大的迴旋餘地,有利於滿清統治者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始終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自如境地。

所以,對於滿清自己人來說,多爾袞做過皇帝,並且死後還得到了諡號,但對於更廣大的漢族人來說,滿清始終沒有正式宣佈過他是皇帝。

既然始終沒有正式宣佈過,後來修史的人也就不可能把多爾袞列入皇帝名單了。因為相對來說,滿清自己也更加重視入關後逐漸趨於正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統治整個中國的王朝,而多爾袞是不是一個正式皇帝這個問題也就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