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东北就是中国的领土,可为什么有人说清朝使中国的领土增加了?

敖嘉年


毫不客气的说,现代中国的奠定主要是清朝的功劳,因为中国的历史范围以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的疆域为标准,这一点谭其骧先生曾经在他的《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一文中论证过: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更何况,明朝时候中国只是个地名,到了清朝才上升到国家高度。《尼布楚条约》当中就中国就上升到了国家高度,此时中国开始涵盖帝国统治的全部疆域。另外,魏源在《圣武记》当中,提到蒙古,那么蒙古是中国,俄国是外国;提到西藏,那么西藏是中国,印度、廓尔喀是外国。
而且,在清朝完全汉化之前,得益于满洲人尚未泯灭的武德和进取精神,清朝开拓了东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南方向大规模开疆拓土,对内积极革除弊政,提高生产力,使得帝国实力相比于前朝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在军事征服的同时也能通过政治、经济的手段将边疆区与内地联系在一起,尽最大可能将内地与边疆区联系在一起,你也可以理解为同质化。

也就是边疆区在实行因俗而治的同时,但是也要将帝国的影响力尽可能向边疆区渗透。比如清朝向边疆区派驻各级行政官吏以及驻军,并在边疆区核查人口、收税(有时候可能是实物税)、发行货币等行政活动。而且,边疆区的各类案件还要上报刑部存档备案,现在还能在国家档案馆查到。
清朝在西藏发行的宝藏银币

就东北地区来说,清朝在康熙之前东北不少地区并不在版图内,东北边防线最远只在宁古塔一带。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实际控制了黑龙江流域。除了辽东地区仍然归盛京将军管辖之外,新开辟的疆域分别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管辖当地的军政事物。
而且,清朝还在东北地区移民
并驻军,只不过当地旗人旗兵较多,所以军事民政由将军一并管辖,这就和军管比较类似。而且清朝还把当地土著编入八旗,核查户口,收税(貌似以实物税居多)。另外,黑龙江和吉林两个将军府还组织军队巡边,对库页岛的巡边今天还保存在吉林省档案馆里。

再者,清军还驱逐从朝鲜偷渡到东北的非法狩猎、采集者,还逼迫朝鲜国王上表谢罪,斩首越界罪犯并惩罚朝鲜官员。清朝这一举措看似万历,但是稳定了东北边界,还让朝鲜自觉的严格约束边界军民,防止其越界。

至于所谓明朝拥有东北,那么我想反问一句明朝算个什么东西。明朝拥有的不过是辽东一隅之地,辽东边墙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力,只不过是册封土著酋长而已,既没有驻军也没有行政官吏,更没有核查户口、发行货币、收税等行政活动。对于其他的边疆区也是如此,明朝和边疆区的少数民族充其量是封贡关系,根本算不上统治。明朝的疆域,也不过是长城以内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而已,还不到清朝的三分之一。



明朝在辽东的边界相比于元朝大幅缩水,一直向西收缩到了鸭绿江口。而明朝之所以坐视朝鲜北拓,其目的不过是利用朝鲜牵制从依兰南迁至铁岭、抚顺一带的建州女真罢了。

所以我很好奇明朝一个收缩、内敛的王朝是如何拥有辽东之外的东北地区的。辽东以外的东北地区直到清朝才被纳入中华帝国的版图,这一点魏源在《圣武记》上说的很明白:东北数千里化外不毛之地尽隶版图。

所以还是那句话,明朝算什么东西。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当时真的能算是明朝的领土吗?

