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如今找工作很少上招聘网站了?

为什么人们如今找工作很少上招聘网站了?

求职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必修课,然而,不得不承认,想要找一份如意的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还记得你上一份工作是怎么找来的吗?

也许部分人会说,我是上招聘网站投简历,或者被猎头挖去的。但西门君猜测,也许更大部分的人,他们是看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推荐信息,或者靠朋友们的内推而成功应聘的。

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情关系变的越来越薄弱了。但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属性,我们每个人渐渐处在越来越复杂、多元、活跃的关系网中。

说人话就是,互联网时代,“好朋友”越来越难觅得,不过“朋友”倒是越来越多。

这种泛泛之交组成的关系网络,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弱关系”。

那么,为什么如今人们依托于“弱关系”,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呢?

第一个原因,正规招聘渠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放眼望去,所有公司信息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哪个Hr会没事自黑公司呢?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许多招聘上的信息,和事实上的待遇,其实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为什么人们如今找工作很少上招聘网站了?

典型的比如“弹性工作制”,听上去很人性对吧?但事实情况可能是,领导每天把八小时工作制“弹”成十小时,就问你吃不吃得消?

而“弱关系”介绍的工作就会好很多了,首先朋友基本不会坑你,毕竟一个圈子的,坑了你被曝光也没好处。其次,公司有啥不够完美的地方,你可以提前咨询他,心里有数,面试时候也有底一点。

第二个原因,“弱关系”可以为求职者提供高价值背书。一般来说,我们在帮朋友内推简历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替他美言几句。可别小看这几句话,已经比那些邮箱里不会开口的简历有优势太多了。

有专家做过统计,通过熟人推荐而获得的工作,薪水和待遇一般会更好,工作者本人满意度也比较高。基本上是“推荐者”“被推荐者”“公司”三赢的局面。

在这个信任是稀缺资源的时代,口碑真是太重要了。

为什么人们如今找工作很少上招聘网站了?

有“弱关系”,自然也有“强关系”。

两者的区别怎么衡量呢?美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为此列出了三个维度,分别是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和亲密性。

认识时间长,互动频率高,彼此间关系比较亲密,这样的关系就是强关系。反之,认识时间短,几乎没有互动的关系,就是弱关系。

那么,在找工作的时候,为什么交情不深的“弱关系”反而比亲朋好友这种“强关系”要管用呢?

莫急,听我慢慢解释。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弱关系”的信息辐射范围比较广。现在的年轻人每一个人身边,常常往来的朋友和亲戚,说实话也就没几个。想要靠他们介绍工作,不是不行,而是太难了,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工作都没有落实好。

为什么人们如今找工作很少上招聘网站了?

而微信通讯录几千人,但凡有那么一点点联系的人,开口求介绍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对方甚至还很高兴,因为可以拿到不菲介绍费。(插一句,亲朋好友之间谈起介绍费的事,多少有点尴尬吧?)

和强关系相比,弱关系的维护关系的成本比较低,而带来的收益却是不可估量的,并且弱关系的数量和触达的范围是成倍增加的。简单来说,你多认识两个微信好友,可不仅仅是多认识两家公司,因为他们也可以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第二个原因,是弱关系网络本身的“异质性”。强关系之间,因为生活圈子的高度重合性,很多信息都是雷同和冗余的。想想你邻里之间聊的都是什么话题,不是张三长,就是李四短这些家庭琐事。

但弱关系就不一样了,弱关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常能突破圈层甚至跨越阶层传递信息。

第三个原因,是“弱关系”具有更高的流动性。

一般来说,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名单,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变化的。好处是他们提供的信息比较稳定,但坏处是这些信息容易固化。

为什么人们如今找工作很少上招聘网站了?

二弱关系带来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举个例子,一个人换了工作之后,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他不仅自己从一个网络跳转到了另一个网络,还为原有的网络和新的网络之间也建立了某种连接。这种切换越频繁,网络的交叉性也就越强。

总结一下今天的宣讲:如今人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相比于强关系,弱关系本身的流动性更强,辐射的圈层更广,收集来的信息也更具有差异性。

在一个活跃的社会网络之中,信息意味着资源,资源意味着财富。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学家会感慨:“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脉!”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