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宗敏不霸佔 陳圓圓 ,吳三桂會投降滿清嗎?

生活360x


造反歷來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情,而且成功幾率特別低,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平頭小老百姓不會選擇走這樣一條路。朱元璋後來就曾經感慨地說過,但凡是有一點活下去的法子,也不會去造反。

到了明朝末年,天下板蕩,官逼民反,李自成也像當初的朱元璋一樣活不下去了,選擇了造反。李自成祖上貧民出身,無根無基,毫無勢力,雖然明朝也是問題很多,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李自成的造反難於登天。有好幾次,李自成都差點死掉。

(頻繁的自然災害給了李自成充足的兵源)

公元1639年,大將楊嗣昌率領明軍把李自成圍困在巴西、魚復諸山中。李自成已經到了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絕境。萬念俱灰的李自成抽出寶劍想自殺,被他的養子李雙喜勸止了。所謂樹倒猢猻散,李自成手下的將領眼見大禍臨頭,紛紛投降明軍。這時,劉宗敏也動搖了,也想加入投降的行列。

這劉宗敏是何許人也,為什麼偷跑的人那麼多,要把他單獨拿出來說呢?

原來這劉宗敏是李自成左膀右臂,是起義軍的二號人物。他是陝西藍田人,從小父母雙亡,也是苦命人出身。跟著舅父在明末亂世,做了個鐵匠。因為工作的原因,劉宗敏生的高大健壯,好勇鬥狠,對自己的人生際遇很是不滿。所以當李自成起義軍到了藍田時,劉宗敏投了義軍,靠著作戰勇猛,屢次升遷,很快就成了李自成起義軍的二號人物,成了李自成的左膀右臂。

如今連他都想背叛,李自成立時就感覺真的沒戲了。於是,就走進荒山的一座神祠中,嘆息道:“人都說我有天子命,今天占卜一次,如果不吉利,你們就砍下我的頭,到楊嗣昌那裡邀功請賞去吧。”

(滿清多爾袞)

劉宗敏等人原本要下山投降,聽了李自成這麼說,於是點頭稱是。李自成連續占卜三次,都是大吉大利。那時的人都迷信,覺得這是天意。劉宗敏當即回到營中,把自己的兩個愛妾殺了,並信誓旦旦想李自成表示:“我將誓死跟著你,永不背叛。”軍中其餘將領聽說,紛紛殺死自己妻妾,誓死效忠李自成。

劉宗敏與李自成可能就是在此時就達成了同盟,類似於陳勝吳廣一樣的結盟性質,在李自成處於造反谷底的時刻,劉宗敏成為了李自成軍中的實權派。

朱明王朝不僅要與李自成作戰,還在與關外的滿清作戰。在1642年的松錦會戰中,朱明王朝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家底,九邊精銳悉數覆沒。在一片潰敗的敗報中,尚有一支數千人的騎兵隊伍因為跑的早、跑的快沒有被消滅,成為明朝邊軍說過僅存的一支兵馬。明朝為抵禦滿清的持續扣關,不惜血本以此殘兵再度訓練出一支軍隊。這支軍隊的指揮官,名叫吳三桂,當時的他30歲,官職是總兵。朝廷實授這麼年輕的總兵官,只能說明在松錦之戰中的損失之慘重。可惜,吳三桂等人並沒有感念到朝廷的一片苦心,他們沒有曹文紹、曹變蛟叔侄的一半忠心,要不然大明朝也能多喘息兩年。

(孫傳庭:最後的晚餐)

李自成作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如此快地兵臨京城,這同樣也出乎了崇禎的意料,在環顧四周已是無將可用的情況下,只得急詔吳三桂回戍京師。和14年前晝夜赴京的袁崇煥相比,此時的吳三桂似乎被裹住了雙腳,當昔日勇猛異常的他,走了半個多月還沒到達紫禁城。在崇禎皇帝的望眼欲穿中,大明王朝竟因李自成的起義軍席捲而落幕了。

吳三桂為什麼要慢吞吞地走呢?要知道他的家眷可都在北京呢!即便他不想救崇禎皇帝,他們吳家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命,難道他要不管不顧?可能吳三桂此時在伺機邀功,想讓朝廷封給他更高的官職。可是大明王朝的急速滅亡打破了吳三桂伺機邀功的夢想,32歲的吳三桂站到了三岔口上,成為左右歷史進程的人物。