首先,我们不妨看一下《大明一统志》对明朝疆域的刻画,主要是以两京、十三布政司为核心纲领,总共包括南北两直隶(北京、南京),以及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十三省的行政区,这就是当时明朝能够完全控制的区域。

除此以外,就是情况比较微妙的边疆地区。明朝在当时并不能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其统治重心是辽东都指挥使司所在的辽东。根据《大明一统志》的记载:

东至鸭绿江五百六十里;西至山海关一千一十五里,南至旅顺口七百三十里,北至开原三百四十里,自都司至京师一千七百里,至南京三千四百里。

这段话基本勾勒出辽东都司的管辖范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如果超出辽东都司的范围,明朝的影响力是非常微弱的。

当然,即便是受到辽东都司控制的女真人,明朝也没有将他们视作是自己的子民。在《大明一统志》中,这些人被明确划分到与朝鲜、日本并列的“外夷”条目。

例如,对于东北女真人的内部仇杀,明朝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的态度。宣德九年(1434),建州左卫都督佥事范察奏报,有野人杨木答兀纠结七姓野人来袭,杀死都督猛哥帖木儿等人;明宣宗获此消息后,竟然说:“彼之相仇乃常事,朕岂应疲中国之力为远夷役乎。” 这段话所表现出的“中国与外夷”的思维,很明确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范围,以及明朝与东北地区的真实关系。

如果与清朝对东北的统治相比,明朝的羁縻策略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HuiNanHistory


当我们大家听到清朝这个朝代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一个亡国的朝代,朝廷腐朽,内忧外患,政府无能。在八国联军的时候,慈溪带着皇储们东奔西躲,导致我们国家丢失了很多国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实际上慈溪时代的清朝并不能代表整个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建立的时候,满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还是有很大的野心,这个时候满族的八旗军战力并没有退化,于是野心勃勃的他们向东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南方向大肆的扩张领土,并且对内积极处理政务,清除有弊端的政策,提高生产力,然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对外积极扩张,将边疆区域向外扩大。这样也让帝国的势力变大了很多,而且清朝并不是像之前的朝代一样,在偏远疆区设立一个“奴儿干都司”就说这个是自己的领土了。

在明朝的时候,明朝疆域包括了两京和现在的大部分内陆省份,最远的领土达到了云南、贵州和福建,这是完全在明朝统治下的领土,而在偏远地区和领土边疆的地区,明朝对他们的态度就比较微妙了。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只有辽东省在明朝的控制下,而东北的其他地方却没有控制住,根据《大明一统志》的记载,当时明朝在东北的控制地区大概只有现在的辽东省,至于其他地方明朝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

更何况当时明朝的君主也没有将该地区的子民当做自己的子民,在《大明一统志》中,明朝政府掌管下的辽东地区女真族人被划到与日本是一样的“外夷”上面。而且当时东北地区的一些重大的事件,明朝也不会太重视。当时明宣宗的时候,有人杀了辽东的都督等人,而当时的明宣宗却说这在蛮夷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我难道要用整个中国的力量去处理蛮夷的事情吗?由此可见,明朝对于东北地区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而在清朝的时候《尼布楚条约》使清朝完全的将领土扩张到了黑龙江地区,除了辽东地区不会重新设置官员以外,在新得到的领土上都设置了管理的官员,比起明朝的无为而治真是强太多了。在清朝的时候不仅仅在偏远地区驻军、设立管理官员,还将当地的“外夷”归入户口,开始收税,并且派出军队巡边。在面对朝鲜等外国的偷渡者或偷猎者,清朝严惩不贷,甚至让朝鲜国王上书谢罪,斩首过界人员,惩罚朝鲜官员,这样的操作也是稳定了清朝对于边界的统治。

在明朝的时候领土面积不大,对于东北地区的态度是设立“奴儿干都司”来促使他们上贡,在实际的管辖上面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清朝时期却是实实在在的将东北地区当作行政区并派出兵力去管理和统治,所以清朝的时候,皇帝的举措确实将东北省的领土收入了中国的版图中。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明朝地图,可以看出,新疆和蒙古不在版图之内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东北地区就被纳入明朝中央政府管理,这个管理主要是地方高度自治,朝廷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酋长世袭官职,有点像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了军事卫所,进行了有效统治。东北地区在明朝绝不是朝鲜那样的藩属国,的的确确是明朝的正式领土。到明朝末期,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实现统一,进而同意了整个东北地区,直到1616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史称后金,区别完颜家族在宋代建立的金国,1636年改为大清),宣布正式脱离明朝。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算是失去对东北地区的绝对控制。

