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 1 -

近日CCTV國家寶藏第二季開播,本週日19:30在CCTV-3綜藝即將播出第二期,但廣東省博物館推薦的三件國寶藏品就在第二期播出!其中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傑作的金漆木雕大神龕。由青年演員劉昊然演繹金漆木雕大神龕的前世傳奇,他扮演一位抗日熱血青年,與從泰國歸來的“大哥”肖央,上演一段保護“陳氏家族神龕”的動人故事。前世傳奇定格在1943年,但這件文物象徵著四散在海外潮州遊子的共同信仰,代表著永存不滅代代相傳的家族精神。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圖為《國家寶藏》宣傳劇照

我去年到廣州,閒暇時身處珠江新城廣州塔邊上的粵博,恰逢有陶瓷展和漆木精華展,便進去沉迷於三個多小時,與這超大的神龕有過一面之緣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廣東省博物館裡,國家寶藏將要播出的國寶——金漆木雕大神龕

場景是以民國時期潮州林氏的“西河舊家”為原型進行復原,廳內的大神龕,規模宏大,精工細作,氣派非凡,龕門、龕楣的雕刻尤為精緻細膩。龕門肚以王茂生進酒、郭子儀賀壽為雕刻題材,人物栩栩如生。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去過許多地方的博物館,但說真的粵博相比於其他地方的博物館而言,可看的不多,粵繡、端硯、潮州木雕是主打。而唯有這金碧輝煌的潮州木雕,很容易讓人眼前一亮。誰能想到省尾國角、曾經蠻荒之地,竟會有如此大氣、精密的藝術呈現。


- 2 -

潮州是一個華僑眾多,商賈頻出的地方,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州人因而被譽為東方猶太人。在這個族群中,有一門世代相傳的手藝,即是潮州木雕。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潮州木雕最早應始於唐宋,《嶺表異錄》中有載“廣之屬郡,潮、循州...抱木產江溪中...多用其根,刳而為履。或油或漆,其輕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溼地氣,有力如杉木。”而又發展於明清,鼎盛於清末民國。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潮州木雕分木雕和金漆木雕,木雕款式多樣,有廳堂用的門窗、屏風、櫃櫥,有迎神賽會用的神龕、燭臺、饌盒,有人物、花鳥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品。

木雕閃爍迷人的光芒,有賴於自然的饋贈。樟木和杉木都是常見用料,但是潮州木雕首選樟木為原料。因為杉木相對來說韌性較差,不宜做精細的鏤通雕刻。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木雕的製作步驟主要有:選材、繪圖、雕刻、上漆。

題材選擇上,多采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與傳統文化、本土民俗相結合,刻畫諸如漁耕樵讀的生活趣景,寄託多子多福四世同堂金榜題名等美好向往。又因地處山海之地,潮州人還喜歡錶現山川湖海,如魚蝦蟹等。

繪圖與雕刻,考驗著手藝人的匠心。在這個過程中,手藝人各施其能,將工藝美術、詩書漆畫等文化之元素加入,用多種木雕雕刻技巧如平雕、浮雕、沉雕、通雕、多層鏤通雕等。最為人驚歎的多層鏤通雕就是以細膩的刀法,在木上把前、中、後景都雕刻出立體多層次的效果。在有限空間裡,巧妙構圖,穿插合理,密而不亂,是其他木雕所沒有的。這種精密的雕刻工藝,說是嘔心瀝血也不為過,充分體現潮人心靈手巧、精打細算與吃苦耐勞的品質。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最後的上漆,運用金箔銀箔等貴金屬上色,玲瓏剔透的木雕聚漆貼金後,更為華貴大氣,更顯富麗堂皇。我們看到的是美好的藝術體驗,但是實際上,這種金碧輝煌,其實就是潮州人重商、崇尚生活享受和追逐美好生活的一個願景,說不好聽點就是拼奢華,看看誰的祖祠上的木雕更多、更金亮,所以金漆木雕多用於宗祠家廟建築裝飾和祭祀用的神器裝飾,濃厚的宗族觀念令潮州人傾盡全力也要在這上面爭一口氣。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在中國四大木雕中,潮州木雕與浙江的東陽木雕、福建的龍眼木雕、樂清的黃楊木雕並稱,但與建築緊密結合的只有潮州、東陽木雕,恢弘大氣;龍眼、黃楊木雕則重於做小物件、小擺設。