李自成農民軍進了北京城後,不但對明朝的降官進行殘酷拷掠助響,劉宗敏還縱容部下,搶劫百姓,姦淫民女,大失人心。當李自成勸誡劉宗敏要適當收斂時,劉宗敏竟得寸進尺,公然把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搶入府中,供自己淫樂。李自成再要申斥,劉宗敏竟然說:“皇帝之尊在汝,殺掠之威在我。”其驕悍若此,而李自成竟不能制。

本來李自成農民軍在李巖的建議下,並沒有為難擁重兵在外的吳三桂家人,甚至李自成也沒有過於為難明朝主動投降的官員。可是李自成的隊伍的口號是“不納糧”,以前崇禎在的時候,還能鬥崇禎的地主,現在可好,崇禎把一個破敗的家業都丟給了李自成了,天下都是李自成的子民了,他搶不得了。

(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


為了犒賞多達百萬之多的起義軍士兵,還要養活這支軍隊,李自成開始讓這些官員們助餉。這些官員們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主兒,不管李自成如何好說歹說,就是兩個字:沒錢。無奈之下,劉宗敏出馬,四處考掠,從朱明王朝的皇親國戚開始,逐漸到一品大員、二品、三品等高官,不願意助餉的,都要接受酷刑,乃至於被殺掉。劉宗敏因此竟得到7000萬兩白銀。

李自成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在北京城做的這些事,早已傳到了吳三桂軍中。精明的他也知道單憑手中的這幾萬人馬不足以同時和李闖及滿清兩股勢力抗衡,必需要在二者之間做一抉擇。洪承疇、祖大壽等人降清時都已窮途末路,他吳某人顯然還沒有淪落到這個地步。同時由於其父吳襄和手下諸將的家眷都在京城,而在李巖的勸說下李自成也向吳三桂拋出誘人的橄欖枝,經過一番權衡,吳三桂思想的天平開始慢慢向李闖傾斜。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起義軍如何對待階級敵人的消息傳到了吳三桂的軍營。吳三桂仔細思量胡,做出了讓人吃驚的決定,不去跟李自成混而是向多爾袞借兵征討京城的新主人。後世人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可是如果劉宗敏把陳圓圓還給吳三桂,吳三桂是否就會投向李自成呢?


(我見猶憐的陳圓圓只是一個導火索)

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感情固然很深厚,但吳某人自始至終更看重的還是個人前途,就像當初一批批明朝文官武將甚至是宦官紛紛棄朱投李一樣,所為的不過是身家性命與榮華富貴。幸運的是,吳三桂在加入李闖陣營之前從這些二朝臣子的悲慘處境後就意識到李自成對待投降之人的殘酷態度。別看李自成許諾千般好,但等沒有利用價值之後,不知要落個什麼下場,同時,吳襄也沒能在劉宗敏的搜刮狂潮中得到倖免,這件件樁樁交織到一起,吳三桂是無論如何也不肯向李自成靠近的了。

即使劉宗敏不霸佔陳圓圓,單憑著起義軍將士在北京城追贓助餉這件事,就會讓吳三桂認識到大順政權是如何對待前朝臣子了。如果吳三桂交出了兵權,他的下場也不會跟其他投降官員有什麼兩樣,甚至還會更慘。倒不如吳三桂手握兵權,讓李自成投鼠忌器,反而能夠保全家人。

(李自成明白了為什麼狡兔死走狗烹)

絞盡腦汁之後,吳三桂就想出一個看似不錯的計劃,先借滿清的力量消滅李闖,然後再整合中原各方勢力與多爾袞周旋。可惜,這讓大清攝政王想起了一個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成語,當吳三桂和李自成會戰一片石漸漸不支之時,清軍趁勢殺出,獨佔勝利果實。只是吳三桂也沒有想到,他的對手竟然如此不擇手段,他的家人被殺,愛妾被佔,北京城的新主人絲毫不顧念他。