万历皇帝和他的孙子们(天启皇帝、崇祯皇帝)并不甘心就这样失去祖宗打下来的地盘,为此做了许多努力,但是最终都没能收回。后来明朝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攻占北京又不能战胜满清,结果满清联手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打败李自成,进入北京,开启了清朝的对中原的统治。东北的领土本来就是明朝的,本来就是明朝代表的中国政府的,所以清朝对这个地方的领土加入中国版图,没有贡献。

清朝地图,把新疆和蒙古纳入了版图


但是,清朝收回了新疆,新疆从唐朝短暂统治过之后,再也没有中原政权统治过,连元朝也没有统治新疆,新疆将近脱离中原政权1000余年,新疆再次进入中国版图,这是清朝的最大功劳。其次,清朝将蒙古高原纳入了版图,276年的明朝,没有有效统治过蒙古高原,这也是清朝的功劳。在领土增加方面,清朝主要是这两块功劳。失去了几百上千年的领土能拿回来是了不起的。

东北本来就是明朝领土,所以明朝军队和清朝军队的战争是地方政权对抗中央政权的战争,是一国之内政权与政权之间的战争,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主要是增加了新疆和蒙古高原,这个是清朝的贡献。


坐看东南了


清朝以前的东北绝非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事实上东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东北地区所涵盖的地理概念并不是固定的:狭义的东北就是今天黑、吉、辽三省;广义的东北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具体而言: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在属于红山文化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发现有日用及农耕的石器、骨器,还发现了一部分祭祀用品,这清晰地表明:当时的牛河梁不但有人,而且已形成了较为原始的文明,已处于由原始部落向上古邦国过渡的阶段。

早在商代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就存在一个孤竹国,据说是商朝贵族建立的,商灭夏,这个地方的人就是后备,他们负责在后面运物资。所以也是立过功的,在商朝中期是北方的一个大国。孤竹国一直忠于商王朝,直到武王伐纣时期孤竹国的伯夷、叔齐两位王子还曾亲自前去劝谏周武王停止灭商的行动,遭拒绝后发誓不吃周朝土地上的粮食,最终活活饿死。周王朝建立后在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分封了自己的同姓诸侯燕国,燕国不断挤压孤竹国的生存空间,孤竹国不得不向北迁徙,逐渐由深受中原殷商文明影响的国家沦为戎狄部族,被中原诸侯称之为山戎。春秋时代他们一度向燕国发起报复性进攻,结果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出兵救燕北伐山戎。

西周时期的东北主要存在三股地缘势力。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商朝贵族建立的孤竹国。另一个则是西周王朝册封的箕子朝鲜: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称箕子(畿内采地之爵)。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武王伐纣后并没对商朝后裔赶尽杀绝,倒是对箕子的贤德之名钦佩不已,于是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和后世王朝有一点很不一样:后世改朝换代要么就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要么好生优待,但严加监视。总之不会让前朝皇族参与朝政,封一个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周三代不这样——那时华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国家过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为华夏各部族的联盟领袖,但夏部族的后裔依然被册封为商朝贵族,武王伐纣后对商朝后裔基本也延续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将朝鲜封给了他,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和今天的朝鲜半岛其实并没关系——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后来经过箕子朝鲜的开拓才逐渐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版图之内,不过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在战国中期以前一直在中国境内的辽河流域。孤竹国和箕子朝鲜基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至于更为偏北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当时主要肃慎人活跃的地区。肃慎人的后裔经过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演变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勿吉人,勿吉人又演化为隋唐时期的靺鞨人,靺鞨人后分化为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两支,其中的黑水靺鞨又演变为女真人,女真人则演化为如今的满族人。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直到燕昭王时期东北地区基本都还在东胡部族和箕子朝鲜的控制之下,此时身为华夏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只控制着今天河北北部一带(包括京津地区),在燕国东部是控制着辽西平原的东胡部族,再往东是控制着辽东半岛的箕子朝鲜。这时的燕国疆域小、人口兵力少、国力弱,西方是正在崛起中的赵国,南边是传统的霸主国——齐国,这两国的存在切断了燕国向西或向南扩张的所有通道,燕国除了向东北方向开拓外别无选择。然而东胡部族虽经济文化落后,但尚武剽悍,并不是什么好对付的对手——春秋时代的燕国险些被山戎灭国的历史教训仍时不时涌现在燕昭王心头。这时一个曾在东胡对燕国的进攻中沦为人质的人走进了燕昭王的视线,此人名叫秦开。秦开有过在东胡为人质的经历,他熟悉东胡的战法和生活模式。据说他是在替东胡人贩马时脱离东胡部队的监管而逃到燕国的,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连连胜利之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抵抗无用,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箕子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燕国的边界由此一直推进到今天朝鲜半岛鸭绿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带。