- 3 -

潮州木雕的集大成者,世人公認的只有一個,便是己略黃公祠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己略黃公祠進門,典型的潮州天井

相比於國家寶藏上播出的粵博館藏金漆木雕大神龕,己略黃公祠就是一座無盡藏的寶庫。

坐落於潮州古城義安路鐵巷頭的己略黃公祠,清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建成。據公開資料:祠堂坐北向南偏東20度,面寬18.54米,進深25.70米,現有建築面積550平方米;分前、後兩進,中間為天井,後進前為一拜亭,左右有厝巷,面向中央大天井,形成四廳相向格局。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祠堂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意義巨大,一個姓氏聚在一地,總要建一座祠堂,以供族人可以集中拜祭先祖。潮州人的血緣情結相當濃厚,捨得花錢修建祠堂,來展示本族的財力和實力。就如潮安彩塘以石雕著稱的從熙公祠,如木雕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但你要說己略黃公祠是誰建的,那可真不知道。查閱的資料都說是黃姓族人建的,但具體什麼由來卻查無所有。一座距今才一百多年的祠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殿堂,居然神秘至此,當真古怪。有兩種無史料支撐的說法:一說是畫家林墉的外祖父,當時任官府的採辦,油水多多,因而興建祠堂。後來因吸食鴉片等變故,窮困潦倒不得已變賣;一說是由曾任廣西思恩知府(道臺)的黃鵬飛(號己略)所建,為私家祠堂。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潮州木雕、石刻、金漆彩畫是潮州古建築的“三絕”,己略黃公祠就是這其中的冠頂翹楚、集大成者。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己略黃公祠木雕的故事性很強,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如劉邦與百姓“約法三章”、白蛇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八仙過海”、隋唐演義中的“李元霸舉金獅”。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可以想象得到,那個建築場面有多麼熱烈。主人在大堂中間豎立一道隔開的牆,負責兩側木雕的手藝人開始了華山論劍,各顯神通。大家互相看不見對方的作品,但誰都想別出心裁,要在“鬥藝”中建立自己的威望。(鬥藝為清末出現的潮州木雕藝人傳統,相當於勞動競賽。)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金漆木雕鳳凰

於是,東邊的師傅,雕出六隻金鳳凰,兩頭獅子上,站立著神仙和道人,這叫師以載道。西邊的師傅呢,雕出十隻金鳳凰,兩頭獅子上,站立著一群讀書人和當官的人,是人上人,學生站在師(獅)高處,叫做名師出高徒。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西側金漆木雕—“名師出高徒”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東側金漆木雕—“師以載道”

鬥藝的結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正如華山論劍誰也沒法親臨現場去觀戰。然後如今所見這十六隻木雕金鳳凰,在樑架中間,感覺烘托起整個屋樑,空間十分飽滿。左右的獅子,細看人物形象十分突出,能在細微間雕琢出廣闊的天地人情,潮州的手藝人,真是不朽的偉大。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 4 -

中國的不朽是要很難的,誰都不是為了成就不朽而執念而為。就像張繼不朽的失眠成就了夜泊的楓橋,像無名木雕手藝人不朽的鬥藝成就了璀璨的己略黃公祠。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在潮州,藝術永遠不會高於生活。

不是說藝術不重要,而是因為一切藝術,都源自生活,是有所需,才有其所成。潮州的匠人沒有大理想,以前他們想吃飽飯,這是壓箱底的技能,是為養家餬口,再精緻的打磨,都是為了生活。但恰是這種與人間煙火氣相通融的念頭,才最終出大創作、好作品,甚至給後世留下寶貴遺產。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國家鼓勵創作,支持非遺,故而有非遺傳承人一說。在現在一些報道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大師中有一些渾水摸魚濫竽充數的人,甚至大師也在日益繁雜的迎來送往中失去了創作的靈感和才華。練功一日不練三日空,技藝荒廢還怎麼能傳承?

真正的非遺傳承人是有匠心、匠骨、匠品的。匠人有匠氣,有脾氣,有人間煙火氣。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始終如一。這種對於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子。

《國家寶藏》上的潮州寶貝

我的書房裡放著一件木雕作品,與工夫茶相得益彰

當國家寶藏上呈現的一件件寶物被公眾所熟知,許多歷史篇章都鮮活起來了。我想看看,

我們潮州木雕的精魄,金漆木雕大神龕,會有怎樣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匠人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