於是,吳三桂的聯清計劃宣告破產,只有降清以求高官厚祿,而這個時候,什麼家仇國恨也都顯得不重要了。因此,即使沒有陳圓圓這個事件,吳三桂的投向選擇依然會是滿清。


而知而行的歷史


結合前因後果,我認為即便沒有陳圓圓,吳三桂一樣投降滿清。

首先,站在明朝的角度,吳三桂不是大明朝的忠臣。當時北京告急,崇禎皇帝下了好幾次命令,吳三桂仍然遲疑不動,緩慢行軍。等著崇禎自縊煤山的時候,吳三桂想到的也不是報仇雪恨,或者南下復國。而是選擇了權衡利弊。可見,吳三桂即便是不投降也會是擁兵自重的,何況真實歷史上兩邊示好他都動心了。

那麼剩下的就是大順和滿清之間的選擇了。大順軍餓急眼了,做法是對於明朝士紳,文人,勳貴全部抄家,而吳三桂作為前明的武官,自然也可能成為被針對的對象。不,其實,也許在李自成抄家文武百官的那一刻,我認為他就給不了吳三桂想要的一切了。所以,他家破人亡只是導火索。

而在滿清那裡,混的好,沒準可以飛黃騰達甚至繼續保持地位,到時候伺機有機會起事沒準還能弄個土皇帝噹噹。重要的是當時滿清對於漢族上層社會是拉攏的態度。

至於陳圓圓,對於過去的封建統治層,女人不過玩物罷了,吳三桂一個利益至上的人,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小玩物迷失自我呢?范文程老婆都能送給滿清玩兒,一個雞陳圓圓又算得了什麼


放學後的teatime


我們的歷史,有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就是總把國家敗亡的責任推給女人,總是說她們是紅顏禍水。比如商紂的敗亡是因為妲己、西周的敗亡是因為褒姒、西漢的敗亡是因為趙飛燕、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因為楊貴妃等等。

所以按照這種邏輯,那麼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最終導致漢家天下為滿清所有,這個沉重的歷史責任,自然也可以推到了陳圓圓身上。畢竟,紅顏禍水嘛!

然而實際上,即便劉宗敏不霸佔陳圓圓,吳三桂照樣會降清。因為,吳三桂之所以決定降清,選擇當漢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李自成的愚蠢所逼的。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是後人妄加給一個弱女子的。

吳三桂作為明末將領吳襄之子,可謂是將門虎子。他自幼習武,善於騎射,年輕時便在抵抗後金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最後累功升至遼東總兵,封平西伯。作為明末清初至關重要的政治人物,吳三桂的政治觸角其實是很敏銳的。所以,在亂世之中,吳三桂最在乎的不是對大明的忠誠,也不是民族大義,而是他吳氏一族的政治利益。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滅亡明朝後,吳三桂在關外的滿清和關內的大順之間,還處於搖擺不定的觀望狀態。因為,那時的他不得不慎重考慮接下的去向。所以,當時吳三桂最需要想的,可不是區區一個陳圓圓,甚至不是落入闖軍手中的家眷,而是自己的未來,是自己手下數萬將士的未來。

然而,此刻成為北京新主人的李自成,顯然不配當皇帝。他縱容闖軍在北京所幹的那些事,不僅讓故明的官僚士紳寒心,也讓北京的百姓所厭惡。因此,吳三桂敏感的意識到李自成難成大器,如果自己跟著他,那麼早晚也難逃一死。所以,為了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吳三桂除了滿清,實際上已別無選擇了。


既然要降清,那就鐵定得當漢奸,吳三桂也深知自己這麼做,就等於站到天下漢人的對立面上了。所以,從打開關門那一刻起,吳三桂就知道,只有助滿清一統天下,才能洗白自己,從漢奸變為滿清的功臣。此後,吳三桂索性一條路走到黑,將南明勢力趕盡殺絕。

所以說,吳三桂降清,完全是處於自己的政治利益考慮的,而不是為了一個女人!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如果劉宗敏不霸佔陳圓圓,吳三桂依然會投降滿清。

為什麼呢?