秦始皇嬴政一统华夏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将全国上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其中辽西、辽东两郡就位于今天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境内。此后历经两汉、曹魏、西晋等朝代中原王朝一直对辽西、辽东两郡进行着行之有效的管辖。只是在经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分裂对峙后辽西、辽东地区落入割据政权高句丽之手。唐代灭高句丽后进一步扩张了中原王朝对东北的影响:秦汉时期的辽西、辽东两郡只延伸到今天辽宁省境内,至于更加偏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在当时还基本上是蛮荒之地。唐代在东北设置有安东都护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行政管辖机构,唐帝国的国境线一直向北延伸到了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外兴安岭一带。这一时期唐朝还开辟了由东北地区通向新罗、日本以及今天勘察加半岛一带的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李唐王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而这些边陲地区的都督府大多原本就是册封当地部族酋长治理的,此时渤海都督府逐渐脱离李唐王朝的控制成为独立的渤海国,渤海国同新罗、日本等东北亚国家较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公元926年渤海国被新兴的契丹国所灭,契丹则在逐渐汉化后形成了同北宋对峙的大辽王朝,至此东北地区又处于辽帝国的统治之下。1019年日本对马、壹岐、筑前等地遭到一群驾驶50余艘船只的不明海盗袭击,事后日本人才从高丽人口中得知这群海盗来自于一个叫”刀伊“的部落——这是一支散布在中国东北地方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女真部落。1114年生活在混同江(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正式建都立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国灭辽,整个东北地区完全被金国掌控。

1234年蒙古灭金后在东北以及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设辽阳行省。元末纳哈出成为辽阳行省的实际统治者。元顺帝北逃后以纳哈出手握重兵,封其为丞相,继封太尉。不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辽东大部为明所有,纳哈出领兵踞开元路(今开原),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昌图金山堡以北至辽河南岸的吉林双辽东北一带),与明军对峙。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招抚,纳哈出不仅置之不理并于洪武八年(1375)入犯辽东,兵锋直达金州。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大军二十万于金山战胜纳哈出,见大势已去的纳哈出这才归顺于明,东北地区由此纳入明王朝的版图。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明朝派遣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出使黑龙江下游地区,在此设置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职都由朝廷任命流官,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则由当地部族的首领充任土官。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

永乐十年(1412年)亦失哈第二次以钦差大臣身份巡视奴儿干。在这次巡视中亦失哈等人在满泾站左侧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瑰丽的寺庙——永宁寺。修建永宁寺的目的旨在供奉观音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于此同时还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碑文记载了明朝建制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宣德七年(1432年)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致仕,明宣宗委任康旺之子康福为都指挥同知,亦失哈受命统领官兵二千余人护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来到奴儿干城后看到永宁寺已被人破坏。经询问才得知这是当地吉烈迷人干的。亦失哈弄清事情原委后从争取当地各族人民出发并没有追究、惩罚参加拆毁永宁寺的居民,而是立即组织力量重建寺院。重建后的寺庙及塑像华丽壮观超过先前。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为了记述永宁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题为《重建永宁寺记》。它与《永宁寺记》碑一样镶刻着汉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种文字。亦失哈的做法是正确的——奴儿干地区各族杂居,必须小心尊重各民族的行为习惯。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分布着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民族,他们多以渔猎为生。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

