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紅區”望聞問切

“我選擇學醫、從醫,所學即為所用。同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衝在疫情防治第一線!”一個半月前的1月23日,孫宏源緊急奔赴海河醫院,成為我市首名進入“紅區”的中醫醫生。

為救人冒再大風險也值得

當天早上,中醫一附院接到市衛生健康委的指令,加強中醫早期介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需要有中醫醫生每天進入隔離病區會診。誰能擔此重任?院領導第一時間想到了急症部主治醫師孫宏源。

孫宏源師從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醫院院長劉清泉,長期從事感染性相關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和教學,具有多年的急症工作經驗。儘管家中孩子還不滿半歲,孫宏源接到任務後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把妻子和孩子送到岳母家,心無旁騖地投入工作。

為了減少院內傳染概率,“紅區”裡的患者都戴著口罩,醫務人員也會盡可能減少和患者近距離接觸。但中醫要通過“望聞問切”來辨證施治,對於像新冠肺炎這樣的新發疫病更是如此,進行舌診時必須讓患者摘下口罩,進行脈診時也少不了和患者近距離接觸,被感染的風險極高。

孫宏源說,為了更有利於患者的救治,冒再大的風險也是值得的。另外,進入隔離病房,穿著防護服,臉上戴著護目鏡、面罩,手上戴著雙層手套,最初診治的時候孫宏源很不適應。診脈還好,可以憑藉手上功夫細細感覺,但看舌脈確實受到很大的影響,必須跟患者湊得很近才能從霧氣的縫隙裡看清楚。“從第二次進病區開始,我就把手機帶了進去,拍下照片傳到電腦上,出去後便於專家組仔細閱看。”

最多一天會診20餘名患者

從1月23日開始,孫宏源頻繁在隔離病房的幾個病區間穿梭,最多的一次,一天會診了20餘名患者。通過直接面診,他發現,新冠肺炎屬於中醫學“疫病”範疇,患者多見身熱不揚、倦怠乏力、舌苔滑膩、病勢纏綿等“溼邪”致病特點。“有一名患者特別典型,我第一次面診就發現她時有低熱、精神萎靡不振、倦怠乏力,辨證後開了中藥湯劑,等到第四次會診時,患者精神狀態及病情已大為好轉。”

直到2月13日按醫院安排撤出休整,在21天的一線工作中,孫宏源先後17次進入隔離區,直接採集患者信息272人次,先後參與開具中醫處方396張。每次出了隔離區,他還要進行資料整理、參加專家組會診、開具處方等工作,有時晚上10點以後才能回到住所。

現在,儘管進入休整期,但他仍沒有絲毫放鬆。由於對多數患者的病情較為了解,他依然每天通過視訊軟件和一線同事討論患者治療方案,向專家組彙報病歷,持續為優化每一名患者的治療作出自己的努力。

很少有人知道孫宏源是個“新手奶爸”,雖然送妻兒去了岳母家,但他一直擔心每天都由他哄睡的孩子不能適應,每隔幾天與家人通個十幾分鐘的視頻電話,則是他工作之外最開心的時刻。

孫宏源說,抗擊疫情的攻堅時刻,工作在身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現在馬上就將結束休整重返工作崗位,他將繼續與同事們齊心合作、加倍努力,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疫情就是命令,共產黨員在危險的時刻就要體現出使命和擔當!”(記者 徐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