因為吳三桂更是一代梟雄,而不僅僅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性情中人。

作為明朝的遼東大將,關寧鐵騎的最高統帥,掌握著東北亞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的吳三桂,在重要的歷史選擇關口,必然會深思熟慮,而不是率性而為。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崇禎皇帝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而亡,大順成為取代明朝的中原統治者,吳三桂面臨三個選擇:



一是繼續為明朝死忠,與大順軍作戰。

但是這樣就會同時面臨大順軍和關外清軍的威脅,夾在中間沒有後援沒有補給的關寧鐵騎難以久支,吳三桂在事實面前沒有選擇這條道路,那麼,就看投靠誰了。

二是投靠清朝。

吳三桂和關寧鐵騎與清朝長期作戰,是仇敵,而且清朝屬於外族,顯然不是最優解。

三是投靠大順軍。

顯然,作為取代明朝的新勢力,這是最優解,畢竟大順也是漢人建立的。

但是問題來了,就在吳三桂選擇的關口,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



作為一代梟雄,從派往京城的密探那裡得知,大順軍已經不是進北京城之前的大順軍了。

大順軍進北京後,迅速墮落腐化,軍紀鬆散,搜刮民財,拷打明朝舊吏,就連吳家人也無法避免,而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大順將領劉宗敏霸佔。



這樣的大順,難以坐穩天下,現在自己手裡還有軍隊呢大順就對自己家人胡作非為,如果投降失去軍隊就更加難以避免厄運了。

劉宗敏霸佔陳圓圓更是一把火,點燃了早就怒氣中燒的吳三桂,於是,吳三桂退而求其次,投靠清軍。



大順軍佔領北京一個月後,當時東亞最強大的三支武裝力量:李自成的大順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清朝多爾袞的八旗軍,展開了決定中國以後命運的大決戰。

經過與關寧鐵騎的廝殺,精疲力盡的大順軍難以抵擋坐山觀虎鬥的八旗軍突然衝殺,最終敗下陣來,清軍入關,大順被一路追殺,吳三桂成為清軍的急先鋒,幫助清軍逐個消滅各個勢力,直到殺掉永曆帝,被封平西王鎮守雲南。



話再說回來,如果劉宗敏不霸佔陳圓圓,吳三桂還會降清嗎?

會,因為大順已經難以容納明朝故吏,吳三桂降清是相對於他個人利益的最好選擇。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當然會啊!因為關於吳三桂因為陳圓圓而投降清朝這個愛情說法,其實不一定靠譜,並非根本原因。

接下來宋安之大概來說說。

首先吳三桂剛開始投降的是李自成,甚至都離開了山海關前往北京了,但中途卻反悔了。

為什麼反悔呢,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這個說法來源於吳偉業的《圓圓曲》。

二是吳三桂在前往北京途中,聽到父親吳襄已經被李自成殺死的謠言,所以反悔了,這個說法出自《國榷》記載。

三是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開始大規模的追繳助餉政策,針對官紳階級,經常是抄家沒收財產,吳三桂聽聞他的父親吳襄也被追繳助餉了,甚至被殺了,因此而反悔。

其實關於陳圓圓這個說法,宋安之個人認為不靠譜,吳三桂當時身為一方大將,不可能因為一個女人,不顧自己及其父親吳襄等吳氏一族的身家性命,來投降清朝進行豪賭的。

究其原因吳三桂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朝可以維護他的既得利益,而李自成的追繳助餉維護不了他的既得利益。

所以不論有沒有陳圓圓這個因素,吳三桂都會投降清朝的。


宋安之


衝冠一怒為紅顏,可以說民間傳說、文學塑造,以及吳三桂的演技,很好地把自己降清的原因歸結於陳圓圓,可事實並不是這樣。



吳三桂的演,是有破綻的,降清的真實原因是: 降清乃首功,努力一把可以封王。

而李自成只開出了封侯的條件,還有追髒的風險 大明公司倒閉了,老闆崇禎帝自殺了,新老闆李自成接收了公司資產,還把吳三桂的家人都一併接收了。留給吳三桂同志的選擇很簡單,那就是趕快到經過破產清算的大順公司報到,李自成HR開出的價碼還算公道,平西侯,比前任老闆崇禎給的平西伯高了一級。