宣德九年(1434年)后奴儿干都司逐渐消失在了明朝的典籍之中,事实上史籍中从未记载过明朝曾正式于某年撤销过奴儿干都司这一军政机构,可它就这样不声不响得悄然消失在明代的典籍之中,放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事实上奴儿干都司从明代典籍中逐渐消失的时代正值明王朝进入全面的战略收缩时代:在此之前明王朝曾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在青藏高原上明王朝设置了乌斯藏都司,在西南明王朝已册封当地土司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今天的缅甸、泰国等国,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置使越南一度纳入明王朝的版图,而在南洋的苏门答腊旧港也一度出现了明王朝设置的旧港宣慰司。然而明王朝进入仁宣时代后就逐渐改变了永乐年间主动出击的外交态势,转而采取全面的战略收缩:这一时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旧港宣慰司均被放弃。明朝一开始设置奴儿干都司的初衷其实主要是为扫平蒙古诸部——自元顺帝北逃以来蒙古就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外患,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同样是一支彪悍的渔猎骑射民族,但由于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太小,实际上沦为明朝与蒙古争夺的对象。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在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一直是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摇摆不定的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正是为强化对女真各部的管理,从而切断蒙古与女真的联系。在经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雄主持续不断的打击之后蒙古势力对明朝的威胁已大为下降,这也意味着奴儿干都司对明朝的战略意义的下降,也许这也是后来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疏于管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朝与之前绝大多数中原王朝一样都以中原为基础,对不适宜农耕的苦寒之地兴趣不大,而进入仁宣时代后明王朝整体上处于战略收缩状态,基本已放弃对外开拓,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的史籍中消失了。明宣宗以休养生民为念,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节省财力民力的作用。然而他的战略收缩政策不仅使中国永远失去了继续向北开拓西伯利亚地区的机会,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度——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史籍中消失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则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因此并不能说在此之后明王朝就已彻底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的确在此之后大为下降,而这也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努尔哈赤在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赐予的建州左卫都督,这证明直到此时明王朝对东北的女真部族仍在进行管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东北地区至此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

综上所述明代的确在东北实行过行政管辖,然而在宣德九年(1434年)之后明朝对东北的管控力度呈弱化趋势:《大明一统志》中甚至将东北的女真人划入与朝鲜、日本并列的“外夷”条目。宣德九年(1434)建州左卫都督佥事范察奏报:有野人杨木答兀纠结七姓野人来袭,杀死都督猛哥帖木儿等人;得知消息的明宣宗竟说:“彼之相仇乃常事,朕岂应疲中国之力为远夷役乎” 。由此可见明朝对东北不只是管控力度薄弱,事实上在主观上对东北就不大重视——另一个例子对此也有所反应:66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联合唐朝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新罗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的土地而与唐朝开战,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王氏高丽取代新罗后于1034年到1044年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1117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并改称义州,由此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1258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元明易代后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事实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能得以崛起同明王朝对东北领土的相对漠视有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后金政权的诞生反映的恰恰是明朝东北防务体系的漏洞。

相比之下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自然会强化控制力度,尤其是在经历清末东北建省和大量关内人口的闯关东之后就使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稳定疆域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清朝绝不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开拓者,更确切地说清朝是完善了对边疆领土的治理管控模式。事实上不只是东北:新疆是清朝开拓的吗?汉唐时期就设有西域都护府,可我们也不要忘了自唐代安史之乱后西域地区与中原内地隔绝上千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汗国重新纳入版图。所以你说清朝平定准噶尔有没有使中国的版图扩大呢?明朝时东北就曾是中国领土这不假,甚至更早的时候燕国、唐朝、辽金元也曾开拓过东北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可最终清朝强化了对东北、新疆、西藏等边疆领土的管控力度也是事实。所以你说清朝有没有使中国的领土增加呢?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先来看看明朝的疆土吧,明朝的山海关至铁岭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的地方,属山东省,也就是那个时候的山东省还包涵了半个辽宁省。铁岭卫以北到外兴安岭,由努尔干都司管辖,全称努尔干都指挥使司。

努尔干都指挥使司又是怎么回事勒?

努尔干都司是明成祖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蒙古问题,为了对蒙古形成俩翼夹击之态势。说白了属于明朝的附属国,明朝不干预当地的政治,经济,仅仅是军事干预,为的是对蒙古形成夹击之事,属于同盟过。

而奴儿干都司存在时间非常短,仅仅26年,所以如今的东北在明朝时期跟历史上的朝鲜半岛一样,属于中原朝代的附属同盟国,而非真正的中国领土。

清朝发迹与现在的东北,清朝入侵自然将东北作为陪嫁之物纳入中国版图,清朝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在统一中原之后实行了禁闭,也就是著名的“柳条边”

而“柳条边”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将东北保护起来,严禁汉人出入,禁止与外界交流,使得东北原始生态化,经济落后停滞。

在清刚入关时,东北比现在要大,因为“柳条边”的政策,使得东北领土慢慢被沙俄蚕食,造就了现在的东北地图。


笑尝历史百态


大家好!我是一介书生爱历史,平时喜欢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并成长。

其实在明朝辉煌时期,其国力昌盛,其周边的一些国家为求庇护,纷纷主动向朝廷进贡,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的藩属国,纵观明朝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对于东北的统治并不深入,特别是在外东北地区,也只是出于一个松散管理的状态可是清朝就不同了,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其控制的深度自然要比明朝控制的要深,再加上清末东北建省一来,就使得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稳定疆域的一部分了。

只不过在清朝末期,由于统治者的无能腐败,西方的一些国家纷纷的跑到了中国,干起了强盗的买卖,为了所谓的息事宁人,求得暂时的和平,清政府无奈的与列强们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并使得香港、澳门等地都被割让,可即使是这样,为何还会有人说,相比明朝来说,清朝使中国的领土增加了呢?

其实早在清朝入关时期,就将明朝大部分周边部族政权纳入了自己的手中,致使清朝实现了更为彻底的统一,退一步说,如果清朝没有统治这些周边部族政权,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很可能会发展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如此一来,这些领土自然不能再属于中国的了,虽说在清朝末期,清朝的确是丧失了一些领土,但总的来说,这些失去的领土主要还是集中在相对于明朝新增的领土上,而这相比失去的来说,得到留下来的还占大部分。所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这么说,清朝领土的发展也为当代中国版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欢迎大家在下方讨论发言,并留下自己宝贵的看法及观点!


一介书生爱历史


那些没事就骂清朝的人其实和韩国人一样的心理——极度自卑!韩国靠编造,而那些人是靠否定。编造不出历史,否定也抹灭不了历史。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耻辱不是清朝的不是满族的更不是爱新觉罗的,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你们说这是清朝带来的耻辱,他们一开始就是为了给自己带来耻辱?没有人愿意别人来羞辱自己!

他们认为一个早已腐朽到骨子里的明朝能避免这些耻辱?好,那么我们来假设一下。满族人不进攻中原,然后呢?他们口中的早已是中国版图的东北内蒙新疆那是必定在八旗的统治下,好嘛,一下送出去多少?再看明朝内部,一个腐朽的政权,那些口称汉族正统的人怎么来拯救呢?东厂西厂早已做大,完全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慈溪而已,这是汉族被暗杀的黑暗时刻在他们口里既然就是强大,真是可笑至极。

清朝做得事就完全没有了——打败分裂份子葛尔丹?不存在的!收复台湾?那是他们的大明朝怎么是收复呢?对呀要是清朝不收回统治权蒋光头都没地方可逃了。

中华文化是什么?中华56个民族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些抹黑清朝歌颂明朝的人实际上是在分裂中华文化,而居然有如此多的无知白痴跟着他们喊。

清朝建立初期是有扬州十日,那是中华民族的伤疤,伤愈合了成了伤疤,成了中华历史的一部分。作为现在的中华民族之一你必须学会去接受历史,美丽的丑陋的都是我们的过去。任何去美化这些伤疤的行为实际上都是要忘记自己的历史,而去撕开伤疤的人你们以为伤疤会消失?错了!只能给中华民族加上又一道伤而已。