吳三桂帶著兄弟們不過是混碗飯吃,當即將山海關交給唐通,往京城走,畢竟盡忠不行了,盡孝抱得美人歸還是很好的。但走到半路發現不對,從京城的人逃難來說,吳家被人抄了,其父吳襄、妾陳圓圓受辱,趕緊掉頭奪回山海關。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假如陳圓圓沒有受辱,吳三桂還會反悔? 答案是一定會。



原本投降大順,當時明朝已亡,吳三桂既不是開城門投降的那群功勳武將,又不是幫助李自成開啟新朝的文官,只是一個遠在山海關的邊將,他的投降在李自成看來順理成章,因此吳三桂失去了投誠的首功,封侯只不過是李自成給他面子。



但吳三桂也是識大勢的人,他絕不會死守山海關等死,選擇李自成,是最穩妥又能保全吳家性命家產的決定,相對於投降清朝而言,背上漢奸的罵名不說,還有很大風險——清軍會否接受他的投降?畢竟清軍在得知崇禎帝自縊就已經快馬加鞭趕往關內,而路線並非山海關。



因此,在得知李自成追髒助餉,原本積極迎大順軍入城的王公貴族全都被嚴刑拷打,包括吳家,吳家這些年通過侵吞軍餉可是實打實肥肉一塊,這要被李自成啃了,那自己的投誠還有什麼意義?

為了功名利祿奮鬥大半輩子的吳三桂瞬間清醒了,他決定為了自己的私利,賭一把,先是積極聯絡清軍,必須邀清軍從山海關入關,自己充當馬前卒,傳檄京城,引李自成來攻,吳三桂還特別貼心地,用自己多年的關寧軍與大順軍火拼了兩天,耗得雙方精疲力盡,方便清軍撿人頭。領軍的多爾袞絕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萬無一失的機會,笑納了山海關,還順手滅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隊。



至於劉宗敏有沒霸佔陳圓圓,真實性暫不考究,而吳三桂打著為紅顏陳圓圓復仇的幌子,和他以借清兵平流寇的藉口一樣可笑,投降清軍,是吳三桂個人利益最大化罷了,他要的是功名利祿。果不其然,平西王吳三桂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也背上了大漢奸的罵名。


春秋正義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爭議很大的一個人物。早年的吳三桂效忠大明朝,鎮守遼東;1644年,大明帝國大廈傾覆之時,先投降李自成,接著投降滿清。吳三桂和清軍聯合,狠狠打擊了李自成農民軍。投降滿清後的吳三桂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他先是狠狠打擊李自成等農民軍餘部,接著隨清軍南下作戰,最終攻克雲貴川等地。毫不誇張地說,吳三桂的“平西王”的桂冠是用廣大漢族同胞的鮮血換來的。

(吳三桂像)


為什麼吳三桂先投靠李自成,後又投靠滿清打擊李自成呢?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李自成)


綜合歷史書,大致原因有如下3點:

1、明亡之後吳三桂也需要找新的靠山,李自成取代大明,吳三桂自然不敢等閒視之。投靠李自成有現實的因素。


1644年,大明帝國徹底崩潰,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自殺身亡。吳三桂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他此時陷於攻克北京的李自成軍隊和關外滿清勢力的夾縫中。當時的吳三桂不具備割據一方的勢力,因此必須投靠其中一方。吳三桂長期和滿清作戰,打死過不少清軍士兵,從情感上看,吳三桂不願意投靠滿清——滿清畢竟是異族人;李自成雖然是“流寇”,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同胞。更重要的是,李自成佔據了北京,很可能建立新的王朝。


2、李自成部隊佔領北京後,實行了錯誤的政策。即李自成對前明朝官員嚴刑拷打,索要金銀財寶。很有報復和搜刮錢財的味道。


李自成出身於底層,經歷過貧困的日子,對於官吏們的橫徵暴斂,可謂深有體會。農民軍對於官吏們的仇恨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揭竿而起,就是因為貪官汙吏剝削,皇帝昏庸不堪。如今皇帝被推翻了,這些獲勝的農民軍開始秋後算賬了。官老爺們,交出你們的錢財來!沒有?不交?好啊,大刑伺候。


這些被嚴刑拷打、交出自己的金銀財寶的明朝達官顯貴中,有一個人叫吳襄。他是吳三桂的父親。


3、劉宗敏搶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對於吳三桂來說這是奇恥大辱。

不僅父親被抓被打,連自己的愛妾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搶佔過去了。吳三桂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是一員經過大小數次血戰的猛將。劉宗敏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吳三桂。要知道吳三桂可是手握重兵的將軍,他生氣了可是要拼命的!