欲灭其国并先灭其史,这些抹黑清朝的人正在做的就是灭我们的历史,先找认同感——耻辱,再到滚出中国。中间断的时间怎么办?韩国有先例呀,让明朝崇祯朱由检再活几百年就行了。用自己的脑子想想吧!不要再发那些亲者痛仇者快的言论了!也不要无脑去附议那些言论了。


Darkise


奴儿干都司仅存在26年,以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和朝鲜一样是附属国的形式存在,实际上东北属于中原王朝控制下的世界很短,还是直接上图更直观些,历朝历代的东北所属如下图(注意东三省)。

↓西汉


↓东汉


↓西晋


↓南北朝


↓隋朝


↓唐初期


↓唐中期(公元725年建黑水军,设黑水都督府)


↓唐后期(公元762年,辽宁以及吉林一带的渤海国逐渐吞并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自815年解散)


↓北宋


↓南宋


↓元朝

中原汉人王朝在明朝以前,只有唐朝控制吉林一带50年,控制黑龙江一带90年,其他的时间都控制在少数民族政权手上。明朝奴儿干都司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立,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撤销,仅存在26年,朝廷撤销在关外的机构,将辽东边军撤回辽东以内,驻守在辽宁省抚顺一带与建州女真保持联系,也就是辽宁省的确是明朝领土(但不如说一直都是中国故土,从春秋时燕国就是了),但是往北就不再是明朝领土了,而建州女真通常会寻求荣华富贵而与辽东内的总兵保持密切联系,这就跟墨西哥人为寻求美国梦而偷渡美国一样,但你不能说墨西哥就是美国领土。


东皇泰一神


在明朝的时候,东北确实是明朝领土。

国际通常产生国土,领土的概念,是在清朝时期,也就是在清朝的时候,我们眼中的朝代,才被视作一个国家的存在,而它所管辖的范围也就成了公认的领土。以前的对

边疆边远少数民族区域所置的州府的管理,是称作羁縻州的,“羁縻政策”源自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时期达到鼎盛。有些人就认为明朝乃至以前对羁縻地区的控制是有限的,也不被国际承认,所以自然就不能算是领土了,所以明朝就没有那么多的疆土了。

其实这种思想还是现在的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的延续,拿现在的目光去看当时的事情,无异于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羁縻州府是直接被中央政府任命和管理的,中央政府也有统辖这些区域的机构,而且这些地区的土人也都认为是朝廷的子民,那么你说他是不是疆土?

正好通过东北来讲述下这个问题的实质,在《清实录》等满清官方出版的读物中大讲仙女生其始祖布库哩雍顺,建立“满洲国”,“南朝误名建州”,其后裔樊察、孟特穆、充善等,皆系王、贝勒和都督,只字不提与明朝政府的交往,似和明帝分廷抗礼,同系国主。

那究竟努尔哈赤和他的女真是当时明朝的子民呢还是和明朝并行的国家呢?后来所说的满清嫁妆论到底是真是假呢?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八年(1375年),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辖定辽前卫、定辽后卫等,后共辖二十五卫及两个州。洪武末年,明政府三次向东北地区进军,建立了对斡难河域的管辖,将元代大宁路北境至呼伦贝尔地方及鸭绿江以西、辽河南北、海西之地,直到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都纳入明朝的版图。

此时的女真各卫正是明朝政府的地方军政机构

到正统十二年(1447年)为止,明朝在东北地区共有一百八十四卫和二十个所及五十八个地面(城、站)。万历时的女真卫所增至三百八十一卫及三十九个千户所(地面、站、寨),分设在西起鄂嫩河,东辖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有力地加强了中央政权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明朝政府对各部女真“头目”都要“赐给诰、印、冠带袭衣”。共发给女真各卫的敕书共一千五百道,其中,海西女真一千道,建州女真五百道。

可惜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为了掩盖其祖先曾为明帝子民的事实,于崇德四年(1639年)将敕书尽行烧毁。 尽管如此《满文老档》还是载录了明成祖朱棣赐给建州女真毛怜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宁布尔罕的敕书,并记下了努尔哈赤观看这道敕书的评语,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十分珍贵,现译录如下:

“二十三日,汗见昔日永乐帝之云为诰命之敕书日:此敕书之言皆善也!依赖他人之手,蒙受他人之恩而维生,岂可复生恶逆:乎!若汗举用育养,不思敬汗而轻之,此破灭之端也。此敕书,著藏之,是嘉言之类也。赐福 子子孙孙,进而贵也。其勿轻朕此义。”

从这道敕书和努尔哈赤的评语,我们可以看出了,女真各部的居住地区,皆系明朝政府辖地。永乐帝在敕书中一开始就郑重宣布,他作为奉天承运皇帝,主持国政,就是为了使“天下一家”,,包括女真各部在内,和关内地区的汉回等族人民没有区别,都由明帝委派官员管辖,各部女真居住的地区,都纳入了明朝政府的版图,是明国辖地。

女真各卫的官员皆由明帝封授。明政府对女真各部的首领分别封为某卫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职。

他们的职位也一般是父死子继,无子绝嗣则由亲属承袭,但皆须奏报明帝批准。比如,“和屯卫都指挥哈哈男卜失库谨奏:奴婢父在边出气力多年了,因此授前职,今父老了,叩头进贡貂鼠皮一百张;猞猁狲皮二十五张 ,望天皇帝收了,奏得圣旨:知道。”

封授女真卫所官员时,明帝都要赐绪‘诰、印、冠带袭衣”。这意味着明帝授与各官以权力和特权,女真首领就可依凭明朝官员的资格,行使明朝政府给与的权力,管治属下军民。因此,明代文献中常有女真官员奏讨诰敕、印信和冠服的记载。

女真卫所官员必须遵命从征,擒盗平叛、为帝效力。明帝之所以要封授女真首领为卫所官员,就是要叫他们效忠朝廷,主要是应调从征,擒捕盗贼,拒绝叛逆。如永乐十九年(1421年),敕辽东总兵官都督朱荣于所属卫分“并鞑靼、女直、高丽寄住安乐、自在州官军内,选精锐五千,以七月率至北京”,毛怜卫指挥使猛哥不花等便“率子弟、部属从征者”,奉命至京。

《女真译语》收录了好些女真头领报称出力效劳求升官职的奏文。例如,兀者左卫正户李哥奏:“奴婢每年在边效劳出力四十多年了,今差儿子李同进送人口五十名,望朝廷收了,可怜见奴婢,讨升指挥佥事。”毛怜卫女真杨木答兀亦奏称:“奴婢……在边境看守地方,报事杀贼,不曾有违,出力气多年了,叫怜见奴婢小功,讨升百户职事。”

由上所述,自猛哥帖木儿起,到塔克世,祖祖孙孙皆受封官职,承领诰印,统束本卫(部)人民,按时朝贡,为帝效劳,遵守“朝廷法度”,听从明廷命令,立功升赏,犯法惩处,这一切表明了,努尔哈赤的祖先世世代代皆系明帝子民。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女真是明朝子民,东北自是明朝土地。

再说说清朝使中国领土增加了的问题。

其实我们看到现在的人,说到清朝就是清朝给中国带来了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好像没有清朝,中国人都是生活在水里一样,又说西藏,新疆,东北,台湾,都是满清首先征服并带给中国的,这完全都是歪曲事实, 从战国时期,赵国云中郡就在现在的内蒙了,云中郡治云中城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城,燕国也涵盖了辽东一代,而到了汉朝有西域都护府,唐朝有安北都护,金国,辽国,元朝都对蒙古,东北,西藏有过有效的控制,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这些区域早在历朝历代就已经被我中华先人所征服并有效管辖了,这些人的说法,只不过是靠吹捧开疆罢了。

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是有的,那就是维护并巩固了旧有的中华固有领土,这是站在前边历朝历代的对外开拓上的,不能一句清朝带来了多少,就完全将前人的贡献视而不见,又或者是说前人对这些区域统而不治,那也是不正确的,我们看历史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在那个时代,我们能在那些区域驻军,任命官吏,行使调兵,传驿的权利那就是我们的疆土,自古以来,不容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