(史書上記載陳圓圓才色俱佳,是吳三桂的寵妾)


以往的歷史教科書上都說,“闖王來了不納糧”,似乎李自成的軍隊軍機真的是很好的。其實不然,李自成軍隊的軍紀並不是很好。農民軍成分複雜,既有底層逼迫上梁山的樸實農民,也有一些佔山為王的草寇。他們的思維其實簡單粗暴:我看上的就是我的!約法三章之類的,他們可不懂。劉宗敏可不覺得自己搶佔吳三桂的女人有什麼不妥。

(農民軍成分複雜,並不是一支軍紀嚴明的現代軍隊)


綜上看來,吳三桂選擇和李自成為敵,多少有些被逼無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李自成當初保護好前明朝的那些官員,嚴格約束自己的部隊,劉宗敏也沒霸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是不會造反的。因為,吳三桂和滿清政權沒有什麼天然的親近感。吳三桂當時已經選擇了投靠李自成,無奈李自成實在太過逼人了,吳三桂只得選擇投靠滿清。

(吳三桂引導多爾袞的清軍進入山海關,共同打擊李自成)


不管怎樣,吳三桂投靠滿清,獻出山海關的舉動都被後人唾罵。但是,當時的吳三桂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明史》


(我是小林,寫作不易,希望我的作品您能喜歡。你能關注我,那更是我的幸事了)


小林品歷史


投降清軍是吳三桂的必然選擇,和陳圓圓沒啥關係,陳圓圓只不過是個由頭。



吳三桂是個投機分子,為個人考慮才是他的人生觀,在他的世界裡,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吊死煤山,大明王朝滅亡了。吳三桂成了喪家之犬,他的幾萬部隊,既打不過李自成,也打不過清軍,堅持效忠大明只有死路一條。他必須在李自成和清兵之中選擇一家,投靠過去才能謀個好未來。吳三桂要搞清楚李自成和清兵誰更厲害,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論打仗清兵比李自成厲害,這吳三桂很清楚,論搞政治,吳三桂知道皇太極很厲害,但是李自成怎樣他不太清楚,當吳三桂聽說李自成的部隊在北京燒殺掠搶,姦淫擄掠時,他知道李自成沒有前途。為了給自己謀一個好未來,他必然選擇清兵。



李自成之前招降過吳三桂,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吃大戶,劫掠了吳三桂的家,打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擄走了陳圓圓。李自成知道後,把東西還給吳家,還給了很多銀子作補償,並答應只要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給軍糧,給軍餉,給高官厚祿。而且劉宗敏也沒有把陳圓圓據為己有的意思,離開北京時把陳圓圓扔在了大街上。李自成對吳三桂做得也算到位,吳三桂不投降他總得有個理由吧!於是說,“大丈夫連女人都保護不了,怎麼立於天地之間。

要知道,李自成帶著兵往山海關進發,是挾持著吳三桂的父親及一家老小的,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他們就會被殺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卻不顧父親死活,這叫重色輕友,或者重色輕爹。大丈夫可以衝冠一怒為紅顏,卻不能衝冠一怒為老爹。吳三桂連爹媽都不要的人,還自稱大丈夫,簡直讓人笑掉大牙。



吳三桂給他爹吳襄寫信,說李自成滅了大明,他要為大明盡忠,為崇禎報仇,你跟了李自成,忠孝不能兩全,我只能和你斷絕父子關係。吳三桂忠嗎?那他為什麼殺南明永曆皇帝?

康熙要削藩,吳三桂要造反,陳圓圓勸他不聽。可見陳圓圓和吳三桂的自身利益比沒那麼重要。即便劉宗敏沒擄走陳圓圓,他一樣會投降清軍,因為吳三桂認定投降清軍對他最有利。


有得觀史


吳三桂先叛大明,又叛大順,最終獻出山海關迎清軍入主中原,並且協助清軍剿滅了各支抗清武裝。積其功而被封為“平西王”!成為了清初僅有的幾位漢族藩王之一,造就了他所謂的人生輝煌,同時也留下了難以洗刷掉的漢奸惡名!

由大明朝的遼東大將、抗清英雄,再到置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於不顧,消極、觀望於中途,致使京師陷落、崇禎自盡,明廷覆滅。吳三桂馳援不力的責任是難以推脫掉的!此後吳三桂又和李自成討價還價,試圖在新王朝中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就更表明了吳三桂絕非明朝的忠臣,而只是一個“政治投機份子”!

既然是“政治投機份子”,當然是要以個人利益為第一選擇了!吳三桂當日堅決抗清是這樣。和推翻明朝的“君父大仇”李自成討價還價也是這樣。討價不成轉又投奔清朝,更是這樣!

所以不要用什麼:吳三桂的愛妾陳園園被劉宗敏搶去,才致使他“衝冠一怒為紅顏”,來作為致使吳三桂投敵的誘因!請試想:吳三桂的老父吳襄及吳家滿門百十口人的性命,還都在李自成的手裡攥著呢?這可都是吳三桂的骨肉至親吶!與他們相比較,區區一個陳園園又算得了什麼呢?

後人之所以樂於為“政治投機份子”——吳三桂添上“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樣的“佳話”,也無非是在諷刺吳三桂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利祿功名、美色享受,而置國家、民族、親族的利益於不顧的醜陋行徑而己!


北疆同心侃歷史


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個論點所有史籍都沒有記載,那麼為什麼今天的人都認為吳三桂是為了陳圓圓而投降滿清了,我還真去了解了一下。

最早持有這個觀點的人叫吳偉業,他是明末清初的一個文人,曾經當過崇禎朝的官。他寫了一首《圓圓曲》,其中就有這麼一句:“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後人更願相信愛情的完美,所以都覺得吳三桂降清是因為愛妾陳圓圓才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真實的情況是怎樣呢?

真實的情況是吳三桂在接到崇禎的率兵進京勤王的召令後,緩慢行軍,用了十來天才走到北京附近。從這點來說吳三桂一開始就在觀望,作為一個擁兵自重的一方軍閥,他考慮的東西很多,但絕不是因為一個女人,而且陳圓圓只是一個妾,在等級森嚴的明代,妾幾乎是家裡的奴僕,吳三桂會為了陳圓圓做出那麼重大的決定?

由於吳三桂的消極怠工,所以吳三桂還沒到北京,北京城已經被大順軍攻克,吳三桂馬上率領他的軍隊返回山海關。李自成成立大順政權,此時李自成也想拉攏吳三桂。所以派出使臣勸降吳三桂,結果吳三桂欣然答應歸順李自成。吳三桂把山海關的防務和李自成派來將領唐通交接後就領兵去北京面見新君。

吳三桂這次可是高高興興的去,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在新朝裡絕對可以有番作為。可是快到北京的時候,在路上聽到從北京逃出來的人說了北京城裡的情況,說大順軍軍紀特別不好,把北京城搞得烏煙瘴氣。而且對於前朝仕紳也是大加拷掠,更讓吳三桂生氣的是大順軍並沒有優待吳三桂家屬,而是也對於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是一視同仁。 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帶兵往回走,重新奪回山海關。

現在我個人分析一下吳三桂是不是因為陳圓圓而和李自成翻臉,然後導致引清兵入關?吳三桂和李自成翻臉後,吳在北京的家人就成了大順手裡的俘虜。從我們中國人的親情孝道來說,吳三桂是有顧忌的,我想他顧忌應該是自己的父親和其他家人,其次再是妾陳圓圓吧。那麼吳三桂連自己的父親都不要了,他還在乎陳圓圓嗎?

而且以當時吳三桂的身份,一個陳圓圓算得了什麼? 我覺得吳三桂是個看透了時局的人,他在清順兩邊他看透了大順只是烏合之眾,註定成不了氣候,從大順的一系列政策就看得出來,這個政權還是帶著土匪習氣,根本沒有治國理政的規劃,以及穩定和籠絡人心辦法。這樣的一個政權在歷史上註定是曇花一現,所以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吳三桂看透了這點,他自己作為一個投機者,他一定會選擇對自己利益大的一方,也就是滿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